“方便”带宾语的演变情况考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将通过分析敦煌文献、语料库中“方便”一词的使用情况,从形式(主要是音节结构)和语义两个角度来考察“方便”带宾语的演变情况。
即先了解方便作为动词的用法及产生时间,再借阐述“便”+X ,“方便”+O ,“方”+“便”+O 之间的结构关系,判定“方便”最常带哪种宾语,并运用语义俯瞰及语法化理论,探寻这一演变发生的原因。
关键词:方便述宾结构语义俯瞰语法化
“方便”带宾语的演变情况考察
文/陈屹然
判断一个词的词性、其后所带何种成分以及整个句法结
构的演变情况,首先要摸清这个词在词义演变上的来龙去脉。
关于词义,个别青年学者提出了“核心义”的概念。
“核心义”研究作为建构多义词词义关系的一种模式,贯穿和统摄多义词的大多数义项。
他们认为在一个词的意义系统中,词义产生的方式主要分为三个类别,即由核心义统摄深发出的引申义、与语音相关联的通假意义以及词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语用义。
具体来说,核心义由本义产生,词汇大部分义项的产生和发展又受到核心义的制约;音同或音近的词用法相似或相通,故而产生通假义;在具体的语言使用环境中产生一定的语用意义和由句中结构关系所决定的语法意义。
一、“方”及“便”词义探析(一)“方”及其意义的虚化
关于“方”,1998年版
《古代汉语词典》共列举出其二十个义项,分别为:1.相并的两船。
又两舟平行。
引申为并,并排。
2.相等,相当。
3.比拟,比方。
4.方形,跟“圆”相对。
5.指大地。
6.方圆,周围。
7.地域,地区。
8.一边,一面。
9.古代用来书写的模板。
10.处方,药方。
11.方向,方位。
12.常规,常法。
13.法度,准则。
14.道义,道理。
15.方法,办法。
16.指医卜星象等方术。
17.占有。
18.违。
19.介词。
当,正当。
1.正,正在。
2.将,将要。
20.通“谤”。
议
论批评。
在第6版
《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排、相当、比拟、大地、常规、法度、道义、方术、占有、违”等义项衰退或消失,而多了“乘方、正直”等义项。
通过观察以上词义,我们可以归纳出“方”在汉语运用过程中形成的几种词性,即它可充当名词、副词、动词和介词。
“方”如何能与“便”结合起来,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或者独立使用,仅从其核心义及其引发出的其它义项,并不能探得究竟。
“方”具有名词性质,这就说明它在起初是有实在意义的,
而与“
便”的结合则印证了它在后续的、不断使用的过程中,词义逐渐发生变化直至虚化。
“方”不断虚化并具有了“始”的意义。
学者王雲路在阐发这一观点时引用了大量史料,并对“方”在文献中的意义做了说明和判定。
如《说文·方部》:“方,并船也。
”段玉裁注:“并船者,并两船为一。
”《汉书·扬雄传上》“虽方征侨与偓佺兮”,颜师古注:“方谓并行也。
”以上两例所表达的义项,现引申为并或并排。
故而“方”的核心义是比并、相合,可以指空间或时间的吻合、一致。
此外,“方”不仅可以表示某种状态存在于某一特定阶段,还可表两个事件发生的时间一致。
与“适”的用法相同,“方”后接瞬间动词,通常表示动作状态的“正好”或者时间顺序上的“刚刚”“刚才”。
由此可见,“方”的虚化首先是从它的核心义开始的,即由比并、相合或时空一致,虚化为动作的始端、开始进入新的状态等,进而趋向“始”的意味。
(二)“便”及“便”+X 格式在1998年版《古代汉语词典》中“便”的义项主要有八个,
分别为:1.有利,适宜。
2.有利的时机。
3.简易,非正式的。
4.熟习,
擅长。
5.大小便。
6.副词。
就,随即。
7.连词。
8.通“辨”。
辨别。
根据以上义项,从核心义出发,我们可判定出便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一般充当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连词。
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史部”输入“便”,共检索到相关史料17461篇,经过浏览筛选发现“便”在古代汉语中,其后也常连接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副词等成分。
“便”在中古汉语时期,其后常接名词、动词、形容词及副词。
近代汉语时期,其后多接动词及副词,而名词极少。
到了现代汉语时期,“便”的后加成分又呈现出广泛、包容的特点,伴随其后的又多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
二、“方便”的双音化及词义演变(一)“方便”的双音化
上古汉语词汇主要以单音节为主,从中古以后处于汉语转型期的东汉开始,汉语词汇逐渐趋向于双音化或复音化,新词的构成主要是借助于词素合成的句法手段。
现代汉语中,词汇的双音化倾向明显。
在汉籍全文检索系统“经部”输入“方便”词条,共检索到4篇史料,即《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孟子》“集注似误看一‘继’字,将耳目心思之既竭,作圣人自用之道,圣人已自了当后,又加上一种方便与后人。
”,另《日知录》收录了3条。
我们知道《读四书大全说》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土天之的一部重要学术论著,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四书》原文加以论述,并批驳《四书大全》中道学家的解释,阐发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
《日知录》,是十七世纪中叶中国知识界一部足以反映时代风貌的学术巨著,作者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顾炎武,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
“史部”录387篇,自《晋书卷一〇六·载记第六》“军中有勇干策略与己侔者,辄方便害之,前后所杀甚
众。
”始。
“子部”录1961篇,始于《列子集释·附录三》“无力无精进,人无力无方便,无因无缘...”《列子》是魏晋时代出现的一部重要子书。
“集部”录369篇,首列清·孙元衡《赤崁集卷一乙酉》“天留我作中原客,方便毋劳乞孟婆。
”
根据这些收录“方便”词条的书籍及其作者年代可推知,“方便”双音化的形成和定型是在东汉至晋这一历史区间。
而从整个汉语词汇发展史的角度看,对汉语词汇影响最大的当属东汉迄唐佛教文化的输入。
如今我们所见敦煌文献中“方”“便”连用的情况,多半因翻译佛教而产生。
敦煌愿文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佛教文化的产物,其中使用了大量的佛教术语和音译词。
(二)“方便”的词义探源“方便”一词最早见于译经之始的《四十二章经》中,因而译经及涉及佛理的表述中多用此词,后来再泛化成一般词语。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占优势,佛教的传入刺激产生了许多新的双音节词,它们中的许多已融入汉语语言文字系统和词汇库中。
特别是一些意译词语,很难看出其源于佛教,故而
已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外来语。
吕叔湘先生
(下转第201页)
在
《中国文法要略》中说:“意译的词,因为利用原语言里固有的词或词根去凑合,应归入合义复词,而且也不能算是严格的外来语。
”
三、“方便”带宾语的情况上文已判定“方便”可兼动词和形容词使用。
考察“方便”带宾语的演变情况,事实上是从述宾结构的角度出发,探求“方便”语义虚化后所赖以存在的句法语义环境。
我们使用“语义俯瞰”理论来解释这一演变情况。
“语义俯瞰”理论受到西方语法化理论中“滞留原则”的影响,所谓“滞留原则”即词或者语言结构在语法化的过程中,其较早的意义可能会制约较晚的意义或结构特点。
“语义俯瞰”理论的涉及对象是汉语实词的意义,即涵盖义和细节义。
实词虚化以后,细节义受损,涵盖义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
作为虚化源头的实词义仍控制或影响新词义或其句法语义环境。
“方便”由佛经典籍中智慧、巧智、方法等的实词意义,逐渐虚化,涵盖出形容词和动词性质的新义项。
“方便”的新义项在运用过程中,其句法语义环境又隐约受到实词意义的牵制。
述宾结构也即动宾短语,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动后宾,组成成分之间有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动”与“宾”之间的关系很复杂。
此外,黎锦熙先生指出:“国语句法上有一个特点,就是述语可以直接用形容词。
”
所以“方便”带宾语的情况考察,就变成了“方便”作为动语带宾语与“方便”作为形容词带宾语的演变分析。
在古代汉语中“方便”很少作为一种述宾结构的动语出现,一般用作佛教术语“智慧”意义的名词,缀在句尾,构成一
个句义完整的句子。
而以形容词性质补充在动语位置的情况比较多见,也有少部分本身以动语出现。
四、结语通过梳理“方”“便”及“方便”的词义,利用文献及语料分
析“便”+X 格式和
“方便”+宾语的内部结构关系,判定出“方便”一词在词义上由名词性质的核心义,虚化为形容词和动词。
作为谓词性质的形容词,“方便”之后一般连接使动意义的
宾语,很少或几乎不带意动、对动、自动或存现宾语。
“
方便”作为动词出现在动语位置,在述宾结构中,其后常带受事宾语,且多为名词或名词短语。
关于语义涉及施事、与事、处所、目的、工具、结果及原因等的相关宾语,因语料搜集不充分,语义甄别困难,目前还不能断定“方便”不带上述宾语。
另外,“方便”无论作为形容词还是动词,在带宾语时还有可能借助前加或后加的辅助成分。
这一浅显的结论仍需进一步通过大量语料分析来补充完善,至于如何演变,同样受制于可靠信息的获得。
参考文献:
[1]敏春芳.敦煌愿文词汇研究[M].民族出版社。
[2]梁晓虹.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3]王雲路.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古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8.[5]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12.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
学学习中,学生针对现阶段学习的数学难点要及时解决,一旦继续学习新的知识,新的问题也会随之产生,所以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一定要及时解决,找出自身的弱点所在,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正视自己学习方面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不断细化,触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明白问题的根源所在,清晰自己的思路,为今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
(四)依趣寻疑找出问题
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拓展兴趣的关键时期,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兴趣方向,以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
因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有兴趣的问题提出才能让学生积极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比如,学生阶段对明星都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引入相关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如果遇到重点与难点就组织学生分组交流,来探讨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问题教学强调的不是问题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与思考方式。
(五)温故知新探讨问题
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串联的,学生不仅要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还要加强对旧知识的掌握。
这样就会很好的做到承上启下,教师在课堂中以旧知识为引子,提出新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
当学生遇到知识的难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小组讨论,通过相互之间交流探讨,来发现问题有效的解决方式。
当教师抛出问题后,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每个成员都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组长要认真记录下来,并由大家选出合适的答案,通过组内辩证质疑有效提高对难点知识的问题解答。
三、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教学法的实践应用,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提出问题要科学合理,不宜提出的难度较大的问题的。
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生的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大胆的对问题提出质疑,并耐心的对问题做出点评,找出问题解答存在的不足。
引导学生探寻正确的解题思路,使问题教学法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思考能力的发展。
同时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对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工作,在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的理论实践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新课程问题教学法的科学构建。
参考文献:
[1]徐百芝.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J].学周刊,2015,(08).
[2]黄伟宽.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9).
[3]席百平.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51).
[4]杨玉华.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几点原则[J].学周刊.2014,(19),[5]裴荣娥.以“问题教学法”构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J].高中数理化,2014,(10).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鼓山中学)
(上接第1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