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国内华侨高等教育刍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国内华侨高等教育刍议
摘要:新时期华侨高等教育是中国华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侨生“到“境外生”教育主体的变化使华侨高等教育的内涵扩大,最终导致办学宗旨、办学方针、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管理等发生变化,这些都使得新时期华侨高等教育具备了有别于过去的一些新特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华侨高等教育体系也逐步酝酿形成,正在成为新时期中国华侨教育的一支主力军。
关键词:华侨华人学生;境外生;华侨高等教育
一、华侨高等教育功能的特殊性与华侨高等学校的特殊职能
众所周知,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以此相对应,高等学校也相应的具有上述三种职能。
当然华侨高等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系统,同样也具有这样的三大功能。
不过这些功能有其特殊之处。
比如在培养专门人才方面。
近些年来,华侨高等学校为了生存,也加入到了国内高等学校不断扩招的大潮之中。
华侨高等学校面临着生源多元化的挑战,一方面是来自大陆的大量生源,另一面就是上述提到的四种学生。
两类学生共处一校,如何才能和谐的相处、成长呢?在以中华文化和华侨文化为主的校园中构建以中华文化为主线的宽容为本,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是华侨高等学府的特色所在。
华侨高等学校是以‘侨’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它应该以宽容为本,和而不同的校园精神成为中国最宽容、最自由、最和谐的大学。
‘一校两生并存,多元文化交融’的校园背景,必然催生出适应两类学生和谐共处、多元文化共存的校园文化氛围。
华侨高等教育在海外华侨华人同祖籍国的沟通、交流以及中国同东南亚各国的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华侨高等教育的科类与专业结构多元化,与传统中华文化教育融会贯通
随着我国高教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自主权得到普遍落实,加上中央对华侨高校赋予的特殊政策,使华侨高校在专业的设置方面有了更多的、更大的、更灵活的自主权。
华侨高校完全可以根据本校海外和境外学生就业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就业的形势和人才的分布结构设置专业,这些专业可以不受国家专业目录的限制,通过专业的调整来实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规格的调整。
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在复办的几年里,由于学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沿用“文革”前普通高等学校的传统做法,因而未能适应新的形势。
1984年10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办好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的报告》,进一步指出对两校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自主权,为两校的改革开通道路。
目前,华侨高等教育的学科类型包含文科、理科、工科、医药、财经、政法、艺术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
华侨华人学生、港澳台学生的专业选择除了传统的热门专业――中文、中医以外,更多地选择实用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在华侨大学,除了在华文学院学习中文的学生之外,其他华侨华人学生、港澳台学生也都选择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技术以及应用、法律等。
2003年,暨南大学华侨华人学生、港澳台学生选择较多的热门专业包括:会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经济学、工商管理、新闻传播学、外语、生物技术、临床医学等。
暨南大学国际学院专门为华侨华人学生、港澳台学生开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在“非典”过后成了一大热门。
为了满足华侨华人学生、港澳台学生的需求,目前暨南大学还准备在华侨华人学生、港澳台学生报考集中的院系,如生物、经济、管理、医学等推出新的专业。
三、华侨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多元化
从华侨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来看,新时期华侨高等教育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预科、研究生教育为辅助。
以华侨大学为例,1999年招收境外生974人,预科生54人,研究生65人,其他均为本科生,可见,本科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预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则少很多,其他年份也大致相仿。
华侨高等教育中研究生招生始于1987年,招生人数在20世纪90年代末达到高峰,也不过百人,与本科生人数相比仍然很少。
其他一些学校如暨南大学、厦门大学情况也大致如此。
到了2000年左右,华侨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发生了变化。
2004年广州暨南大学对外招生人数创历史最高纪录。
秋季,该校共录取来自海外、港澳台的研究生187人、本科生2,294人、预科生1,485人。
从上面的数字可以推测,未来的华侨高等教育将以预科和本科为主,换言之,将有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前往大陆学习,其中很多是需要先学习汉语的学生。
从华侨高等教育形式结构来看,主要表现为多形式办学,是以全日制教育为主体,以函授、
兼读等方式为辅助。
四、华侨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等微观教育结构日趋优化
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在改造、改革学科专业设置的同时,对以往理论性过强而实践环节薄弱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全面加以改造;或以适应需要为原则,分几种不同班次进行教学。
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加强实用技术课程;注重中国语文、外语和计算机语言的“三语”教学与训练;逐步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并全面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使学生能充分根据自己的志趣、专长和实际需要选读有关课程。
如华侨大学在针对华侨华人学生、港澳台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对公共基础课进行分流教学。
单独为华侨华人学生、港澳台学生开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剑桥商务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同时根据华侨华人学生、港澳台学生入学前部分学业基础较差的情况,减少他们公共基础课的选读学分,比内地生减少4―8个学分。
与此同时,两所华侨大学还加大了对跨学科素质教育课程的投入。
这些课程
覆盖面广,几乎包含了文、史、哲等各个领域,如中国古代文学史精讲,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鉴赏、美学、伦理学、心理学、书法、篆刻、艺术、因特网应用、生存伦理与社会适应、广告学、微生物与健康、绘画等等。
这些课程具有课程设置精、开课形式灵活、教学内容新、授课水平高的特点。
这些有助于华侨华人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在素质教育课程学习中,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华侨高等教育改革政治理论教学和思想教育
历史上华侨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认同中国,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华侨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是海内外华侨教育的灵魂。
但是随着海外华侨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相当多的华侨成为了外籍华人,反映在学生生源上,表现为华侨学生人数减少,而华人学生的人数增多。
此外,即使是来自港、澳、台地区的学生,他们中有的人也已经移居国外成为华人,再加上内地归侨、侨属和非侨学生构成了生源的多元化。
因此过去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
即爱国主义并不像过去那样一味要求学生只认同中国,而是根据每一个学生自己的国籍,选择自己的爱国主义。
对于外籍华人学生来说,教育他们热爱自己的居住国,并作为一个居住国的公民承担起自身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为当地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作用。
因此,根据海外华侨华人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自1983年以来,把国内大学长期以来统一开设的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改为以中华文化为中心内容的社会科学理论课程。
六、华侨高等教育的教学特色
王焕芝:新时期国内华侨高等教育刍议
在华侨华人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华侨高等学校正逐渐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角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中采用以“对话交流”为主的教学。
在对话中,教师和学生都为教育活动所吸引,两者共同参与、合作、投入和创造相互交往的活动;师生双方相互倾听和言说,即在语言的交流中,敞开彼此的精神世界。
这些对于具有不同学习背景的华侨华人学生和港澳台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采用“主题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一般将某一知识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究去获得相应的研究能力。
一般在理论研究过程中需要翻阅大量相关的资料,这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翻阅大量的资料,在拓宽自己知识面的同时,更进一步增强了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特色的另外一个体现就是实行“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华侨大学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导师制”即个别化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如华侨大学土木系对华侨华人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实行“导师制”,像数学系、机电学院等院系则开展“一帮一”活动,帮助华侨华人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自我调整,以适应国内的教育模式、学习环境和学业评价体系,提高学习水平。
“导师制”的实施对于语言和学科基础薄弱的华侨华人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而
言如一方良剂,解决了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华侨高等教育在教学手段上趋向于多媒体化、(即多媒体的综合运用)和网络化。
教学手段多媒体化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同时网络化可以使教学通过网络及
时交换和共享信息,这种学习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作到了因材施教,
从而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参考文献
[1]蔡振翔等.中国大陆高校境外生教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2]周南京.华侨华人百科全书之总论卷[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