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主题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与黑主题分析
第一篇:红与黑主题分析
红与黑》
(Le Rouge et le Noir :
chronique de XIXe siècle)创作原型
• 《红与黑》主要以1827年12月28-31日刊登在几期《法庭公报》上的安托万·贝尔德案件为原型创作的。

该案案情大致如下:时年25岁的安托万·贝尔德是布朗格村一个马掌匠的儿子。

他身体孱弱,不适合体力劳动,但在学习方面却颇有天分,村里好几位头面人物设法帮助他进身教会。

当地的本堂教父收留了他,教他学文化。

1818年,他进入格勒诺布尔市的小修院。

• 1822年,他因患病而中断学习,经那位本堂神父介绍,受雇为米肖先生的一个儿子为家庭教师。

他在法庭上一口咬定和比他大十一岁的米肖夫人发生恋情。

因而米肖先生把他扫地出门。

此后他两次找工作,可是不久都被辞退。

他重又寻求走教会的道路,也均遭拒绝。

他把自己的厄运归罪于米肖夫妇。

1827年7月的一个星期日,他潜入布朗格村的教堂,先向米肖夫人,后向自己连开两枪,两人都重伤倒在血泊中。

最后经审判安托万·贝尔德被判处死刑。

基本内容• 于连是维立叶小城一家锯木工厂小业主的儿子,他意志坚强,精力充沛、聪明能干。

他崇拜拿破仑,羡慕拿破仑时代的青年人能凭自己的才干青云直上。

他在家受到父兄的压制和苛待,在社会上又受到统治歧视和压抑,所以,他从小就有强烈的平民反抗意识和要求改变命运的愿望。

他企图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自己向上爬的愿望。

• 倘是在大革命时期,他一定会穿上红色军服走上从军的道路,但在王政复辟时期,这条道路已经被堵塞了,当他看到神父能拿到三倍于拿破仑手下大将的收入的时候,就决定穿上黑色教会服,通过教会的门路向上爬。

他背熟一部拉丁文《新约全书》和墨士德的《教皇传》作为向上爬的敲门砖,以虚伪作为“唯一的武器”来适应社会,并混迹于贵族沙龙。

• 他崇拜拿破仑却在众人面前诋毁拿破仑;他不信神,却装出一副虔敬天主的样子。

在市长家里,出于对市长的报复心理和试练自己胆量的冒险心理,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

德·雷那市长夫人是个30岁的少妇,端庄秀美,心地纯洁,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她丈夫是粗鄙不仁的官僚。

于连换起了她心中沉睡的爱情,也激发了她对丈夫的嫌恶。

• 他们在相互了解、相互同情的基础上产生了真正的爱情。

然而,他们的关系终于败露,于连不得不离开市长家,进入贝尚松神学院学习。

教派斗争把他卷进去,他随去职的院长到了巴黎,当上了德·拉·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

由于他才干出众,能审时度势,迎合主人,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曾经担负起去英国向某要人口传机密的重任。

• 侯爵女儿玛特儿小姐不满平庸的贵族生活和周围的纨绔子弟,看中了意志坚强,有才能、有个性的于连。

他们之间产生爱情,最后结为夫妇。

木尔侯爵对这门婚姻初则暴跳如雷,后来也无可奈何。

于连因此获得德·拉·伟业骑士的称号、二万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园和法兰西陆军中卫的军衔,初步实现他的个人野心。

• 但正当他踌躇满志时,贵族和教会狼狈为奸,设下圈套,通过教会特务威逼市长夫人写了揭发于连的告密信,木尔侯爵因此取消他和玛特儿的婚约。

他在激愤之下赶到维立叶尔,向正在教堂祷告的市长夫人射击,因而被判处死刑。

问世初评
• 1830年11月15日,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在法国巴黎问世以后,在毗邻的德国和遥远的俄罗斯立即引起了两位文学天才的注目。

耋老的歌德认为它是斯丹达尔的“最好的作品”,并称赞作者的“周密的观察和对心理方面的深刻见解”;青年托尔斯泰“对他的勇气产生了好感,有一种亲近之感”。

• 而在本国,《红与黑》却遭到了不折不扣的冷遇。

批评家圣佩韦讥讽作家笔下的人物尽是些“机器人”;报纸评论几乎同声谴责据信应由作者负责的小说主人公于连的“道德的残忍”。

公众对这部小说也十分淡漠,初版只印了七百五十册,后来依据合同又勉强加印几百册,纸型便被束之高阁。

• 斯丹达尔最了解自己作品的价值。

他一再坚称:“我将在1880年为人理
解。

”“我所看重的仅仅是在1900年被重新印刷。

”“我所想的是另一场抽彩,在那里最大的彩注是:做一个在1935年为人阅读的作家。


• To the Happy Few!
• 国内学术研究界最流行的观点,一是把这部小说看成是对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描绘,二是认为司汤达是有意识地要把小说写成一部政治历史小说,正因为此,他才把这部小说的副标题起名为“一八三O年纪事”。

人物形象
• 《红与黑》正如副标题“1830年纪事”,是一部描写法国七月革命前夕,统治者剧烈交替的变动年代中,一位平民青年于连个人野心发展膨胀直至最终破灭的悲剧。

• 高尔基认为,斯丹达尔的于连·索黑尔是所有“主人公”(大作家作品中于连类主人公)的始祖。

• 国内学术界的看法:资产阶级右翼青年,平民英雄,个人奋斗者形象,个人野心家,资产阶级小私有者,伪君子,复杂的艺术典型。

• 国外学术界的观点:个人英雄,民主斗士,贫穷阶级的代表,理想主义者,个人反抗者。

• 于连是个复杂的艺术典型,要对他准确定位很难。

不同的人对他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于连也是一个超时空的永恒的艺术形象。

读者可以用不同的解读方式去解读这个形象。

• 主人公性格形成阶段
–在市长家,于连作为家庭教师,仍然保持本色
–进入贝尚松神学院,于连开始扭曲自己的性格
–到木尔侯爵家从事秘书工作,于连几乎丧失全部自我–在狱中等待死亡,又得到了美好的爱情
• 高尔基曾经精辟的谈到“十九世纪的欧洲文学和俄国文学的基本主题,乃是跟社会、国家、自然界对立着的个人。

”于连和整个社会环境的冲突,他的野心抱负与孤军奋斗,他对现实的愤懑不平和报
复性的反抗,这才是小说中真正扣人心弦的地方。

• 作为一种社会典型,于连属于法国大革命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青年,在王政复辟时期,是被排斥在政权之外的中小资产阶级“才智之士”的代表,这类人受过资产阶级革命的熏陶,为拿破仑的丰功伟绩所鼓舞,早在心目中粉碎了封建等级的权威,而将个人才智视为分配社会权力的唯一合理依据。

他们大都雄心勃勃,精力旺盛,在智力与毅力上大大优越于在惰怠虚荣的环境中长大的贵族青年,只是由于出身低微,便处在受人轻视的仆役地位。

• 对自身地位的不满,激起这个阶层对社会的憎恨;对荣誉和财富的渴望,又引诱他们投入上流社会的角斗场。

于连对社会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是从个人受屈辱的感情出发,因此他对统治阶级的特权表示愤慨时,并非不想和他们分享特权的一部分,甚至他自身的行动与他对社会的指责形成尖锐的对比,使他自己也成为被讽刺的对象。

• 但是,他有信仰,有信念,他是启蒙思想的信徒,政治上的雅各宾派,拿破仑的崇拜者。

在他身上更多的表现出的,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那种精力充沛、敢作敢为具有顽强意志和冒险精神的类型,这种人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对来世的恐惧,生活对于他们是一场残酷的搏斗,要么为荣誉、地位、财富及一切现世幸福而生,要么粉身碎骨而死。

• 他以平民阶层的平等意识对抗封建等级观念,以个人价值对抗高贵出身,他对自身的价值有充分的自信,并认为有权要求自己的社会地位配得上他的价值。

他崇尚绝对的自由和独立,认为人应当拥有对自己的一切权力,个人的行为只需要接受自己心灵的指挥,只要认为自己的目的正当,为达目的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 他只承认自我,只考虑自我,既不顾及传统,也不考虑“道德”。

他只对自己负责。

或者说,他的心中只有一种道德,那就是:肯定自己的价值,维护自己的尊严。

总之,于连的全部心灵都体现着一种与封建观念相对立的思想体系,一种以个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这种思想体系决定了他无可挽回的悲剧命运。

5 书名含义
• 关于这个书名,已经提出的说法五花八门。

现列举几种:
• “红”指红色的军装,“黑”指教士的黑袍;
• “红”是指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英雄时代,“黑”是指可耻的复辟时代;• “红”象征于连的力量,他羡慕苍鹰的力量和它的我行我素;“黑”象征身陷囹圄的于连幻想的破灭;
• “红”是德·瑞那夫人的鲜血,“黑”是玛特尔的丧服;
• “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是赌盘上区别输赢的标志,而轮盘则象征人生的游戏等。

• 斯丹达尔在《吕西安·娄凡》的手稿中,谈到他为这部新作考虑的另一个名字《红与白》时,他写道:“《红与白》,或者《蓝与白》,为了使人联想起《红与黑》,并且给记者们一个启示:…红‟,共和党人吕西安。

…白‟,保王党少女沙斯特莱。

”循着这一启示,我们可以说,《红与黑》中的“红”指以其特殊方式反抗复辟制度的小资产阶级叛逆者于连,“黑”指包括反动教会、贵族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内的黑暗势力。

艺术特色
• 举止和言语的自然;典型性;真实性,以上都是斯丹达尔在化名D·格昌福·帕珀拉时作的《关于〈红与黑〉》一文中提到过的。

书中每一个人物都具备令人难忘的鲜明个性,掩卷后仍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心理分析的细腻、准确。

泰曾经赞誉斯丹达尔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心理学家”。

他笔下没有游离于故事之外的情节和特定情境的心理分析,这不仅能展示人物情绪的微妙变化和人物思想的丰富多彩,而且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而事实上,《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

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是一首“灵魂的哲学与诗”。

• 对为有些人所讥讽的文体,古斯塔夫·福楼拜曾经在致友人阿尔弗雷德·勒·普阿特温的信中评价:“昨日晚间,我在床上把斯丹达尔的《红与黑》第一卷看了一遍。

这部作品的特点是才情高超,细腻入微。

文体是法国式的;但这难道是一般的文体吗?这是真正的文体!是那
种人们现在根本没有掌握的古老文体。


第二篇:《红与黑》心理分析
《红与黑》心理分析的首要特点是将人物外部描写心灵化。

在这部作品中,司汤达为了把读者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来,他有意识地缩减对客观物质世界及人物外部特征的描写,即使有这方面的描写 ,也都已经心灵化了。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以景衬情 ,境中有情。

就自然景物描写来说《, 红与黑》中自然景物描写很少 ,仅有的一些段落也都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契合,也就是说被心灵化了。

比如 ,于连决定要握住德·瑞那市长夫人的手的那天晚上小说是这样描写的“: 于连发现今宵没有星光月亮 ,将是最黝黑的一夜 ,天空中大块大块的黑云随着十分闷热的风飘荡不定,好像预示暴风雨将要降临。

”这是透过于连的视线看到的景致,是于连当时心境的外化。

仅寥寥数语,就造成一种氛围 ,一种情调 ,那黑夜、闷热的风、飘荡不定的乌云 ,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于连此时的动荡心情 ,真可谓景中带情,情景交融。

作品中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也已心灵化了。

以于连最初进入神学院为例,作品写于连远远望见神学院沉重的大铁门,便“觉得两腿发软”,拉响门铃后,他感觉铃声仿佛在荒山野地里回荡。

一位身穿黑袍、脸色阴森的人来开了门,领着于连进入一个又矮又暗的房间“, 门顶上有一个黑色的大十字架”“, 墙上挂着两幅已变黯发黑的画
像,”“整个房屋笼罩着死一般的寂静”,此时的于连“心跳得非常厉害,恐惧极了”。

见到彼拉神父后,神父那黑色小眼睛发出可怕的光茫,终于使于连支持不住“, 直挺挺地跌在地上”。

这一段描写突出了黑色意象,开门人的黑袍、黑色的十字架、黑暗的房间、墙上发黑的画像以及神父的黑色小眼睛等,这些都是于连看到和感觉到的,他的恐惧感和窒息感也极易感染读者。

这样的描写将外在世界心灵化,为以后进一步展现神学院的黑暗及于连的痛苦作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是以人物的外部描写折射心灵。

作品中,对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等外部特征的描写,也直接为展示人物的心理服务。

于连的外貌主要是通过市长夫人及玛蒂尔德小姐的视线描绘的,而描写这两位女士的外貌时 ,则着眼于于连的感觉和印象。

如德瑞那夫人第一次见到于连时 ,
作品写到“: 她完全被于连俊美的面庞、又黑又大的眼睛、漂亮的头发所迷住,感到非常快乐。

”这样既勾勒了于连的相貌 ,也写出了德瑞那夫人对他的印象。

又如,于连第一次见到玛蒂尔德小姐,作品是这样描写的:于连看见一个年轻的小姐走进来 ,在他对面坐下。

她有着淡黄色的头发,身材姣好。

但于连一点儿都不觉得她很迷人。

虽然她有一双迷人的眼睛,但这双眼睛让人感到她有一颗冷酷的心。

接着于连将玛蒂尔德小姐的眼睛与市长夫人的眼睛作了比较,认为两双眼睛都很美丽,但市长夫人的眼睛闪着热情的火花,而玛蒂尔德小姐的眼睛却咄咄逼人。

这一段描写不是纯客观地勾勒玛蒂尔德小姐的外貌,而是始终着眼于于连的内心感受和思索。

于连的视线主要集中于玛蒂尔德的眼睛上,他从这双美丽的眼睛中感受到小姐内心的冷酷。

这样描写也有利于揭示玛蒂尔德小姐高傲、冷漠的性格特征。

那么《红与黑》为什么能使外部描写心灵化呢? 这与其采用的视角有关。

从西方小说的发展来看,传统小说主要采用非聚焦视角,即叙述者无所不知,可以从任何角度观察事件,也可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

《红与黑》虽然从总体而言,没有摆脱非聚焦视角,但它对传统小说的视角模式有所突破。

这种突破体现在:它在某些部分、某些场景的描写中,较长的篇幅都采用了内聚焦视角。

内聚焦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者放弃了自己的眼光 ,转用故事中人物的眼光来观察外部世界 ,正因为如此 ,人物所观察、感知到的外部世界 ,就很容易带上人物的情
感色彩,使外部描写心灵化。

这一特点是其它视角类型难以企及的。

就《红与黑》而言,作品中的景致、情境和人物外部特征的描写,都是人物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在这些描写之前,往往加上“他发现”、“她看见”、“他感觉到”等引导词,因而染上了人物的感情色彩,与人物当时的心情相契合,使读者见人物之所见,感人物之所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更有利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刚才提到的那一段自然景物描写 ,是于连的眼睛看到的 ,与他当时的心情相契合。

如果换一个人 ,比如说德瑞那市长,他不一定会对夜之漆黑、风之闷热有如此强烈的感受。

再比如对神学院环境的描写,所有的意象,都是于连眼之所见,突出了他恐惧、痛苦的感受。

尤其是于连初次见到彼拉神父时 ,并不知道他是谁 ,
叙述者也故意不作交待,而只是顺着于连的视线和感受来叙述 ,写于连看到神父犀利的目光 ,非常恐惧 ,以致倒在地上 ,这里运用的就是内聚焦视角。

如果开始就交代神父的身份,表明叙述者比于连知道的多,那采用的就是非聚焦视角,如果这样写的话,就不利于进一步描述于连强烈的恐惧感。

正因为采用了内聚焦视角,作品中的外部描写才能取得心灵化的效果。

采用内聚焦视角是 20 世纪小说尤其是意识流小说的一大特色所以《红与黑》已具备某些现代小说的因素。

国内外有些学者已注意到这一点。

法国文学史家布吕奈尔在《19世纪法国文学史》中指出“司汤达是第一个推翻长篇小说术语的人”进而指出司汤达小说的现代性是使之在19世纪无法得到普遍理解的原因。

我国《红与黑》研究专家韦遨宇也持相似的观点“西方论及新小说的起源往往始于福楼拜笔者却以为完全可以始于斯汤达而斯汤达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红与黑》心理分析的另一重要特点是着力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最高形式是内心的精神分裂式的冲突。

于连形象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司汤达将人物内心复杂的矛盾冲突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于连内心的矛盾冲突体现在多重对立统一的因素中,包括自卑与自尊、正直与虚伪、反抗与妥协、雄心与野心、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多种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正是种种矛盾运动构成了于连形象的复杂性与深刻性。

在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时,司汤达采用的主要手段是独白。

在《红与黑》中,独白运用得很广泛,其中最成功的是那些披露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冲突的独白。

这些独白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独白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

尽管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复杂多变,但都经过了司汤达的理性梳理,所以显示出分明的层次和顺理的逻辑,十分真实自然。

如于连收到玛蒂尔德小姐的求爱信后,作者具体、深入地揭示了于连的心理变化。

信上让于连在半夜一点月光明亮的时候爬梯子进她的闺房,于连第一个念头就是怀疑这封信是一个骗局,是贵族子弟们设下的圈套,目的是要戏弄他、害他,于是产生了畏惧与犹豫的心理“, 不能随便回答”。

但是他又不愿错过机会,荣誉观念也使
他下决心按信上的要求去做 ,他想“万一玛蒂尔德是诚心诚意的呢 ? 这样 ,在她眼里 ,我就成了十足的胆小鬼。

我没有高贵的出身 ,就得靠表现高贵的品格……荣誉只有一个”。

但为了保险起见 ,他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 ,如把信抄一份交给好友保管 ,随身带上等。

这一段描写 ,层次分明地展现了于连的心理活动过程,从猜疑到畏惧、犹豫再到决定赴约并周密防范 ,心理的变化具有层次感和逻辑性 ,十分真实自然。

之所以这样 ,与独白采用的话语方式有关。

其次,主要运用自白和间接的内心独白。

从叙事学的角度讲,独白主要包括自白、内心独白和间接的内心独白几种常见的类型。

《红与黑》运用了自白、间接内心独白两种独白形式,没有出现内心独白。

自白是传统小说常用的形式,它忠实地复现人物的感受、看法,具有直接性与生动性,但由于需要引导词和引号,受到的限制较多;间接的内心独白省掉了引导词和引号,可以更自由、灵活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而且由于自由间接引语是叙述者站在人物的位置上表述人物的心情,能增加同情感,使读者受到感染。

自白在《红与黑》中运用得最多。

比如上文提到的 ,于连接到玛蒂尔德小姐的信后 ,就展开了剧烈的内心冲突 ,这些冲突在作品中是以大段的自白形式出现的,司汤达花了整整五页的篇幅来描写于连的自白。

这段自白集中地反映了于连勇敢与畏惧、荣誉与耻辱等内心冲突。

除了自白以外《红与黑》还少量地运用了间接内心独白。

在运用间接的内心独白时,往往和自白交织在一起。

如第11章“长夜悠悠”,写市长夫人在手被于连吻过之后,心海里掀起了狂澜,作品以大段独白表现了她复杂的内心冲突。

这一大段独白,将自白和间接的内心独白相交织,反映了德瑞那市长夫人的情感与理智的冲突 ,真实的人性与宗教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剧烈碰撞。

她渴望爱情,却无法超越伦理规范和宗教信条,因而使自己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矛盾状态之中,陷入了两难境地。

起初 ,她头脑处于清醒状态 ,揣摩自己对于连的感情 ,作品运用了直接引语。

(她暗自想到“:难道我恋爱了?我,一个已婚妇女恋爱了?”)后来 ,当她处于半睡半醒状态时 ,她的几段独白则是用自由间接引语表达的,其内心冲突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

下面这一段就是一个例子。

当市长夫人的手被于连吻过之后,作品写到:这是个可怕的时刻,她的心
灵飘浮在另一个王国。

前一天她还享受着一种全新的幸福,现在一下子便跌入了残酷的不幸之中……一会儿害怕没人爱她 ,一会儿又被自己的罪恶所煎熬。

她时而陶醉在爱情的甜蜜之中;时而感到痛苦内疚 ,心中充满犯罪感;时而又因怀疑于连另有所爱而神智昏乱 ,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矛盾状态之中。

这段话揭示出市长夫人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爱情与宗教伦理观念的剧烈碰撞。

她渴望爱情,却又无法超越宗教信条与伦理规范,因而陷入了难以自拔的两难境地。

由于间接内心独白的运用,德瑞那夫人的思绪得到了自由、顺畅的表现,也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自白和间接内心独白这两种独白形式都有利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

由于人物的心理活动都经过了叙述者的加工、整理和概括,这样更有利于把人物内心中互为对立的思想意识提炼出来,因而这两种独白形式比较适宜于集中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

不过,它们也各有特点,自白的特点是具有直接性与生动性,能忠实地复现人物的感受、看法。

间接内心独白因为省掉了引导词和引号,所以可以自由、灵活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

而内心独白则不同,由于叙述者完全隐退,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于无序状态,这不利于集中、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所以在《红与黑》中没有出现这种独白形式。

但内心独白却有利于及时捕捉人物飘忽不定的观念和思想,再现连续不断的意识流动,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因而受到20世纪小说家尤其是意识流小说家的青睐。

从这一点而言《, 红与黑》的话语表达方式基本上是比较传统的,与现代心理小说尤其是意识流小说有比较大的区别。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红与黑》有现代小说的因素,现代心理小说尤其是意识流小说大量采用内心独白或间接的内心独白形式 ,如对间接的内心独白的运用。


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层动因也是《红与黑》心理分析的重要特点。

司汤达在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时 ,不仅对心理变化把握得格外精细 ,而且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动因也揭示得很深刻。

这是司汤达长期倾注于对人的心灵的研究的结果。

司汤达热衷于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的奥秘,十分善于体会总结自身的心理变化,尤其是爱情心理。

他一生中曾有多次恋爱经历 ,虽然屡遭失败 ,乃至终生未娶 ,却对恋爱中人的心理有了透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