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字理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字理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余夏夏
(杭师大东城实验学校浙江杭州310000)
【摘要】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众多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字理识字教学法符合文字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要求,它是指依据汉字的构形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

通过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字理识字教学法对于提高孩子的识字能力有着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字理识字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77-02
汉字主要是表意文字,每个字都蕴藏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字理,也称造字理据,顾名思义,即汉字造字的源头、道理和根据。

字理识字教学法是众多汉字教学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法,作为一种系统科学的识字方法,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它是依据汉字的组构规律,从汉字形与义、音的关系着手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

它注重通过对汉字的象形、转注、会意、指事、假借、形声等构形理据的分析来突破字形这个难关,达到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目的。

但是在字理教学中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字理识字能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字理识字教学法内容丰富,操作性强。

识字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于如何能将汉字的字理教授给学生,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一项任务,要让学生在学习字理时能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

在教学汉字字理时要结合汉字的表意性特点,然后编制字谜、编写顺口溜再结合教材进行教学,这将有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字形和意义,让学生在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环境中轻松学习,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提高识字的效率。

汉字独特的表意构字法,构成了它独特的魅力。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字理产生兴趣呢,于是我尝试了在课堂上运用“行义结合”的方法:在教“一轮朝阳”这个词的时候,我首先在黑板上画出“朝”的古字,然后让学生自己想象这个字里面都包含哪些单字,然后我再对这个字进行分析,“朝”左边“日”上下的“十”表示草,右边是“月”,正是“一轮红日从草丛间升起来,而天边却挂着一弯残月”。

接着第二个问题出现了:当月亮快要落下去了,太阳就要从草丛中升起来了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清晨”。

接着引导学生理解“阳”的形义……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让学生认清了“朝阳”的字形,详细了解了“朝”的字义,还在孩子们面前勾勒了一幅“旭日东升”图,从而唤起了学生无限的遐想。

由此可见每个汉字都有字理,都有一段源远流长的故事,有一张丰富的表情。

像这样在教学生的同时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欣赏了图画,这样学生怎能不对汉字感兴趣呢?
二、要把字理识字从机械识记中解脱出来,变为理解识记,从而提高识字的深度。

在以前的教学中,很多老师为了赶课程,在字理识字方面从不舍得多花功夫,只是在自习时间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知道字的结构,笔画数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让学生机械地抄,管他理解不理解反正我是教过了,只要我听写的时候你会就行了,不会的就罚,几十次甚至是几百次,只要求结果不注重过程导致学生对字的意义了解甚微。

久而久之,学生对识字产生了厌倦的心理,学前忘后,造句、作文错别字连篇。

运用字理教学,可把学生的反复的机械识记转化为理解记忆,特别难度比较大的字,可以多花点教学时间,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学生收到的效果却不明显,如教学“珍贵”一词的“珍”
时,教师可以根据“珍”的古字体,运用图文对比的方法,认识“珍”字的偏旁“王”是一根绳子穿三块玉的形象,名称是“斜玉旁”,中国人很喜欢玉,认为玉是美好的,因此带斜玉旁的字多
么珍贵、美好有关,如玲珑、碧、珊、琼等。

三、字理识字能化单纯识字为剖析内涵,感受汉字文化的精深。

汉字是博大精深的,不是简单的几个符号,而是有独特性格的精灵。

每个字从它的创造到今天的简化过程,都有一定的理据。

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感受汉字的内容,如运用字理教学法,就可以让孩子们更多地感受到汉字的独特魅力。

在教品字形结构的同体会意字时,如晶、垚、焱等字,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知道这些字的结构形式外,还要注重揭示这类字的造字规律,即这个叠累的单字,每重复一次,这个字的意思就加强一次。

如:一点为火,许多火成“炎”,成千上万的火连成一片,茫茫无边就是焱了。

又如,教学“牢”字时,我们可通过故事的形式给学生介绍古代先民为了把打猎达到的猎物养起来,不让它逃跑,于是就想到了把它们关到一个屋子里的方法,以及屋内圈猎物表示牢的来历,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牢”的构字原理,还了解到了我们的祖先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多么的聪明,想到了这样的好办法是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

通过这种教学法,孩子们通过一个个图画,一个个故事来学习识字,从而在字理识字中就会佩服我国古人的聪明才智,从心底产生对祖国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在教学字理识字时要把字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会发现很多字很复杂,别说是记了
就是写也写不来,所以就要在字理识字教学中,将复杂的汉字
或者成语拆开,先体会每个汉字或者每个部首的含义,再结合整个成语或者汉字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使学生就更容易接受。

如鲨字,拆开部首后,下边是鱼字底,上边是“沙”字,“沙”这个字的含义大概都很了解,而对于“鲨”字有些人不了解其中的含义,通过拆开部首,可以让学生对两个字都有着较清楚的了解,从而让大家在看着“鲨”字的时候就联想到了“沙”字。

字理识字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
还顺应了汉字的构字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为学
块木板盖在火上,让火熄灭。

“看”把手放在眼睛上方表示“看”,得出“手目看”。

又如教学“闻”字时,老师走到门口,手放到耳后作“听”的动作。

孩子一下就理解了“闻”的意思了。

4.点拔联想法
联想法是在解析字理时引导学生合理联想,经加深对形、义、音的理解,如教“沙”字,三点水表示“水”,右边是个“少”字。

可引导学生想象“河里水少了会看见什么啊?”“水少了沙就出现了”,这就是沙字的由来。

教学“春”字,时可引导学生想象:春天到了,温暖的阳光(日)普照着大地,有三人结伴而行去郊外踏青赏花。

得出“三人日下去春游”这样一来就不会有学生把“日”写成“目”了。

5.形近字比较法
通过比较可以把汉字的个别部分和特征分析出来,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利抓住字与字的本质联系和区别,能让学生轻松区分形近字。

如形近字“晴、清、睛、请、情”,首先记住共同的声旁“青”,教师再解释字理,日字旁表示太阳;三点水表示水;目字表示眼睛;言字旁是用言语请求别人;竖心旁表示心态,心情;再如:“飘-漂”被风吹起为“飘”;水中浮动为“漂”,后引申为摇动,也引申为漂洗,读第三声,洗干净后就显得美丽了,又引申出漂亮之义,读第四声。

6.巧编故事法
故事法是指教师运用故事阐明字理的方法。

一般要求故事简短有趣。

这种方法是各类学习者喜闻乐见的方法。

再如“染”。

古时候人们从山上割来一些草“木”用“水”熬煮出颜色,然后把丝帛放下去煮“九”次(多次),就能把布染成了。

所以“染”的右上是“九”而不是“丸”
最后,还应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在生活中识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识字,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识字途径。

这正印证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指导思想: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生活化。

课程教育研究语法词汇
177
学法教法研究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知识的分布与教学问题
王瑾
(漯河市源汇区教师进修学校河南漯河462000)
【摘要】结合我国学校教育体系的课程设置来说,语文是必修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基于母语环境下的语言知识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语言知识的特点和作用,明确语言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但从现实情况来说,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导致语文教学中过度关注知识点和考点,造成语文知识体系的不完整性,这一点亟待改进。

本文以下结合中学语文现状,针对语言知识的分布于教学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言知识语文教学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78-01
1.语文教学与语言知识的关系概述
当代语文教育是狭义的汉语言文化学习,其教学形式受到了西方教育理念的深刻影响,同时在教育内容方面,主要以新文化运动以后形成的现代汉语为基础。

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主要涉及的是汉语、汉字的深度驾驭和应用,包括文学素养、语文技能、写作能力、诵读能力等。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工作,是将语言知识通过多形式传达给学生,并满足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从这一点说,主要的教学任务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阅读中掌握大量的语言知识,而语言知识的丰富反过来又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也是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

作为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师,要设法提高学生的阅读量,逐渐涉及难度较大的语言类型,如文言文、诗词歌赋。

第二,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仅仅在于明确语文内容中的含义,同时也要学会分辨好在什么地方,坏在什么地方,一篇课文究竟有什么地方是值得学习的。

第三,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教育中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最重要的能力,它是基于母语环境下的语言能力综合体现。

换句话说,语文教学中的全部知识点,完全可以通过写作来概括。

结合以上内容,不难看出在语文教学中要将语言知识全方位的融合,突出其整体性和连贯性作用,这样才能为学生描述一个完整的语文知识架构,将母语知识实用化。

2.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知识的分布研究
语文在中学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原因在于它是基于母语功能分离出的知识体系(或教学体系),作为中国人必须掌握一定的汉语基础,包括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

另一方面原因,也是主要原因,由于语文属于升学考核的内容,学生需要通过考试获得自己进入高等学府的资格。

事实上,结合我国现代教育特征来说,进入中学以后语文教学的“功利性”就逐渐凸显,教师会围绕着考试方向来突出教学内容,将语文知识打散,形成点状的教授形式;相应的,语言知识的系统性教学就被人为的忽略了,在需要的时候(如文言文的基本知识),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只让死记硬背,而无法更好的理解课文的内涵。

根据我国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为目的,逐渐弱化了语文教师的“权威性”,为了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语言知识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让学生了解语文教学内容中,语言知识“在哪儿”,如何理解和对待语言知识;学生只有了解语言知识在语文教学内容中的分布,才能够进一步有目的的展开学习和掌握。

2.1字词分布
字词是语言的因子,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在日常中评价一个人的语文修养,完全可以从字词的掌握能力上分辨。

结合现代语文研究理念,字与词被视为书面符号,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言知识的传播。

换句话说,语文的教学功能被认为是“书面性”的语言知识掌握,与现实生活中存在“二元性”特点。

很显然,将书面语言和生活语言分离开是不科学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实现两方面的连接性,教师通过字词的构成、内涵、渊源进行分析,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语文表达技巧。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成语的运用,如果不了解典故的由来和时代赋予的含义,应用错误的可能性很高。

相应的,同样的字、词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基于不同的应用目的,都会造成不同的表达含义。

2.2句式分布
句式是语文教学中最容易忽略的一点,但却是语言知识应用中最基本的环节,在中学阶段已经开始对句式进行初步的讲解,如对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但这种知识点不是机械的记忆,而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并理解其中的奥秘和特色。

2.3作品分布
参考语文教学中,主要的作品为文学作品,包括现代散文、记叙文、诗词、文言文等内容,当字词或语句进入作品体系中,其所蕴含的意义就更加丰富。

笔者结合考试内容中的理解内容来说,学生必须认真阅读和理解文章中的情感、含义,才能对给出的理解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3.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知识的教学策略
从建国以来我国的语文教学工作经历了数次改革,学校教育体制也不断完善,由此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

相对来说,关于语言知识方面的关注却一直不高,在制定相关教学策略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分歧。

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浅谈一下进行语言知识教学的策略。

第一,突出实用性。

很显然,语文的基础是汉语言,而语言就是一种用来交流和传达的工具,过分的突出学院式的教学方式,只能够满足学生对考分的需要,而不会提供给学生有效的语文知识掌握;要突出实用性,就必须做好深入挖掘和讲评体验两方面的工作,深入挖掘是指无论对字词、句子或文章,要实现与汉语言体系的关联,让学生了解起源、发展和应用方法。

而讲评体验则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意见指导,不要过分的强调对错,要进行有效的点拨、启发。

第二,教学引导性。

在课堂教学中展开引导,既是“新课标”的要求,同时也是现阶段改良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引导学生的注意力转移,从单纯地死记硬背转向灵活运用,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1]陆俭明,李镗.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知识的分布与教学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2,(1):27-33.DOI:10.3969/j.issn.1003-5397.2002.01.007.
[2]王嘉栋.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语言知识的分布与教学问题[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6):5-5.
[3]骆锤炼.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言知识——
—中学语文语言知识系统的重建[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79-84.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2.01.012.
生呈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讲述了一个个经典的故事,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

如果长期使用这种教学法,既可以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同时,还能提高识字能力,加强记忆。

还会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从而爱上祖国文字。

参考文献:
[1]金文伟.识字教学效率低的根本原因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2)
[2]张琳琳.字理识字与趣味识字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3]赵蓉蓉.小学低年级字理识字教学现状及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薛晓光.字理识字:字理为本多元识字[J].小学教学研究(教师版)2009(07)
语法词汇课程教育研究178
学法教法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