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西北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西北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草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的一二句一个“”字透露出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二字写出了“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传神。

(2)诗的后两句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是曹操诗《》的第一章,诗中“”字起统领全诗的作用。

(2)请对本诗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3.阅读刘禹锡《秋词》,完成问题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阅读诗歌,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
象?为什么?
5.阅读古诗
题春晚①
(宋)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②数点傍林飞。

吟③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注释】①春晚:暮春傍晚。

②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③吟:诵读诗文。

(1)诗中“”一句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诗人笔下的村野有着的特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6.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词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2)“路转溪桥忽见”写的是哪里的景象?(用词中的一句调整语序后问答)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都反映了夜行人怎样的心情?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高低”二字与第一句诗中的哪一个词语照应?
(2)后两句诗句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9.阅读下面的古诗后,完成下列小题
泛吴松江
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1)诗中“”一词透露出天色已晚;“”一词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诗歌的三四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沈钦圻
冰霜磨炼后,忽放几枝新。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

自然空色相,谁与斗精神。

野客闲相对,如逢世外人。

(1)这首诗首联中的“________”字写出了诗人的惊喜之情;颔联中“________”和“能开”两个词赋予了梅花以人的性格和精神。

(2)尾联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的作者是:1
(2)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3)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拟人手法的作用。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运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2)秋天可写的景物有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应傍战场开中“傍”的意思是________。

(2)这首诗写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你从诗中哪些词看出来的?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4.下面这两首诗都是咏荷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赠荷花
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15.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烂醉”二字,语新意丰,请作简要赏析。

1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暮春
【宋】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________斜阳叫子规。

(1)从诗中落花、________、________等词中可见暮春之景。

(2)诗歌最后一联空缺处有人填“树”,有人填“道”,你赞成哪个词语?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1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是________,“思”的意思是________。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请你简要分析。

18.古诗阅读
同儿辈赋①未开海棠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②桃李闹春风。

【注释】①赋:吟咏。

②且教:还是让。

(1)诗中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绿肥红瘦”有相似之处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_。


(2)如果你是花,想做“莫轻吐”的海棠,还是想做“闹春风”的桃李?为什么?
19.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1)关于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情。

B.甲诗颈联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C.乙诗前两句写重阳节诗人遭遇战乱,但依然想要登高、饮酒的愉悦心境。

D.甲乙两诗中都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但乙诗还寄托了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2)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在你头脑中呈现的画面。

2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曹操的这首诗以“”字统领全篇,在描写沧海景象时,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是动景,“”(任选一句即可)则是静景。

诗人还通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想象,抒发了伟大抱负。

(2)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大海、山岛的特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都;初惊(2)这两句移情于物(运用拟人手法),“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白雪颇解人意,有意地“穿庭树”化作飞花装点春色。

2.(1)步出夏门行;观
(2)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解析】【分析】(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诗文所描绘的景色都是登山观望的所见所想,所以全诗用“观”字来统领全诗。

据此理解作答。

(2)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

此时正值诗人北征乌桓得胜回师之时,看到这景象,以大海自比,以景托志,更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步出夏门行;观
⑵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创造了开阔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线索和基本常识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抓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名句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基础上进行分析,注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在诗歌中的作用理解。

3.(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解析】【分析】(1)“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景观的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排”字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2)振翅高飞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

身处贬官遭遇中的诗人,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样,直冲云霄了。

因此诗人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故答案为:⑴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点评】⑴本题属于古诗中“炼字”问题。

所谓“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往往用“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等方法,来突出景物的奇特之处,表达作者情感。

⑵抓住“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理解诗人与古人对比,表达自己对秋的不同的感受,即可体会到诗人乐观的精神。

4.(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于湖面之上的景象。

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

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解析】【分析】(1)这首诗的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抒写了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

(2)认真观察两幅图画可以发现,第一幅图对岸的山比较低矮,江中看不到岛屿;第二幅图对岸的山比较高,江中有岛屿。

由此可知,第一幅图表现的是江水上涨的情形。

第二幅图画表现的是平常的景象。

根据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可以判断出第一幅图能够表现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故答案为: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⑵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于湖面之上的景象。

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

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的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图画的意境的理解和描绘。

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意境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结合图画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5.(1)吟余小立阑干外;恬淡、静谧中更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2)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色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形象。

【解析】【分析】(1)注意观察的“立足点”与“观察点”是不同的,“立足点”是指观察者的位置,“观察点”是指观察者所观察的位置。

本诗中的“阑干外”是立足点,“花落柴门”“昏鸦
数点”“樵渔归”是观察点。

(2)阅读全诗,根据情境理解“昏鸦②数点傍林飞”所描写的内容,抓住“昏”“傍”两字,从表现“鸦”高飞的形象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来分析字词的表达作用。

【点评】诗歌类题一般会考查以下内容:(1)理解诗词内容;(2)考查诗歌的遣词;(3)考查诗歌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4)考查作者的思想情感。

6.(1)夏季。

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

(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

这首词的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写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描写的景象。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词中围绕着夜行的特点,展现出夏夜乡村田野的幽美景色及作者对丰收年景的由衷喜悦。

故答案为:(1)夏季。

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

(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在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

答题时应注意,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本题考查理解诗词描写的景象。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从前那熟悉的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的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的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的眼前。

(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先要通读全词,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7.(1)随意
(2)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前两句写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姹紫嫣红的山花更加赏心悦目。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与“随意”相照应。

(2)后两句的意思是:这才明白,(以前)听到那锁在金笼内的画眉叫声,远比不上悠游林中时的自在啼唱。

将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陷入囚笼、失去自由的画眉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向往。

故答案为:⑴随意;
⑵诗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诗人渴望挣脱束缚,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B
解析:(1)愁
(2)B
【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因此,作者对友人的感情就是表达惋惜与同情之意的一个“愁”字。

(2)B.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故选B。

故答案为:⑴愁;⑵ B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感情的把握,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通读全诗。

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9.(1)斜阳;半日
(2)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

或: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抒发了诗人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

(能结合三四句意思,言之有理)
【解析】【分析】(1)“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的意思是:太阳西斜,点点胭红的光亮洒落到搭着稀疏的苇蓬的小船里,我独自吟诗了大半天却还是没有过江。

表示天色已晚的词是“斜阳”,强调泛江已久的词是“半日”。

(2)本诗中“惟有鹭鸶知我意”的意思是:能够理解我心意的恐怕只有江面上的鹭鸶鸟了。

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正反映了他摆脱官场后,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也可以看出诗人孤寂、苦闷的内心。

故答案为:⑴斜阳;半日
⑵那一只只鹭鸶仿佛能理解我的心情,似乎在听着我的吟诵,抒发了诗人的孤独之感。

或:诗人把鹭鸶当作知音,抒发了诗人向往热爱大自然的返璞归真之情。

(能结合三四句意思,言之有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结合题意进行准确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要求考生整体理解诗歌,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感悟作者的情感思想。

10.(1)忽放;独立
(2)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明自己无意功名,与梅意气相投的情感。

【解析】【分析】(1)“忽放”写出了作者对冰雪过后梅花突然绽放的惊讶和喜悦之情。

“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写的是傍晚时梅花独自立在天地之间,说它的开放能开辟出一片春天。

这里“独立”是拟人的修辞,赋予了梅花以人的品格,写出了梅花如人一样傲然独立,高大伟岸,形象传神。

(2)“野客”指的是诗人自己,“如逢世外人”意思是诗人遇见梅,仿佛遇见了世外高人,突出了梅花的高尚脱俗,一种对梅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诗人在这里借赞美梅花表现了自己无意功名利禄,与世无争的情怀。

故答案为:⑴忽放;独立;
⑵诗人称自己为“野客”,称梅为“世外人”,表明自己无意功名,与梅意气相投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11.(1)李白(2)杨花、子规、明月(两个即可)(3)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12.(1)表现了时任乐观豁达的心境。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

(2)借一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

13.(1)靠近(2)重阳节,“九日”“登高”(3)寄托着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的渴望。

14.《采莲曲》中的“荷叶罗裙一色裁”写人花难辨,“芙蓉向脸两边开”写出花人同美,采莲女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情感是欢愉轻快的。

《赠荷花》中的“绿荷红菡萏”写出荷花的绿叶和红花相映,“卷舒开合”写出荷花的天真自在,但美好的事物却难逃“翠减红衰”的厄运,受到遗弃,飘零落地,在凄风苦雨中化作尘土。

这暗示着诗人心中某种难言的隐痛。

15.(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远处,春风徐徐吹拂,麦浪泛起绿波;近处,沟中水草肥美,更有栖息于水草中的新蛙,争相欢鸣,噪声一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