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
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幽幽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
泪。
《渔家傲·秋思》阅读题
2.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是作者边地生活经历的写照,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C.“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词人和征夫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尚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3.有人认为,“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全词的核心部分,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说一说。
(2分)
4.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感悟。
(2分)
5.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
(2分)
“异”统领的景物有:
6.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3分)
7.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
1.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C
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因为它揭示出词人和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思乡而不能回,因为战事未平、军功未建。
这一矛盾心理正是词作所揭示的主题。
4.此句形象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
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5.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答出4个景物可得2分)
6.(3分)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
(意象正确,画面内容描述生动形象且语意通畅,可得3分,如直接翻译扣1 分)
7、【答案: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情谊】
二:
8.发挥你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画面描绘出来。
(2分)
9、理解填空: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 ;词的下片重在抒情,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
(2分)
10、“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请谈谈你对这两句的理解。
(2分)
1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12.结合全词,说说“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2分)
《渔家傲·秋思》阅读答案
8.站在山头,放眼望去,戈壁延绵千里,大漠中蒸起腾腾水汽,似烟若雾,飘散开去.已是夕阳时刻,荒芜的大漠里只有一座孤城镶嵌其中,禁闭的城们隐隐。
9、塞下秋景、征人之情(共2分,每空1分)
10、这两句正面揭示了词人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2分,大意相同即可)
11. 答案:表达了作者及守边将士思念家乡而又慨叹功业未立的'复杂情感,表现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12.答案:描绘了西北边塞的荒凉景象,暗示了军情的紧急,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具体语句的作用。
要注意从上下文的联系、与中心、情感的关系中着手。
《渔家傲·秋思》作者简介
《渔家傲·秋思》注释
1.渔家傲,词牌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边地。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表明边塞风景的奇异。
3.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
湖南衡阳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4.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泛指边塞所特有的各种声音。
5.角:军中的号角。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荒漠上的孤烟。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3000多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暗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渔家傲·秋思》译文
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闭。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渔家傲·秋思》赏析
宋人魏泰《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
‘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
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这则宝贵资料告诉我们,范仲淹在庆历初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时,曾写过好几首反映“边镇之劳苦”的《渔家傲》。
可惜今天能看到的只有以“秋思”为题的一首了。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了边塞奇特的自然景观,又表现了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
词的上片着重写塞外秋景,而景中有情;下片写塞外乡思,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
“秋思”二字,是全篇纲领。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
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
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欧阳修对这首词的负面评价,是很不公平的。
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