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121年4月21日发布的数学课程新课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
121年4月21日发布的数学课程新课本
2022年4月21日(2022年版)新课标落地,新课标的“新”在哪里?有哪些“新”变化?我校全体数学教师们28日下午参加乐中国数学会数学分会首届学术年会的线上学习,聆听了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东北师大原校长史宁中教授的报告《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核心素养》。
在本次培训活动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史宁中教授围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表达、课程内容结构与调整等方面对课程标准进行了整体阐述。
他明确提出数学基本思想包括抽象、推理、模型。
数学学习者要具有三个特征:内涵的一致性、表现的阶段性、表述的整体性。
另外,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孩子的数学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使我认识到: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的本质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
尤其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印象深刻,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本人参与的教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是经验的积累,是过程性目标的拓展,核心素养小学阶段旨在培养符号意识,数感,量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
思维方面的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
数学语言方面的模型意识,数据意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力争落实新课标新理念,是我们的数学教学更上一个层面。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
中师生应相互沟通和交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课堂中“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项的输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同时交往也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性、反映的敏捷性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都出状态。
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我们应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水平,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