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市朝鲜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长春市市朝鲜族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

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①之说。

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

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

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

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

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

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

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

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

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

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

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

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

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

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表现。

C.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D.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划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D.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参考答案:

2.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高阶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电影、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

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

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
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
人类的工具。

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

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

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

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

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
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

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
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

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

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

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自蔡映洁《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领域能够获得蓬勃发展,这是可以预见的。

B. 近年来,各种不同形式的作品不断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引发大众广泛关注。

C. “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的事实,充分说明人工智能的智慧已经超过了人类。

D. 在规范高阶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挥着比西方文明更为重要的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联系国内外现实分析论证,最后进行总结。

B. 本文在论证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有较强的说服力。

C. 本文写到了作家韩少功的假设,是为了强调人工智能应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D. 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前景,作者一方面表现出乐观和期望,同时态度又比较谨慎。

B. 一些综艺节目为博取观众眼球,人为渲染一种人机对立的紧张气氛,其做法是不可取的。

C.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行将到来,对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探讨也应该提上日程。

D. 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它永远会是服务人类的工具,这已成为人们的一项共识。

参考答案:
1. A
2. A
3. D 1. 试题分析:B项,原文是“高阶人工智能”;C项,“人工智能的智慧已经超过了人类”说法过于绝对;D项,“发挥着”错。

2. 试题分析:“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错。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不是中心论点。

3. 试题分析:说法过于绝对。

原文说“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钭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另外达成共识的是“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

3. 现代文阅读(19分)
阅读奥斯勒的《送花》,完成下面的问题。

送花
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记了,于是这才有点奥妙。

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

一连好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

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

那天,一辆小车驶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子说:
“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


一位上了年纪的孱弱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

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

“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给你寄钱……”
“买花。

”守墓人应道。

“对,给我儿子。


“我一次也没忘了放花,夫人。


“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了。

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有意思了。

我只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这些花。


小个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

“我说,夫人,这几年您总寄钱来,我总觉得可惜。


“可惜?”
“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
“你真的这么想?”
“是的,夫人,您别见怪。

我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

他们爱看花,爱闻花。

那儿都是活人。

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
老妇人没有作答。

她只是又小坐一会儿,默默祷告了一阵,没留话语便走了。

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太直率,太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

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

“我把花都送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的对,他们看到花可高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不错,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_____________。


15.文中能体现“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意思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妇人觉得“活着没意思”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使老妇人的病好转的真正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结尾处说“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

根据小说的内容,在下面横线上补充一句话,说明这个道理。

(3分)
这个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中写了“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这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主要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B.“那儿都是活人。

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在守墓人看来,人活着就应该多关心那些活着的人们,至于死去的就大可以不管了。

C.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来表现老妇人,其形象虽有些模糊却表现了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

D.小说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的,在简洁的对话中交代了事情的经过,显得简练而丰富。

E.这篇小说构思精致,情节有起落,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参考答案:
15.(1)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

(3分)
(2)儿子的死,让老妇人没有了精神寄托。

(3分)
16.她从丧子的哀痛中走了出来,把爱分给那些活着的人,这让她意识到活着还有用处。

(意思对即
可,(4分)
17.活着就要对人有些用处。

(意思对即可,4分)
18.BC(B项“至于死去的就大可以不管了”,文中没有这个意思,C项“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应为“主要通过语言描写”)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拟孙权答曹操书
苏轼
权白孟德足下:辱书开示祸福,使之内杀子布,外擒刘备以自效。

书辞勤款,若出至诚。

然仆怀固陋,敢略布。

昔田横,齐之遗虏,汉高祖遣使海岛,谓横来大者王,小者侯,犹能以刀自刭,不肯以身辱于刘氏。

韩信以全齐之地,束手于汉,而不能死于牖下。

自古英雄豪杰之士,与其受韩信之诛,岂若死田横之节也哉!
仆先将军破虏,遭汉陵夷,董卓僭乱,焚烧宗庙,发掘陵寝,故依袁术以举义师。

不幸此志未遂,而无禄早世。

先兄伯符嗣命,岂有他哉?不意袁术亦僭位号,污辱义师,又闻诸君各盗名字,伯符提偏师,进无所归,退无所守,故资江东为之业耳,不幸有荆轲、舞阳之变。

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

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汉自桓、灵以来,上失其道,政出多门,天下所恃,惟权与公及刘备三人耳。

比闻卓已鲸鲵,天子反正,仆意公当扫除余孽,同奖王室。

而足下乃有欺孤之志,威挟天子,以令天下。

刘备雄才大略,宽而有容,有汉高祖之余风,仆以为今海内所望,惟我二人耳。

仆之有张昭,正如备之孔明,而见教杀昭与备,仆岂病狂也哉。

古谚有之:“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晋以垂棘屈产①,假道于虞以伐虢,夫灭虢是所以取虞,虞以不知,故及祸。

足下意何以异此。

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言以身托人,必择所安。

孟德视仆,岂惜此尺寸之土者哉,特以公非所托故也。

荀文若与公共起艰危,一旦劝公让九锡,意便憾,使卒忧死。

矧仆与公有赤壁之隙,虽复尽释前憾,然岂敢必公不食斯言乎?季布数窘汉王,及即位,犹下三族之令,足下不肯忘文若于九锡,其肯赦仆于赤壁乎?天下之才在公右者,即害之矣。

一失江东,岂容复悔耶?甘言重币,幸勿复再。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注】①垂棘:地名,产美玉。

屈产:地名,产良马。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辞勤款勤款:殷勤诚恳
B. 遭汉陵夷陵夷:挖掘陵墓
C. 同奖王室奖:辅佐
D. 矧仆与公有赤壁之隙矧:况且
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鲸鲵:即鲸。

雄曰鲸,雌曰鲵。

常比喻无辜被杀之人。

汉代李陵《答苏武书》:“妻子无辜,并为鲸鲵。

”本文这里即指被杀。

B. 九锡:锡通“赐”,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

《诸葛亮集》:“(李)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


C. 三族:指的是父族、母族、子族或谓父族、母族、妻族,说法不同。

《后汉书·杨终传》曰:“秦政酷烈,违啎天心,一人有罪,延及三族。


D. 右:左右是区分上下尊卑、高低贵贱的重要标志,在各种礼仪场合中,一般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如王维《哭祖六自虚》:“国讶终军少,人知贾谊贤。

公卿尽虚左,朋识共推先。


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8. 简要概括文中孙权向曹操表明了哪些严正态度。

参考答案:
5. B
6. D
7. (1)我如果有仿效你们(图谋篡位)不寻常想法,即使不被处死,难道不会败坏(丧失)我们家的美名吗?
(2)项脊轩总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掉,大概是有神灵在保佑吧。

(3)如今少卿竟然用推贤进士的(责任)教导我,这恐怕跟我内心的想法相违背吧?
8. ①不惧生死,绝不屈服;②继承遗命,不负父兄;③唇亡齿寒,吴蜀相依;④不杀谋士,不弃膀臂;⑤心胸狭窄,不足信任。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B项,“陵夷”,结合“仆先将军破虏”“汉”“董卓僭乱,焚烧宗庙,发掘陵寝”等分析,“挖掘陵墓”错误。

应该译为衰落、衰败。

句意:遭逢汉王朝衰败。

故选B。

【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一般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朋识共推先”错误。

古代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场合左右所代表的尊卑是有不同的。

王维《哭祖六自虚》中的“虚左”是尊左。

故选D。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1)“若”,如果;“效”,效仿;“非常”,不寻常;“之”,助词,的;“志”,想法、志向;“纵”,即使;“纵不蒙显戮”(被动句);“岂……耶”,难道……吗;“坠”,丧失;“其”,代词,我们的。

(2)“凡”,一共、总共;“得”,能够;“殆”,大概;“护”,保护、庇护;“得不焚”(被动句)。

(3)“乃”,竟然;“以”,介词,用;“教”,教导;“推”,推荐;“进”,引荐;“贤、士”,有才德的人;“教以推贤进士”(状语后置句);“无乃……乎”,岂不,难道不是……吗;“私心”,自己的内心;“剌谬”,完全相反。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

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

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

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简要概括文中孙权向曹操表明了哪些严正态度”,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结合“小者侯,犹能以刀自刭,不肯以身辱于刘氏”“韩信以全齐之地,束手于汉,而不能死于牖下。

自古英雄豪杰之士,与其受韩信之诛,岂若死田横之节也哉”分析,孙权向曹操表明了不惧生死,绝不屈服;结合“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

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分析,孙权向曹操表明了继承遗命,不负父兄;结合“古谚有之:‘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晋以垂棘屈产……足下意何以异此”分析,孙权向曹操表明了唇亡齿寒,吴蜀相依;结合“言以身托人,必择所安。

孟德视仆,岂惜此尺寸之土者哉,特以公非所托故也”分析,孙权向曹操表明了不杀谋士,不弃膀臂;结合“荀文若与公共起艰危,一旦劝公让九锡,意便憾,使卒
忧死。

矧仆与公有赤壁之隙,虽复尽释前憾,然岂敢必公不食斯言乎……即害之矣”分析,孙权向曹操表明了心胸狭窄,不足信任。

【点睛】参考译文:
孙权敬告曹孟德足下。

有辱您写信来说明祸福,让我对内杀掉亲信大臣张昭(字子布),对外捉拿刘备来投降你。

来信的辞语很诚恳,似乎是你的心里话。

但我的思想很陈旧保守,接受不了你的建议,冒昧地请您让我陈述一下想法。

昔日的田横,是齐国的残余。

汉高祖派使者到他退守的海岛上,劝他归顺。

如果投降,大可以封王,小也可以封侯。

但田横尚且用刀自杀,不肯屈辱自己去做刘氏的下属。

韩信凭着据有整个齐国土地的实力,但甘心投降汉高祖,结果不能在自己家中善终。

自古以来的英雄豪杰,与其像韩信那样投降被诛,哪里比得上像田横那样守气节而死呢!
我的先父破虏将军,遭逢汉王朝衰败,当时董卓叛上作乱,焚烧宗庙,发掘陵墓,所以投奔袁术,发动义师。

不幸这一志向未能实现,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我的先兄伯符(孙策),继承父亲遗命,哪有其他想法呢?(为的是雪洗天子之耻,并完成父亲的遗志。

)没料想袁术也图谋篡位,污辱了义师,又听说起兵响应的各位也都盗用名号。

先兄孙伯符带领一支偏师,进无处归,退无处守,因而只借助江东作为成就大业的资本。

不幸又遇到荆轲、秦舞阳一类的刺客,被刺身亡。

我接受遗命以来,卧薪尝胆,向上辜负了父亲报效国家的丹心,向下有愧于兄长对我的信任。

况且我的先辈在吴国凭着美好的德行显耀当地,我如果有仿效你们图谋篡位的不寻常想法,即使不被加罪处死,难道不会败坏(丧失)我们家的美名吗?
汉朝从桓帝、灵帝以来,皇上昏聩无道,政治混乱。

天下可依靠的,只有您、刘备和我三个人。

近来听说董卓已被铲除,天子复位,我推测你将会扫除奸贼余孽,和天下英雄共同辅佐王室,却没料到您竟会欺骗我,凭自己的威势挟天子以令天下。

刘备雄材大略,胸怀宽阔,颇有汉高祖的余风。

我认为方今海内人士寄于希望的,只有我和刘备二人了。

我据有张昭,如同刘备拥有孔明。

你却教导我,让我杀了刘备和张昭,我难道疯狂了吗?古谚语说:“颊骨与齿床互相依存,牙齿失去嘴唇就要寒冷。

”晋国用垂棘宝玉和屈产良马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消灭虢国的目的是用来吞并虞国,虞国因为不了解这一点,所以自己也遭亡国之祸。

你让我攻打蜀国,本意和当年的晋国有何区别。

古人说过这样的话:“互相认识,到老却仍然陌生,初次见面,立刻便像老朋友。

”意思是说把自己托付给人,一定要选择永葆平安的。

孟德您看我,难道是很看重这一小块地盘的人吗?只不过是因为你不是我值得信赖、可以托付的人。

荀彧(字文若)和你在艰难困苦中并肩战斗,一旦劝你推辞九锡仪仗,你就怨恨他,迫害他最终抑郁而死。

何况我和你有赤壁之仇?即使尽释前嫌,又哪能保证你会不食言呢?楚将季布好几次把汉王逼到困境,汉王即皇帝位后,还对季布恼怒,下令诛杀季布三族,你既然不能原谅荀文若规劝你放弃九锡,哪会饶恕我在赤壁几乎要了你的性命?天下贤士只要才能高于你,你就要杀害。

我一失去江东,还哪容我后悔!您的这番好听话,我已领教,请不要再重复了。

5.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章节,完成13—14题。

(6分)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12.11)
13.这些不同回答可以体现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2分)
14.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4分)
参考答案: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18分)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
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