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吉高速公路50m上承式移动模架现浇箱梁施工技术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吉高速公路50m上承式移动模架
现浇箱梁施工技术
摘要:移动模架是英文“Move Surport System”缩写,简称MSS,又称移动模架造桥机、滑动模板支架系统,是一种自带模板、自动行走,对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进行墩顶原位现浇的施工机械。
该技术五十年代起源于欧洲,现已推广于全世界,成为最主要的建桥方法之一。
移动模架具有操作简单,安装方便,重量轻并可以重复使用的特点,因而可以大大降低施工成本。
1999年大陆首次在厦门海沧东引桥十跨连续曲线梁中进行施工,其次在湖北境内的京珠线上的桥梁施工中得到大规模的应用,2002年武汉市轻轨交通工程上也得到使用,该技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后,经消化吸收,已逐渐成熟。
此次采用的MSS1800型50m上行式移动模架系统,在全国较为罕见。
本文结合江西省武吉高速公路笔架山特大桥50m现浇箱梁的施工,阐述了MSS1800型上行式移动模架现浇箱梁施工工艺,主要包括移动模架拼装、箱梁钢筋的制安、混凝土浇筑及移动模架过孔等几个关键环节。
关键词:50m箱梁移动模架拼装施工流程
1.工程概况
1.1.地理位置
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是交通部新规划的国家高速公路网中的“纵五线”,是纵贯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广大区域的交通大动脉。
武宁(赣鄂界)至吉安段高速公路,是大广线在江西境内的北段,也是江西省“三纵四横”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的“西纵”的一部分。
它贯穿赣中西部地区,起点为武宁县,终点为吉安市,路线总长285.409公里。
见图1-1。
图1-1 武吉高速公路地理位置图
武吉高速公路A2标段位于江西省武宁县礼溪镇,与湖北省交界处,起点桩号为K5+230,终点桩号K8+300,全长3.07km。
采用分离式路基设计,左幅为笔架山特大桥接笔架山隧道左幅、周家
坪1#大桥左幅;右幅为水口隧道接笔架山隧道右幅、周家坪1#大桥右幅;笔架山特大桥桩号为K5+240—K6+048,桥梁总长808m。
见图1-2。
图1-2 笔架山大桥地理位置
1.2.地形地貌
笔架山大桥沿线为侵饱构造沟谷、河谷地貌,地形起伏剧烈。
大港河蜿蜒曲折流经本标段,两侧山势陡,沟谷深切。
大港河为季节性河流,受雨季影响大。
1.3.设计标准
公路等级:高速公路
主线设计速度:100km/h
路幅宽度:分离式设计,桥面净宽11.67m
设计荷载:公路—I级
设计洪水频率:1/00
地震烈度区划为6度,地震动峰速度为0.05g。
1.4 桥型布置
笔架山大桥沿大港河布设,下部构造为:原设计为空心桥墩、薄壁式桥墩和柱式桥墩,最大墩高位于8#桥墩,墩宽6.5m,墩厚2.5m,墩高47.7m。
经变更后,原空心桥墩均改为薄壁式桥墩,最大墩高位于2#桥墩,墩宽6.5m,墩厚2.35m,墩高39.5m。
上部构造为2联17孔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第一联0号台至8号墩桥跨布置为35m+7×50m;第二联8号墩至17号台桥跨布置为7×50m+2×36.5m,全桥位于2.85%的纵坡上,桥梁设计为
额定承载能力(t)
逐孔向前现浇移动模架
MSS 1800
移动模架逐孔现浇施工,施工方向为从0号台向17号台下坡施工。
箱梁为直腹、等截面、单箱单室构造,双向预应力体系。
箱梁顶宽12.64m ,桥面横坡2%,底宽6.5m ,高2.7m 。
梁端12.5m 范围内箱室内部为渐变构造:梁端5m 范围内顶板厚度为25cm 渐变为45cm ,底板厚度由28cm 渐变为48cm ;梁端12.5m 范围内腹板厚度由50cm 渐变为110cm 。
图1-2 箱梁标准断面图
1.5.主要工程数量
表1-1 移动模架现浇箱梁主要工程数量表
2. 移动模架比选
笔架山大桥位于大港河河床上,其河床平均宽度20米,两侧山体蜿蜒起伏,采用下行式移动模架,所需下部净空增加,需要对净空不足的箱梁下的山体进行开挖爆破施工,工程量巨大,且不易施工。
采用上行式移动模架对梁下净空要求小,不需破坏原山体即可进行施工。
根据以上所述,采用MSS1800型50米上行式移动模架施工箱梁即减少了工程造价又方便施工。
3. MSS1800型50米上行式移动模架主要结构 3.1 移动模架型号说明
名称解释:
3.2 移动模架主要技术参数
施工梁跨:50m、32、35、36.5m连续梁或连续刚构;
额定现浇混凝土梁重:1800t;
整机自重:约570t(不含预埋件及端模);
整机走行速度:0.3m/min(液压油缸推进);
整机功率:约60kW(不含混凝土箱梁施工用电);
混凝土浇筑状态挠跨比:≤1/500;
适应平曲线半径:+∞;
适应纵坡/横坡:2.85%/2%;
平均作业工效:22天/孔;
工作时支点最大反力:1105t(墩身预埋件顶面);
过孔时最大托辊反力:467t
3.3 主要结构和功能
MSS1800型移动模架在结构上可以分为承重主梁及其导梁、支承机构(前、中支腿、辅助支腿)、后支腿(含纵移机构)、挑梁及吊臂、模架及模板、液压和电气系统及安全走道等几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承载结构体系。
图3-1 模架总图
3.3.1 主梁及导梁
承重主梁总长73.5m,由6节钢箱梁、5组(二种)接头构成。
钢箱梁构成为12.1+3×
12.6m+12.1m+11.5m,各节间以精制螺栓连接。
为满足主梁强度及刚度设计要求及运输要求,后5节承重钢箱梁均分为上下两层制造,在组装时以精制螺栓将上下两层结合连接,单层单节最大重量约22t。
箱梁全宽2400mm,全高5580mm,其中上层梁高2530mm,下层梁高3050mm,下翼缘设2根50mm高轨道方钢,供整机纵移使用;腹板根部设有吊挂角钢及加劲,作为支腿吊挂的轨道,同时起到保证腹板根部在轮压作用下不发生踬曲。
箱梁内设有纵向和横向加劲,上下层设有δ12的加劲板,盖梁纵向连接设补强板。
钢箱梁在支腿部位设有支承牛腿,在移动模架工作时,移动模架主梁及其模架、模板、箱梁钢筋及混凝土等荷载均通过牛腿传递至移动模架支腿,并通过支腿传递至墩身或混凝土箱梁顶面。
导梁由2节空腹箱形梁组成,为辅助整机过孔的结构。
导梁总长2×10m=20m,箱梁分段采用
变截面过渡,每节之间均以精制螺栓及节点板连接。
导梁下弦焊有两根50mm高走道方钢,供整机纵移使用,腹板下部两侧与主梁一样焊有吊挂角钢及加劲板,为支腿吊挂转移的轨道,同时保证腹板根部在轮压作用下不发生踬曲。
导梁前端设置鼻架,用于安装卷扬机钢丝绳转向及张紧装置。
主梁及导梁构造见图3-2。
图3-2 模架主梁及导梁
3.3.2 移动模架支承机构
移动模架支承机构是移动模架主梁荷载的直接支承体系,根据移动模架工作状态所处位置不同,分为前支点支承机构、中支点支承机构和后支点支承机构。
前支点支承机构支承在前方墩顶预埋件顶端,由支腿横梁、托辊轮箱、吊挂轮、销轴、液压系统等构成。
移动模架工作时,竖向荷载通过箱梁牛腿依次传递至支承油缸、支腿横梁、墩顶预埋件、墩顶。
图3-3 前支腿
移动模架的中支腿是中支点支承机构,其构造与前支点支承机构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后支点通过中支腿锁定垫块支承在混凝土箱梁顶面,只有每一联的首跨支承在墩顶预埋件顶面,垫块尺寸能满足箱梁混凝土局部承压要求。
图3-4 中支腿
辅助支腿是移动模架的后支点支承机构,其构造为刚性支撑,作用于后方墩顶已浇箱梁上,构造如图3-5:
图3-5 辅助支腿
3.3.2.1 支腿横梁
前、中支腿横梁均为箱形结构,前支腿横梁底部与墩顶预埋件柱头通过法兰连接,中支腿底部通过垫块与混凝土梁顶部预埋件连接(每一联的首跨与墩顶预埋件柱头通过法兰连接),顶部均安装托辊轮箱及支承油缸。
3.3.2.2 吊挂轮
吊挂轮挂在主梁两侧的吊挂走道上,通过卷扬机无极绳分别锁定牵引支腿横梁以实现支腿纵移。
3.3.2.3 托辊轮箱
托辊轮箱每支腿共有两组,包含大轮箱、小轮箱、支座、托辊轮等结构。
每组轮箱有1个支座、1个大轮箱、2个小轮箱和4个托辊轮,形成对称结构,使托辊轮均匀受力;支座布置在大轮箱的中部,两个小轮箱对称于支座布置在大轮箱内部,每个小轮箱包含2个托辊轮,两组轮箱对称布置在横梁上。
轮箱铰座与横梁为圆管铰接,这样整个轮箱可以水平旋转一定角度,适应性更好。
轮箱是主梁纵移的滚动支撑。
主梁走行前,梁体下降,梁底的走道方钢落在轮箱的托辊轮上。
3.3.3 后支腿及纵移机构
MSS1800型上行式移动模架纵移机构包含在后支腿内,它由纵移油缸、移动滑道和定位销轴
等组成。
纵移油缸一端通过销轴连接在滑道耳座上,另一端通过销轴连接后支腿横梁上。
其推移步距为1000mm,推移合力约2×34t。
后及纵移机构见图3-6。
纵移使用的卷扬机采用5t级吨位的卷扬机,根据卷扬机底座的具体尺寸制作卷扬机安装支架,支架螺栓连接于后支腿横梁上。
卷扬机的钢丝绳两绳头使用卡环连接,形成一个闭合的绕绳结构。
钢丝绳要尽量绷紧,增大钢丝绳与卷扬机滚筒间的摩擦力,这样才能使支腿吊挂前移时不发生较剧烈的摆动。
如果钢丝绳没有完全达到张紧状态,可以使用导梁前端的张紧倒链进行收紧,张紧倒链未进行收紧时,转向滑轮中心距离槽钢滑道约1m。
纵移机构工作过程:整机需要过孔移位时,先将纵移油缸收至最小行程,同步顶推1米后,将后支腿支承油缸顶起脱空移动滑道,回收纵移油缸1米,收起后支腿油缸,滑道下落至混凝土梁面,继续纵移油缸顶推1米,实现步进式纵移的原理。
图3-6 后支腿及纵移机构
3.3.4 挑梁及吊臂
挑梁为桁架结构,位于主梁的两侧,负责吊挂模架,将模架的荷载传递给主梁。
挑梁每两根为一组,每组中间用联结系连接;整个移动模架含挑梁系统30组。
吊臂是连接将模架及模板等结构吊挂在挑梁上的结构,为两片一组的桁架结构,每片吊臂结构与挑梁及侧模架间均设有调节撑杆,以便整体调节模架及范本线形。
整机吊臂桁架共计30组(见图6-1)。
3.3.5 模架及模板
3.3.5.1 侧模架及底模架
底模架和侧模架均采用桁架式结构,是模板的直接支撑体系。
为运输及制作方便,横桥向每组模架分为左右两个标准节段,其中底模架中间采用螺栓对接,侧模架端部与侧模螺栓连接。
侧模架通过两个外侧的单铰吊挂在挑梁上,底模架通过吊挂轮吊挂在侧模架的下弦杆上。
底模架和侧模架均设有可调撑杆,以支承外模的悬出部分。
本机采用侧模架及底模架携带模板整体旋转开启过墩工艺,模架旋转开启通过支撑在挑梁下弦节点上的可调撑杆伸缩实现。
旋转开启前,要将底模架横桥向对接螺栓及与侧模架锁定销轴解除,然后使用倒链牵引,底模架相对于侧模架分别向左右横移开启3.3m,再用锁定销轴将底模架和侧模架再次临时锁定。
具体结构见图3-7。
图3-7 挑梁及吊臂、侧模架、底模架及吊杆
3.3.5.2 外模板
外模是箱梁混凝土的支撑及成型体系,包括底模、侧模、翼模及端模。
除端模外,外模均是由钢板和型钢组焊而成的新制模板,为适应施工需要及满足运输要求,纵横向与模架对应分块制造;为脱模及移动模架施工方便考虑,在顺桥向两相邻范本间留30mm的缝隙;模板与模架间使用螺栓连接固定,以利于脱模及过孔。
外模的平面展开布置见图3-8。
图3-8 外模平面展开布置图
3.3.6 预埋件
为满足移动模架工作要求,需在墩顶设置预埋件。
墩顶预埋件应在墩顶混凝土浇筑前安装,并可靠固定,防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发生变位。
墩顶预埋件为栓接桁架结构,其作用是有效传递混凝土施工前后的竖向力及可能产生的水平力(墩顶预埋件图见3-9)。
图3-9 墩顶预埋件
4. 移动模架拼装
笔架山大桥0#台位于山顶,1#墩位于半山腰,0#台与水口大桥(相邻标段)16#台相距仅为16m,两侧山坡坡面陡峭,山顶距谷底高差达33m,山顶开挖后最大宽度不超过30m,施工场地非常狭小。
地势起伏剧烈,现有场地无法进行模架拼装。
需在首跨箱梁支架现浇完成后在首跨箱梁上拼装,移动模架主梁自生产厂家运到施工现场0#台山下,用自制炮车运至0#台处拼装场地,采用50T汽车吊配合2台25T龙门吊进行主梁的组装、挑梁、吊臂的安装。
主梁走行过孔后,模架及模板在箱梁底整体组装后采用2台5t电动葫芦提升至移动模架主梁后安装。
4.1 拼装场地布置
施工便道自2#墩前辅道向1#墩左侧山体至A1标施工便道,再开挖山体至原施工便道处,向0#
墩修筑。
1#墩左侧山体利用开挖拼装平台的土石料进行抬高,便道宽度8m,纵向坡度不大于20%。
详细布置见“笔架山大桥施工便道平面图”。
同时在1#至2#墩间平整临时存梁场地。
在靠近0#左侧,开挖山体至桩基顶高程,顺桥向长度24m,垂直桥向长度33m。
做为移动模架移走主梁和配件的堆放场地。
背墙回填,增加拼装场地长度。
具体布置详见“图4-1:笔架山大桥移动模架拼装场地布置图”。
图4-1 笔架山大桥移动模架拼装场地布置图4.2 各主要构件吊装重量
表4-1 移动模架主要构件吊装重量表
4.3 拼装机具
表4-2 移动模架拼装机具表
表4-3 拼装人员计划表
移动模架在已完成的0#-1#墩箱梁上拼装。
由于已完成箱梁长仅45m,而造桥机有95.3m,加之1#墩前端距地面高度大,故在拼装过程中需要进行若干次的纵移,方可在箱梁顶面完成模架主体的拼装。
由于0#-1#墩山坡陡峭,1#墩与地面高差达36m之多,汽车吊无法作业,主梁完成过孔后利用安装在移动模架上的两台电动葫芦对预先拼接好的模架、模板拼装就位。
4.6 拼装前的准备工作
拼装前事先于梁面安装两台净高在10m以上的25t龙门吊机,并抄垫找平。
桥台、背墙一侧回填到与梁面相同高度,保证回填强度。
放出桥梁中心线。
1#、2#墩前平整场地,作为模架模板拼装平台。
在靠近1#墩的梁端,龙门吊机最大走行的位置即距梁端2m,放置前支腿,纵桥向并排放置中支腿,支腿轴线与梁面轴线在同一竖直平面上(见图4-2)。
对支腿进行抄垫找平,高度为2.05m (托辊轮顶面到梁面中心线的距离),并保证托辊轮圆面在同一平面上(误差在1cm以内)。
图4-2 龙门吊布置图
4.7 拼装步骤
4.7.1 主梁的拼装
第一步、将1#、2#导梁吊至临时支撑上(临时支撑为四根ф400mm的钢管焊接而成的马凳),
临时支撑放在离桥梁轴线2.7m位置,以方便钢管临时支撑的安装和1#、2#导梁整体的吊装。
钢箱梁底安放手摇千斤顶。
利用龙门吊机预对接,并用手摇千斤顶微调,调整两片导梁于同一水平面,连接螺栓。
根据设计要求,鼻架焊置纵移用的张紧装置和转向滑轮,完成导梁的拼装。
接头拼装时先拼底盖板,再拼上盖板,最后再拼腹板。
(见图4-3)
图4-3 主梁拼装第一步
第二步、1#、2#导梁拼装完成后整体吊放到调整好的支腿上,使走道方钢正好接触支腿轮箱的托辊轮上,梁后端抄垫临时支撑调平,保证导梁在同一平面上。
将4#主梁吊放置临时支撑上,利用龙门吊机和手摇千斤顶调平,完成对4#主梁的拼装。
同时完成后支腿的安装,并吊放置靠0#墩箱梁一端。
后支腿的轴心与前、中支腿轴心在同一直在线,高度通过拉线或仪器测量确定,保证其顶面高度与中支腿托辊轮顶高度一致。
(见图4-4)
图4-4 主梁拼装第二步
第三步、3#主梁后端支立后支腿,继续在梁面上拼装钢管支架并调平,完成3#主梁下部拼装后再对上部进行拼装。
(见图4-5)
图4-5 主梁拼装第三步
第四步、后支腿千斤顶顶起,抬高主梁高度,撤除临时支撑,利用销轴或螺栓将后支腿临时固定于3#主梁上,启动后支腿纵移机构,前移12.1m(即3#主梁的长度),前移缓慢、稳步进行。
(见图4-6)
图4-6 主梁拼装第四步
第五步、后支腿千斤顶顶起,在3#主梁后端图中位置抄垫钢管临时支撑,为防止钢箱梁下滑,加挡块做好防护。
后支腿后移,垫于2-3#主梁后端,前端抄垫临时支撑并调平,完成2-3#主梁的拼装。
为方便拼装,先将2-3#主梁上下两部分连接好再对接主梁。
(见图4-7)
图4-7 主梁拼装第五步
第六步、后支腿千斤顶顶起,将临时支撑撤除,后支腿与2-3#主梁临时连接,拼好的模架整
体前移7m。
(见图4-8)
图4-8 主梁拼装第六步
第七步、将后支腿竖向千斤顶顶起,在2-3#主梁底图中位置抄垫钢管临时支撑并固定,调平,后移后支腿垫于2-2#主梁底,继续在2-2#主梁底抄垫临时支撑,调平后完成对其的拼装。
(见图4-9)
图4-9主梁拼装第七步
第八步、后支腿千斤顶顶起,将临时支撑撤除。
后支腿与2-2#主梁临时连接,拼好的模架整体前移8m。
(见图4-10)
图4-10主梁拼装第八步
第九步、后支腿千斤顶顶起,在2-2#主梁后端(图中位置)抄垫钢管临时支撑,固定调平,后支腿后移垫至2-1#主梁底,梁底继续抄垫钢管临时支撑,梁面长度不够时,在桥台后端回填位置拼装钢管支撑。
调平后完成对2-1#主梁的拼装。
(见图4-11)
图4-11 主梁拼装第九步
第十步、后支腿千斤顶顶起,将临时支撑拆除。
2-1#主梁与后支腿临时连接,拼好的模架整体前移至钢箱梁后端距离混凝土梁端5m的位置。
(见图4-12)
图4-12 主梁拼装第十步
第十一步、继续在梁面和桥台后侧拼装钢管临时支撑并调平,完成对1#主梁的拼装。
将前支腿吊至2#墩顶,与预埋件连接好。
(见图4-13)
图4-13 主梁拼装第十一步
在前支腿前移过程中,中支腿油缸与主梁转换牛腿顶紧,前支腿吊挂至前墩墩顶,但尚未与前墩墩顶预埋件连接,移架处于最不利抗倾覆稳定状态。
见图4-14。
图4-14 移动模架配重计算图
此时的抗倾覆安全系数仅有1.23。
在前支腿吊挂前移之前,原设计后支腿设2根Φ32精轧螺纹钢筋利用桥面吊杆孔进行张紧锚固,使移动模架抗倾覆系数大于1.5。
考虑到施工方便,采用1#
主梁内添加砂袋作为配重方案解决抗倾覆系数不足的问题。
左侧弯矩:
0.279*55.8+11.6*52.555+11.309*49.1+1.357*44.1+15.357*39.1+1.357*34.1+0.5*33.6+32 .1*0.5+0.5*30.6+0.5*29.1+19.867*28.35+0.5*27.6+5*24.8+1.195*22.6+5*20.6+5*16.6+33.99 5*16.05+5*12.6+3.365*10.5+5*8.4+5*4.2+39.786/12.5*10.5*5.25=3746.2T.m 右侧弯矩:
14.34*37.4+33.146*33.613+5*33.4+5*29.4+3.365*27.3+5*25.2+44.786*21+5*16.8+3.365* 14.7+5*12.6+44.786*8.4+5*4.2+3.365*2.1+39.786/12.5*2.1*1.05=3730.6T.m
如使安全系数达到1.5,则梁后端需配重: (3746.2*1.5-3730.6)/35.4=53.6T,采用1#主梁内添加54T砂袋作为配重。
第十二步、拼装完成的移动模架整体前移,并将后支腿吊至正确位置安装好。
完成的移动模架前移走行到位,将后支腿千斤顶顶起把中支腿吊挂到位后和预埋件锚固,完成过孔作业。
(见图4-15)
图4-15 主梁拼装第十二步
4.7.2 挑梁及吊臂的拼装
挑梁和吊臂随着主梁推进利用50T汽车吊机进行拼装。
a. 在完成对3#主梁的拼装后先对挑梁试拼:用汽车吊机吊起挑梁,在钢箱梁顶用绳拉住,将挑梁上端销轴插好。
挑梁拼装好后完成对吊臂,及长短撑杆的拼装。
首次拼装根据吊车吊臂情况选择合适位置,并做好记录,以方便后面挑臂的拼装。
b. 在完成2-3#主梁的拼装后用50T汽车吊机按照a所述拼装后面两组挑臂。
c. 同b,当每节段主梁拼装完成,顶推前移之前完成相应阶段挑臂的拼装。
图4-16 挑梁拼装图4-17 吊臂拼装
图4-18 移动模架挑梁及吊臂安装完成图片
4.7.3 模架、模板的拼装
将1#-2#梁底的施工便道找平,拼好模架、模板。
拼装顺序为底模架,侧模架,底模板,侧模板,并列排放在钢箱梁底,摆放整齐。
整体拼装好后,在移动模架挑梁上安设两台5t电动葫芦,按照摆放顺序依次平稳起吊。
将模架、模板吊装到位,与吊杆和短撑杆联接穿好销轴。
吊杆上销板通过销轴与上侧挑梁节点板联接,下侧通过左螺旋母与底模架联接。
底侧模架模板拼装完成后,再拼装翼模模板。
在模架主梁后端3节模架模板位于已浇筑砼箱梁下,不能使用电动葫芦吊装,在箱梁下部搭设临时支架,利用滑道和手动葫芦就位后再与挑梁联接。
(见图4-19、20、21)。
图4-19 模架模板1/2节段拼装图图4-20 模架模板整体节段拼装图
图4-21 模架模板整体拼装图
4.7.4 附属系统的拼装
主体部分拼装完成后连接好液压系统和各电器系统装置(各支腿在拼装前预先安装平台用来放置液压系统),并将安全走道部分按照设计图纸拼接到位。
图4-22 移动模架拼装完成后整体图
4.7.5 后续工作
移动模架全部拼装完毕,为消除施工挠度对混凝土梁线形的影响,移动模架设有预拱度。
底模与底模架之间通过拼装前预先超垫钢板和调整吊杆整体带动底模架模板实现预拱度,侧模架与侧模的连接处设有长圆孔,二者可以相对滑动实现预拱度,翼模的预拱度通过可调撑杆实现。
4.7.6 悬臂端新旧混凝土接缝处模板处理
本桥上部构造为连续箱梁形式,按设计要求前跨箱梁末端在距离墩顶10米位置(标准跨段),先浇混凝土箱梁张拉后引起的挠度和新浇混凝土对移动模架的影响很可能在新旧混凝土接缝处出现错台现象。
未避免错台现象发生在先浇混凝土梁悬臂端底板、翼缘板分别预留孔洞,通过螺纹钢使先浇混凝土与模架模板密贴。
如图4-23。
横截面图
侧立面图
图4-23 新旧砼交接处处理
4.8 移动模架拼装注意事项
a. 未经设计人员签字认可,不得对结构进行任何改动。
b. 主梁安装严格按下述顺序进行连接板的安装:先安装主梁下盖板,后安装下盖板,最后安装腹板连接板。
c. 连接螺栓应按设计要求的规格和数量,上满拧紧。
拼装过程中,严禁切割扩孔或拴接改焊接,除设计要求外可采用冲钉冲孔(上下盖板不得进行冲孔和割孔,更不能破坏节点板结构)。
d. 因错孔等原因使得连接螺栓的数量不得不缺少时,每个连接面的螺栓缺失数量不超过总数的5%,且每块连接板的螺栓缺少数不可多于1颗。
e. 拼装作业均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保证拼装的精确度。
f. 不得随意在移动模架造桥机主梁上焊接。
所有在造桥机上增加的部分必须经过项目总工程和设计人员的同意。
g. 用作销轴的螺栓不宜拧紧,必须采取防螺帽脱落的措施,最好采用可穿开口销的螺栓,所有销轴均应插开口销以防脱落。
h. 移动模架造桥机拼装过程中,对已拼装好部件及时检查签证,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下步作业。
检查要求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设计要求进行。
i. 对参与造桥机拼装和施工的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培训。
让参加作业人员熟练图纸,熟悉造桥机施工流程和各个环节。
j. 拼装过程中,各种吊装设备(包括钢丝绳、卡环等)及吊装过程应符合吊装起重操作规程,并对起重设备经常检查,明确信号,对所吊装的构件重量做到心中有数。
k. 重型结构拼装,安全第一(人身安全和结构安全)。
高空作业安全带、安全帽等防护设备齐全。
施工用电规范有序。
l. 造桥机拼装地域周围设置警示标志,严防高空坠物。
m. 严格按照拼装步骤进行主梁的纵向移动,各步骤间主梁移动距离不得超过规定距离,以免发生倾覆。
n. 在移动模架纵移过程中,后支腿支承千斤顶下要加垫一层5mm橡胶垫,使其受力均匀,保证千斤使用寿命。
4.9 安全保证措施
移动模架施工系高空作业,除遵守“公路工程安全施工技术规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