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教学走向学生实际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
神州教育
让科学教学走向学生实际生活
湛国庆
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石人沟中心校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探究科学世界的钥匙,科
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手段让课程与生活相结合。
包括把实际生活的内容引入课堂,寻找教材与实际生活的契合点,在实验教学中引入生活内容,活用教材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等。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生生活;教学创新
小学科学教育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在教学中怎样实现生活化呢?
一、把实际生活的内容引入课堂
在科学教学中,可以采用语言引导暗示、实物设境、游戏设境、多媒体设境、网络设境等方法来创设生活化的意境,进行情景教学。
这种方法的教学,虽然教师在课前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投入,记忆深刻。
所以,科学教师要努力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努力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
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生活经验”出发而非“生活情境”出发,是值得深思的,而这正是在教学实践中容易被混淆并带来困惑的地方。
生活经验的激活方式是多样的:可以直接用语言,也可以用一些行为、一些问题、一些实验操作或图片、网络等去激活。
不论用什么方式,作为老师,始终要把经验作为关注的,而不能沉湎于情境的细节之中。
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课时,“每天吃饭时,妈妈都会为我们煮美味的菜汤,菜汤为什么这么美味?”“在汤里加入了味精、盐、葱等调料……”“这些调料哪些我们可以看见?”“葱、姜、食用油……”此时学生们发现食盐、味精等不见了。
“它们到哪里去了?”“是真的不见了还是……”这些疑问促使学生进入以下的探究,并为溶解概念的理解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二、寻找教材与实际生活的契合点
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
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
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
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
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
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
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
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
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
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
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三、实验教学中引入生活内容
教学中所需要的材料很多,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己去准备,由学生自行去收集。
这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多少也减轻了老师一个人去准备这些器材时间和精力。
学生从家中带来的器材虽说没有学校仪器室里的仪器来的规范、标准,但往往这些材料也能解释科学现象。
同时,由于这些器材都是学生们从家中带来的,学生在准备中对材料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便于让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设计实验活动材料时,要尽可能选用简单、易得、带有普遍性的材料,这样的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又能一物多用。
如一根塑料吸管既可以演示液体的热胀冷缩,又可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用可乐瓶可以制作生态瓶,可以制作计时器,还可以作为研究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的材料;气球可以证明空气的存在,空气的质量的存在,还可以验证液体的热胀冷缩。
这些生活化的材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小学仪器、材料紧缺的现状,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变废为宝的乐趣,使我们的科学课有更多的探究材料,实验材料,让我们有更多的探究机会,何乐而不为!
四、活用教材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要把这个新知再应用到实现生活当中,老师还必须安排一个“知识回归”的环节。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以遇到的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只有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科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真正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而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更能刺激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更应关注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喜欢探索的是什么。
如探究一下厨房中的科学:(1)醋、糖、盐、酱油等的性质用途;(2)用什么方法除热水瓶中的水垢;(3)清洗厨房油烟;
(4)把蛋壳放入醋中,看看有什么现象等等。
另外如洗衣服时看到五颜六色的肥皂泡,现代化的科学电器设备,照相机的使用方法和原理等等。
无一不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使学生在探索感兴趣的事物中,点燃智慧火花,搞“小发明”、写“小论文”等,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成为“自觉和主动的科学家”。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把生活与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构建这种“从生活走进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思想,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真正使学生利用生活化的教学养成学知识、用知识的良好习惯,这样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产生深远的影响。
让学生在得到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科学体验,努力建构有较高科学素养的生活和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任晓东.基于生活实践的小学科学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1):172.
[2]殷海斌.让生活化点缀小学科学教学[J].华夏教师,2016(04):68.
[3]滕吉荣.小学科学教育生活化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