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
濮阳市第四中学李振宇
文本解读
成语“讳疾忌医”出自于本课这则故事,这则故事是用文言文写的,学生要多朗读几遍. "古书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思想感情世界里去,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领悟。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仍应以准确理解文意、句意,积累文言词语为重点。
但假设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串讲为主,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效果未必佳。
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促动学生的整体提升。
教学设想:
1、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在做中学”的观点。
2、《语文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时,教学过程拟采用“主体参与式”语文活动设计。
展开4个活动——“我会读”;“我会译”;“我会析”;“我会背”;“我会做”。
旨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水平;锻炼口头表达;学会熟练诵读文言文;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故事大意,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能当堂成诵。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实词的读音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多角度发掘寓言文本的寓意,实行个性化解读。
3、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用“赛华佗”“赛扁鹊”来称赞高明的医生。
华佗是东汉末期人,曾给曹操看过病,后借故辞去,累召不还……遂被害,扁鹊,原是黄帝时的一位名医危,但仅仅传说而已。
事迹无可考,后来就成春番秋末期名医秦越人的代称;秦越人后来到了秦国,秦太医令嫉妒他的才能.派人将他刺死。
际、注意力集中之时,即时抛出学习任务,明确要求,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二、活动二:“我会读”
1、小组合作,初读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标注“腠、桓、还、汤熨、齐、遂”等字音。
2、学生听教师范读,进一步纠正字音,体会朗读节奏及语气。
3、各小组自由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如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配合读、小组之间赛读等等。
读完后展开自评与互评。
三、活动三:“我会译”
1.先借助课下注释自主译文,疑问在课本上标明。
2.小组内交流疑问与困惑,小组的困惑记录下来全班交流。
3.班内交流小组困惑。
还是以传统的教师串讲为主,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主动性,效果未必佳。
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促动学生的整体提升。
)
四、活动四:“我会析”
1.教师发放学习资料(一)如下:
论题一:本文是如何记叙扁鹊和蔡桓公见面的情形?填写下表:
见面次数即时间
扁鹊病情治疗方案蔡桓公
第一次在腠理将恐深(汤熨)无疾
第二次(居十日)在肌肤将益深(针石) 不应不悦
第三次(居十日)在肠胃将益深(火齐) 不应又不悦
第四次(居五日)望而还走(在骨髓) 无奈何也遂死
论题二:扁鹊在第四次见到桓侯时,为什么“还走”?最后,扁鹊为什么要离开蔡国,逃到秦国去?
论题三:以头脑风暴的形式说说扁鹊和蔡桓公各自的性格特征。
论题四: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严重,为什么后来会变得无法医治?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2.小组合作讨论,将讨论结果写在材料上。
3.各小组代表宣读讨论结果,集体评议总结。
答案参考如下:论题一答案略。
国去是为了避免惨遭迫害,这表达了他的机警果断,也从侧面反映出蔡桓公为人的蛮横与残暴。
讳疾忌医,蛮横残暴。
论题三:启示如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知著,及早加以提防等等。
4.教师归纳:本课要掌握的主要内容能够用几个数字来代替.
35--桓公由病到死共35天.(或者故事持续的天数)
5--故事发生的五个场景.
4--桓公病情加重的四个过程.
3--扁鹊提出了三种治疗方法.
2--故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
1--故事只有一种结局
六、活动五:“我会背”
1.准备:各小组同学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
2.各组展开背诵比赛。
3.集体评议,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小组予以表彰。
七、活动六:“我会写”
1、这是一个悲剧故事,根据扁鹊的性格特点发挥想象.为他写一个圆满的大结局.
2.写一篇读后感,200字以内,要求联系实际。
板书设计:
{ (开端)第一次进见——病在腠理
(发展)二次进见——病在肌肤
(发展)第三次进见——病在肠胃可治
(高潮)第四次进见——病在骨髓不可治
(结局)扁鹊逃秦——体痛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