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工业发展简史,回顾国内设计教育环境,对本专业有一个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顾工业发展简史,回顾国内设计教育环境,对本专业
有一个定性
专业由于工业设计在国内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再加上其涉及范围广、交叉性大,对于工业设计的理解五花八门。
一段时间以来,产品设计、产品外观设计和工业造型设计与工业设计几乎是混为一谈的,但实际上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
下面就从四个方面对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进行比较。
一、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的渊源
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就是工业设计就是以三维外观造型为主
的产品艺术造型设计,也就是产品外观设计,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非常有局限性的。
但不可否认工业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就是产品外观设计,且国内现阶段工业设计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还停留在外观设计的层面。
因此产品外观设计、产品设计直接被称为工业设计也就不足为怪了。
从工业设计发展历史进程来看,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大量工业化产品投入了市场,但因为当时工厂仅仅强调规模化、批量化,只重视生产和销量,大量粗糙简陋的工业产品泛滥。
于是在以“美术与技术结合”的口号下,把美学应用于技术领域这一实践之中,因为技术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艺术则更多地满足人类的情感需要。
这对工业设计,乃至现代设计,都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这时的工业设计就是所谓的“传统工业设计”。
传统工业设计主要以产品设计为核心,这与大多数文献所说的狭义工业设计的概念非常相近。
所以直至今日
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是不加区分的。
直到包豪斯时期,才比较系统且合理地探索出了一条技术和艺术和谐统一的道路。
建立了现代工业设计框架,丰富了工业设计内涵,让工业设计更多地关注产品本身的合理性以及人本身(也就是用户)在产品设计中的地位。
但工业设计发展至今,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艺术”,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扩大了工业设计的范畴,同时也改变了工业设计的内涵和外延。
工业设计的设计对象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包括了软件、服务、流程等等,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的实体产品。
工业设计的领域也不再局限于形式和功能的设计,还有对服务和系统的创新,且更关注产品和用户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用户体验。
可以预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设计必将脱离单纯的外观设计,不断扩大范围。
甚至有的专家认为“对工业社会中任一具体的或抽象的、大的或小的对象的设计和规划”都可以称为工业设计。
二、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的概念
对于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的比较和理解,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两者概念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工业设计概念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的。
ICSID(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曾多次组织全球的专家对工业设计进行过定义。
而产品设计,因为相对来说是一个用途极广、专业性和术语性不够强的一个概念,所以对于它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
下面笔者列出一些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说法。
百度百科对产品设计的解释:“工业设计师通过对用户的生理、心理和生活习惯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认知,进行产品的功能、性能、形式、价格和使用环境的定位,结合材料、技术、结构、工艺、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和成本等因素,从社会的、经济的和技术的角度进行创意设计,在企业生产管理中保证设计质量实现的前提下,达到顾客需求和企业效益的完美统一,将原料的形态改变为更有价值的形态。
”它包括了消费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商用机器设计等诸多方面。
而《现代设计辞典》对产品设计概念的阐述:“产品设计是工业设计最狭义的解释,是现代设计至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故常常就直接称之为工业设计或现代设计,但必须注意产品设计是一个内涵较为狭窄的概念。
产品设计是针对人类在与自然的对应关系中,为了使生存与生活得以维持与发展所需的诸如工具、器械与产品等物质性装备所进行的设计。
往往这些需求都作为人体功能直接或间接地延伸或补充,所以严格地要求设计的产品对使用者身、心的良好匹配与亲和性。
”
此处的产品设计的概念实际上更接近于1980年ICSID定义下的
工业设计——“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和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和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
”而工业设计的定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版本,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ICSID)最新的版本是在2006年给出的修订版为“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
因此,设计既是创新技术人性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
”
“工业”这个词是从Industry翻译过来的,而Industry在英文中还有“产业”的意思,所以有学者认为工业设计应该称之为“产业设计”——是为了适应产业化需要而出现的新兴学科。
工业设计横向涵盖了造型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UI设计、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动画设计、展示设计和网站设计等方向,而纵向可扩展至产品规划、产品调研以及产品品牌的设计等。
产品设计其类型主要包括概念设计和改良设计,概念设计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理想化的设计,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前瞻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体现。
而改良设计对已有产品进行优化、充实和改进的再开发设计。
当代工业设计是以用户为设计的中心,是利用产品、过程、服务及其相关的一切作为手段,挖掘用户的需求,最终目的是为用户创造良好的体验。
三、工业设计专业与产品设计专业
在我国,设计类专业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是从美术、工艺美术的模式过渡到具有现代设计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引导下,在制造业迅速发展后对设计人才的需求的策动下,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膨胀。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
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设计教育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面临的问题与困
难特别突出,而且中国的设计教育至今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
2012年,教育部颁布实施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对产品设计与工业设计作了明确的划分。
新的专业目录将“工业设计”专业仍保留在工学门类下的机械类,主要针对原授予工学学位的部分(即理工类),原授予文学学位的部分(即艺术类)则转入新增的艺术学门类下的设计学类,专业名定为“产品设计”。
教育部对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的划分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专业选择的角度看,艺术类的学生绘画基础以及对形态、色彩的把握比较好,形象思维和造型能力强,更适合从事产品设计;理工类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好,逻辑性强,思维缜密,对技术结构、人机关系和用户研究等能很好的把握,可以选择工业设计。
从工业设计专业和产品设计专业两者的分离,可以看出,工业设计专业更加偏向于从更宏观和更实用的角度去介入生产,而在艺术学大类设计学类别下的产品设计更偏向于产品形态方面的塑造与控制。
这种明显的学科调整,让两个学科分工更加明确,不会存在之前工业设计专业可以授予两个门类学位的情况,避免了专业的混乱。
在进行学科划分的时候,可操作性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
正是基于此,两个专业都需要有更强的专业针对性。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从招生到教学以及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都能遵循一条更加清晰
的道路。
但笔者认为,这种将工业设计偏向于机械方向,将产品设计偏向于艺术设计方向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教育领域之外的情况。
这种
工业设计专业和产品设计专业的视角是服务于教育的,不能将其与行业领域的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混为一谈。
现实中,在谈到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两个专有名词的时候,其定义应该沿用本文第二部分给出的定义,不可与工业设计专业和产品设计专业含义相混淆,否则会带来认知上的矛盾与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