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大赛065山东建筑大学计算书

合集下载

山东省第四届结构设计大赛简介

山东省第四届结构设计大赛简介

“中通杯”山东省第四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简介一、山东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发展简介山东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始于2005年,先后在青岛理工大学成功举办第一、第二届,在继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办第三届省结构设计大赛之后,第四届山东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即将于2011年10月13日在山东建筑大学举行。

山东省第四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山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山东省学生联合会联合主办,共青团山东建筑大学委员会承办。

本次比赛涉及我省15个设立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及部分高职院校,共有27支队伍参加比赛,本次大赛的赛题是“建筑物平移支撑结构模型”,旨在通过本次比赛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扩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山东省第四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简介本次结构设计大赛赛题选择匠心独具。

本次竞赛的题目为“建筑物平移支撑结构模型”。

不同以往将胶水的使用、材料的选材方法纳入考察环节,本次比赛采用木材、胶水和细线作为结构设计材料,考察了队员们对木材这种各向异性基本材料结构设计知识的掌握。

不仅对结构的静力承载力及变形提出要求,更增加了在动荷载作用下结构的整体性和承载力的考核。

选材题目既能综合考察参赛选手的知识水平,同时也涉及到“建筑物整体平移”这一新型课题。

在竞赛的关键环节加载装置方面,全体命题组教师经过多次的研究和讨论,数易其稿,终于成功研制出了试验的加载平台,并在校内测试赛中进行了预先实测,并对加载平台进行了优化和改进。

三、竞赛参赛学校聊城大学、鲁东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大学、山东交通学院、山东交通学院、山东科技大学、山东圣翰财贸职业学院、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山东英才学院、潍坊职业学院、烟台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建筑大学。

共计十五个学校二十七支队伍。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计算书(一等奖)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计算书(一等奖)
3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计算书
2.2 结构选型
2.2.1 整体结构选型
在结构定型之前我们考虑了多种结构形式,并依次做出多种方案。
方案一: 我们设计了两榀平行的“W”形桁架,主要受压杆件为8mm×8mm 中 间带有“X”形支撑的矩形杆件;用交叉的拉条保持左右平衡,拉条用 0.35mm×4mm 的两层竹皮粘成;底面为150mm×100mm 的矩形。 如图2-1:
图 2-3
这种结构有以下特点: 优点:结构形式精简,重量轻,制作简单;主体桁架呈三角形,稳 定性好,承载荷载大;底面积小,易于快速行走,且不会出现以上方案 中因落地时倾斜而致使杆件受力偏差太大的情况。 缺点:静止站立必须靠两脚的配合。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通过多次试验对比,我们发现,以前 不敢相信能站稳的方案三中的结构荷重比最大,行走速度也最快。因此 我们选择了方案三。并通过长期测试,对奔跑时所受的冲击荷载和摩擦 力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底面的位置稍加改变,发现在能保持静止平 衡的前提下适当前调底面的位置更利于奔跑。
12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计算书
四、受力分析及计算
4.1 结构受力分析
根据结构特点,我们的结构承重杆件分布于踏板中部及后部木横梁 上。我队踩高跷队员 65kg ,安全系数为 f 1.2 ,考虑冲击系数 1.2 。 考虑人在前进过程中的重心随着双脚的前后交替,重心也随之前后移 动。因此,在整个绕标跑过程中,可偏安全的考虑三个工况:
1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计算书
一、前言
正如插图所见,“踩高跷”是我国一项群众喜闻乐见、流行甚广的 传统民间活动。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高跷表 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 走,还能跳跃和舞剑,形式 多样。传统高跷道具简单, 但木质的选料很讲究,必须 采用坚硬而有韧性的木质, 腐木不可用。将选好的木头 经过木匠加工成4-5尺长的木 棍,木棍上扁下圆,脚踏板 的设置,是根据高跷的高度 而定,一般在3尺以上装置。高跷的绑腿绳,一般是用布制成的,这样 的绑绳既能绑紧,又不勒腿脚。 “踩高跷”不但具有很高的健身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 值,对振兴民族精神和活跃、充实人民的文化生活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这次结构设计竞赛是一个既有趣又富有挑战性的科技竞赛。高跷所 承受的荷载与高跷的结构形式和运动方式密切相关,这次比赛正是给我 们建立了一个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平台。通过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设 计和制作竹高跷结构,可以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激发创新 和竞争意识,培养科学思维,加强团队协作。同时让我们更加加深对 “踩高跷”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了解,更好的继承传统文化。 在赛前准备过程中,我们提高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加深了理论知识 的理解,而且还将与其他学校的参赛队员交流经验,使我们的眼界更加 开阔。这次比赛无疑使我们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将为我们 的人生画上精彩的一笔!

建筑结构设计计算书(书库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计算书(书库设计)

目录设计资料 (1)楼盖平面布置 (2)板的设计 (3)次梁的设计 (6)主梁的设计 (9)楼梯设计 (15)雨篷设计 (19)设计资料1.建设地点:烟台市区2.楼面做法:水磨石地面、钢筋混凝土现浇板,20mm 石灰砂浆抹底。

3.层高:4.5m ;门:宽×高=3300mm ×3000mm ;楼梯位置见图,楼梯尺寸自定。

4.墙体为370mm 砖砌体,柱截面尺寸为400mm ×400mm 5.雨棚悬挑长度为1200。

6.使用用途为书库。

活荷载:板/次梁/主梁 5.0/5.0/5.0 L1×L2=7200mm ×6900mm 混凝土强度等级C30 钢筋品种:板,HPB300;梁,HRB500。

72007200720072007200690069006900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主梁沿横向布置,次梁沿纵向布置。

主梁的跨度为6.9m ,次梁的跨度为7.2m ,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板的跨度为2.3m ,L02/L01=7.2/2.3=3.13>3,因此按单向板设计。

(1)按高跨比条件,要求板厚h ≥2300/40=57.5,对民用建筑的楼盖板要求h ≥60取h=80mm 。

(2)次梁截面高度应满mm l l h )600~400(12/7200~18/720012/~18/00===。

考虑到楼面可变荷载比较大,取mm h 500=。

截面宽度满足b=h/3~h/2=500/3~500/2=167~250,则取为mm b 200=。

(3)主梁的截面高度应mm l l h )690~460(10/6900~15/690010/~15/00===,取mm h 600=。

截面宽度取)(mm h h b 300~2002600~36002/~3===,则取为250b mm =。

板的设计荷载板的永久荷载标准值:水磨石面层 2/65.0m KNmm 80钢筋混凝土板 2/22508.0m KN =⨯mm 20石灰砂浆 2/34.01702.0m KN =⨯小计 2/99.2m KN板的可变荷载标准值: 2/0.5m KN 取纵向的1m 的板带计算,则恒荷载 2.991 2.99/g KN m =⨯= 活荷载 5.015/q KN m =⨯=组合一 1.2 1.4 1.2 2.99 1.4510.588/g q KN m +=⨯+⨯=组合二 1.35 1.40.9 1.35 2.99 1.450.910.3365/g q KN m +⨯=⨯+⨯⨯= 荷载总设计值取10.6/KN m1. 计算简图次梁截面为mm mm 500002⨯,现浇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不小于100mm,取板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为mm 120。

结构设计大赛计算书

结构设计大赛计算书

竹子公寓(第五组作品)(四川大学)一结构选型由于本次竞赛结构需承受地震作用,而框筒结构具有很好的减震效能的效果,并且加强了结构整体性,这在当今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中应用广泛。

考虑到本次竞赛加载评分中模型质量对结构得分很有影响,因此在保证结构稳定,满足承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的节省材料给便显得尤为重要。

处于此考虑,我们摒弃了耗费材料的剪力墙结构,拟先采用通俗的框结构模拟指导。

二概念设计考虑到此次比赛用材料为竹皮,存在竖向纹理,材料各向异性。

且厚度最后只有0.5mm,因此无论圆柱或者方形柱均需耗费较大的胶水,并存在施工难度大的问题,因此我们想到柱子采用4-角钢的形式。

很好的利用材料的纹理,提高了柱子的竖向承载力。

本次比赛需在楼层上加上铁块,因此核心筒的设计需要尽量减少对板面积的影响,考虑连接的方便,以及结构整体的协调,采用核心柱,与角柱对应,加强整体结构性的同时,使得结构外观更加协调。

结构截面形式如下图:初步选型就常规的框筒结构而言,其结构的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在于柱、梁以及斜撑的连接组合设计与核心筒设计,因此针对设计要求对结构进行预设,并模拟优化显得十分必要,我们经讨论准备先从梁柱的设计和斜撑的布置着手,对下面的方案利用midas进行模拟分析,对比优化后得出最后方案。

设计方案一:通过对本次荷载的初步估算,估计柱子的宽度先采用25mm*25mm的角钢柱,核心筒为圆形直径为20mm,壁厚5mm,柱子从基础顶面至地面为竖直,柱,核心筒均整体施工,以加强整体性,对抗震有利。

考虑到铁块加载以及顶部水箱,楼层高度设计为渐变式,从底层至上为280mm,250mm,240mm,230mm。

由于采用了角钢型柱子,梁柱的连接就大为方便,更简洁结实,因此采用材料较省,惯性矩较大很承受较大弯矩的T型梁,这样梁柱对接只需天然夹紧,涂以502速干胶便可。

斜撑采用Z字型,能加强柱与柱之间的连贯性。

通过midas模拟结构得出,核心筒的受力较小,柱子的承载能力能够很好的满足设计要求,存在材料的较大浪费,且圆形核心筒过大的占用了楼层面积,对铁块的布置影响很大。

(整理)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计算书.

(整理)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计算书.

目录1设计说明 (1)2总装配图 (1)3叶片设计及构件图 (2)4塔架设计、构件图及主要连接图 (3)4.1发电塔架设计 (3)4.2 结构几何与材料属性的确定 (5)4.3 塔身构件图 (5)4.4 主要连接图 (6)5水平风荷载计算 (8)6 结构变形计算 (9)6.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9)6.2 分析假定 (10)6.3位移计算结果 (10)7结构承载力计算结果 (11)7.1强度验算 (11)7.2稳定性分析(对压弯柱) (12)8模型详图与材料预算 (12)参考文献 (13)1设计说明此次结构设计竞赛模型为定向木结构风力发电塔。

竞赛限定塔身高为800mm,叶轮直径为800mm。

竞赛目的是为了在满足竞赛要求的情况下,通过合理设计叶片形状和数目,使得风力发电机的发电效率最大,同时尽量保证发电塔的塔身结构材料消耗较轻,结构强度和刚度能够满足竞赛要求。

这需要综合运用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和材料力学等相关的力学知识。

从结构刚度要求和节约材料角度出发,发电塔结构选择正三角形截面的格构式结构。

其具有较好的刚度,同时在视觉上,我们也希望以尽量少的杆件形成刚度较好的塔架结构,并通过合理的设计尽量减小杆件的截面尺寸,这样从各个角度观赏结构都具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我们设计的结构模型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结构模型图(斜视图)2总装配图总装配图如图2所示,采用三片叶片,三片叶片之间角度为120度。

叶片与风电塔之间采用风叶连接件进行连接,风叶连接件的外轮廓尺寸为92mm。

图2 总装配图3叶片设计及构件图图3风力发电机测试系统风力发电机的功率和位移测试系统如图3所示。

在风力发电机的发电功率测试系统中,发电机功率采用功率计测量,负载为15欧姆。

风力发电机的效率和叶片对发电机产生的扭矩密切相关,其与电流强度、叶片的动力扭矩成正比。

图4叶片外轮廓图图5 叶片分段截面尺寸风力发电机叶片设计是风力发电机捕捉风能的核心部件,叶片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风力发电机的发电效率,是整个风力发电机系统最为关键的部分。

结构设计大赛 计算书

结构设计大赛 计算书

作用为,参考模型动力计算简图:
可得到: F1=13.2N,F2=22.4N,F3=31.8N,F4=41.2N 各层竖向荷载为原来一半: N=0.5G=0.5×32=16(N) 各层水平地震作用为原来一半: P1=0.5F1=0.5×13.2=6.6(N) P2=0.5F2=0.5×22.4=11.2(N) P3=0.5F3=0.5×31.8=15.9(N) P4=0.5F4=0.5×41.2=20.6(N) 所以根据简化后整个结构的受力情况,由结构力学求解器可得到结
作品名称:哥特之居 参赛队伍: 梦 之 队 成 员:组长:张会彬、
组员:潘卫兵 胡攀 廖高建 高永强 杨潘潘 王聪超 张少飞
目录 一、设计说明 ………………………………………………… (3) 1、方案构思 ……………………………………………………(3) 2、结构选型 ……………………………………………………(3) 3、结构特色 ……………………………………………………(4) 二、设计方案 …………………………………………………(4) 1、设计基本假定…………………………………………………(5) 2、主要构件材料表………………………………………………(6) 三、结构设计计算 ………………………………………………(6)
1、方案构思
模型主要承受竖直荷载和较大的水平动载,竖直荷载较容易满足, 水平动载对结构的刚度要求较高,同时要求结构有较强的抗剪能力。
(1)本结构主要构思是想利用四根柱子的轴力来抵抗荷载的作用 和地震作用。
(2)设计的总原则是:尽可能的利用细杆来提高柱子的承载力, 并利用木材的抗拉性能,及抗压性能来抵抗荷载的作用。
写在篇尾的话: 经过了近一个月的准备,从构思到设计再到动手建造,让我们在思 考中收获成长;在实践中体味快乐。

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赫夫曼树的建立校园导航系统学生搭配问题课程:数据结构院(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计科063学生姓名:唐凝学号: 2006111083指导教师:张冬梅完成日期: 2008-07-6目录课程设计任务书一 (I)课程设计任务书二............................................... I I 课程设计任务书三.............................................. I II 赫夫曼树的建立.. (1)一、问题描述 (1)二、基本要求 (1)三、算法思想 (1)四、数据结构 (1)五、模块划分 (2)六、源程序 (2)七、测试数据 (4)八、测试情况 (5)校园导航系统 (6)一、问题描述 (6)二、基本要求 (6)三、算法思想 (6)四、数据结构 (6)五、模块划分 (6)六、源程序 (7)七、测试数据 (11)八、测试情况 (11)学生搭配问题 (12)一、问题描述 (12)二、基本要求 (12)三、算法思想 (12)四、数据结构 (12)五、模块划分 (12)六、源程序 (13)七、测试数据 (16)八、测试情况 (16)结论 (17)参考文献 (18)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评语 (19)山东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设计任务书二课程设计任务书三指导教师(签字):教研室主任(签字)赫夫曼树的建立一、问题描述建立最优二叉树函数二、基本要求可以建立函数输入二叉树,并输出其赫夫曼树三、算法思想(1)初始化:由给定的n 个权值{w1,w2,…,wn}构造n 棵只有一个根结点的二叉树,从而得到一个二叉树集合F={T1,T2,…,Tn};(2)选取与合并:在F 中选取根结点的权值最小的两棵二叉树分别作为左右子树构造一棵新的二叉树,这棵新二叉树的根结点的权值为其左右子树根结点的权值之和;(3)删除与加入:在F 中删除作为左右子树的两棵二叉树,并将新建立的二叉树加入到E 中;(4)重复(2)、(3)两步,当集合F 中只剩下一棵二叉树时,这棵二叉树便是赫夫曼。

2020年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计算书

2020年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计算书

1结构建模及主要参数本结构采用MIDAS进行结构建模及分析。

1.1midas结构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建立了结构的分析模型,模型采用梁单元建立,如图1-1所示。

(a) 结构分析模型三维轴测图(b) 结构分析模型侧面图(c) 结构分析模型立面图(d) 结构分析模型平面图图1-1 模型图1.2结构分析中的主要参数在midas建模分析中,对主要参数进行了如下定义:(1)材料部分:竹皮的弹性模量设为6000N/mm2,抗拉强度设为60N/mm2;(2)几何信息部分:桁架杆件采用了矩形截面,截面尺寸有两种,第一种(高6mm,宽6mm,厚度1mm);第二种(高12mm,宽6mm,厚度1mm)。

虚拟梁采用矩形截面截面,截面尺寸:高4mm,宽4mm。

(3)荷载工况部分:根据赛题规定,可能有4种荷载工况。

第一级荷载为GA1=90N、GA2=90N、GB1=90N、GB2=90N、GC1=90N、GC2=90N、GD1=90N、GD2=90N,第二级荷载为GA1=90N、GA2=0N、GB1=180N、GB2=90N、GC1=90N、GC2=90N、GD1=90N、GD2=90N,第三级荷载为GA1=90N、GA2=0N、GB1=0N、GB2=270N、GC1=90N、GC2=90N、GD1=90N、GD2=90N,第四级荷载为50N的移动荷载,并保持第三级荷载不变。

(4)结构支座部分:支座节点位置全部使用固结约束。

2受力分析2.1强度分析(1)第一级荷载在第一级荷载作用下,查看结构的梁单元内力图。

经分析,其应力情况如图2-1所示,可知:结构最大拉应力为17.59MPa,最大压应力为-20.01MPa,结构满足材料强度要求。

图2-1 第一级荷载下梁单元应力(2)第二级荷载在第二级荷载作用下,查看结构的梁单元内力图。

经分析,其应力情况如图2-2所示,可知:结构最大拉应力为20.18MPa,最大压应力为24.78MPa结构满足材料强度要求。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建筑结构说明书

山东建筑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建筑结构说明书

本科毕业设计说明书题目:某高校教学楼设计(方案五)院(部):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土木工程班级:土木143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夏风敏完成日期:2018年5月26日目录摘要--------------------------------------------------------------------------------------- V 1 建筑设计 ---------------------------------------------------------------------------- - 1 -1.1建筑设计概况 ---------------------------------------------------------------------------------- -1-1.2建筑平面设计 ---------------------------------------------------------------------------------- -1-1.3建筑立面设计 ---------------------------------------------------------------------------------- -2-1.4建筑构造与做法 ------------------------------------------------------------------------------- -3-1.4.1 一层地面做法 ---------------------------------------------------------------------------- - 3 -1.4.2 二~五层楼面做法------------------------------------------------------------------------ - 3 -1.4.3 内、外墙面做法 ------------------------------------------------------------------------- - 4 -1.4.4 台阶、散水及屋面做法 ---------------------------------------------------------------- - 4 -2 结构选型及结构布置 ------------------------------------------------------------- - 5 -2.1材料选择----------------------------------------------------------------------------------------- -5-2.2板、梁、柱截面尺寸估算 ------------------------------------------------------------------- -6-2.2.1 板厚确定 ---------------------------------------------------------------------------------- - 6 -2.2.2 梁尺寸确定 ------------------------------------------------------------------------------- - 6 -2.2.3 柱截面确定 ------------------------------------------------------------------------------- - 6 -2.3结构计算简图 ---------------------------------------------------------------------------------- -8-2.3.1 计算简图的确定 ------------------------------------------------------------------------- - 8 -2.3.2 截面参数计算 ---------------------------------------------------------------------------- - 8 -3 荷载计算 ---------------------------------------------------------------------------- - 9 -3.1构件自重计算 ---------------------------------------------------------------------------------- -9-3.1.1 板 ------------------------------------------------------------------------------------------- - 9 -3.1.2 梁 ----------------------------------------------------------------------------------------- - 10 -3.1.3 墙 ----------------------------------------------------------------------------------------- - 10 -3.1.4 柱 ----------------------------------------------------------------------------------------- - 10 -3.2.1 恒荷载计算 ------------------------------------------------------------------------------- 11 -3.2.2 活荷载计算 ----------------------------------------------------------------------------- - 12 -3.3横向荷载计算 --------------------------------------------------------------------------------- -13-3.3.1 风荷载计算 ----------------------------------------------------------------------------- - 13 -3.3.2 地震作用计算 -------------------------------------------------------------------------- - 15 -4 6轴框架内力计算 -------------------------------------------------------------- - 18 -4.1恒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计算 --------------------------------------------------------------- -18-4.1.1 分层法计算梁端、柱端弯矩 -------------------------------------------------------- - 18 -4.1.2 梁端、柱端剪力计算 ----------------------------------------------------------------- - 28 -4.1.3 柱轴力计算 ----------------------------------------------------------------------------- - 31 -4.2活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计算 --------------------------------------------------------------- -33-4.1.1 分层法计算梁端、柱端弯矩 -------------------------------------------------------- - 33 -4.1.2 梁端剪力计算 -------------------------------------------------------------------------- - 40 -4.1.3柱轴力计算 ------------------------------------------------------------------------------ - 43 -4.3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计算 --------------------------------------------------------------- -44-4.3.1 反弯点法计算柱端弯矩 -------------------------------------------------------------- - 44 -4.3.2 计算梁端弯矩、剪力及柱轴力 ----------------------------------------------------- - 45 -4.4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内力计算 ------------------------------------------------------------ -50-5 ⑥轴框架内力组合 --------------------------------------------------------------- - 55 -5.1梁端弯矩调幅 --------------------------------------------------------------------------------- -55-5.2内力组合---------------------------------------------------------------------------------------- -55-5.2.1 非地震工况下框架梁的内力组合 -------------------------------------------------- - 56 -5.2.2 非地震工况下框架柱的内力组合 -------------------------------------------------- - 61 -5.2.3 地震工况下框架梁的内力组合 ----------------------------------------------------- - 65 -5.2.4 地震工况下框架柱的内力组合 ----------------------------------------------------- - 68 -6 框架截面设计 --------------------------------------------------------------------- - 73 -6.1.1 选取承载力设计值 -------------------------------------------------------------------- - 74 -6.1.2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 - 74 -6.1.3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 - 75 -6.2框架柱截面设计 ------------------------------------------------------------------------------ -78-6.2.1 轴压比验算 ----------------------------------------------------------------------------- - 78 -6.2.2 截面尺寸复核 -------------------------------------------------------------------------- - 79 -6.2.3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 - 79 -6.2.4 垂直于弯矩作用平面的受压承载力验算 ----------------------------------------- - 80 -6.2.5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 - 81 -6.2.6 裂缝宽度验算 -------------------------------------------------------------------------- - 81 -7 楼板计算 --------------------------------------------------------------------------- - 83 -7.1楼板内力计算 --------------------------------------------------------------------------------- -83-7.2楼板配筋计算 --------------------------------------------------------------------------------- -88-8 基础设计 --------------------------------------------------------------------------- - 91 -8.1设计参数---------------------------------------------------------------------------------------- -91-8.2B、G轴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 -91-8.2.1 地基承载力验算 ----------------------------------------------------------------------- - 92 -8.2.2 基础高度验算 -------------------------------------------------------------------------- - 93 -8.2.3 基础配筋验算 -------------------------------------------------------------------------- - 93 -8.2.4 抗震验算 -------------------------------------------------------------------------------- - 93 -8.3D、E轴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 -95-8.2.1 地基承载力验算 ----------------------------------------------------------------------- - 95 -8.2.2 基础高度验算 -------------------------------------------------------------------------- - 96 -8.2.3 基础配筋验算 -------------------------------------------------------------------------- - 96 -8.2.4 抗震验算 -------------------------------------------------------------------------------- - 96 -9 楼梯设计 --------------------------------------------------------------------------- - 98 -9.1.1 荷载统计 -------------------------------------------------------------------------------- - 98 -9.1.2 截面设计 -------------------------------------------------------------------------------- - 98 -9.2平台板设计------------------------------------------------------------------------------------- -99-9.2.1 荷载统计 -------------------------------------------------------------------------------- - 99 -9.2.2 截面设计 -------------------------------------------------------------------------------- - 99 -9.3平台梁设计----------------------------------------------------------------------------------- -101-9.3.1 荷载统计 ------------------------------------------------------------------------------- - 101 -9.3.2 截面设计 ------------------------------------------------------------------------------- - 101 -9.2.3 裂缝验算 ------------------------------------------------------------------------------- - 102 -9.2.4 挠度验算 ------------------------------------------------------------------------------- - 103 -9.4梯柱设计-------------------------------------------------------------------------------------- -103-谢辞--------------------------------------------------------------------------------- - 105 -参考文献 ---------------------------------------------------------------------------- - 106 -摘要本计算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了该建筑的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大赛(桥梁)计算书

结构设计大赛(桥梁)计算书

桥梁结构设计理论方案作品名称蔚然水岸参赛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参赛队员吕远、李丽平、李怡潇、赵培龙专业名称土木工程一、方案构思1、设计思路对于这次的设计,我们分别考虑了斜拉桥、拱桥、梁式桥和桁架桥的设计方案。

斜拉桥可以看作是小跨径的公路桥,且对刚度有较高的要求,所以斜拉桥对材料的要求比较高,对于用桐木强度比不上其他样式的桥来得结实;拱桥最大主应力沿拱桥曲面而作用,而沿拱桥垂直方向最小主应力为零,可以很好的控制桥梁竖直方向的位移,但锁提供的支座条件较弱,且不提供水平力,显然也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梁式桥有较好的承载弯矩的能力,也可以较好的控制使用中的变形,但桥梁的稳定性是个很大的问题,控制不了桥梁的扭转变形,因此,我们也放弃了制作梁式桥的想法;而桁架桥具有比较好的刚度,腹杆即可承拉亦可承压,同时也可以较好的控制位移用料较省,所以,相比之下我们最后选择了桁架桥。

2、制作处理(1)、截杆裁杆是模型制作的第一步。

经过试验我们发现,截杆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杆件,采用不同的截断方法。

对于质地较硬的杆应该用工具刀不断切磋,如同锯开;而对于较软的杆应该直接用刀刃用力按下,不宜用刀口前后切磋,易造成截面破损。

(2)、端部加工端部加工是连接的是关键所在。

为了能很好地使杆件彼此连接,我们根据不同的连接形式,对连接处进行处理,例如,切出一个斜口,增大连接的接触面积;刻出一个小槽,类似榫卯连接等。

(3)拼接拼接是本模型制作的最大难点。

由于是杆件截面较小,接触面积不够,乳胶干燥较慢等原因,连接是较为困难的。

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加以控制,如用铁夹子对连接处加强压、用蜡线进行绑扎固定等。

对于拱圈的制作,则预先将杆件置于水中浸泡并加上预应力使其不断弯曲,并按照先前划定的拱形不断调整,直至达到理想形状。

在拱脚处处理时,先粘结一个小的木块,让后用铁夹子施加很大的压力,保证连接能足够牢固。

乳胶粘接时要不断用电吹风间断性地吹风,使其尽快形成粘接力,达到强度的70%(基本固定)后即可让其自行风干。

全国结构设计大赛计算书完整版

全国结构设计大赛计算书完整版

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计算书作品名称:参赛学校:参赛队员:专业名称:指导教师: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组委会目录第1 部分设计说明书 (2)1.1 结构选型 (2)1.2 特色说明 (3)第2 部分设计方案图 (4)2.1 结构总装配图 (4)2.2 构件详图 (5)2.3 节点详图 (6)2.4 方案效果 (7)2.5 铁块分布 (7)第3 部分设计计算书 (10)3.1 计算模型 (10)3.2 结构计算假定及材料特性 (10)3.2.1 计算假定 (10)3.2.3 构件截面尺寸 (11)3.2.4 材料力学性能 (11)3.3 结构动力分析 (12)3.3.1 计算模型建模 (12)3.3.2 模态分析 (12)3.3.3 时程分析 (14)3.4 结构极限承载力计算 (16)3.5 计算结论 (18)参考文献 (20)第 1 部分设计说明书··1.1 结构选型根据本次竞赛要求,该竹制结构模型需要经受三次不同强度大小的地震考验,分别以不发生破坏、不发生梁柱等主要构件破坏和不坍塌为评判标准,并不参考结构在地震效应作用下的侧移反应。

因此不必选用抗侧刚度较大的结构体系,从而达到节省材料、减小地震时地震力的作用;由于比赛规则限制,上层部分的平面内部竖向构件到底层时无法落地,造成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因此不利于结构选用核心筒等抗侧力结构体系;综上,将该结构模型的结构形式定为框架结构。

由于模型加载时采用的铁块为长方体,且屋面水箱底部为正方形。

为方便加载,将模型的各层平面设计为正方形。

同时,为减小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产生扭转作用,将竖向构件分别布置在四个角点,使其沿平面主轴对称。

各竖向构件底部间距均取规则所允许的最大间距,使结构的高宽比达到最小,最大程度减小了地震引起结构的倾覆作用。

按照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剪力与弯矩上小下大的基本分布规律,将模型的平面尺寸依次减小,使结构竖向刚度从上到下均匀增大,使模型外形更接近于弯矩的分布,使各杆件内力分布更合理。

结构设计计算书

结构设计计算书

前言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阶段,是毕业前的综合学习阶段,是深化、拓宽、综合教和学的重要过程,是对大学期间所学专业知识的全面总结。

本组毕业设计为多层教学楼,我的题目为《长春市盛鑫中学教学楼》。

在毕业设计前期,我温习了《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等知识,并借阅了《抗震规范》、《混凝土规范》、《荷载规范》等规范。

在毕业设计中期,我们通过所学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建筑、结构设计。

在毕业设计后期,主要进行设计手稿的电脑输入,并得到老师的审批和指正,使我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毕业设计的四个月里,在老师的帮助下,经过资料查阅、设计计算、论文撰写以及外文的翻译,加深了对新规范、规程、手册等相关内容的理解。

巩固了专业知识、提高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内力组合的计算时,进一步了解了Excel。

在绘图时熟练掌握了AutoCAD,结构设计时了解了PKPM,TSZ等软件的使用。

以上所有这些从不同方面达到了毕业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框架结构设计的计算工作量很大,在计算过程中以手算为主,辅以一些计算软件的校正。

由于自己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妥和疏忽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二零一二年六月内容摘要本设计的题目为长春市盛鑫中学教学楼设计。

建筑主体为5层,总建筑面积为6043.1m2,建筑总高度为19.2m,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等级为三级。

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形式及独立的钢筋混凝土柱下基础。

本设计主要进行了结构方案中横向框架A、B、C、D轴框架的抗震设计。

在确定框架布局之后,先进行了层间荷载代表值的计算,接着利用顶点位移法求出自震周期,进而按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大小,进而求出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内力(弯矩、剪力、轴力)。

接着计算竖向荷载(恒载及活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内力,找出最不利的一组或几组内力组合,选取最安全的结果计算配筋并绘图。

此外还进行了结构方案中的室内楼梯的设计。

结构设计计算书-完整版

结构设计计算书-完整版

6
框架梁、柱截面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6.1 框架梁的截面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8 6.2 框架柱的截面设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1
3
框架荷载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3.1 恒荷载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3.2 活荷载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3.3 风荷载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3.4 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

结构设计大赛计算书

结构设计大赛计算书

目录1结构选型 (1)1.1设计背景 (1)1.2设计思路 (2)1.3 结构选型 (2)2结构分析与计算 (3)2.1 荷载分析 (3)2.2内力分析 (5)2.3位移分析 (6)2.4 小结 (7)3. 模型设计 (8)3.1构件几何尺寸及数量 (8)3.2 模型制作工序 (9)4节点构造 (10)4.1支撑节点 (10)4.2梁杆节点 (11)5. 试验分析 (11)5.1实验方法 (11)5.2 试验数据 (12)结论 (12)参考文献 (12)1结构选型1.1设计背景桥梁是这样一种建筑物,它或者跨过惊涛骇浪的汹涌河流,或者在悬崖断壁间横越深渊险谷,但在克服困难、改造了大自然以后,它便利了两岸的往来,又不阻挡山间水上的原有交通。

——茅以升桥的上下结构是用多种材料造成的。

材料的选择及如何剪裁配合,都是设计的任务。

在这里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要使上层建筑适应下面的地基基础,有什么样的基础,就决定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过来要为巩固基础而服务;一是要把各种不同性质、不同尺寸的材料,很好结合起来,使全座桥梁形成一个整体,没有任何一个孤立“单干”的部分。

纵然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各有不同的自由活动,也要步调一致,发挥集体力量。

因此如何提高桥梁上部结构的刚度,提高抗疲劳性是当代工程师们应该想方设法去解决的问题。

本次结构设计竞赛以不等跨桥梁设计为题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工程针对性。

图1-1 杭州湾跨海大桥1.2设计思路在满足竞赛全部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较为精确的模拟荷载计算和合理的设计做出优秀的长跨结构模型尽可能利用所给材料使结构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刚度来抵御较大的移动荷载。

因此基于以上设计要求和目的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思路进行设计:1)选择合理的受力结构体系桁架结构体系制作工艺简单、结构传力明显高效、具有较强的刚度和承重性能而且稳定性良好,是一种合理且常采用的结构类型。

斜拉结构体系质量轻盈、结构设计更为简单。

山东建筑大学毕业设计正式稿

山东建筑大学毕业设计正式稿

毕业设计题 目:某单位办公楼设计指导教师:卩 __________________完成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部分结构设计.......................................................................................... 2.. 1设计资料............................................................ 2...2荷载标准值的计算................................................... 2..2.1恒荷载标准值............................................................. 2..2.1.1 屋面................................................................2..2.1.2 楼面................................................................3..2.1.3 屋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 (4)2. 1.4楼面框架节点集中荷载标准值 (4)2.2 活荷载标准值............................................................ .5..2.2.1 屋面................................................................5..2.2.2 楼面................................................................5..2.2.3 风荷载标准值....................................................... 5.3 材料计算指标................................................... 6.. 4对梁尺寸的验算...................................................... 6..4.1次梁截面尺寸验算......................................................... 6.4.2主梁截面尺寸验算.......................................................... 7.4.3柱截面尺寸验算............................................................ 7..4.3.1 内柱............................................................... 7..4.3.2夕卜柱............................................................... 8..4.4柱的线刚度计算........................................................... .9.. 5框架内力计算 (10)5.1恒荷载作用................................................................ .105.2活荷载的内力计算......................................................... 1.35.3风荷载作用下的框架内力 (16)5.3.1风荷载作用框架的内力本风压值 (16)5.3.2用D值法列表计算 (17)6风荷载作用下的侧移验算 (20)7荷载组合与内力组合 (21)7.1横梁内力组合表 (21)7.2柱内力组合 (25)8框架梁柱配筋 (30)8.1横梁配筋 (29)8.1.1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29)8.1.2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30)8.2次梁配筋设计(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30)8.2.1 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32)8.2.2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32)8.3框架柱配筋 (32)8.3.1外柱配筋计算表 (33)8.3.2内柱配筋计算表 (33)8.3.3框架柱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和箍筋配置 (34)9楼面板的配筋计算 (36)9.1楼面的配筋计算.......................................................... .3.59.1.1 按弹性理论计算区格的弯矩......................................... 3.59.1.2截面设计........................................................... .3.8 10楼梯设计......................................................... 4.1.10.1踏步板(TB-1)的计算 (39)10.2平台板设计 (40)10.3平台梁设计 (40)11 基础设计........................................................ 44.11.1外柱基础设计 (42)11.2内柱基础的计算 (46)第二部分施工设计部分 (48)12编制依据......................................................... 48. 13工程概况.......................................................... 4.6.13.1总体概况 (46)13.2设计概况 (46)13.2.1 建筑设计 (46)13.2.2 结构设计 (47)13.3工程、水文及气象概况 (47)13.4施工条件 (48)13.5工程特点 (48)13.6 主要分项工程工程量 (48)14施工部署及方案 (50)14.1总体部署 (50)14.2工程的管理组织......................................................... .5.114.2.1项目管理班子主要管理人员 (51)14.2.2项目部主要管理人员及职能部门职责 (52)14.3施工方案 (52)14.3.1基础工程阶段 (52)14.3.2结构工程阶段 (52)14.3.3装饰工程阶段 (54)15 施工总平面布置 (55)16施工准备工作 (55)17主要工程项目施工方法 (57)17.1 土方与基础工程施工方案 (57)17.1.1 土方开挖 (57)17.1.2垫层浇筑 ......................................................... .5.817.1.3基础钢筋工程 (58)17.1.4 基础模板工程 (60)17.1.5基础混凝土浇筑 (60)17.1.6基槽及房心土回填 (60)17.2主体结构施工方案 (61)17.2.1垂直运输和脚手架 (61)17.2.2主体结构主要项目施工方法 (62)17.3主要装饰工程施工方案 (67)17.3.1屋面工程 .......................................................... .6.717.3.2楼面工程 (68)17.3.3外墙涂料工程 (68)17.3.4内墙及顶棚抹灰 (69)18安全技术措施..................................................... 7Q18.1防坠落措施 (70)18.2安全用电措施 (70)18.3施工机具安全防护措施 (71)18.4安全防火措施............................................................ .7.1 19文明施工措施.. (72)20雨季施工措施 (73)结论................................................................ 76. 谢辞................................................................ 77. 参考文献............................................................ 78.本次设计为某单位办公楼设计,设计的内容包括结构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两部分。

结构设计大赛计算书

结构设计大赛计算书

结构设计大赛计算书
我理解你的意思是希望制作一个关于结构设计大赛的计算书,以便参赛选手能够进行相关计算。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
计算书的结构设计示例:
封面:在封面上写上计算书的名称、结构设计大赛信息、
参赛选手的姓名等。

目录:列出计算书中各个章节的标题和页码,方便读者查阅。

简介:简要介绍结构设计大赛的目的、背景、参赛规则等。

章节1:设计要求和限制
- 解释参赛选手需要满足的设计要求和限制条件,包括结构类型、载荷要求、材料限制等。

章节2:设计参数和变量
- 列出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参数和变量,如强度、位移、截面尺寸等。

章节3:理论计算方法
- 介绍常用的结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如梁的弯曲计算、柱的稳定计算等。

章节4:结构力学计算
- 详细说明参赛选手需要进行的结构力学计算方法,如静力分析、动力分析等。

章节5:结构设计软件使用
- 介绍常用的结构设计软件,如AutoCAD、ANSYS等,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软件进行结构设计计算。

章节6:案例分析
- 给出一些结构设计的案例,包括实际结构和理论计算样例,供参赛选手进行学习和实践。

附录:补充相关信息和表格
- 包括参考文献、公式表、材料性能表、单位换算表等。

这只是一个示例,你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计算书的结构进
行调整和完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1.概况
经过认真分析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的具体要求, 我们从模 型制作用材料的抗拉、抗压、抗剪等各种特性出发,在保证模型承载力和抗震 能力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模型自重、经济美观、创新实用等各项因素,经过反 复试验与理论计算精心设计制作出名为“迪拜猜想”的结构模型,模型主体为框 架型结构。
3.结构选型 3.1 方案构思
考虑到模型应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动载, 模型应具备较强的刚度与抗 剪能力,故整体采用框架结构。由于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模型所受剪力较大且 整体的弯矩由下至上逐渐减小,故四根主柱考虑采用变截面结构,而在地震作 用下,模型上部会产生较大破坏性位移,故在最高层与次高层添加斜拉条以减 小顶部位移。考虑到竖向荷载方面,在保证竖向承载力以及整体性刚度的前提 下最大化减轻自重、节约材料,模型应根据各层铁块质量分布方案考虑采用不 同截面的箱型梁。 在有效承载面积方面, 在符合赛题的前提下, 尽量减轻自重、 节约材料,考虑使用长条竹皮拉片编制而成楼板构造,进一步充分利用所选材
(a)一层
(b)二、三层 图 4 柱截面
-5-
(c)四层
利用了“L”型钢的特性,增加了主柱整体的刚度,大大提高了抗弯与抗剪 能力;变截面构造又能够充分利用材料,减轻自重,并且为每层梁与柱的粘结 大大增加接触面积。 (2) ‘预应力’斜拉片 顶部两层添加斜拉片, 充分利用上竹皮抗拉能力强的特点用以减小顶部位 移,防止出现在地震烈度大的情况下顶部发生撕裂破坏;并且在结构承受一定 竖向荷载时进行斜拉片的粘结,产生一定卸载后的预应力。 (3)箱型梁截面 在梁的选型上,我们采用不同截面的箱型梁,一层配重较轻故采用截面积 较小的箱型梁,二层及四层采用截面积中等的箱型梁,第三层配重最多采用界 面及较大的箱型梁如图 5 所示:
(2)刚度验算 对于第一层梁,其刚度可按下式计算:
6 7 . 2
l i 2, 5 满足要求。 0
(3)整体稳定性验算 对于第一层梁,其整体稳定性可按下式计算:
N
x An

m x M x xWx ( 1 0N .8
N
' Ex
5 8 .MPa 3 )
6.参赛模型各楼层铁块布置方案
参赛模型各楼层铁块布置方案,如表 3 所示。 楼层 铁块质量/g 铁块分布详图
一层
6300
二层
9000
三层
13500
此外,通过反复试验比较模型顶部水箱注水 4L,总质量为 4kg。
7.模型内力计算及截面验算
根据本次比赛的加载规则,荷载有竖向载荷及水平动载,对其进行受力分 析。分析时将竖向静载和水平动载简化为均布荷载,通过计算从理论上明确模 型在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
- 14 -
8.SAP2000 有限元分析 8.1 SAP2000 有限元程序介绍
SAP2000 是通用的结构分析设计软件,适用范围很广,主要适用于模型 比较复杂的结构,如桥梁,体育场,大坝,海洋平台,工业建筑,发电站,输 电塔,网架等结构形式,当然高层等民用建筑也能很方便的用 SAP 建模、分 析和设计。在我国,SAP2000 程序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航空航天、 土木建筑、 机械制造等许多部门都大量使用 SAP2000 程序。 SAP2000 具有极 强的功能,如建模功能(二维模型、三维模型等)、编辑功能(增加模型、增减单 元、复制删除等)、分析功能(时程分析、动力反应分析、push-over 分析等)、 荷载功能(节点荷载、杆件荷载、板荷载、温度荷载等)、自定义功能、以及设 计功能等等。本参赛小组采用 SAP2000 程序对参赛模型建立模型进行分析, 从理论上明确模型在各级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性能。
楼板拉片厚度 0.2mm 0.2mm 0.2mm 0.2mm
数量 4 6 6 6
拉片规格 6mm× 21mm 6mm× 21mm 6mm× 21mm 6mm× 21mm
4.2 巧妙的节点处理
在节点处理方面, 我们巧妙地利用柱子的变截面特点在变截面处将箱型梁 榫接固定,并加以垂直纹路的长贴片用以加固,增大接触面积的同时,充分利 用竹皮横纹竖纹相交承力性能大大提高的特点。
-3-
料良好的抗拉性能。 综上所述,总的设计原则是:在保障整体模型有足够能力承载三级加载的 前提下,尽量减轻自重、节约用料,充分利用材料各方面的特性。
3.2 前后多方案对比
3.2.1 方案 1——圆形底面 DNA 螺旋柱方案 方案 1 模型如图 3(a)所示。此模型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 DNA 样式的双 螺旋支撑结构,采用圆形底板与柱进行榫接构造,各楼层之间间距分配均匀, 在受力和稳定性方面相都非常出色,其 DNA 双螺旋结构不仅极具创新也增大 了模型的观赏性。但在实验与理论计算中其 DNA 双螺旋支撑结构在受力方面 起到的作用并不是非常大,并且其制作工艺复杂,很难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 成模型,且其自重较大在比赛中优势不明显,因此我们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决定 放弃这一方案。 3.2.2 方案 2——圆形底盘固定柱方案 方案 1 模型如图 3(b)所示。此方案同样采用圆盘式底板与柱进行榫接, 每根主柱有三根次柱构成,次柱之间通过 8 个五角形状的薄片结构进行连接, 整体结构由 3 根主柱构成,这极大地增强了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但考虑 到赛题要求,其不适合安置铁块,且自重较大,制作工艺复杂,在比赛中优势 不是非常明显,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决定放弃这一方案。 3.2.3 方案 3——方形底面变截面柱方案
-4-
(a)方案 1
(b)方案 2
(c)方案 3
图 3 方案比较
4.模型特点 4.1 结构特色
在结构体系选择方面,采用正方形截面的框架结构,结构外形尺寸为 220mm×220mm×1000mm,同时具有几方面的创新特点: (1) “L”型变截面支柱构造 在柱的选型上,我们采用“L”型变截面构造,每根柱由截面积、长度不同 的空心矩形柱通过 502 胶结构成,单根柱子截面如图 4 所示:
图 1 节点构造图

此外,在节点处中央长柱内我们设置了一根 10cm 长的箱型截面杆,如图 2 所示:
-2-
图 2 节点中柱加强
2.2 制作处理
在制作处理方面,经过仔细分析本次材料的各种力学特性,充分利用竹皮 竖纹方向抗压、抗拉特性,将竹皮制作成棱角分明的正方形柱子,受到工业上 常用的“L”型钢的启发,我们将正方形柱粘结成“L”形,以增大其抗弯抗剪能力。
(b)Q 图 图 9 内力组合图
(c)M 图
7.4.2 截面验算 7.4.2.1 梁截面验算 (1)强度验算 对于第一层梁, Mmax=18.31N.mm,N=0.27N, 截面最大正应力可由下式 计算:
- 13 -
Mx N 5 8 .M 6P a An W x x
6M 0 P a , 满足要求。
7.1 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图 6 底部剪力计算示意图 结构底部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简图,如图 6 所示,可用下式(1)计算:
FEK 1Geq
(1)
各层水平地震作用 Fi 可用下式(2)计算,
Fi Gi H i
G H
j i j
n
1- n FEK
j
(2)
经过计算得到的 Fi 及各层层间剪力 Q,如表 4、表 5 所示。 表 4 各层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结果 楼层 Fi/N 一 32.4 二 82.3 三 179.9 四 69.7
柱子截面 6× 6 6× 6 760 295 8 8 1250× 430× 0.35 1250× 430× 0.35
8× 12
210
4
1250× 430× 0.5
主梁截面
8× 8
210
8
1250× 430× 0.35
6× 6
210
4
1250× 430× 0.35
-8-
-9-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表 5 层间剪力计算结果 楼层 Q/N 一 364.4 二 331.9 三 249.6 四 69.7
- 11 -
7.2 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 由结构力学计算得到模型单榀框架的剪力图和弯矩图, 如图 7 所示。
(a)Q 图
(b)M 图
图 7 水平荷载下内力图
7.3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
2.结构体系
在结构体系选择方面,采用正方形截面的框架结构,结构外形尺寸为 220mm×220mm×1000mm。
2.1 节点处理
在节点处理方面,巧妙利用柱子的变截面特点,在变截面处将箱型梁榫接 与柱固定,并用垂直纹路的长贴片加固,从而在增大接触面积的同时,充分利 用竹皮横纹竖纹相交承力性能大大提高的特点,如图 1 所示:
(2) -32.56 ( 8 ) -32.56 2 ( 10 ) 0.27 9
(1) -40.30 ( 9 ) -40.30
(1) -0.98
(9) 0.98
(1)
(9)
1
10
1
10
1 0.10
0.10 10
(a)N 图
(b)Q 图
- 12 -
(c)M 图
图 8 竖向荷载下内力图
7.4 截面验算
7.4.1 内力组合 内力组合考虑左右水平地震和竖向荷载组合的最不利组合,按照‘竖向 + 地震力’ 进行组合,如图 9 所示。
6mm 6mm 8mm
(a)一层 (b) 二层、四层
8mm
12mm
8mm
(c)三层
图 5 梁截面
(4)楼板 楼板的选择方面,我们充分利用有效接触面积,根据每层铁块分布区形状 与承载铁块总质量确定楼层拉片的编制规格,具体规格如下表 1 所示: 表 1 模型楼板编制规则
-6-
楼层 一层 二层 三层 顶层
5 (4) -4.91 4 ( 12 ) -2.06 (5) -1.28 6 -4.91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