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周亚夫军细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主备人_______
《周亚夫军细柳》学情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时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本——教材,更要做到心中有人——学生。
我所任教的学生都来自于城乡结合部,视野相对狭窄,学习的习惯和品质与市中区的学生相比有明显的差距。
另外,他们的朗读水平和欣赏品味语言的能力也较低。
这都是我制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考虑的。
当然八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情感方面他们能进行自我教育。
经过一年半的初中语文的学习,学生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
但学生结合文本分析人物的能力比较弱,部分学生存在不自信,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又希望能得到他人的肯定。
因此我的教学目标分了三层:朗读课文,读通文章;积累文言,知文明意;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这样尽量照顾不同程度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有更多的机会来参与课堂,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层层递进的朗读,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周亚夫军细柳》效果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这节课正体现了这一点,文言并举突出重难点,注重了学生学习中的独特体验及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朗朗书声不可少,语文课要有读书声。
学习文言文非诵读不可,核心就是“读”。
三层意思:一是“诵读”;二是“多读”;三是“会读”。
本节课,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一直充盈在课堂。
一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节奏;二读,师生合读,读通文意、概述感知;三读,读好“三不”,读出铁面无私;四读,读好文帝,读出赞叹赏识;五读,读好使臣,读出态度变化。
六读,添枝加叶,演读显真。
整节课的朗读设计紧扣人物对话,再现历史画面,彰显文学色彩。
学生在读中不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慢慢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在读中深刻领悟文本的内容。
周亚夫真将军形象和汉文帝真天子的形象就这样越来越丰满、越来越立体。
《史记》的写人妙处润物细无声般陶冶着学生。
只有朗读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文字的温度,文字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和孩子们读起来吧。
二、品词赏句不可少,语文课要有语文味。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论是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还是情感性,都是通过对语言及其形式的感受和理解获得的。
所以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首先是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及其形式,过去那种跨越语言直取思想、直取情感的方式是要不得的。
我们的文本解读就应该在学生“一望无知”“再望无知”的地方巧妙设计,语文课上师
生一起在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进行思想的碰撞、感情的品味,真正上出富有语文味的课。
本节课教学重点品读人物对话,体会“三不”,体会标点、人称的变化,体会敬词的运用。
在朗读品味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三、学生主体不可少,语文课要以学论教。
“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建构基于学生感受和疑问的语文新课堂”是省教研员张伟忠博士提出的新理念,这一理念真正做得到了“以学为主”,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次课例我也进行了初步尝试,《周亚夫军细柳》是一篇自读文言文,八年级的学生也有了一定的文言积累。
课前我下发预习案,放手让学生自学,尽量解决字音、节奏、词义的问题,课上以检查预习的方式夯实“言”。
学贵有疑,“文”表现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以及本文的写法上。
课上教师尊重学生,转换提升,让学生的疑问贯穿在课堂之中,让学生的学习真正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今后的语文课堂我们要继续调整重心,不忘初心,守正出新。
由教转向学,以学为主,少教多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师生共同走入语文学习的桃花源!
整堂课简化了头绪,突出了重点,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师生互动和谐,课堂上充满了活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周亚夫军细柳》教材分析
《周亚夫军细柳》是部编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第23课,本单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和志趣?”这一问题。
阅读这些作品要用心去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是一篇人物传记。
写的是汉文
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
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霸上、棘门均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迎送,而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
司马迁用对比、侧面描写的方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周亚夫。
这细柳营也因此成了后人诗文中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常用典故。
从编者意图及教学目标上看,是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还要分析学习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了解塑造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从而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要,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周亚夫军细柳》评测练习
[预习目标]
1. 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作家作品;
2. 熟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 梳理预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
[预习过程]
一、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棘.门( ) 彀.弓弩.( )( ) 按辔.( )
持兵揖.( ) 介胄.( ) 曩.者( )
2.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每句划分两处)。
(1)将军亚夫持兵揖曰(2)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军.霸上()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文帝之.后六年()
上自劳.军( ) 至霸上及棘门军.()已而之.细柳营( )
军士吏被.甲( ) 居.无何( ) 于是上乃使使
..持节诏将军(,)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
..之士不拜()天子为.动()
既.出军门()改容式.车( ) 称善者久之.()
4.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⑴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⑵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
二、我的疑惑
学贵有疑,请你将在预习阅读《周亚夫军细柳》中的疑惑写在下
面。
《周亚夫军细柳》文言积累卡
成语印证: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释义:成语:既.出军门:释义:成语:
组词释义:
上自劳.军:慰问(慰劳)
《周亚夫军细柳》课后反思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相当大的比重,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是值得我们教师深思探究的问题,这一节课我做到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重文本解读,开启授课第一步
《周亚夫军细柳》选自《史记》,是一篇人物传记。
写的是汉文
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
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霸上、棘门均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迎送,而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
司马迁用对比、侧面描写的方法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周亚夫。
这细柳营也因此成了后人诗文中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常用典故。
基于对文本、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练习等相关资料的细致解读,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朗读课文,读通文章;积累文言,知文明意;品读课文,分析人物。
二、重文言夯实,学会积累的方法
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说:“我们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用文言文的方法教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时往往轻“言”重“文”,忽略其文体特征。
其实,学文言必须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但重视积累不等于字字落实、逐句翻译。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读文本,要给予学生文言积累的方法,让他们学会梳理与归纳。
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基于这一点,我们课前下发预习案,尝试“基于学生问题和疑惑的新理念”。
课上组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授之以渔”,方法引领,教会学生制作文言积累卡,梳理特殊文言现象。
组词释义、成语印证,更是为学生提供了阅读文言的有效而直观的学习方法。
以字词句的教学为起点,往后退一步,这才能真正的至于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精准。
三、重文学品读,读书而识人
学习文言文非诵读不可,核心就是“读”。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维度的读:一是“诵读”;二是“会读”;三是“演读”。
本节课,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一直充盈在课堂。
一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节奏;二读,师生合读,读通文意、复述感知;三读,读好“三不”,读出铁面无私;四读,读好文帝,读出赞叹赏识;五读,读好使臣,读出态度变化;六读,设置情境,演读显真。
整节课的朗读设计紧扣人物形象,再现历史画面,周亚夫真将军形象和汉文帝真天子的形象就这样越来越丰满、越来越立体,学生在书声中体悟了文本的魅力。
四、重文化浸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文言文是储存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水库,其教学最终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文化的主要方面是古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谊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
课堂之上的补充拓展,适时链接,会让学生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会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会给为本解读带来深刻的理解。
本节课,重点解读了“轼”“揖”“拜”等文化知识,链接了名人对周亚夫的评价,推荐了《史记》名篇《廉颇蔺相如
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引领学生深层感悟《史记》的文化色彩,品悟历史人物的真性情!
五、重学生质疑,贵在整合与转换
去年12月,我参加了山东省初中语文德育课例展示活动,8位
老师的展示课可谓精彩纷呈,他们用全新的理念为我们诠释了基于学生疑问和感受的课堂。
省教研员张伟忠博士在点评中说到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设计教学活动,基于学生的感受和疑问研究学情,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于是,学习归来之后,我开始慢慢在课堂上尝试,包括这次讲《周亚夫军细柳》。
我提前下发了预习单,让学生提出质疑,随后整合问题,转换成上课时教师对学生的质疑。
整合问题时发现,学生们所提的问题基本紧扣“言”与“文”。
“言”体现在文言现象中,比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表现在人物形象的理解上以及本文的写法上。
学生整体素养不错,会问、善问、能问。
这种课堂教学的初体验,更加丰富了之前区域开展的基于标准的教学的内容,同样是基于学情,进一步优化了学习过程,让学生的疑问贯穿在课堂之中,让学生的学习真正的发生,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短短四十五分钟,我们要讲一篇文、识一个人、悟一种文化、传递一种理念,我们要向学生打开阅读《史记》的一扇窗,铺开一条阅读经典的道,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汲取;要向老师们阐释新教材理念下的课堂,基于学生疑问与感受的课堂,着实不易。
课堂永
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我反思了很多,虽有亮点,但缺憾不少,这些缺憾恰是我前进的动力。
《周亚夫军细柳》课标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有以下要求:能借助书下注释及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通过多读熟读,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文言必须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但重视积累不等于字字落实、逐句翻译。
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读文本,要给予学生文言积累的方法,让他们学会梳理与归纳。
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
基于这一点,我们课前下发预习案,尝试“基于学生问题和疑惑的新理念”。
课上组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授之以渔”,方法引领,教会学生制作文言积累卡,梳理特殊文言现象。
组词释义、成语印证,更是为学生提供了阅读文言的有效而直观的学习方法。
以字词句的教学为起点,往后退一步,这才能真正的至于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精准。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
前两项易指导,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则难度较大。
怎样读算“有感情”地读,我以为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合读者的情感,批情入境,是“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如果
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的读。
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一直充盈在课堂。
一读,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节奏;二读,师生合读,读通文意、概述感知;三读,读好“三不”,读出铁面无私;四读,读好文帝,读出赞叹赏识;五读,读好使臣,读出态度变化。
六读,添枝加叶,演读显真。
整节课的朗读设计紧扣人物对话,再现历史画面,彰显文学色彩。
学生在读中不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在读中慢慢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在读中深刻领悟文本的内容。
周亚夫真将军形象和汉文帝真天子的形象就这样越来越丰满、越来越立体。
《史记》的写人妙处润物细无声般陶冶着学生。
只有朗读学生才会真正体会到文字的温度,文字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和孩子们读起来吧。
《语文新课程标准》还明确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
文言文是储存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水库,其教学最终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文化的主要方面是古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谊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
课堂之上的补充拓展,适时链接,会
让学生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会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会给为本解读带来深刻的理解。
本节课,重点解读了“轼”“揖”“拜”等文化知识,链接了名人对周亚夫的评价,推荐了《史记》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引领学生深层感悟《史记》的文化色彩,品悟历史人物的真性情,从而学习古人的优秀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