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雨巷》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15
一、教学目标
1 分析这首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构造及特点。
2 通过朗读与鉴赏,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
3 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点
诵读与鉴赏
三、教学难点
意象的把握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
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六、教学用具
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导入
听歌曲《雨巷》。
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听一首歌。
听歌的时候请同学们一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和意境。
听完歌曲,教师提问:这首歌给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画面?表达了怎么
样的感情?
这首歌曲《雨巷》是根据我国现代的著名诗人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歌,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诗人通过这首诗歌到底要表达怎么样的感情,看看与同学们的理解到底一不一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雨巷》,走进戴望舒的内心世界……
㈡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 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
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
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系。
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6年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
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
1935年春回国。
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
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
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
1941年底被捕入狱。
在狱中写下了《狱中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
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
不久在北京病逝。
㈢难读字整音
彳亍:(chi chu)慢步走,走走停停。
圮(pi) :毁坏、崩塌。
太息(tai xi):叹气。
㈣请同学朗读诗歌。
㈤听课件中的朗诵。
㈥分析诗歌
1 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这首诗歌美吗?
这首诗很美。
齐声朗读,再一次感受诗歌的美。
2 背景
这首诗发表在1928年8月的《小说月报》上。
1926年,作者在上海震旦大
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xx政变,对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
诗人戴望舒也受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追缉而被捕。
从狱中被放出后隐居杭州,松江避难。
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革命转入了低潮。
戴望舒和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到大革命失败以后幻灭的痛苦。
心头沉重的忧郁,极度的苦闷,使诗人写下了这首抒情诗。
3总体梳理诗歌内容(中间穿插学生的朗读与背诵,要让学生把这首诗歌大致背出。
)
明确:整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美感却又充满着浓重忧伤的抒情意境。
现在让我们走进这首诗歌,一起感受诗歌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