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江苏版语文一轮复习: 专项限时练28 赏析艺术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限时练(二十八) 赏析艺术技巧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对点题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导学号:54012146】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因为抻得一手好面。
面是随时有客要吃就得煮的,因此,铁良专在一家做。
跑堂的得了客人要的数儿,拉长声儿喊给铁良。
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注],好似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铁良不模糊,一手揪出一拳头面,“啪〞,和在一起,搓成粗条儿,掐着两头儿,上下一悠,就一个人长了——人伸开胳膊的长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
铁良两手往当中一合,就是两股,再抻再合,就是四股,再抻再合,八股,十六股,三十二股,六十四股,一百二十八股。
之后掐去两头,朝脑后一甩,好似是大闺女的辫子飞落到灶上的锅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锅边儿的伙计用一双长筷子搅两下,大笊篱把面捞出盛到海碗里。
海碗里有牛骨高汤,入好面,撒几片芫荽、葱丝儿、带红根儿的嫩菠菜,浇上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绿、白,“啪嗒〞,放在了客人面前。
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
铁良呢,和街上的熟人聊了有一会儿了。
(节选自阿城?抻面?) 【注】抻(chēn)面:用手把面团抻成面条。
抻,拉长。
1.节选文字是如何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侧面衬托)相结合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直接描写:①使用了一系列准确、生动的词语,如动词“揪〞
“和〞“搓〞“掐〞“悠〞“合〞“抻〞“甩〞;数词的变化,如“八〞变“十六〞,再变“三十二〞,再变“六十四〞,再变“一百二十八〞;拟声词“啪〞。
②使用了生动、恰当的比喻,如将抻好的面朝脑后一甩,“好似是大闺女的辫子飞落〞。
这些描写手法的运用,写出了铁良抻面动作的娴熟、细致,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间接描写:主要从“客人〞角度衬托。
①“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似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②“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③“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
〞运用比喻、心理描写、行动描写等手法,写出客人不同阶段的反响,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提示】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中篇小说?木木?描述的是:农奴盖拉新又聋又哑,是庄园的看门人。
他爱上了洗衣女塔季雅娜,后者却被女农奴主指配给了一个酒鬼。
在送塔季雅娜走的路上,盖拉新捡回了一只小狗,唤做木木,从此木木成了他生活的慰藉……
(下面是从?木木?中截取的一段文字)
他从宅子里出来,马上觉察木木不见了;他从不记得“她〞有过不在屋外等着他回来的事,于是他跑上跑下,到处去找“她〞,用他自己的方法唤“她〞。
……他冲进他的顶楼,又冲到干草场,跑到街上,这儿那儿乱跑一阵。
……“她〞丧失了!他便回转来向别的佣人询问,他做出非常失望的手势,向他们问起“她〞来;他比着离地半阿尔申的高度,又用手描出“她〞的模样。
……有几个人确实不知道木木的下落,他们只是摇摇头,别的人知道这回事情,就对他笑笑,算是答复了。
总管做出非常严肃的神气,在大声教训马车夫。
盖拉新便又跑出院子去了。
他回来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
从他那疲倦的样子,从他那摇摇不稳的脚步,从他那尘土满身的衣服上看来,谁都可以猜到他已经跑遍半个莫斯科了。
他对着太太的窗子默默地站着,望了望台阶,六七个家奴正聚在那儿,他便掉转身子,口里还叫了一次“木木〞。
没有木木的应声。
他走开了。
大家都在后面望他,可
是没有人笑,也没有人讲一句话。
……第二天早上那个爱管闲事的马夫安季卜卡在厨房里讲出来,说哑巴呻吟了一个整夜。
2.自选欣赏角度,谈谈所选文段是如何塑造盖拉新这个人物形象的。
【解析】此题考察自选角度分析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要分析塑造被选人物形象的手法,首先要熟悉文本中有关此人物的情节,这是前提;其次要选好分析角度,如分析描写手法、情节安排或叙事的角度等。
【答案】提示:所选文段通过叙写盖拉新在木木丧失后的焦急和痛苦,塑造了一个善良、敏感、执着和饱受折磨的农奴形象。
可从以下角度分析:①叙事视角的角度;②情节设置的角度;③动作描写的角度;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角度。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具体略。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54012147】
冬夜
何君华
①离家还有七八里路的时候,中巴车还是抛锚了,像一个突发心肌堵塞的老人,趴在寂静的山村公路上再也不肯动弹。
②乘客早就质疑这破车不行,叮儿当啷的,路上肯定要出问题。
但当时司机叼着烟说:“坐不坐?不坐拉倒,哪那么多废话?〞
③乘客们没方法,只得一个一个上去了,徐刚也跟着上去了。
因为除了这辆破车,镇上实在看不到任何别的车辆。
④果不其然,半路车坏了。
⑤司机又叼起一支烟,冲车里仅剩的四个乘客喊道:“都下去走吧,车动不了了。
〞
⑥徐刚只得拎着行李疲倦地走下车,漫天飞舞的大雪依然在跳跃,大地早已被染成了白色,白茫茫一片,分外耀眼。
⑦村庄霍地胖了一圈。
⑧已经是除夕夜的十点钟了,不会再有任何一辆车来,徐刚只能拎着行李往家的方向走。
⑨这个年,徐刚本来是不打算回来的,他在里对娘说:“娘,我过年不回来了,工地不放假。
〞
⑩娘说:“儿,回来吧。
〞
⑪隔了一天徐刚又给娘打:“娘,火车票不好买。
我去了车站一趟,没买着。
〞
⑫娘说:“儿,回来吧。
〞
⑬娘反反复复就是这一句话,徐刚只好决定回来。
⑭包工头跑了,徐刚一年白干了,这个年怎么过?
⑮徐刚的心情如同这寒冷的冬夜一样荒凉,他一个人慢吞吞地走在乡村公路上,心里盼望着早点到家,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
一年到头,两手空空,怎么面对娘呢?
⑯或许是雪压断了电线,公路穿过的村庄竟没有一户人家亮着灯,徐刚的心情也降到了冰点。
⑰徐刚茫然地朝前走着,没有一个人知道他此刻正走在回家的路上,除了娘。
此刻娘一定站在屋门口等他,想到这里,徐刚赶紧加快了脚步。
⑱所有的鸟都躲了起来,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徐刚踩在雪地上的脚步声嘎吱作响。
终于,他走到了青石桥头。
⑲过了青石桥头就是家,徐刚没有加快步伐,反而减慢了步子。
他又犹豫起来:“怎么面对娘呢?〞
⑳这时,桥头的一座白色雕像突然开口:“是我的儿吗?〞
21徐刚吓了一跳,但马上听出那是娘的声音,娘在青石桥头站成了一座白色○
的雕像。
22“娘,是我。
〞徐刚连忙扔下行李,掸掉落在娘头上和身上的雪花。
○
23“娘,怎么不在家里等?〞徐刚责问道。
○
24“我来望我的儿呀,儿,你回来了啊!〞娘摸着徐刚的脸,娘的手在颤抖。
○
25徐刚握着娘的手说:“娘,我们回家吧。
〞
○
26娘也说:“儿,我们回家。
〞
○
27徐刚远远地看到了山坳上家里的灯,那是一盏微弱的、昏黄的、跳跃着的○
煤油灯,整个雪夜里唯一的一缕光。
28徐刚和娘坐在灯光下吃饺子。
○
29徐刚说:“娘,包工头跑了。
〞
○
30娘把饺子夹到徐刚碗里。
娘说:“儿,吃饺子。
〞
○
31徐刚说:“娘,我一年白干了。
〞
○
32娘把饺子夹到徐刚碗里。
娘说:“儿,吃饺子。
〞
○
33好似所有事娘都不关心,娘反反复复就是一句话:“儿,吃饺子。
〞
○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1年第2期)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1)心里盼望着早点到家,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
(2)娘在青石桥头站成了一座白色的雕像。
【解析】此题考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表现手法,其次要分析表达效果。
如(1)运用心理描写的手法,“盼望着早点到家〞写出了徐刚归家心切,“又盼望着永远走不到家〞写出了徐刚因为包工头跑了没有拿到工钱不敢回家的心理,心理描写刻画出徐刚的矛盾心理。
(2)运用外貌描写(比喻修辞),“站成了一座白色的雕像〞写出了母亲在雪中等待的时间之久,表现出了母亲盼儿子归家的心切。
【答案】(1)运用心理描写,刻画出徐刚既想回家又怕回家的矛盾心理。
(2)运用外貌描写(运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写出母亲等待之久、盼儿之切。
二、综合题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导学号:54012148】
养鸭人
筱敏
①乡村,还留着这一面驯顺的池塘,养鸭人来到这里。
②绿意慵倦,旧年相熟的苔草,刚进入夏季就衰老了,倒伏着,瑟缩着。
听凭车辙和鞋印碾过去,踏过去。
桥架起来了,于是有车,楼宇竖起来了,于是有并不荷锄而出的人。
风已经是反季节的了,带着金属般尖利的吼叫,从池塘上空划过的时候,池塘就梦魇一般地痉挛一下。
③夏季很冗长。
公路是棕红色的,如一道鲜活的擦痕,切割着水湄笔直而去,又笔直地切割了远方的山脚。
那道棕红色的擦痕也很冗长。
④走了比乡愁更漫长的路,养鸭人在这里搭起他的席棚。
把骨节粗大的手掌拢在眉际,并非为遮住乡野暴烈的日光,却是为遮住都市声浪的日渐近逼。
在每一个遍体尘土的黄昏,他次第收缩自己的视线,如同次第收缩对世界的梦想。
⑤当鸭群在晨间欣然醒来,摇摆着扑入池塘中嬉戏的时候,那种生之欢愉是如此饱满。
暗影在席棚之下,而日光尽情倾下。
池塘在欢愉中绽开,苔草在欢愉中湿润,绿水中是银亮的光斑和洁白的羽翎。
只有养鸭人知道,苔草和鸭群都只存活一季,生之欢愉是没有未来的欢愉。
⑥故土已经不可触摸,他是漂流的,漫无目的地漂流了一季,又漂流了一季。
因为远方总是好的。
而当远方也被挤迫着慵倦并且沉落的时候,终究有什么可以长存?席棚的日夜都是低矮的,漂流者是低矮的,夜里靠近哪一盏灯,才能确切地感觉到其实还很强健的自身?
⑦月亮如儿时一样升起来了,橙黄色,很瘦弱,一言不发,却依然带着一个奔月那样明亮的关于远方的故事。
远处的山更浑糊了,近处的山更沉重了。
目力所及的每一座楼房都紧闭着,只留下几方如月光一样橙黄得黯淡的玻璃。
鸭群睡了,而虫鸣仍在,儿时一样的清越,在仅存的水湄和苔草之中。
又有一股带着金属气味的风划过,月亮就在池塘里痉挛了一下,望之令人心惊。
⑧突然他开场喊叫——
⑨“……啊!——啊,啊……——啊……〞
⑩像是呼唤,也像是抒情,于是夜空中有了一种裂帛似的回声。
然而没有人能听懂这外乡人的语音。
⑪鸭群被惊着了。
呼啦啦一阵张皇的扑翼,逃亡似的纷纷扑入水中,然而池塘依旧惺忪。
远远的黑暗中传来几声狗吠,很困倦的。
没有一扇门窗就此张开,回应他的嘶叫。
⑫于是,一切复又平静。
或许世界上还有未曾撕碎也未经证实的远方的故事。
此刻,那故事必定栖在夜色之中。
⑬养鸭人就枕着那故事睡了。
⑭他当然不会梦见,将近一百年前有一位名叫卢森堡的女人是怎样做着关于池塘的梦。
这位曾使整个欧洲为之惊厥为之歌哭的女人,这位曾使整个世界为之侧目为之摇曳的女人,一次再次地梦见自己是一个乡村的牧鹅女,赤足走在露水深重的苔草上,于是世界不再存在,只余下她默默地照看绿水,照看水中银亮的光斑和洁白的羽翎。
那面有着月光的池塘对于她太遥远太遥远了,那是一个无法撕碎也无法证实的远方的故事,她是枕着这个故事逝去的。
⑮假设养鸭人在梦中与她相遇,他能不能领她去找远方的乡村?
(选自?血脉的回想?,有删改) 4.本文前四段写乡村的环境,请概括其特点并说明其作用。
【解析】此题考察分析文章构造,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前四段的内容如“苔草……听凭车辙和鞋印碾过去,踏过去〞“桥架起来了……有并不荷锄而出的人〞“公路……切割了远方的山脚〞“都市声浪的日渐近逼〞等,可知乡村环境的特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即可。
其作用是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答案】①乡村衰落:受城市挤压侵扰,被公路切割得破碎,生态遭到破坏。
②渲染气氛,为下文写养鸭人的活动和心理做铺垫。
5.从描写人物的角度,赏析第⑧~⑩段的文字。
【解析】此题考察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⑧⑨⑩三段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裂帛似的回声〞那么运用比喻的手法;既表达了养鸭人内心的迷茫,也表现了其内心的呼唤。
“然而没有人能听懂这外乡人的语音〞侧面写出了养鸭人内心的孤独。
【答案】①人物语言描写:喊叫既凸现了养鸭人心中的迷茫,也表现了养鸭人对现实的对抗和对远方的呼唤。
②比喻手法:生动地写出回声的响亮,表现了静夜的空旷,衬托养鸭人内心的孤独。
6.文章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叙写卢森堡的故事?
【解析】此题考察分析文章构造和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叙写卢森堡的故事是因为她和养鸭人同样热爱池塘和放牧,热爱自然,追求梦想,向往远方。
同时,卢森堡的故事写在结尾处,拓展了文章意境,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案】①养鸭人和卢森堡都爱池塘和放牧,爱自然,向往远方。
②写卢森堡的故事,说明人类无论处于何地,都有对梦想的向往。
③拓展文章意境,深化主题。
7.结合全文内容,探究第⑫段画线句子的意蕴。
【解析】此题考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或许〞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还有未曾撕碎也未经证实〞表达了人们对乡村重归宁静、自然重现生机的憧憬;“必定〞蕴含着对拥有理想和信念的人们的肯定。
【答案】①虽受现实困扰,但人们相信远方还有完整美好的故事,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②蕴含了人们对乡村重归宁静、自然重现生机的憧憬。
③也蕴含了对生活中拥有理想、信念的人们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