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试从菲利普曲线的发展过程阐述通货膨胀经济效应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试从菲利普曲线的发展过程阐述通货膨胀经济效应理论。
答:(1)菲利普曲线是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的关系的一种曲线。
通货膨胀效应指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主要包括:①经济增长效应;②收入分配效应;③财富分配效应。
在西方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争论不休。
观点大致有三:一是“促进论”,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是有益的,能起促进作用;二是“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必然会阻碍经济增长和导致低效率;三是“中性论”,认为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最终会中和它对经济的各种效应。
第一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是新西兰经济学菲利
普斯(A .W .Philips)在1958年提出的。
通过分析,
菲利普斯发现在失业率和货币工资上升之间存在着
较稳定的替代关系,但它只是统计研究的结果,并
无理论上的依据。
1960年,加拿大经济学家利普赛
(R .G .Lipsey)进一步验证了菲利普斯的研究结论,
并通过对劳动市场的供求情况分析,为菲利普斯曲
线提供了理论上的诠释。
利普赛认为货币工资增长
率与劳动力的超额需求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
同时劳动力的超额需求越大,寻找工作越容易,失业率就越低。
这就得到了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和失
业率呈反向关系的菲利普曲线。
假定劳动力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保持不变,按照成本加成定价的原则,工资上涨率可以由物价上涨率代替,就得到了通常所说的表示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由图9—19所示:
在1968年之前,菲利普斯曲线不仅在理论上被普遍接受,成为促进论的依据,政府还利用这种关系进行相机抉择,制定和执行相应的经济政策,以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都被控制在可以接受的限度内。
促进论者认为,西方社会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因此,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要增加财政支出,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膨胀性政策,刺激投资与消费,增加有效需求。
而菲利普斯曲线是促进论最直观的说明。
第二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
在60年代中后期,一些国家通货膨胀与失业同时上升,“滞胀”现象与菲利普斯曲线相背离,同时菲利普斯曲线在理论上也受到了尖锐的批评。
弗里德曼认为,菲利普斯曲线的最大弱点是采用名义工资率来代替通货膨胀率,并由此推断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具有稳定的替代关系,但这仅是短期内通货膨胀尚未被人们预期时的情况。
一旦形成了通货膨胀预期,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会上移,工人会要求足以补偿物价上涨的更高的名义工资,而雇主则不愿在这个工资水平上提供就业,最终,失业率又恢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
无论政府如何继续采取膨胀政策,工人预期的调整必然带来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进一步上移,结果长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
弗里德曼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因此,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这实际上就是中性论的观点。
第三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也是由弗里德曼提出,他认为可能存在长期内向上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并认为高度的和变化剧烈的通货膨胀,也可能会提高自然失业率。
其理由是:①在通货膨胀不可预测地加剧的情况下,工人可能会因不满意实际工资降低而停止工作;②通货膨胀本身的反复不定,会降低市场信号的功能,从而降低生产效率;③由于物价不断波动而引起政府干预,也很可能加深经济功能的失调而提高自然失业率。
此时,菲利普斯曲线支持“促退论”。
图9—19 菲利普斯曲线
总之,第一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支持通货膨胀的“促进论”,第二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基本上支持“中性论”,第三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显然是“促退论”的最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