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优秀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优秀教学设计
1 乐趣·古诗二首
【备课资料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通过领会诗句内容,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难点】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搜集范成大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
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
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杂兴就是随兴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相当于平常我们读到的诗歌中的:无题。
只是诗人们有感而发,即兴记下。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一、整体感知,读通诗文
1、谁来说说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2、按照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诗文。
引导学生基本弄清诗歌的意思。
[注释]
①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②麦花:荞麦花。
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
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③篱落:篱笆。
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
④蛱(jiá)蝶:蝴蝶。
[简析]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诗人用清新洗练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田园作了非常细致,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诗中的意象有:梅子,杏子,麦子,菜花,太阳,篱笆,蜻蜓,蛱蝶。
而这些景物分别描上颜色,金黄,雪白,还有几个表现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景象的关键字:肥,稀,长,过,飞。
色彩的搭配,状态的临摹,景物中的动静结合,跃然纸上的是田园的清新,宁静,安逸恬淡,一尘不染……
前两句也只是朴实的描绘所见所闻,其味道有点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虽说只是一组熟悉景物的堆砌,但是内在的联系,使得整个意境,豁然眼前,这又让上想起一句:诗中有画。
这在诗歌中叫“白描”手法。
二、想像意境,体会感悟。
1、在学生初步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诗句来想像诗中的意境。
2、指导学生观察插图与诗中哪些句子相映照,想像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通过吟诵加以感悟。
3、朗读吟诵,背诵诗句。
在学生体会感悟的基础上一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作业设计
1、朗读吟诵,背诵诗句。
2.让学生体会、想像诗句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方案】
1·达标测评
参评人数()
项目内容达标人数达标率
注:表内【人数】为达标人数。
2·教学反思
学生参与程度教学目
标达成
度
经验
积累
问题分
析
改进措
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