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意义与价值研究
摘要: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不仅是城乡的差距,而且广泛的存在于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和群体之间。

因此,推动义务教育走向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也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

本研究从义务教务均衡发展内涵的重新界定开始,主要研究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认为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同时在政策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行性条件。

这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关系着教育领域内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问题,能够为义务教育发展改革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特别是对西部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有利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价值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历史及国情、民情使然,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发展、城乡发展相当不平衡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陆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情况也愈演愈烈。

小至每一个城市——韶关市,也存在着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的现象,主要集中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差距、贫富差距的扩大。

根据舒尔茨等人的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经济发展、收入及贫富差距的根本原因是教育的差距。

近年来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研究一再证明,我国的义务教育呈现出严重的非均衡发展的态势,这种非均衡发展局面有自然的、历史的原因,也有国家的政策原因。

这种非均衡发展的模式必然引发教育发展的贫富差距问题和教育不公平现象,并且这种教育的严重不均衡产生的“马太”效应又会逐渐拉大经济社会的不和谐。

教育的不均衡不仅存在于城乡之间,而且广泛的存在于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及群体之间,因此,推动义务教育走向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必须迫切解决的问题。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与价值思考
(一)教育均衡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二、内涵
(一)均衡与均衡发展的内涵
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均衡”是对事物发展状态的一种描述,它主要是影响事物发展的诸要素之间的一种稳定、协调、有序的关系,“均衡发展”是一种发展状态,即事物总是以一种稳定、协调、有序的状态在发展。

这种发展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要求事物在空间上的均衡发展;二是要求事物在时间上的均衡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均衡发展的内涵是我们理解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

(二)教育均衡的内涵
通过对以上对“均衡”和“均衡发展”含义的解释,我们便能得出:教育均衡应该是指教育系统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间建立稳定、协调、有序的关系。

教育系统的这种均衡发展相应的也表现为两个层次,一是从空间结构上对教育均衡发
展进行解释,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同一学校不同群体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二是从受教育时间结构上对教育均衡发展进行解释,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方面拥有相对平等的入学机会,得到大致均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条件,并能够获得尽可能的发展与成长。

因此,教育均衡发展是指一定区域和受教育群体在教育资源获得和教育效果输出上的平衡状态,是一种有待普遍确立的教育理念。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影响教育结构的因素和过程的协调有序的状态和理想,但是在具体教育情景中理解会出现一些误区,比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追求绝对公平;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实行各地区、各学校平均分配教育资源;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保持相同的发展水平;均衡发展仅仅是追求平等,而忽视效率等等。

为此,我们从以下方面全面的理解教育均衡发展的深刻内涵
×1.“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在不同的发
展阶段和时期有不同的作用。

“均衡发展”和“非均衡发展”最早出现在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

早在19世纪7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Léon Walras)在他的著名代表作《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中首创了“一般均衡理论”,即瓦尔拉斯均衡理论。

后来,以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把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扩展到整个经济系统,提出“局部均衡理论”。

二战后,凯恩斯(Keynes)以有效需求不足和非自愿失业的非均衡为前提,提出了“宏观非均衡理论”。

后来,许多经济学家在对凯恩斯理论批判和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阐述了非均衡理论,强调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意义。

可见,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对于消除国家经济贫困,促进整体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但是,不可否认,非均衡发展也会产生经济社会的“马太”效应。

同样,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永恒的价值追求,而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才是教育发展的常态。

21世纪初期,许多学者都开始关注教育均衡的研究,积极地探索新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模式,于是教育的均衡发展成为大家一致的目标。

2.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一种教育发展的终极的理想追求,又是一个不断去达成的阶段性目标。

教育的均衡发展应该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及教育的发展水平而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层次和目标: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为所有人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好的教育;为全体国民提供优质的教育。

在这里,这四个目标是义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过程。

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均衡,自然条件的优劣大不相同,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我们强调全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一个样,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一个样,甚至所有学生的发展也一个样,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的。

因此,在目前义务教育的发展阶段,不同区域和学生的发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均衡发展目标。

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的均衡目标是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义务发展水平中等的地区的均衡目标是努力消除校际差异,义务教育水平较低的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均衡目标是完善义务教育网,创建让所有学生都有学上的学校教育网。

因此,教育的均衡发展应该是有层次并且分目标去实现的,而不是平均的发展。

3.教育均衡与教育公平、教育效率的关系
从逻辑学的角度讲,教育均衡、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这三个概念并不是一个
范畴的概念,只是属于相关概念。

教育公平指国民在教育活动中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也是教育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准则。

教育公平与一定的教育制度相联,是教育制度规定的社会成员具体的教育基本权利和义务。

义务教育均衡主要强调的是区域、校际以及群体之间的协调、有序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强调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并且教育均衡是保证教育公平的基石,均衡发展的教育一定是公平的教育。

因此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为消除教育不公平而提出的一种教育发展的理想态势。

教育公平是一个价值问题,探讨的是教育的本质问题,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发展应该是均衡的、公平的,因此,二者具有一致性。

教育效率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的是教育产出与教育投入之间的关系。

现代的市场经济要求讲究效率,同样,教育效率也是现代教育的明星特征。

教育均衡主要是影响教育的因素和过程的协调有序的状态,不论从国家的整体教育投资还是从公平的角度讲,都要求教育发展过程中宏观、中观及微观的教育产出与教育投资的比例协调问题。

因此,教育效率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讲教育均衡与公平往往会出现平均主义大锅饭而效率低下的问题。

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效率与平等替换”理论的解释,公平与效率有对立性,越是分配平等,越是效率低下;越是追求效率,越容易滋生不公平分配。

但是,教育均衡发展是解决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最好模式。

因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理想模式,是教育公平的基石,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处理好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关系,保证义务教育又快又好又均衡的发展。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按自己的理解进行归纳、总结)它是指在国家法定的义务教育接受年限内,国家有义务为适龄儿童提供均衡发展的受教育条件,并以法律手段保证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均衡性,促使地域之间、学校之间、受教育群体之间获得成功与发展的机会均等,使义务教育协调发展、稳步发展,使教育在公平、公正、均衡状态下促进受教育者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思考
经过上述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和涵义的分析,我们已经了解,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是追求教育的公平,追求教育的制度化,使教育最大限度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不论是作为一种教育的理想,还是作为一种阶段性的奋斗目标,教育均衡发展就是要坚持教育公平,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从根本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让每一个区域的教育都成为优质的教育,让每一所学校都变成优质的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优质的学校里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是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也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

从理论上讲,均衡发展的教育是最理想的教育状态,它只是教育发展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我们应该承认,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才是常态,教育的发展理应是一个“不均衡——均衡——不均衡……”的过程。

但是,教育均衡发展仍然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三、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到今天开始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强制、免费的义务教育教育,这个成绩是辉煌的,但在一些地区却出现高昂的“择校费”、“赞助费”以及“高考移民”等现象,这也反映了广大家长要求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

因此,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以及学生渴
望优质教育的愿望出发,我们认为我国有必要也有能力推动义务教育向均衡发展。

下面具体分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行性。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保证。

教育均衡发展的理想就是追求教育的公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让每一个区域、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优质的学校里取得优异的成绩。

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消灭剥削,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发展义务教育正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教育公平,消除教育的区域、校际、群体差距。

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就必须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战略目标和舆论指导。

科学发展就要求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均衡、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义务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修订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法律基础。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并于2006年9月1日正式实施。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在总则的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地规定国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学生平等的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必须是公平的教育,并且受法律的保护。

总则的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国家组织和鼓励经济发达地区支援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义务教育。

”在这里也明确地规定各级政府必须担当起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与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属政府职责和政府行为。

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我国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实基础和条件。

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义务教育教育改革30年,我国的义务教育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真正确立普及义务教育制度;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奋斗目标;2001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中,明确了各级政府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

农村义务教育的办
学主体由乡村转到县级,经费来源主渠道由农民转到财政;2005年12月26日,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开始,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与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6年6月29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2006年春季学期,西部农村地区免除了义务教育学杂费;2007年春季学期,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2007年秋季起,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为近50%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2007年,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2008年9月1日,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我国义务教育在30年的义务教育制度推进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下面的数字更能反映我国义务教育的辉煌成就。

到2006年底,我国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累计达到2973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05个),占全国总县数的96%,“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

2006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27%,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25%和99.29%,女童高于男童0.04个百分点。

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87%。

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75.7%。

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6.34%。

普通中小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以上数字充分显示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成就,我国有能力将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的范畴。

30年义务教育的辉煌成就为我国义务教育向纵深发展,向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背景下,有制度的优势、政策的保证以及几十年义务教育发展的经验,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一定会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沈百福、俞诗秋.中国省级地方教育投资的区域比较研究[J].教育与经济.1994(12).
[2]马培芳.优先发展西部教育的战略意义及其投资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1995(12).
[3]王善迈、杜育红、刘远新.中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1998(6).
[4]李祖超.论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4).
[5]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0(8).
[6]袁振国.建立教育发展均衡系数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J].人民教育.2003(6).
[7]朱永新、许庆豫.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2(6).
[8]吴宏超.我国目前的教育机会分配和教育公平[J].教育与经济.2003(3).
[9]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10]翟博.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07(7).
[11]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2006(3).
[12]韩清林.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略的政策分析[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4).
[13]田正平、李江源.教育公平新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1).
[14]陶志群、汪维民.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哲学思考[J].教育探索.2004(7).
[15]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
[16]教育部:二ΟΟ六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17]教改30年:教育公平由“量”向“质”的转变.《中国教育报》.2008年11月12日第4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