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风险评价案例分析黄山彭飞翔共86页word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环境保护信息网培训部
2019年(国内、国际)环境风险评价专业技术
与相关软件高级研修班
环境风险评价专章的内容及编写技巧——案例分析《某公司MDI(光气)扩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风险评价专章》
授课讲师:彭飞翔
黄山,2019-10-24
环境风险评价专题目录
13 环境风险评价 (293)
13.1 与项目风险有关的环境敏感特征分析 (296)
13.2 现有工程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298)
13.2.1 现有工程防护设施安全检查结果 (298)
13.2.2 整改落实情况 (306)
13.2.3 现有工程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307)
13.2.4现有工程环境风险存在问题 (309)
13.3 风险识别及分析 (310)
13.3.1 危险物质识别 (310)
13.3.2重大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因子筛选 (315)
13.3.3 生产过程潜在危险性分析 (316)
13.3.4 事故连锁效应和重叠继发事故的危险性分析 (320)
13.3.5 事故的伴生/次生危险性分析 (320)
13.3.6 事故情况下污染物转移途径及危害形式 (323)
13.4事故统计与典型案例分析 (325)
13.4.1光气事故部位和事故原因统计 (325)
13.4.2光气事故典型案例分析 (326)
13.4.3氯气事故典型案例分析 (327)
13.4.4 VCM装置事故典型案例分析 (328)
13.5评价等级与范围 (328)
13.6.源项分析 (329)
13.6.1 MDI装置事故源项及事故概率 (329)
13.6.2 CO装置事故源项及事故概率 (331)
13.6.3 VCM装置事故源项及事故概率 (331)
13.7事故源强 (331)
13.7.1 MDI装置事故源强 (331)
13.7.2 甲醛、CO装置及VCM装置事故源强 (332)
13.8后果预测分析 (336)
13.8.1有毒物质泄漏预测模式和扩散参数 (336)
13.8.2 火灾爆炸影响预测模式 (336)
13.8.3 有毒物质事故预测计算结果 (338)
13.8.3在毒物质事故后果分析 (344)
13.8.4 有毒物质事故风险值 (347)
13.8.5 火灾爆炸危害预测结果与评价 (351)
13.8.6 事故废水排放影响分析 (352)
13.9 风险管理 (352)
13.9.1减少环境风险措施 (352)
13.9.2 补充措施要求及建议 (355)
13.9.3 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 (357)
13.9.4 防止事故污染物向环境转移防范措施 (359)
13.10 应急预案 (365)
13.10.1 应急预案工作原则 (365)
13.10.2 事件级别划分和处置要求 (365)
13.10.3 XX公司环境风险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及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10.4 XX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需要补充和完善内容 (368)
13.10.5 XX开发区风险应急预案 (371)
13.10.6 XX市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373)
13.11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三同时检查 (375)
13.12 结论、要求和建议 (375)
13.12.1 结论 (375)
13.12.2要求和建议 (376)
13.13 附件 (377)
13环境风险评价
本项目为扩建项目,根据《评价大纲》专家的评审意见,本章节将结合XX MDI 现有装置以及一期工程的安全生产情况,一、二期工程安全评价和一期工程风险评价,对现有工程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已建立的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进行核查,对二期项目进行事故风险评价,通过评价,识别项目生产运行中危险环节,有害因素,分析和预测项目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故后果的影响范围和程
度,评价项目风险的可接受程度。

并提出进一步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

本次评价主要依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关于检查化工石化新建项目环境风险的通知》等要求进行。

本次二期项目风险评价的内容为新建30万吨/年MDI装置及与之配套建设的6000万Nm3/a CO 扩建装置和40万吨/年氯乙烯装置。

13.1与项目风险有关的环境敏感特征分析
(1)大气环境敏感特征分析
大气环境保护目标:xx岛内的生活居住区和行政商务区。

本次评价对项目周围人口分布进行调查,岛内人口集中区与社会关注区等敏感目标见表13.1-1。

表13.1-1 项目周围主要人口集中区与社会关注区
*至各居民点的距离指光化装置至各村庄最近居民点的距离,离光化装置较近的三个村庄有太平村、长塘村、龙山村,根据调查,在2000m内共有200多户,共计460人,其余人口分布在2000m以外。

本次还对安全距离2000m内企业进行人口调查,见表13.1-2。

表13.1-2 项目周围2km内主要企业及人口
(2)水环境敏感特征分析
厂址北部临海,周边海域水质为四类区域,执行GB3097-2019《海水水质标准》中三类标准。

项目的水环境保护目标是排海废水不影响海域水质功能的要求。

(3)生态环境
陆地生态:无特殊生态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周围林地。

水生生态:厂址北部海域,保护鱼类和水生生物。

13.2现有工程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13.2.1现有工程防护设施安全检查结果
XX一期工程16万t/a MDI目前处于试生产期间,2019年12月,XX有限公司委托XX安全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安全验收评价。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对一期工程采取的安全防范设施、消防安全进行检查,评价结论是“根据现场检查结果,本工程总平面布置及常规安全防护措施较完善,各建(构)筑物按功能分区,生产工艺流程短捷便利,整体布局合理、厂区道路呈环形布置,消防通道畅通、照明完好,人、物分流,并为企业发展留有余地和空间,基本符合GB5018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等规范的要求,防火防爆、防雷防静电、防毒等措施也基本按预评价内容及相关安全标准实施到位”。

MDI生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光化装置安全生产,安全验收还重点对缩合、光化、分离生产装置所采取安全措施进行检查。

结果见表13.2-1。

(1)检查主要依据
GB19041-2019《光气及光气化产品生产安全规程》、
GB13548-92《光气及光气化产品生产装置安全评价通则》
GBJ16-8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9版)
GB50160-92《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2019年版)
SH3011-2000《石油化工工艺装置布置设计通则》
HG20571-1995《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定》
GB2893-2019《安全色》、GB2894-1996《安全标志》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XX公司16万吨/年MDI工程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报告》。

(2) 检查结果
表13.2-1 缩合、光化、分离生产装置安全检查结果
根据检查结果可见,一期MDI工程设计、生产基本能满足国家有关安全、防火规定。

13.2.2 整改落实情况
根据2019年12月一期工程的安全检查结果,公司对现有MDI工程存在问题进行整改,整改落实情况见表13.2-2。

表13.2-2 安全检查整改落实情况
13.2.3 现有工程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1)一期16万吨/年MDI环评提出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本次评价对一期16万吨/年MDI装置环评提出的项目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调查,落实情况见表13.2-2。

表13.2-2 现有工程环境风险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2)防止事故污染物向水环境转移防范措施
防止事故污染物向水环境转移防范措施见表13.2-3
表13.2-3 防止事故污染物向水环境转移防范措施
13.2.4现有工程环境风险存在问题
(1)有关安全防护距离问题
1)现有工程装置系统光气的在线量〉5000kg,根据GB19041-2019《光气及光气化产品安全规程》,其安全距离应执行2000m的规定,但在距离现有光气点2000m内仍有460多人未搬迁,应加紧落实。

据建设单位介绍,目前搬迁工作正进行,计划2019年10月2000m内居民将全部搬迁完。

2)环境风险应急救援预案未按照要求进行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是有效控
制事故扩大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对预案进行补充完善。

3)为了避免由于管理或操作不当,事故消防水误入清下水和雨水系统时能够将事故污水截流在雨水沟或排洪渠内,而不进入周围水系,建议在雨排系统与榭北路南边的外界河流相连处,即在进入外环境水体前增设闸板,以截断事故情况下雨水系统排入外环境的途径。

4)XX开发区应加紧建立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和应急救援联动的机制,建立健全各级(企业,XX开发区、XX市)事故应急救援网络。

MDI工程周边的企业也必须建立事故应急求援预案,并加强演习、落到实处。

13.3风险识别及分析
13.3.1 危险物质识别
(1)危险物质识别
本项目主要原辅材料、产品、物性和毒性见表13.3-1
根据《风险导则》中危险物质判定依据,对本工程主要原料及产品进行分析,筛选出本项目中主要危险物质如表13.3-2。

表13.3-2 经筛选主要危害物质
VCM装置
MDI装置中属剧毒物质有光气、氯气;属于易燃易爆、有毒物质有甲醇、氯苯、一氧化碳,有毒物质为苯胺和甲醛。

CO装置属于易燃易爆、有毒物质有一氧化碳。

VCM装置中氯乙烯、二氯乙烷、氯化氢为有毒物质,且氯乙烯、二氯乙烷均有致癌作用。

乙烯为易燃易爆物质。

(2)主要危险物质分布
项目主要危险物质分布见表13.3-3-及13.3-4
表13.3-3 MDI装置主要危险物质分布
表13.3-4 CO装置主要危险物质分布
表13.3-4 VCM装置主要危险物质分布
表13.3-1 主辅原料、产品、中间产品物性和毒性一览表
第 313 页
第 314 页
注:*1数据来源于《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92)或《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
*2数据来源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13690-92);
*3数据来源于《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类》(GB5044-85);毒性危险等级:Ⅰ极度危害、Ⅱ高度危害、Ⅲ中度危害、Ⅳ轻度危害。

*4 数据来源于《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19),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AC最高允许浓度,指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都不应超过的浓度;STEL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15min)和美国政府工业卫生专家会议(ACGIH)制订的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TLV-TWA)
13.3.2重大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因子筛选
(1)重大危险源识别
项目主要危害源有生产场所及与之相配套的罐区,项目MDI装置大部分物料贮存依托一期原有贮罐(其中现有6台甲醛罐为二用四备),本期只新增苯胺及MDI产品贮罐。

VCM装置新建二台氯乙烯球罐和一个乙烯贮罐。

一、二期工程罐区贮存情况见表13.3-5
表13.3-5 物料贮存情况
依据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标准,对本工程各装置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

具体如表13.3-6-所示。

表13.3-6 重大危险源辨识
根据HJ/T169-2019《导则》物质危险性标准及《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类》(GB5044-85)中毒性危险等级:本项目氯气LC50(4h)为0.1084mg/l,光气LC50(4h)为0.225mg/l,为Ⅰ类极度危害物质。

一氧化碳、甲醛为Ⅱ类高度危害物质,并且其临界量也大于重大危险源的临界量数据,而苯胺、甲醇均属于一般有毒化学品,故MDI项目的主要风险评价因子为光气、氯气及甲醛。

CO装置主要风险评价因子为CO。

VCM装置氯乙烯、二氯乙烷、氯化氯为一般有毒物质,乙烯为易燃易爆物质,由于氯乙烯、乙烯贮量大(超过标准临界量),存在较大风险性,故VCM项目的主要毒性风险因子为氯乙烯,燃爆风险因子为乙烯。

13.3.3 生产过程潜在危险性分析
(1)MDI装置生产过程潜在危险性分析
从本项目生产工艺流程中可见,MDI生产过程可分为下列的功能单元和系统。

MDA合成单元:其中包括缩合、精制等子单元。

光气发生单元:其中包括子单元、CO输送、液氯贮存及气化,光气合成,光气冷凝及液光储存。

光气化单元:其中主要为光气化反应工序
产品精制单元:其中包括产品浓缩精制工序
溶剂回收单元:主要是氯苯回收蒸馏工序
光气破坏单元:对从各单元收集的COCl2的光气破坏系统
废水处理系统
安全保障系统:其中包括氨幕帘、双套管以及其它安全保障系统。

MDI装置事故主要部位及薄弱环节见表13.3-7
表13.3-7 MDI装置事故的主要部位及薄弱环节
从上述的功能单元和系统中直接与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因子有关的是光气发生单元,光气化单元和光气破坏单元,结合国内外同类生产的情况分析MDI生产过程潜在的事故隐患。

1)光气发生单元
设备管道破裂或泄漏。

光气系统在有水存在的情况下,光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CO2,引起系统压力升高,并腐蚀设备。

如设备材质不符合要求或制造缺陷,老化,年久失修,都会造成管道、设备、管体损坏破裂,造成大量的光气外泄。

特别是光气发生器-光气冷凝器-光气化反应器的管道。

光气贮存系统,由于原料不合格或设备缺陷等原因,可能引发贮槽破裂,发生光气外泄事故。

2)光气化反应单元
光气化工序反应异常,流量压力等参数超过限值,造成事故,光气回收工序反应异常,光气吸收塔液位及塔顶压力等参数不正常造成事故。

3)光气破坏单元
光气破坏塔、光气洗涤塔由于受到腐蚀,壁厚变薄容易导致渗漏或破裂造成含光气尾气泄漏。

尾气处理系统运行不正常,循环碱液浓度、流量、压力不符合要求或碱洗塔排气,压力等参数超限,造成过量光气外排。

排气烟囱中光气检测仪表失灵,以致尾气排放不合格,过量光气排入大气。

突然停电,以及整个系统的检测仪表失灵,洗涤停运,未经处理的尾气直接排入大气。

4)液氯贮罐
为了避免毗邻的东港电化厂,液氯供应中断,工厂在西北角设置液氯贮罐区,用液氯槽车运输,输入液氯贮罐备用,液氯储罐三用一备,有效容积45m3/台,实际储存量为36 m3/台,最大共储存108吨;罐区内设有泄漏氯气收集和处理装置。

氯为强腐蚀性化学品容易使设备发生腐蚀而泄漏,液氯贮罐为压力容器,由
于超压,或者设备缺陷,操作失误,而出现氯气外泄。

5)氯气管廊
该厂气氯管廊从东港电化到光化装置总长度为1000m,液氯贮罐到光化装置氯气管线的长度为600m。

从液氯贮罐和氯气缓冲器输往各装置。

管线由于腐蚀和设备缺陷,而造成泄漏。

6)液氯槽车的运输风险
就近年来媒体报道,液氯槽车的运输泄漏事故时有发生,存在较大事故隐患,如2019年3月京沪高速江苏淮阴段,约32吨液氯快速泄漏液事故,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环境污染,造成恶性的影响。

在液氯装卸、运输中可能由于碰撞、震动、操作不当、设备损坏等,均易造成液氯泄漏,甚至引起爆炸等事故。

同时在运输途中,由于意外各种原因,可能发生汽车翻车等,造成大量液氯扩散至大气,甚至造成水体污染。

7)甲醛贮罐及相应输送管线
项目有6个1000 m3甲醛罐,贮量较大,配有2根约1500米甲醛输送管线,在贮存及输送过程中管线或罐体的破裂可引起甲醛溶液泄漏中毒事故造成大气或水体的污染。

(2)CO装置潜在危险性分析
CO装置潜在危险性见表13.3-8。

表13.3-8 CO装置事故的主要部位及薄弱环节
VCM装置主要工艺单元包括氧氯化单元、二氯乙烷(EDC)精制单元、二氯乙烷(EDC)裂解单元、氯乙烯精制单元、氯化氢回收单元和废物处理单元。

各工艺单元所涉及的物质大多数是可燃易爆的,有些还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生产过程潜在危险性分析主要有:
1)氧氯化单元中的氧化反应在高温、高压下进行,氧化反应为放热反应,如冷却系统出现故障,将使反应器内温度升高,超压造成事故。

2)氧氯化单元中,反应温度较高,反应生成热量通过反应器内蛇管中冷却水的气化而移走。

如果蛇管外发生催化剂的粘附,因为粘附的催化剂导热系数很低,从催化剂孔隙进入的反应生成的水气冷凝下来,与HCl气体生成盐酸,将腐蚀反应器,可能造成反应器损坏出现乙烯、氯化氢、二氯乙烷泄漏,甚至引发火灾、爆
炸危险。

3)二氯乙烷裂解单元,精二氯乙烷在在高温、高压的多管式裂解炉中,二氯乙烷发生无催化热裂解,易超压造成事故,造成氯乙烯、氯化氢泄漏,毒性危害、火灾爆炸事故。

4)乙烯、氯乙烯贮罐贮量大,均易引起燃烧爆炸。

贮存、罐装中可能由于贮罐、输送管道、阀门等的损坏,引起物料的泄漏,产生潜在的中毒、爆炸和火灾事故的危险。

5)乙烯管线输送距离较长,若管线破损,遇火源存在燃爆危险性。

13.3.4 事故连锁效应和重叠继发事故的危险性分析
分析项目使用原辅材料,较多物质为易燃易爆和有毒的化学品,工艺较复杂,工艺控制点多,密封和耐腐蚀性要求很高,因此在生产过程中若管道,阀门等连接不当或者由于设备缺陷加上操作失误等因素而导致物料泄漏,遇明火即可发生燃烧或爆炸。

一旦生产装置中某一设备或管道物料发生火灾,可能蔓延到其它装置或容器着火,爆炸,为此存在事故连锁效应和重叠的继发事故的可能,导致其它有毒物质泄漏突发性事故。

液氯、苯胺、甲醇、甲醛、氯乙烯贮罐是本项目存在较大事故隐患的风险源,各类罐区是彼此独立,各项工作罐区布局均严格按照我国有关罐区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满足安全距离的要求,配套有一系列相关安全防范措施,因此,引起各个贮罐连锁爆炸的可能性较小。

但在物料输送过程中,包括乙烯、CO等易燃、易爆物质及有毒物质甲醛较长距离的输送,如系统中管道等发生泄漏如未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遇到明火、静电等会引起火灾甚至爆炸事故,这样可能引起其它设备、管线的损坏,引起事故重叠的继发事故,造成有毒、有害物质的泄漏和爆炸连锁反应。

本项目事故连锁效应和重叠继发事故的原因及化学品发生事故类型见图13.3-1、图13.3-2。

图13.3-3 事故伴生/次生危险性分析
主要有毒物质伴生/次生危险性见表13.3-8
表13.3-8 事故情况下伴生
/次生危险性分析
正常情况下,光气本身无火灾爆炸性质,但在光气贮存容器长时间受热或火焰辐射时,存在发生破裂的可能;另外,光气能与水反应,一旦水进入光气的容器,会生成盐酸和一氧化碳,存在因腐蚀导致设备破损、造成光气泄漏的隐患。

因此,若因周围近距离其它物质引发严重的火灾和爆炸事故,若处理不及时,可能会伴生影响到光气设备或管道,造成光气泄漏污染事故。

若液光泄漏后,同时所有措施系统均失效情况下,有部分液光可能通过排水系统进入水体。

由于光气很容易水解,即使在冷水中,光气的水解速度也很快,一旦遇水会分解生成腐蚀性的盐酸和一氧化碳,造成一氧化碳大气污染。

但是,与光气相比,泄漏后次生产生的CO 其毒性较小,对环境的影响也远低于泄漏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本企业较为重视光气生产安全,光气化生产装置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因此进入水体和土壤的可能性很小的。

(2)氯气事故次生/伴生危险性分析
在正常温度和压力下氯气是稳定的,无火灾爆炸性质。

但应避免与易燃性物质(如油类等)接触;与易燃物接触可能导致燃烧或爆炸,或由于受热或热辐射后,容器可能会破裂产生爆炸,从而引起大量液氯泄漏,造成大气环境污染。

土壤污染
进入土壤
伴生进入 水体/土壤
一旦由于爆裂产生液氯泄漏未及时发现收集进事故收集装置或处理设施,液氯有可能通过雨水或消防水排水系统进入河道,氯气进入水体后,与水作用生成大量的盐酸、次氯酸,并缓慢地置放出氧气,若大量液氯泄漏,将造成水体污染。

(3)苯胺、甲醇、甲醛、氯乙烯、二氯乙烷事故次生/伴生危险性分析
由于在罐区中的苯胺、甲醇、甲醛、氯乙烯等易燃、易爆物质贮量较大,存在火灾和爆炸所引起事故次生/伴生的危险。

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引起燃爆。

这些有机化学品的燃烧除产生苯胺、甲醇、甲醛、氯乙烯的污染外,还由于他们的不完全燃烧产生大量的烟尘、CO、HCL、NO
等污染物。

X
爆炸由于冲击波和抛物也容易引发邻近储罐的爆炸和燃烧,为此都必须加以认真考虑在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中提出相应的处置办法。

(4)处理光气泄漏事故喷氨造成伴生事故的影响分析及应急处置预案
在光化工序中一旦发生光气泄漏将采用浓度为18%的氨水进行喷淋,光气泄漏的喷氨措施都是在封闭区域内进行,所有封闭区域都为负压系统,喷淋产生的氨气将被抽到废气处理装置进行处理。

且原高空排放的烟囱内采用喷氨气来分解光气事故的措施现已改为碱液喷淋,因此在封闭区域不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喷氨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一旦发生较大事故,且在封闭区域同时也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将才有可能伴生产生氨对环境的影响。

氨水在通常情况下较易挥发出氨气(18%的氨水在常温下(20℃)的饱和蒸气压为1.59KPa),氨气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吸入后对人的鼻、喉和肺有刺激性,引起咳嗽、气短和哮喘等;重者发生喉头水肿、肺水肿及心、肝、肾损害等。

不同浓度氨对人体的影响见表13.3-9。

表13.3-9 不同浓度氨对人体的影响
气冷凝器、光气塔顶冷凝器等六个单元装置中均设有喷氨装置,装置中备用氨水的总量约78吨,在所在的喷氨水装置中以光气合成塔中氨水喷淋面积和氨水用量最大,喷淋面积为32m2 ,氨水最大喷淋量为17.5吨(浓度18%)。

根据13.7.2章节中有关液体挥发速率和大气扩散模式的计算公式可计算出18%氨水挥发速率和氨气扩散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计算结果见表13.3-10。

表13.3-10 氨泄漏后的预测结果
一旦发生封闭区域同时遭到破坏的情况下,所伴生产生的氨对环境影响程度在100米范围内将产生轻度中毒影响,100-300m有氨臭味。

(5)喷氨伴生事故的应急处置预案
当出现光气泄漏时,光气报警仪会马上报警,当仪表室操作人员接到报警信号时,马上把现场监控切换到泄漏区域,如果有大量白烟冒出,仪表室操作人员马上启动氨水喷淋措施,同时启动外围消防水喷淋系统,以免有光气或氨气泄漏出去。

开事故水阀(雾状水),进行中和、稀释、溶解,降低氨的挥发,氨稀释水应排入废水处理系统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喷洒在地面的少量的氨水也可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13.3.6 事故情况下污染物转移途径及危害形式
(1)污染物转移进入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光气与氯气性质,由于光气与氯气毒性较大,同时沸点较低,因此在常温、常压下均以气态形式存在,发生泄漏事故后,污染物的转移途径主要通过大气扩散进入大气环境,造成危害主要后果是空气污染和对周围人员的伤害。

氯乙烯常温气态形式,发生泄漏事故后,污染物的转移途径主要通过大气扩散进入大气环境。

甲醇、甲醛、苯胺、二氯乙烷在常温下为液体,其中甲醇、甲醛、二氯乙烷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发生泄漏后部分物质挥发进入大气,造成大气污染;苯胺常温下为液体,但沸点高,不易挥发,发生泄漏后只有极少量物质进入大气。

(2)对水环境和土壤污染
根据项目分析,只有当光气与氯气大量泄漏及在处置措施失效的情况下,光气与氯气才有可能进入水体和土壤造成危害,由于光气与氯气均与水会起反应,进入水体后,大多转变成其它物质,其毒性变小,同时根据资料调查,未见有光气、氯气对水生生物及生态植物破坏的报道,只是进入水体后生成腐蚀性盐酸导致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苯胺、甲醇、甲醛在常温、常压条件下为液体,发生泄漏后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液体有可能通过渗透或雨水管等进入地下水、地表水,造成水环境污染。

甲醛、甲醇均易溶于水,进入水体后与水形成混溶物。

甲醇的生物半衰期为7小时,欧共体标准渔业用水最高容许浓度为0.1mg/l,但未见有甲醇对水生生物影响的报道。

甲醛极易溶于水,同时沸点低极易挥发,所以主要通过大气和水排放进入环境,有很强的还原作用,能燃烧,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甲醛被怀疑对人有致癌作用。

甲醛可做为杀虫剂和杀菌剂,对水中各种生物如鱼类及各种微生物有杀死作用具有较大毒性,当水中甲醛含量为大于20mg/l时,能抑制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当水中甲醛含量为350mg/l时,水中微生物被杀死,生物耗氧过程全部终止
苯胺为油状液体,微溶于水,有一定毒性,苯胺与水反应生成的烟雾有毒,难闻的气味,对人苯胺的生物半衰期为0.12天,高浓度的苯胺还可致人死亡,但未见有致癌的报道。

二氯乙烷微溶于水(溶解度0.87%),在土壤中及水体中生物降解性能较差,生物富集性也较弱,有可致癌的报道。

氯乙烯微溶于水,在水体中不易被悬浮固体及沉积物所吸附,在水体中的生物降解半衰期,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分别为28天及110天;也可以通过挥发从水体中转移至大气中去。

为了避免在有毒泄漏液体及火灾期间消防污水污染水环境,企业应制定严格的排水规划。

设置事故消防水收集池,根据9800m3的消防水量,在原料罐区设置一座6000m3的收集池,在甲醛/多聚甲醛装置区设置一座4000m3的收集池,总计10000m3,可以满足消防水的收集要求。

一旦发生事故,事故排水和消防污水均得到收集,通过本厂的污水处理装置。

预处理合格后排入工业园区榭西污水处理厂,严禁进入工厂周围的水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