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前训练每天7道题第60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考前训练每天7道题第60天 2020
1,3.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其还也
B.其致一也
C.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
2,
3, 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A.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 B.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C.重为乡党所笑 D.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4,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7-10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①知之②,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③为惑④,终不解⑤。
生⑥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⑦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⑧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也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
7.给文中空缺的①②③④⑤⑥⑦⑧八处选填恰当虚词(则、其、于、也、而、之、焉、乎、矣、以、哉、所、且、者、即、夫)。
8.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9.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
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竹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
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经予了强
烈的责备和讽刺。
5,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
(全国试题)
贝多芬之谜
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①,它还能表达感情。
你可以津津有味地欣赏一首巴赫的序曲,好像观赏精美的波斯地毯一样,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
莫扎特则不然,听了他的《唐璜》前奏曲②,你不可能不怀有一种复杂的心情。
它充满了魔鬼式的欢乐,但又使你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可怖的世界末日。
听莫扎特的《天神交响曲》最后一章,你会觉得那是狂欢的音乐,响亮的鼓声如醉如狂,从头到尾交织着一种不寻常的悲伤之美。
莫扎特的乐章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
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
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作一个疯人。
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
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
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
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就是贝多芬之谜。
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
他能使我们激动,用他那奔放的感情左右我们。
一位法国作曲家听了贝多芬的音乐觉得不舒服,说:"
我爱听了能使我入睡的音乐。
"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
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注:①乐式:指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
③《唐璜》:莫扎特(1756~1791)根据传说而写的歌剧,交织着悲剧和喜剧成分,主人公唐磺是个放纵的贵族,结局是被送入了地狱。
17.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哪些人?
答:
18.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最有深度的音乐"是指什么样的音乐?
答:
19.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
答:
20.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
答: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凄与悲的距离
白水河
听《二泉映月》,在优美的乐曲中,你能感受到一种感伤,一种凄凉。
它这样的美,美得让人陶醉,它这样的凄怨,凄怨得让人落泪。
深入它,才知道它凝聚了一位贫苦艺术家一生的感慨.叹伤,它又凝聚了他一生的流浪。
阿炳,这样一位被众人叫做“瞎子阿炳”的人,在无锡市一流浪就是50多个年头。
他脖子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在无锡市漫步。
他
看不见了往日的风景,但他有自己的歌声。
曾有一度,在无锡市,谁不熟悉阿炳的歌声.笛声?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
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阿炳保留着自己的尊严,探索着自己的痛苦而又艺术的生活。
无锡惠山二泉亭附近风景独美。
这里有一泉水,号称“天下第二泉”。
泉的南面有一所开敞的轩,游客们可在这里休息.品茗。
轩的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池子,四周围以石栏,池中养了许多金色的鲤鱼,“鱼戏莲叶间”,该是一种别样的情趣吧。
有一个石刻的龙头,从池边伸出,向池中喷出山泉。
在这里,在阿炳26岁以前的时光里,留下了他的多少欢歌笑语。
而今当无锡市一个瞎眼的老汉拉着名曲在挣着微薄的生活费时,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永恒?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辛酸?这样的乐曲差点儿就要成为历史天空中的一朵云,最终也将烟消云散。
不是一句教授偶然听到自己的学生在拉阿炳的《二泉映月》,不是这位教授去无锡找到阿炳录了音,这种优美的音乐恐怕也随着阿炳的逝去而无声了吧。
1950年夏找阿炳录音时,阿炳说:“我不奏音乐已经两年了,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也都破坏得一件都不能用了。
”就这样一个靠音乐技艺吃饭的人,却两年不闻乐曲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凄苦。
在危危之颠终于保存下了这首乐曲。
1950年冬,阿炳就与世长辞了。
如果不是夏天去找他,而是冬天,何以能让这样的绝唱唱到今。
现在再听这首曲子,你会由开始莫名的忧伤而转变为一种形象--曲子如泣如诉,叮咚的泉水依然叮咚,但物是人非:一个瞎了眼的衣服破烂的老汉,手拿二胡在认真地拉呀拉呀,多少人驻足侧耳倾听。
你又会联想到多少像阿炳一样命运的人,在风雨中艰难地行走着,他们叹息,却没处抱怨。
这凄凉比“秋风扫落叶”还要凄,这韵味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还要无穷。
这美是如此的美,才有如此的凄,而正因为有这样深沉的凄,才孕育了如此绝妙的美。
凄与美结合得天衣无缝,才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太凄了则成悲,太美了则“物极必反”。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又何尝不是一种凄美呢?春天花开,有如少女的粉面,有如少女含羞的笑脸,一旦春归去,花衰至落,落下的花像落下的泪,流到树下却浸不进去半分。
黛玉拿着笤帚,轻轻地打扫着散落的花瓣。
她是那样的轻,害怕再给已落的花瓣染上半点污点。
然后她轻轻地把聚积到一起的花瓣装进一个粉红的丝袋里,再轻轻地把丝袋的口扎上,已泪湿粉面,泪洒春衫。
四周静静的,不时还传来悦耳的鸟鸣。
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黛玉轻依花锄,做着这样优美的事,难道不是美与凄的结合?这种结合早已感动了它的第一位听众--宝玉。
宝玉的感动
与黛玉的导演又是凄与美的结合:天真纯洁的爱情,最终也如这些花,葬送在黛玉自己所设的花冢里。
这样的结合才让人感动得叹服,让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无言以对。
然而,当我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时我正在看《张良传》,看到吕后造成戚夫人的悲,感受着曲中的凄,才算真正理解了悲与凄的艺术距离。
刘邦得天下而称汉高祖后,吕后人老珠黄,当日风采照人的吕后已是雨后黄花了,然而这时的戚夫人却是玉洁冰清.出水芙蓉,深得刘邦的宠爱。
刘邦几度要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无奈太子已请来了刘邦一生都找不来的四位隐士,羽翼已成,不可废立。
刘邦指着四位隐士对戚夫人说:“我想废太子,可他们四人辅助着他,羽翼已成,不能再废了。
”戚夫人如失魂魄,为刘邦唱了一曲哀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联想戚夫人平日的幻想,而一旦幻想破灭,这是一种何等的伤痛。
及至吕后专权,对戚夫人施以酷刑,扔在猪圈里叫做“人彘”,让人观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啊!这悲能与美结合吗?永远不能,它永远只能是悲哀。
凄与悲都会让人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它们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
(选自《写作》)
18.请你根据文章前三段,谈谈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6分)
答:
19.(1)第1自然段“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这句话如何理解?(3分)
答:
(2)第2自然段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0.文章写《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和戚夫人被杀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1.作者所理解的“凄”与“悲”分别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最后一段说凄与美的“和
谐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请结合另外的例子加以说明。
(6分)
①
②
③
7, 4、下列横线上所填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①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a.偶尔b.偶然c.间或d.随便)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②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
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了。
④“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A、偶然毕竟疑虑精神
B、偶尔毕竟疑惑精采
C、偶然究竟疑虑光采
D、偶尔究竟疑惑神采
答案
1, A
2, 8、B.见①”我”,见②“被”
3, 3.D(层) A、重视 B、加上 C、更加
4, 7.而、者、其、也、矣、乎、夫、所 8.C 9.A 10.B 5, 17.当时的某些只追求乐式的有名的音乐家。
18.指的是具有产生于思想、信念的最高激情的音乐。
19.他能设计出最好的乐式;又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
20.巴赫--只讲究乐式;莫扎特-一既讲究乐式,又表达感情;贝多芬-
一感情突破乐式。
6, 18.①阿炳是一个了不起的民间艺术家,却一生流浪,身世凄苦。
②阿炳的艺术成就被冷落,身为艺术家,晚年却与艺术隔绝;
③阿炳的乐曲让人联想到,许多人在艰难的生活中叹息却无处抱怨。
19.①这句话不矛盾。
它是说,五十年的流浪生话使人们熟悉了阿炳的凄苦身影以及他优美
的歌声和笛声.因名曲《二泉映目》而知道了阿炳:然而没有人关心阿炳的命运,更没有认识到《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他的艺术作品险些被弃而逝。
②第二段开头的景物描写,以惠山二泉优美的景致,在手法上,反衬阿炳的不幸命运,增强了文章的凄凉氛围,在结构上,引发阿炳凄苦的处境,以及作者的感慨。
20.作者用《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从文学的角度进一步说明什么叫凄与美的完美结合和统一。
(2分)而《张良传》中戚夫人的悲苦事例则说明了悲是不能与美结合的,它永远只能是悲哀。
21.作者在这里说的“凄”指的是能使人产生感情共鸣和审美感悟的凄凉.感伤.幽怨等,“悲”则指没有任何美的成分的纯粹的悲哀.痛苦.伤心等。
(2分)作者的观点有失偏颇。
无论凄或悲,只要与艺术结合在一起,就都是美的,都能产生震憾人心的力量,都能让人感动得叹服,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2分)如《窦娥冤》《哈姆雷特》等悲剧都是悲与美的完美统一的典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分)
可以有不同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7, (答案B “偶然”是与“必然”相对;“偶然”与“经常”相对;“毕竟”在这里是“到底”的意思,而“究竟”是表示追问;“疑虑”着重在忧虑、担心,而“疑惑”着重在困惑;按搭配关系讲,应该选“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