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意俱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意俱高”
摘要: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中提出了造语的要求,认为北曲写作应以“语意俱高”为上,从而提升曲词的审美意蕴。

本文拟从意的内涵、语意结构、虚实相生的叙事方式几个方面阐释周德清在北曲用语上的总体认识。

关键词:周德清;北曲;结构;虚实
周德清在探讨戏曲写作的方法时,对诗词写作所用的文辞、格律方面的重要内容加以吸收,并利用自己对元曲作家作品的认识,构成了“作词十法”。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作词十法”的造语条下首先提出北曲用语的总体要求:
“未造其语,先立其意;语意俱高为上。

”这具体体现在周德清在“定格”中把“命意”与“造语”分开,他在“造语”法列出“可作”之语与“不可作”之语,目的也是为了区分“俊语”与“庸语”,熟字与涩字,从而提升曲辞的审美意味。

如:
[普天乐](友别)造语音律对偶平仄皆好;[满庭
芳](晚春)得一意结之方好;[十二月尧歌](情别)……语句皆好;[山坡羊](春睡)意度平仄俱好;[梧叶儿](别情)语尽意尽;[雁儿落][德胜令](指甲摘)俊词也;套数[双
调](秋思)语俊等。

再如周德清十分赞赏的白朴[寄生草]一曲,他评说
该曲“命意、造语、下字俱好。

”白朴生平接受了良好的文学薰陶,他在?@一首的曲中暗寓了他不满现实、
讽刺世俗的思想,情词相当真诚严肃,因此周德清才说
此曲“命意佳”。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谈到元剧时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1]用立意来作文章的统帅,是古代文论中重要的理论之一。

王骥德《曲律•论句法第十七》中也说:“意常则造语
贵新,语常则倒换须奇。

他人所道,我则引避;他人用拙,我独用巧。

……积以成章,无遗恨矣。

”[2]
周德清深悉中国古代文论的精髓,故而专列“造语”一项,就曲作文辞提出了要求,而审音知韵,用字协律,具体的创作方法也正体现在“造语”上。

周德清讲的“造语”,包括立意、构思、施俊语、雅俗并重、耸观动听等诸方面。

周德清立意,不作抽象思辩,而取形而下。

他所说的“意”主要就主题意境和结构而言。

1、忠孝之“意”
元散曲抒情写意常用俏语趣语因而比较直露、风趣,而周德清所谓的“意”指的就是曲词的思想内容而言,作品不用意象描写,故而其“意”不是那种所谓的“意
境”。

周德清说:“曰忠,曰孝,其意自然高。

”即是。

他在定格中论张可久[满庭芳]说,“此一词但取其平仄”,即表示了他对其立意的不满。

元代散曲常用第一人称,包括自言体,代言体。

而在代言体中,又有一定的故事性和戏剧性,但仍是抒情作品,这些抒情作品就是紧紧围绕“忠”“孝”两个主题而展开的。

这也是周德清对北曲创作思想内容上的主要观点。

2、关于结构
正如王骥德论戏曲结构所强调的“贵剪裁,贵锻炼”。

为了进一步阐释北曲写作的总纲,周德清在总结前人的观点的基础上,讨论了乐府的结构问题。

他在“造语”条下说:“短章词既简,意欲尽;长篇压迫腰腹饱满,首尾相救。

”这种谋篇思想,有其理论渊源。

姜夔“首尾匀停,腰腹肥满。

”张炎“命意既了,思量头如何起,尾如何结,而后述曲。

”乔吉“风头猪肚豹尾”等思想对周德清戏曲思想的形成有深刻而直接的影响。

长篇叙事文学要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戏曲情节,正如李渔所说“一线到底”“针线细密”,必须是整合统一的。

结构是否具有整一性,关键在于情节之间的因果联系,周德清说:“首尾相救。

”无非就是兼顾到曲中各个层面,把握好曲折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相互照
应的效果。

戏剧结构要处理好情节之间的关系,在曲中最紧要的地方大家修饰,尽力演绎曲意,因为这是戏眼,多着色才能更加清晰地展现曲作意蕴。

“结构二几,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赋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

”[3]说的很有道理的。

周德清强调了结构的重要性,他论造语,先是提出“未造其语,先立其意”,其“意”的概念就包含着结构的安排。

“作曲者,亦必新分段数,以何意起,何意接,何意作中段繁衍,何意作后段收煞,整整在目,而后可旋结撰。

”[4]故而,先须立主脑,主脑其实就是作者立言的本意。

从而防止“头脑太乱,脚色太多,大伤体裁,不便于登场”[5]的现象。

乔吉说一首套数,也是起要尖新,中要丰满,结尾要响亮。

清人刘熙载说:“曲一宫之内,无论牌名几何,其篇法不出始、中、终三停。

始要含蓄有度,中要纵横尽变,终要优游不竭。

”[6]这始、中、终三段的说法,与周德清的说法甚为相近。

3、虚实相生
周德清提出“短章辞既简,意欲尽。

长篇要腰腹饱满,首尾相救。

造语必俊,用字必熟。

太文则迂,不文则俗。

”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已将中国古代问论中的叙事理论应用到了戏曲理论中。

从散曲的艺术形式上看,
体现了写意精神的重要表达手段――虚实。

而与此相应的是意境问题,意境是用一种虚实结合、有无相生的方法创造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化境和空间,和谐含
蓄而富于无穷韵味。

“剧戏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

”[7]这也是中国戏曲的虚拟审美特征。

戏剧的叙事方式是以实为本,以虚为用,其目的在于以审美的方式掌握世界,做到既“全”且“粹”,即全面丰富地提炼提高,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

这种北曲作曲的手段就是强调一种虚实相生的叙事方法。

戏曲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完全没有必要将剧中事实与实际记载相互印证,所以在作
曲过程中才会有所谓的“虚实相生”,这个概念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渗透所达到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中原音韵》在“讥诮语”下注:“讽刺,古有之,不可直述,托一景托一物可也。

”还指出“俗语,蛮语,谑语,嗑语,市语,方语,皆不得虚实之妙。

”此即是周德清对叙事理论的一个提示。

元剧作为叙事类文学,其审美特征无非意境二字。

因为元剧本质上近于“诗”,着眼点不在于事,而是借事为机缘而构筑其“意境”而已。

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语句惊人,前三句用一个个意
象串联起来,组成了一幅秋日傍晚萧瑟凄凉的画面。

然后用“夕阳西下”一句为背景,强化了全文的悲愁之情。

最后一句画龙点睛,突出全文的沉重苍凉。

寥寥数语,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而又鲜明和谐,因此,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周德清对虚实相生叙事理论的创新在于,他对“用事”方法的强调。

周德清“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提出“明事隐使,隐事明使”的“用事观”,要求曲词应含蓄浅显,意境深远。

这是北曲对戏曲“意”的层面上的认识和创新,也是对传统文学精神的继承。

注释:
[1]《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宋元戏曲考》[C]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第85页
[2]王骥德《曲律•论句法》[C]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24,
[3]李渔《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C]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七)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0,54页
[4]王骥德《曲律•论句法》[C]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23
[5]徐复祚《曲论》[C]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四)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245页
[6]刘熙载《艺概》[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27页
[7]王骥德《曲律•论句法》[C]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四) 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15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