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绵阳市丰谷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谷中学2015级语文测试题
制卷:胡用金审查:彭玉琼
一、(24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各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今老矣,无能为也已B.距关,毋内诸侯
C.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D.吾属今为之虏矣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
③乃朝服
..,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
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
..以送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②③⑧
D. ①⑥⑧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今行而无信.信:相信。

B. 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

表示轻微的转折。

C.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D. 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4. 对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图穷而.匕首见
③乃以.手共搏之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5.选出有三个通假字的一项()
A.①距关,毋内诸侯②皆为龙虎,成五采
B.①张良出,要项伯②令将军与臣有郤
C.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②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①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6.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①沛公奉卮酒为寿.(敬酒并祝健康长寿)②约为婚姻
..(儿女亲家)
B.①备他盗之出入
..也(意外的变故)..与非常也(出去、进来)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C.①将军战河北
..杯杓(经受不起)
..,臣战河南(黄河以北)②沛公不胜
D.①范增数目
..与谋(不值得)
..项王(多次使眼色)②竖子不足
7.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沛公军.霸上 B.沛公欲王.关中 C.籍.吏民,封府库 D.吾得兄.事之
8.选出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秋毫不敢有所近.
A.素善.留侯张良 B.此其志不在小. C.君安与项伯有故. D.头发上.指
9.选出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为击破沛公军 B.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C.毋从俱死也 D.欲呼张良与俱去
10.选出下列各句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此天子气也
C.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D.若属皆且为所虏
11.选出加点字词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A.旦日飨.士卒(犒劳)不如因.善遇之(乘机)杀人如不能举.(完,尽)
B.妇女无所幸.(宠爱)具.告以事(详细地,全都)会.其怒,不敢献(恰逢)
C.素善
..(忘恩)道芷阳间.行(抄小路)..留侯张良(一向与…要好)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D.臣与将军戮力
..坐(东面)为.击破沛公军(为了)..而攻秦(合力)项王、项伯东向
1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B.《战国策》的作者已不可考,该书后经汉代刘向整理编辑,流传至今。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

C.《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作者为司马迁。

该书共130篇,其中有12本纪。

D.《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的史实。

包括各国贵族间的朝聘、宴会、讽谏、应对之辞和一些历史事件与传说故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5题。

(10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13.以下四组句子,说明晋国不守信用的一组是()(2分)
A.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B.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C.夫晋,何厌之有?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秦、晋围郑,是因为郑国曾得罪过晋文公,并且脚踏两只船。

B.烛之武处处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劝说,最终成功使秦伯退兵。

C.认识到自己力量不及对方,晋侯只好撤兵。

D.本文虽然篇幅较短,但情节波澜起伏,内容详略得当。

15.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译文:
(2)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12分)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函:盒子。

B.北蛮夷之鄙人鄙人:粗鲁、地位低下的人。

C.自引而起,绝袖绝:断绝,挣断。

D.剑坚,故不可立坚:坚固、锋利。

17.选出与“秦王还柱而走”中的“还”用法不同的一项()(2分)
A.秦武阳色变振恐
B.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C.图穷而匕首见
D.使工以药淬之
18.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左右欲兵之 C.不得持尺兵
B.不及召下兵 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19、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2)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深夜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20、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22、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______________。

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今人方为刀俎,_________,何辞为?
七、(4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军训是每个初中生跨进高中大门的必备课程。

看着自己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皮肤,我知道这是我变坚强的见证。

我不再懦弱,不再害怕失败带来的打击。

失败的滋味是苦的,但战胜失败后所尝到的那种苦尽甘来的味道,才是人生的真谛。

试以“我的高中军训”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参考答案】
1.D 2. C 析:皆为名词做动词 3. A.
4.C 5.A 6.B
7.D 名词作状语 8、A 形作动 9、B 状语后置,余为省略
10、D 被动,余为判断 11、D 12、A
13、B 14、C
15.(1)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当作自己的边邑,您知道这样做的困难(之处)。

(2)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16、提示:D项中的“坚”应该是“剑插得紧”的意思。

答案:D
17、提示:题干中“秦王还柱而走”的“还”是通假字,通“环”,环绕。

A项“振”通“震”。

B项“奉”通“捧”,意思是“奉献,捧送”。

C项“见”通“现”。

答案:D
18、提示:A项中“兵”的含义是“杀”。

其余三项中“兵”的含义都是“兵器”。

答案:A
19、略
答案20、“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呆坐的神态,用“灯前”引出“影”,“伴”又将“影”与“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苦坐的“身”,显得孤单寂寞。

21、(2)①作者通过想象中的画面,即冬至深夜,家人围坐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的。

②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22、23、24、25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