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炉室式结焦过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totar 之比。
香族结构的碳原子数与总的碳原子数 Ctotar 之比。
H f ar
H ar H totar
香族结构的氢原子数与总的氢原子数
室式结焦过程
Rar Rtotar
( 3 )芳环率
R f ar
是煤的基本结构单元中,芳香环数
与总环数 R ar
R 1 2 ——环缩合度指数,其中R为基 (4)环缩合度指数 C
②750~1000℃,半焦进一步分解,继续析出少量气体主
要是H2,同时分解的残留物进一步缩聚,芳香碳网不断增大, 排列规则化,半焦转变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块度的焦炭。
室式结焦过程
煤的热解包括上述三个阶段,它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 程,每一个后续阶段,必须通过前面的各个阶段。煤热解 的主要阶段用差热分析可得到证实。 煤化程度低的煤(如褐煤),其热解过程大体与烟煤 相同,但不存在胶质体形成阶段,仅发生剧烈分解,析出 大量气体和焦油,无黏结性,形成的半焦是粉状的。加热 到高温时,生成焦粉。 高变质无烟煤的热解过程比较简单,是一个连续析出 少量气体的分解过程,即不能生成胶质体,也不能生成焦 油。因此无烟煤不适于用干馏的方法进行加工。
室式结焦过程
它不象一般的聚合物,是由相同化学结构的单体聚合而 成的。因此构成煤的大分子聚合物的“相似混合物”被称作 基本结构单元。也就是说,煤是许许多多的基本结构单元组 合而成的大分子结构。基本结构单元包括规则部分和不规则 部分,规则部分为结构单元的核心部分,由几个或十几个苯 环、脂环、氧化芳香环及杂环(含氮、氧、硫)组成;在苯 核的周围连接着各种含氧基团和烷基侧链,属于基本结构的 不规则部分。 随着煤的煤化程度的提高,苯核逐渐增多,而不规则部 分则逐渐减少,如图2-1。
室式结焦过程
(3)第三阶段550(600℃)~1000℃ 应为主体,由半焦转变成焦炭。 ①550(或600℃)~750℃,半焦分解析出大量气体。主 该阶段以缩聚反
要是H2和少量CH4,称为热解的二次气体。一般在700℃时析
出的氢气量最大,在此阶段基本上不产生焦油。半焦因分解 出气体收缩而产生裂纹。
力,称为膨胀压力。一般膨胀性大的煤,黏结性好,反之
则较差。胶质体的性质主要是由胶质体中的液相的数量和 性质所决定的,它直接影响煤的黏结。同时,胶质状态下 气体析出量及析出的速度,以及固相产物数量等均对煤的 黏结性有重要的影响。
室式结焦过程
二、煤的黏结性
室式结焦过程
2.煤得到证实。差热分 析( DTA)的基本原理是:将试样和参比物(用与试样热特 性相似的,在实验温度范围内,不发生相变化和化学变化的 热惰性物质为参比物)在相同的热条件下加热(或冷却), 记录在程序控制温度下,被测试样和参比物的温度差与温度 (或时间)的关系曲线(DTA曲线)如图2-3所示。 吸热峰——被测试样温度低于参比物温度的峰,温度差 △T为负值,差热曲线为低谷。 放热峰——被测试样温度高于参比物温度的峰,温度差 △ T 为正值,差热曲线为高峰。煤在热解过程中有明显的吸 热峰和放热峰。
室式结焦过程
第二节 煤的黏结和成焦机理
具有黏结性的煤,在高温热解时,从粉煤分解开始,经过胶质状态 到生成半焦的过程称为煤的黏结过程。而从粉煤开始分解到最后形成焦 块的整个过程称为结焦过程,如图2-4所示。 由图可见煤的结焦过程大体可分为黏结过程和半焦收缩两个阶段。煤 的黏结性取决于胶质体的生成和胶质体的性质。
之比。 Rtotar
本结构单元中缩合环的数目, C 为基本结构单元中的碳原子 数。环缩合度指数与芳碳率之间有如下关系:
H R 1 c 2 2 f ar C C
室式结焦过程
二、煤的热解过程
1.煤的热解过程
所谓煤的热解,是指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加热, 煤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的复杂过 程。其结果生成气体(煤气),液体(焦油)和固体(半焦 或焦炭)等产品。煤的热解也称为煤的干馏或热分解。 目前煤加工的主要工艺仍是热加工。按热解最终温度的不 同可分为:高温干馏( 950 ~ 1050 ℃),中温干馏( 700 ~ 800 ℃)和低温干馏(500~600 ℃)。煤的热解是煤热化学
加工的基础。有黏结性的烟煤热解过程如图2-2所示。
室式结焦过程
图2-2 有黏结性烟煤的热解过程
室式结焦过程
由图可见:有黏结性的烟煤热解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 阶段: (1)第一阶段(室温~300℃) 主要是煤干燥、脱吸
阶段,煤没有发生外形上的变化。
①120℃前,煤脱水干燥; ②120~200℃,煤释放出吸附在毛隙孔中的气体,如 CH4、CO2、CO和N2等,是脱吸过程; ③近300℃时,褐煤开始分解,生成CO2、CO、H2S,同 时放出热解水及微量焦油。而烟煤和无烟煤此时变化不大。
较大。常以胶质体的流动度来衡量。如果胶质体的流动性差,
不利于煤粒间或与惰性物质之间的相互接触,则煤的黏结性 差。反之则有利于煤的黏结。
室式结焦过程
(4)膨胀性 煤在胶质状态下,由于气体析出和胶质体
的不透气性,使胶质体产生膨胀。若体积膨胀不受限制, 则称自由膨胀,若体积膨胀受到限制,就会产生一定的压
室式结焦过程
2.胶质体的性质 在热解过程中,胶质体的液相分解、缩聚和固化而生成 半焦,如图2-5。
图2-5 胶质体的生成及转化示意图 I—软化开始阶段; II—开始形成半焦阶段;III—煤粒强烈软化和半焦破 裂阶段 1—煤;2—胶质体;3—半焦
室式结焦过程
液膜外层开始固化生成半焦,中间仍为胶质体,内部有 没分解的煤粒,这种状态维持时间很短。因为半焦随着温度 升高而分解,收缩形成裂纹,胶质体顺着裂纹流出,又固化 成半焦,直到煤粒全部转变成半焦。形成的半焦质量决定胶 质体的性质。 ( 1 )温度间隔 煤开始固化温度(t固 )与开始软化温度 (t软)之间的范围为胶质体的温度间隔(t ),即 t t固 t软。 它表示煤粒处在胶质体状态所停留的时间,也反映了胶质体 的热稳定性。如果温度间隔大,则胶质体停留时间长,其热 稳定性好,煤粒间有充分的时间互相接触,有利于黏结。反 之,胶质体停留时间短,很快分解,煤粒间的黏结性也差。
室式结焦过程
煤中的氧相当一部分是以非活性状态(即比较不易起化学 反应和不易热分解的那部分氧)存在,主要是醚键和杂环中的 氧,它们整个存在于成煤过程中,这一部分氧无法用直接方法 测定。有人认为,有一部分非活性氧经KOH的酒精溶液水解之后, 可以转化为活性氧,因为,它们变成了羟基或羧基。在褐煤阶 段含氧官能团含量最高,在烟煤阶段其含量就大大降低,而且 以非活性氧为主,到无烟煤阶段,含氧量则更低。煤中除含氧 官能团之外,还存在着含氮官能团和含硫官能团。煤中含氮量 在1~2%,主要是以胺基、亚胺基、五元杂环,六元杂环,吡啶 和咔唑等形式存在。含硫官能团主要以硫醇、硫醚、二硫醚、 硫醌及杂环硫等形式存在。煤的基本结构单元上连接着烷基侧 链。烷基侧链的平均长度,是随煤化程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室式结焦过程
图 2-1 不 同 煤 的 结 构 单 元 或 部 分 模 ( )
室式结焦过程
2.煤基本结构单元的边缘基因
在煤基本结构单元的边缘属于不规则部分,主要有含氧 官能团和烷基侧链,还有少量的氮和硫的官能团以及桥键。 一般其数量随着煤化度的增加而减少。含氧官能团含有羟基、 羧基、羰基、甲氧基和醌基等,煤中含氧官能团随煤的变质 程度加深而减少,在年老的褐煤中基本不存在;其次是羧基, 褐煤具有羧基是它的特征,到了烟煤阶段,羧基的数量已大 为减少,中变质烟煤(含碳量 85% 左右)时,羧基已基本消 失;羟基和羰基在整个烟煤阶段都存在,甚至在无烟煤阶段 都存在。羰基的含量在煤中虽少,但随着煤化程度的增加而 减少的幅度并不大。
室式结焦过程
图2-3 煤的差热分析曲线
(1) 在150℃左右,有一个吸热峰,表示此阶段是吸 热效应。是煤析出水分和吸附气体的过程。相当于前面 热化学分析的干燥脱吸阶段。
室式结焦过程
(2) 在350~550℃范围内,有一个吸热峰,表明此阶段是 吸热效应。在这一阶段煤发生解聚、分解生成气体和煤焦油 (蒸汽状态)等低分子化合物。相当于热化学分析的胶质体 阶段。 (3) 在750~850℃的范围内,有一个放热峰,表明此阶 段为放热效应。是煤热解残留物互相缩聚,生成半焦的过程。 相当于热化学分析的半焦生成阶段。煤的差热曲线上三个明 显的热效应峰与煤热解过程化学分析的三个主要阶段是一致 的。差热分析方法证实了煤的热解过程的热化学反应。各种 不同的煤,其热解过程不同,所以差热分析曲线上峰的位置、 峰高也有明显的区别。
室式结焦过程
第一节
煤的结构及煤的热解过程
第二节 煤的黏结和成焦机理 第三节 炭化室内的结焦过程
第四节 炼焦过程的化学产品
室式结焦过程
第一节 煤的结构及煤的热解过程
一、煤的分子结构
煤的分子结构的研究一直是煤化学学科的中心环节,受 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由于煤炭组成的复杂性,多样性和 不均一性,所以难于分离成简单的物质进行结构和性质的研 究分析。目前煤结构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三类: (1) 物理研究法 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射线衍 射、显微分光光度法扫描电镜和各种物理性质研究以及利用 物理常数进行统计结构分析; (2) 物理化学方法 如溶剂抽提和吸附性能研究等; (3) 化学研究方法 如氧化、加氢、卤化、水解、热解 和官能团分析等方法。
室式结焦过程
(2)第二阶段(300~550℃或600℃) 该阶段以煤热分 解、解聚为主,形成胶质体并固化而形成半焦。 ①300~450℃,此时煤剧烈分解,解聚,析出大量的焦 油和气体,焦油几乎全部在这一阶段析出。气体主要是 CH4 及其同系物,还有H2、CO2、CO及不饱和烃等。这些气体称为 热解一次气体。在 450 ℃时析出焦油量最大,在此阶段由于 热解,生成气、液(焦油)、固(尚未分解的煤粒)三相为 一体的胶质体,使煤发生了软化、熔融、流动和膨胀。液相 中有液晶(或中间相)存在。 ②450~550℃(或600℃)时, 胶质体分解、缩聚、固 化成半焦。
图2-4 黏结与成焦过程阶段示意图
室式结焦过程
一、胶质体的生成及性质
1.胶质体液相的来源 胶质体中的液相是形成胶质体的基础。胶质体液相的来 源是多方面的,煤分子结构单元之间各种桥键的断裂形成自 由基碎片,其中分子量不太大的、含氢较多的生成液态产物, 且以芳香族化合物居多。脂肪化合物的分解,其中分子量较 大的那部分形成液态产物,分子量小的部分生成气态析出, 液相产物中,以脂肪化合物居多。基本结构单元周围的脂肪 族侧链和各官能团脱落,其中小部分可形成液体,而绝大部 分则形成气态产物析出。 残留煤(未分解的煤)在胶质体液相中部分溶解,使胶 质体液相增加。
室式结焦过程
3.煤的结构参数
由于煤的基本结构单元的确切程度尚不清楚,为了描
述其结构情况,常采用若干“结构参数”,如芳香度(芳 碳率和芳氢率)、芳环率、环缩合度指数等加以说明。 ( 1 )芳碳率 (2)芳氢率
c f ar
Car Ctotar
指煤的基本结构单元中,属于芳 是煤的基本结构单元中,属于芳
室式结焦过程
长期以来,对煤的结构研究,始终未能获得突破性的结 论,只是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测,提出了煤的分子结构模 型——化学结构模型和物理结构模型。近年来,对煤的结构 研究取得一些进展。由于煤的显微组分中往往以镜质组分为 主,再加上它在成煤过程中变化比较均匀以及矿物质含量低 等优点,一般采用煤的镜质组分作为研究结构的对象。 1.煤的基本结构单元 煤是以有机体为主,并具有不同的分子量,不同化学结 构的一组“相似化合物”的混合物。
室式结焦过程
(2)透气性 煤热解的挥发产物,通过胶质体时克服所 受到的阻力而析出的能力,表示胶质体的透气性。透气性对 煤的黏结性影响较大,若透气性差,则膨胀压力大,有利于
黏结。反之,若胶质体的透气性好或液相少,液相不能充满
颗粒之间,气体容易析出,则膨胀压力小,不利于黏结。 (3)流动性 煤在胶质状态下的流动性,对黏结性影响
香族结构的碳原子数与总的碳原子数 Ctotar 之比。
H f ar
H ar H totar
香族结构的氢原子数与总的氢原子数
室式结焦过程
Rar Rtotar
( 3 )芳环率
R f ar
是煤的基本结构单元中,芳香环数
与总环数 R ar
R 1 2 ——环缩合度指数,其中R为基 (4)环缩合度指数 C
②750~1000℃,半焦进一步分解,继续析出少量气体主
要是H2,同时分解的残留物进一步缩聚,芳香碳网不断增大, 排列规则化,半焦转变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块度的焦炭。
室式结焦过程
煤的热解包括上述三个阶段,它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 程,每一个后续阶段,必须通过前面的各个阶段。煤热解 的主要阶段用差热分析可得到证实。 煤化程度低的煤(如褐煤),其热解过程大体与烟煤 相同,但不存在胶质体形成阶段,仅发生剧烈分解,析出 大量气体和焦油,无黏结性,形成的半焦是粉状的。加热 到高温时,生成焦粉。 高变质无烟煤的热解过程比较简单,是一个连续析出 少量气体的分解过程,即不能生成胶质体,也不能生成焦 油。因此无烟煤不适于用干馏的方法进行加工。
室式结焦过程
它不象一般的聚合物,是由相同化学结构的单体聚合而 成的。因此构成煤的大分子聚合物的“相似混合物”被称作 基本结构单元。也就是说,煤是许许多多的基本结构单元组 合而成的大分子结构。基本结构单元包括规则部分和不规则 部分,规则部分为结构单元的核心部分,由几个或十几个苯 环、脂环、氧化芳香环及杂环(含氮、氧、硫)组成;在苯 核的周围连接着各种含氧基团和烷基侧链,属于基本结构的 不规则部分。 随着煤的煤化程度的提高,苯核逐渐增多,而不规则部 分则逐渐减少,如图2-1。
室式结焦过程
(3)第三阶段550(600℃)~1000℃ 应为主体,由半焦转变成焦炭。 ①550(或600℃)~750℃,半焦分解析出大量气体。主 该阶段以缩聚反
要是H2和少量CH4,称为热解的二次气体。一般在700℃时析
出的氢气量最大,在此阶段基本上不产生焦油。半焦因分解 出气体收缩而产生裂纹。
力,称为膨胀压力。一般膨胀性大的煤,黏结性好,反之
则较差。胶质体的性质主要是由胶质体中的液相的数量和 性质所决定的,它直接影响煤的黏结。同时,胶质状态下 气体析出量及析出的速度,以及固相产物数量等均对煤的 黏结性有重要的影响。
室式结焦过程
二、煤的黏结性
室式结焦过程
2.煤得到证实。差热分 析( DTA)的基本原理是:将试样和参比物(用与试样热特 性相似的,在实验温度范围内,不发生相变化和化学变化的 热惰性物质为参比物)在相同的热条件下加热(或冷却), 记录在程序控制温度下,被测试样和参比物的温度差与温度 (或时间)的关系曲线(DTA曲线)如图2-3所示。 吸热峰——被测试样温度低于参比物温度的峰,温度差 △T为负值,差热曲线为低谷。 放热峰——被测试样温度高于参比物温度的峰,温度差 △ T 为正值,差热曲线为高峰。煤在热解过程中有明显的吸 热峰和放热峰。
室式结焦过程
第二节 煤的黏结和成焦机理
具有黏结性的煤,在高温热解时,从粉煤分解开始,经过胶质状态 到生成半焦的过程称为煤的黏结过程。而从粉煤开始分解到最后形成焦 块的整个过程称为结焦过程,如图2-4所示。 由图可见煤的结焦过程大体可分为黏结过程和半焦收缩两个阶段。煤 的黏结性取决于胶质体的生成和胶质体的性质。
之比。 Rtotar
本结构单元中缩合环的数目, C 为基本结构单元中的碳原子 数。环缩合度指数与芳碳率之间有如下关系:
H R 1 c 2 2 f ar C C
室式结焦过程
二、煤的热解过程
1.煤的热解过程
所谓煤的热解,是指煤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进行加热, 煤在不同温度下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变化和化学反应的复杂过 程。其结果生成气体(煤气),液体(焦油)和固体(半焦 或焦炭)等产品。煤的热解也称为煤的干馏或热分解。 目前煤加工的主要工艺仍是热加工。按热解最终温度的不 同可分为:高温干馏( 950 ~ 1050 ℃),中温干馏( 700 ~ 800 ℃)和低温干馏(500~600 ℃)。煤的热解是煤热化学
加工的基础。有黏结性的烟煤热解过程如图2-2所示。
室式结焦过程
图2-2 有黏结性烟煤的热解过程
室式结焦过程
由图可见:有黏结性的烟煤热解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 阶段: (1)第一阶段(室温~300℃) 主要是煤干燥、脱吸
阶段,煤没有发生外形上的变化。
①120℃前,煤脱水干燥; ②120~200℃,煤释放出吸附在毛隙孔中的气体,如 CH4、CO2、CO和N2等,是脱吸过程; ③近300℃时,褐煤开始分解,生成CO2、CO、H2S,同 时放出热解水及微量焦油。而烟煤和无烟煤此时变化不大。
较大。常以胶质体的流动度来衡量。如果胶质体的流动性差,
不利于煤粒间或与惰性物质之间的相互接触,则煤的黏结性 差。反之则有利于煤的黏结。
室式结焦过程
(4)膨胀性 煤在胶质状态下,由于气体析出和胶质体
的不透气性,使胶质体产生膨胀。若体积膨胀不受限制, 则称自由膨胀,若体积膨胀受到限制,就会产生一定的压
室式结焦过程
2.胶质体的性质 在热解过程中,胶质体的液相分解、缩聚和固化而生成 半焦,如图2-5。
图2-5 胶质体的生成及转化示意图 I—软化开始阶段; II—开始形成半焦阶段;III—煤粒强烈软化和半焦破 裂阶段 1—煤;2—胶质体;3—半焦
室式结焦过程
液膜外层开始固化生成半焦,中间仍为胶质体,内部有 没分解的煤粒,这种状态维持时间很短。因为半焦随着温度 升高而分解,收缩形成裂纹,胶质体顺着裂纹流出,又固化 成半焦,直到煤粒全部转变成半焦。形成的半焦质量决定胶 质体的性质。 ( 1 )温度间隔 煤开始固化温度(t固 )与开始软化温度 (t软)之间的范围为胶质体的温度间隔(t ),即 t t固 t软。 它表示煤粒处在胶质体状态所停留的时间,也反映了胶质体 的热稳定性。如果温度间隔大,则胶质体停留时间长,其热 稳定性好,煤粒间有充分的时间互相接触,有利于黏结。反 之,胶质体停留时间短,很快分解,煤粒间的黏结性也差。
室式结焦过程
煤中的氧相当一部分是以非活性状态(即比较不易起化学 反应和不易热分解的那部分氧)存在,主要是醚键和杂环中的 氧,它们整个存在于成煤过程中,这一部分氧无法用直接方法 测定。有人认为,有一部分非活性氧经KOH的酒精溶液水解之后, 可以转化为活性氧,因为,它们变成了羟基或羧基。在褐煤阶 段含氧官能团含量最高,在烟煤阶段其含量就大大降低,而且 以非活性氧为主,到无烟煤阶段,含氧量则更低。煤中除含氧 官能团之外,还存在着含氮官能团和含硫官能团。煤中含氮量 在1~2%,主要是以胺基、亚胺基、五元杂环,六元杂环,吡啶 和咔唑等形式存在。含硫官能团主要以硫醇、硫醚、二硫醚、 硫醌及杂环硫等形式存在。煤的基本结构单元上连接着烷基侧 链。烷基侧链的平均长度,是随煤化程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少。
室式结焦过程
图 2-1 不 同 煤 的 结 构 单 元 或 部 分 模 ( )
室式结焦过程
2.煤基本结构单元的边缘基因
在煤基本结构单元的边缘属于不规则部分,主要有含氧 官能团和烷基侧链,还有少量的氮和硫的官能团以及桥键。 一般其数量随着煤化度的增加而减少。含氧官能团含有羟基、 羧基、羰基、甲氧基和醌基等,煤中含氧官能团随煤的变质 程度加深而减少,在年老的褐煤中基本不存在;其次是羧基, 褐煤具有羧基是它的特征,到了烟煤阶段,羧基的数量已大 为减少,中变质烟煤(含碳量 85% 左右)时,羧基已基本消 失;羟基和羰基在整个烟煤阶段都存在,甚至在无烟煤阶段 都存在。羰基的含量在煤中虽少,但随着煤化程度的增加而 减少的幅度并不大。
室式结焦过程
图2-3 煤的差热分析曲线
(1) 在150℃左右,有一个吸热峰,表示此阶段是吸 热效应。是煤析出水分和吸附气体的过程。相当于前面 热化学分析的干燥脱吸阶段。
室式结焦过程
(2) 在350~550℃范围内,有一个吸热峰,表明此阶段是 吸热效应。在这一阶段煤发生解聚、分解生成气体和煤焦油 (蒸汽状态)等低分子化合物。相当于热化学分析的胶质体 阶段。 (3) 在750~850℃的范围内,有一个放热峰,表明此阶 段为放热效应。是煤热解残留物互相缩聚,生成半焦的过程。 相当于热化学分析的半焦生成阶段。煤的差热曲线上三个明 显的热效应峰与煤热解过程化学分析的三个主要阶段是一致 的。差热分析方法证实了煤的热解过程的热化学反应。各种 不同的煤,其热解过程不同,所以差热分析曲线上峰的位置、 峰高也有明显的区别。
室式结焦过程
第一节
煤的结构及煤的热解过程
第二节 煤的黏结和成焦机理 第三节 炭化室内的结焦过程
第四节 炼焦过程的化学产品
室式结焦过程
第一节 煤的结构及煤的热解过程
一、煤的分子结构
煤的分子结构的研究一直是煤化学学科的中心环节,受 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由于煤炭组成的复杂性,多样性和 不均一性,所以难于分离成简单的物质进行结构和性质的研 究分析。目前煤结构的研究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三类: (1) 物理研究法 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射线衍 射、显微分光光度法扫描电镜和各种物理性质研究以及利用 物理常数进行统计结构分析; (2) 物理化学方法 如溶剂抽提和吸附性能研究等; (3) 化学研究方法 如氧化、加氢、卤化、水解、热解 和官能团分析等方法。
室式结焦过程
(2)第二阶段(300~550℃或600℃) 该阶段以煤热分 解、解聚为主,形成胶质体并固化而形成半焦。 ①300~450℃,此时煤剧烈分解,解聚,析出大量的焦 油和气体,焦油几乎全部在这一阶段析出。气体主要是 CH4 及其同系物,还有H2、CO2、CO及不饱和烃等。这些气体称为 热解一次气体。在 450 ℃时析出焦油量最大,在此阶段由于 热解,生成气、液(焦油)、固(尚未分解的煤粒)三相为 一体的胶质体,使煤发生了软化、熔融、流动和膨胀。液相 中有液晶(或中间相)存在。 ②450~550℃(或600℃)时, 胶质体分解、缩聚、固 化成半焦。
图2-4 黏结与成焦过程阶段示意图
室式结焦过程
一、胶质体的生成及性质
1.胶质体液相的来源 胶质体中的液相是形成胶质体的基础。胶质体液相的来 源是多方面的,煤分子结构单元之间各种桥键的断裂形成自 由基碎片,其中分子量不太大的、含氢较多的生成液态产物, 且以芳香族化合物居多。脂肪化合物的分解,其中分子量较 大的那部分形成液态产物,分子量小的部分生成气态析出, 液相产物中,以脂肪化合物居多。基本结构单元周围的脂肪 族侧链和各官能团脱落,其中小部分可形成液体,而绝大部 分则形成气态产物析出。 残留煤(未分解的煤)在胶质体液相中部分溶解,使胶 质体液相增加。
室式结焦过程
3.煤的结构参数
由于煤的基本结构单元的确切程度尚不清楚,为了描
述其结构情况,常采用若干“结构参数”,如芳香度(芳 碳率和芳氢率)、芳环率、环缩合度指数等加以说明。 ( 1 )芳碳率 (2)芳氢率
c f ar
Car Ctotar
指煤的基本结构单元中,属于芳 是煤的基本结构单元中,属于芳
室式结焦过程
长期以来,对煤的结构研究,始终未能获得突破性的结 论,只是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测,提出了煤的分子结构模 型——化学结构模型和物理结构模型。近年来,对煤的结构 研究取得一些进展。由于煤的显微组分中往往以镜质组分为 主,再加上它在成煤过程中变化比较均匀以及矿物质含量低 等优点,一般采用煤的镜质组分作为研究结构的对象。 1.煤的基本结构单元 煤是以有机体为主,并具有不同的分子量,不同化学结 构的一组“相似化合物”的混合物。
室式结焦过程
(2)透气性 煤热解的挥发产物,通过胶质体时克服所 受到的阻力而析出的能力,表示胶质体的透气性。透气性对 煤的黏结性影响较大,若透气性差,则膨胀压力大,有利于
黏结。反之,若胶质体的透气性好或液相少,液相不能充满
颗粒之间,气体容易析出,则膨胀压力小,不利于黏结。 (3)流动性 煤在胶质状态下的流动性,对黏结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