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契丹李尽忠之乱_都兴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武则天统治时期,契丹首领李尽忠和孙万荣在辽西发动反唐叛乱,攻陷营州,围困幽州。

这次叛乱活动是唐代历史上发生的一件大事,曾一度导致辽西地区大乱,甚至影响和波及到整个东北地区。

一、隋唐时期的契丹族
契丹族源出东北古老的土著民族—东胡,是东胡分支鲜卑的后裔,最早兴起于西辽河的上游,在历史上曾建立起雄居中国北半部的辽王朝,这个民族的早期活动总和内蒙南部和辽宁的西部地区联系在一起。

北魏时期,契丹由于受北方草原柔然民族的压迫,有一部迁到了白狼水东(今辽西的大凌河南流段),即今辽宁阜新和彰武一带。

北朝时,契丹遭到北齐军队的打击,部落离散,一部分被北齐迁到沿边居住,一部分北投突厥,一部分东依高句丽。

至隋朝统一,契丹又先后分批归附新政权,迁回故地。

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契丹“悉其众款塞,高祖纳之,听居其故地”①。

这部分是契丹的主体,所谓“听居其故地”,就是又回到了白狼水东之地。

开皇六年(586),东依高句丽的那部分契丹人也归附隋朝,被安置在“渴奚那颉之北”②。

渴奚那颉,其地不可确指,但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隋朝以这部分契丹人置玄州,隶属营州,故推测其地应在今辽西某地。

开皇十九年(599),北投突厥的契丹人四千余户举部内附。

有学者考证,这部分契丹人就是《旧唐书·契丹传》所记的孙敖曹部,隋文帝诏令于营州城傍安置,无疑是居住在今朝阳市附近。

《隋书·契丹传》记契丹“部落渐众,遂北徙逐水草,当辽西正北二百里,依讬纥臣水而居。

东西亘五百里,南北三百里,分为十部。

兵多者三千,少者千余,逐寒暑,随水草畜牧。

”所谓“讬纥臣水”,即今老哈河。

辽西正北二百里,即距今朝阳市北200里。

从这些记载来看,当时契丹人主要是居住在辽西北部和内蒙南部地区。

到了唐代,契丹族空前强大。

唐初部分契丹人内附,唐朝政府在今朝阳附近设羁縻州以处之,武德至贞观年间,置于营州境内安置契丹族的羁縻州就有辽、昌、带、师等州。

辽州又称威州。

《新唐书·地理志》载,辽州就是威州,是唐朝政府为安置契丹内稽部落所设的羁縻州,初治燕支城,后侨置营州城中。

朝阳市出土的唐垂拱元年(685)下葬的《杨律墓志》记其墓葬地点是“合葬于威州城西北三里平原”③。

《杨律墓志》发现于今朝阳珍珠岩厂,则唐威州旧址应在今珍珠岩厂东南三里之处无疑。

昌州是贞观二年(628)为安置契丹内附部落所设,隶营州都督,领有龙山县,其地点亦应在今朝阳市附近。

带州,贞观十年为安置契丹乙失革部落而设,领县一,孤竹。

朝阳县西大营子乡出土的武则天延载元年(694)《高英淑墓志》载:“夫人讳字
略论契丹李尽忠之乱
都兴智
[内容提要]契丹人李尽忠、孙万荣在营州发动的反唐叛乱,是唐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这次叛乱活动,持续时间虽不算太长,但它对唐王朝的冲击却是很强烈的,对辽宁及河北地区的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

特别是使北方和东北地区的民族关系更加复杂化。

这次叛乱活动在辽宁、华北及整个东北地区引起了恶性连锁反映,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契丹族营州李尽忠孙万荣反唐叛乱
[作者简介]都兴智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辽宁大连116029
学术论坛东北史地2008年第2期
33
··
东北史地2008年第2期
英淑,昌黎孤竹人也”④。

朝阳市农校院内出土的唐长寿二年(693)《骆英墓志》记:“公讳英,字义弘,昌黎孤竹人也”⑤。

两墓志所记昌黎当是郡名,唐代昌黎在今朝阳西南木头城子镇,故贞观年间所设的带州应与昌黎为一地。

师州,贞观三年(629)置,领有契丹、室韦部落,最初其治所设在今朝阳市东北阳师镇,距今朝阳约一日之程,确切地点尚不清楚。

契丹的主体部分于贞观二十二年举部内附,太宗设松漠都督府以统之,以首长窟哥为松漠都督,赐姓李。

窟哥的牙帐设在今老哈河与西喇木伦河合流处附近,亦即松漠都督府的治所。

《旧唐书·契丹传》:“契丹居黄水之南,黄龙之北,鲜卑之故地,在京师东北五千三百里。

东与高丽邻,西与奚国接,南至营州,北至室韦。

”黄水,今之西喇木伦河。

黄龙,即黄龙城、龙城,今朝阳市。

关于契丹南部与营州的分界线,文献亦有明确而详细的记载:“(营州)北至契丹五十里,……西北至契丹七十里,东北至契丹九十里”⑥。

由此可知,唐代时今朝阳市往北50里,即进入契丹之境。

契丹西部地区活动的是库莫奚,二者的分界线是今辽西的努鲁几虎山和老哈河。

《旧唐书》和《新唐书》均记载,库莫奚的南界是白狼水。

此白狼水指今大凌河上游。

《辽史·地理志》利州阜俗县条:“唐末,契丹渐炽,役使奚人,迁居琵琶川。

”此琵琶川虽不能确指,但既在利州之境,则必为喀左一带无疑。

故可以推断,唐末时库莫奚人的南界已达到今凌源、喀左一带的大凌河上游之地。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辽东,当时契丹和库莫奚的首领都曾率部助唐攻打高句丽。

班师时,唐太宗在营州特地召见了窟哥和其它的契丹老人,“差赐缯采,以窟哥为左武卫将军”。

⑦库莫奚的酋长苏支随征辽东,立下战功⑧。

契丹在北魏时就分为八部:悉万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日连、匹絜、黎、吐六于。

到了隋唐时期,其主体部分仍分为八部,但其名称已非古八部之名,而是改为新名称。

许多学者认为,契丹八部名称的变化是因为在战争中遭受打击,当战后重新进行组合时,各部之内又有新的氏族兴起,代替原来的旧氏族,故其部名也发生变化。

窟哥担任松漠都督后,封无极男,下统10个州,均为契丹新八部部众组成。

以各部“辱纥主”(部长)为刺史。

这10个州是:峭落州、弹汗州、无逢州、羽陵州、日连州、徒何州、万丹州、匹黎州、赤山州、再加上都督府的大贺氏一州,正合10州之数⑨。

以上所记10州当中,与古八部名称相关的有羽陵、日连、万丹、匹黎四州,另外徒何州可能与何大何有关。

总之,我们从州的名称上看,契丹人的历史还是有着前后继承关系。

关于以上所设的10州地望,一般是很难考定的,因契丹人是游牧民族,随水草迁徙,无固定的住所,故只能推断其大致的活动范围。

上述10州之众有的就活动在今辽宁西部朝阳市之北或东北,这是可以肯定的。

二、李尽忠之乱
李尽忠是契丹松漠都督窟哥之孙,也是契丹大贺氏家族的成员。

窟哥死,阿不固为松漠都督,与奚人联兵反叛,唐行军总管阿史德枢宾擒斩之。

唐朝封李尽忠为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

当时辽西营州附近民族关系十分复杂,那里居住着内附的突厥人、契丹人、库莫奚人,还有唐朝灭高句丽后,强行迁徙来的高句丽和靺鞨上层分子及其家属,也有一定数量的汉族人。

这样的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常常发生民族间的矛盾和纠纷,一旦处理不好,就会酿成大乱。

李尽忠之乱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地点和背景下发生的。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营州都督赵文翙由于没有处理好营州附近复杂的民族关系,引发了松漠都督李尽忠和他的妻兄孙万荣领导的契丹人反唐事件。

孙万荣是孙敖曹的曾孙,时为唐归诚州刺史。

引发这一事件的直接原因是赵文翙刚愎自用,契丹发生饥荒,他不放粮赈济,待李尽忠等契丹首领如奴仆,故积怨而造反。

叛军杀赵文翙,占领营州,导致辽西大乱。

当时契丹松漠都督府虽设在黄龙城之北二百里,但李尽忠、孙万荣等豪酋却“皆居于营州城侧”。

武则天得知李尽忠等反叛的消息后,立即遣左鹰扬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28位将领统兵讨逆。

七月,又任命其侄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姚璹为副使,以备契丹。

李尽忠等的反叛活动得到了契丹、奚等少数民族的积极响应,“不二旬,众数万”⑩。

叛军声势很大。

李尽忠占领营州之后,自称无上可汗,以孙万荣为先锋,四处略地,所向披靡。

八月,曹仁师、张玄遇等与契丹叛军大战于硖石谷(在今河北境内),官军大败。

34··
略论契丹李尽忠之乱
这一仗,契丹人用计谋,使官军几乎全部覆没。

契丹叛军初陷营州,将活捉的唐朝俘虏都关在地牢里,骗他们说:“我们之所以造反,是因为饿肚子,等官军来了就投降。

”闻官军即将来讨,即以糠粥食俘虏,故意纵之去。

这伙人逃到幽州,把契丹人无粮(实为假象)的情况向官军报告,唐朝将士个个奋勇,皆欲先立头功。

官军至黄獐谷,契丹又以老弱残兵迎战迷惑官军。

曹仁师等中计,弃步兵,率骑兵迅速向前推进,中了契丹埋伏,张玄遇、麻仁节被叛军绊马索绊倒生擒。

得官军兵符,又诈作文书,强令张玄遇署名,诱官军后续部队中陷阱,“契丹伏兵于中道邀之,全军皆没”!"#。

官军惨败,举朝震惊。

武则天又命同州刺史建安王武攸宜为清边道行军大总管,并下诏发天下囚徒、募士庶家奴充军以讨契丹。

十月,李尽忠死,孙万荣代领其众,遣契丹骁将骆务整、何阿小率兵陷冀州,威胁河北。

突厥的默啜可汗趁火打劫,袭松漠都督府,俘李尽忠、孙万荣妻子。

神功元年(697)三月,唐清边道总管王孝杰、苏宏晖等率兵17万,与契丹叛军大战于东硖石谷,官军大败,王孝杰战死。

武攸宜闻王孝杰等败,驻军渔阳不敢进,孙万荣乘胜攻幽州,陷城掠地,官军不敌。

四月,武则天又命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与将军何迦密统兵再讨契丹。

五月,又以娄师德、沙陀忠义为帅,将兵20万助武懿宗击契丹。

武懿宗畏敌如鼠,于当年六月率大军到达赵州,闻契丹骆务整率数千人至冀州,即退回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委弃军资器仗甚众,契丹遂屠赵州”!$#。

孙万荣破王孝杰,在柳城西北400里的地方依险筑有一座新城,将契丹老弱妇女及武器物资都集中在城中,命其妹夫乙冤羽守之,而自引精锐攻幽州。

至此,被突厥默啜可汗抄了后路,围新城三日,陷之,俘其老弱妇女。

消息传到前线,人心惶惶,军无斗志。

奚人叛之,唐将杨玄基攻其前,奚人袭其后,万荣大败,率数千残兵东逃,又遭唐将张九节的邀击。

万荣逃到潞水之东,于六月三十日被其家奴杀死,献首级于朝廷,其部众绝大多数都降了突厥。

至此,持续一年多的契丹反唐叛乱终于被平定下去了。

三、叛乱活动的影响
这次契丹人领导的反唐叛乱,持续时间虽不算太长,但它对唐王朝的冲击却是很厉害的,对辽宁及河北地区的破坏也是十分严重的。

特别是使东北地区的民族关系更加复杂化。

这次叛乱活动在辽宁、华北及整个东北地区引起了恶性连锁反映,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一,库莫奚,突厥都趁机造反,导致了北方地区的长期动乱。

如“万岁通天中,契丹反,奚亦叛,与突厥相表里,号‘西番’”!%#。

睿宗延和元年(712),唐幽州都督孙佺、左骁卫将军李楷洛,左威卫将军周以悌,将兵12万北讨库莫奚,结果官军大败,死伤数万人,孙佺、周以悌作了奚人的俘虏。

奚人将两员唐将送到突厥默啜可汗处,被默啜可汗杀害。

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奚人再次脱离突厥内附,唐朝政府重置饶乐都督府。

北部突厥乘唐朝集中兵力讨伐李尽忠、孙万荣,一时无力北顾之机,于当年九月出兵进犯凉州。

正值凉州都督许钦明出巡各部,突厥数万骑掩至城下,许钦明措手不及,被突厥生擒!&#。

突厥后又寇灵州,残河北,强索丰、胜、灵、夏、朔、代及单于都护府之地,势力不断作大。

默啜可汗“拥兵四十万,据地万里,西北诸夷皆附之,甚有轻中国之心”!’#。

朝廷不得已,开始时优容之。

后因其贪得无厌,始出兵讨之,鏖战连年,地方深受其害。

第二,导致了营州靺鞨人的叛逃。

唐灭高句丽,曾将原臣附于高句丽的粟末靺鞨上层分子及其家属迁到营州附近居住。

这些靺鞨的豪酋总想寻找机会,摆脱唐朝的控制。

李尽忠、孙万荣攻陷营州,辽西大乱。

在营州附近已居住二十多年的靺鞨酋长舍利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见时机已到,乃各率其所部向东逃去,回到他们的故乡牡丹江流域。

武则天当时考虑到辽西的形势,官军一时还鞭长莫及,于是就采取招抚政策,遣使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四比羽不奉诏。

孙万荣败,契丹骁将李楷固、骆务整降唐,被封为左玉铃卫将军和右武威卫将军。

武后命李楷固和中部将军索仇统兵东讨靺鞨,斩乞四比羽。

时乞乞仲象已死,由其子大祚荣代领其众。

“楷固穷蹑,度天门岭,祚荣因高丽、靺鞨兵拒楷固,楷固败还”!(#。

朝廷无奈,只好承认既成事实。

至中宗时,遣侍御史张行岌前往招抚,大祚荣遣子入侍,表示臣附。


35
··
东北史地2008年第2期
宗先天元年(712),唐遣使正式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勿许州都督,这就是历史上记载的渤海国。

第三,由于这场叛乱波及的地区比较广泛,所以许多无辜的人都受到残害和株连,实为一场空前的浩劫。

在这场动乱中,战场上死伤的人数动辄数万。

与此同时,叛军又攻城略地,屠杀百姓。

如骆务整、何阿小陷冀州,“杀刺史陆宝积,屠吏民数千人”!"#。

后来又屠赵州。

更为可恨的是,叛乱平定后,在处理善后过程中,又遇到了武懿宗这个毫无人性的酷吏,使许多无辜残遭杀害。

“懿宗所至残酷,民有契丹所胁从复来归者,懿宗皆以为反,生刳取其胆。

”“武攸宜自幽州凯旋,武懿宗奏河北百姓从贼者请皆族之”!$#。

“后万荣死,懿宗复与娄师德抚循河北,人有自贼中归者,一切抵死,先剔其胆,乃杀之,血沫前,而举动自如。

始万荣入寇也,别帅何阿小陷冀州,杀人无余种,以懿宗暴忍似之,故号称‘两何’,相语曰:‘唯此两何,杀人最多’”!%#。

可见当时不知有多少无辜的人死于其手。

第四,破坏了唐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秩序,使东北的民族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叛乱发生后,使唐王朝在很长时间内失去了对辽西地区的实际控制权,原设在今朝阳市的营州都督府被迫暂时侨置河北的渔阳,设在营州附近的一些管理少数民族的羁縻州县也都分别迁往异地。

同时又使唐王朝去往东北的陆路通道长时间不能畅通,只好由山东半岛通过海路与东北保持联系。

由于叛乱的连锁反映,也使安东都护府所领辖的辽东地区出现了动乱迹象,安东都护府的治所也被迫西迁。

圣历元年(698)九月,唐朝调兰田县令薛讷(薛仁贵之子)任安东道经略,不久又升为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

翌年(699),河北安抚大使狄仁杰上书“请罢薛讷,废安东镇”&’#。

降安东都护府为安东都督府,并任命已废高丽王高藏之子高德武为安东都督,让他去统领高丽遗民。

这实际上都是唐朝政府在当时形势下迫不得已所作出的权宜之计,到玄宗时,安东都护府的行政机构才得到恢复。

注解
①《隋书》卷八四《契丹传》。

②《册府元龟》卷九七《外臣部·降附》。

③④⑤王晶辰等:《辽宁碑志》,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2页,第103页,第327页。

⑥《元和郡县补志》卷三《河北道·营州》。

⑦《新唐书》卷二一九《契丹传》。

⑧!0#《新唐书》卷一一九《奚传》。

⑨杨树森:《辽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页。

⑩《辽史》卷六三《世表》。

!3#!4#!"#《资治通鉴》卷二○五《唐纪》,则天皇后万岁通天元年。

!5#!$#《资治通鉴》卷二○六《唐纪》则天皇后神功元年。

!67《资治通鉴》卷二○六《唐纪》则天皇后圣历元年。

!8#《新唐书》卷二一九《渤海传》。

!%#《新唐书》卷二○六《武懿宗传》。

&’#《通典》卷一八六《高句丽》。

责任编辑:薛海波
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