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1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课《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堂教学设计4
指导思想:
贯彻“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形式、以培养语文素养为目的”的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反省自我、认识自我、调整自我。
(2)训练阅读联想能力,培养深入思考能力。
(3)培养合作精神、感受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较深入地预习课文,在基本落实要重点掌握的字、词、句的基础上完成下发的字、词、句练习讲义,并围绕课文思考练习中的“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标题,准备在课堂上口述故事。
四、教学流程:
(一)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的课文是《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前老师已经要求你们作较深入的预习,相信大家已经成竹在胸,下面老师首先请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先用5
分钟交流互评一下复述的作业。
之后推荐三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中“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要求抓住主题,表达准确简练)
2、学生交流并推荐,师加以点评。
(参考答案附后,需要的时候可以投影显示)
3、以小组帮扶形式解决学生字词方面疑难的问题。
注意学生对如下字词的解释:“相如引车避匿”中的“引”(掉转),“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先、后”(意动——可译作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4、从三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对廉颇蔺相如的形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当然这种认识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
老师请大家从下面这个问题入手,来重点探讨课文所着力刻画的形象——蔺相如的成功之道。
5、阅读联想与思考:
(1)蔺相如的成功是否偶然?
(2)他的成功因素有哪些?
(3)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的过程中,你最欣赏蔺相如的什么?并说明理由。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时间5分钟)【这三题是联想、思考题,是以第一步骤“复述故事”为基础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联想和思考的习惯,并在长期的训练中形成思维能力。
】
6、课堂交流:各学习小组推荐代表陈述本小组的思考和讨论的结果,其他成员可以补充。
每小组的发言时间不超过3分钟。
(约20分钟)
预估学生答题情况:
(1)并非偶然论——a\从一个舍人一跃而成重臣,并非偶然。
这是有雄厚的实力做保障,也即机智和勇敢。
例如:于秦廷观颜察色――顺利夺璧。
b\还应全面看到蔺相如的无私精神和宽阔胸襟。
假如不是蔺的忍让及“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高尚品质,赵国将又立即转入深深的危机之中!
(2)成功偶然论——偶然的。
之所以在后半生出人头地,关键在于缪贤的举荐。
否则永远只是一个平庸的门客。
所以成功在于在机遇出现后牢牢把握住它。
欣赏其把握机遇的能力。
小结:体现独特的思考和见解,观点、阐述丰采各异。
尽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不影响我们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基本认识。
在我们形成基本认识前,不妨先看一看作者司马迁是怎样评价自己笔下的人物的。
7、思考链接:
投影显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最后一段,学生齐读:“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
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
【1、帮助学生解释“威信敌国”中的信——“伸”的通假,意为展开,并非“使····信服”
【2、文段中司马迁赞扬的是蔺相如的智和勇。
蔺凭着他过人的智勇,由一个身份低微的舍人一跃成为赵国的重臣,在彻底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也为维护赵不受秦的勒索、侵犯作出了重大贡献,使得赵国君王、百姓度过动乱年代中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
这些使得司马迁发出由衷的感叹。
】
8、启示:象蔺相如在文中表现出的石破天惊的智和勇,不仅震慑了秦王,感动了司马迁,同样也深深感召、激励着不知多少代爱国的后来者。
9、拓展阅读:
蔺相如的“完璧归赵”历来被人们称道。
然而明代学者王世贞却有不同的看法。
他所作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一文就对司马迁的这种称道提出全面的质疑,进而全面否定。
下面我们也来了解一下他的说法,看看他的见解是否有道理。
请看下发的材料————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
予未感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
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
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之则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则弗予。
此两言决耳,奈之何既畏而复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赵弗予璧,两无所曲直也。
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
秦出城而璧归,曲在赵。
欲使曲在秦,则莫如弃璧;畏弃璧,则莫如弗予。
夫秦王即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
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请曰:“臣故知大王之弗予城也。
夫璧非赵璧乎,而十五城秦宝也。
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
十五城之弟子,皆厚怨大王以弃我如草芥也。
大王弗予城,而给赵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就死于国,以明大王之失信。
”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怀而逃之,而归直于秦!是时秦意未欲与赵绝耳。
令秦王怒而缪相如于市,武安君十万众压邯郸,而责璧与信,一胜而相如族,再胜而璧终入秦矣。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
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愉出而愉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请学生找出王世贞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培养其信息筛选能力。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参与点评。
[参考分析:1、相如的成功是老天成全的,是天意。
2、是因为当时秦国还不想与赵国断绝关系。
具体表现为相如有两个失误:第一表现在相如的“完璧归赵”是既畏秦而复挑其怒也;第二表现在“使舍人怀而逃亡”的做法十分错误,因为“秦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其势不得不予城”,如果秦国予以追究,那么相如就得“吃不了,兜着走”,招来杀身灭族之祸] 10、思想认识积累
引导学生给王世贞的观点寻找理由,在交流中更培养深入思考的能力
参考:在秦廷二挫秦王,相如凭的固然是他的智和勇,但是仔细想想,在秦廷挫秦王也只能是一时的,待险境过后,并非酒囊饭袋的秦王如定要达到占有和氏璧和扣留赵王以割地的目的,又岂能善罢甘休!何况秦向来又是一个恃强凌弱,“未尝有坚明约束”的国家,为达到目
的有什么手段使不出来?它并不需要为有所承诺而负责,更何况在“完璧归赵”中秦王已经作出斋戒五日,设九宾礼的行动,显得相当有诚意,而违约的恰恰是相如。
就凭这,按王世贞的观点是相如在“归直于秦”,那么,且不说相如的“宁许以负秦曲”的初衷有大违,倘若秦王追究起来,赵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同时蔺相如的勇也常常表现为一种玉石俱焚的匹夫之勇,这不足以遏制秦王,所幸秦未追究,相如得以不辱使命,完璧归赵,保王而归,从而功成名就。
这么好的运气,难怪王世贞把结果归为“天意”。
11、进一步探讨,积累认识,拓展阅读,思考链接
按王的观点蔺相如是不可能成功的,但事实是他恰恰成功了,王无法自圆其说,只好推说是“天意”。
这恐怕只能算王无奈的解读吧。
探究蔺相如的成功是否偶然及他的成功因素有哪些,我们还需要深入。
为了有效帮助同学们拓展思维角度,老师找一篇同样是司马迁写的类似人物的文章,请大家自行研读。
学生自读高三语文读本中《毛遂自荐》,教师巡回答疑并板书文中个别字词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赞——告;竟——终究;录录——通“碌碌”,平庸无能。
时间10分钟。
)
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讨论的形式把文章中的毛遂与蔺相如作一个比较,指出异同点并记写观点慨要。
(学生讨论,写讨论结果。
教师巡回点拨。
5分钟。
)
(二)
12、以讨论为主,活动目的是语言和思想积累
战国末期,秦、楚、赵、齐、魏、韩、燕等七国中,秦的势力最强。
秦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
赵国地处秦国的西北,虽然也有一定的实力,但仍然受到对它虎视眈眈的秦国的蚕食欺压。
《廉》和《毛》两文讲的秦赵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就两位主人公所处时代而言,相如要稍早于毛遂,同为赵国人,同是食客身份,他们都为保卫国家起了重要作用。
那么这两人的区别在哪里?下面请同学们阐述所在小组的讨论意见。
甲组:都爱国,都机智勇敢,敢于以死相拼,所不同的是,相如是在被举荐而成为国家栋梁的,而毛遂则是通过自荐而为国立功,可以这样说,蔺相如靠的是紧紧抓住别人提供的机遇,而毛遂则是自己创造机会走上成功道路的,因此,我们觉得毛遂更可贵!
乙组:在爱国及机智勇敢这些方面,我们同意刚才同学的发言,但我们觉得蔺相如和毛遂之间的区别还在于毛遂比蔺相如更自信!要知道,那个时候的自荐要有多大的勇气,要顶住多大的压力啊!
【这也是毛遂自荐千古流传的原因!】
丙组:相同的地方就不说了,我们只想强调一点,相比而言,蔺相如更显得谦逊,毛遂太自负或者说张狂了些。
依据是:文中有一句: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这里给人的感觉是有点得意忘形了,就算有大功,也不能这样居功自傲并且嘲笑别人啊!
······
师:好,我们的讨论就暂告一段落。
说真的,老师非常非常佩服大家敏锐而犀利的眼光。
毛遂人微言轻,是赵国继蔺相如之后的又一个才华出众的门客,他为人豪爽,敢作敢为。
他敢于不畏言,主动争取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并善于展现;他在国家大事面前毫不含糊,敢于挺身而出;他有礼有节,自信心强,态度不卑不亢等等,与蔺相如一样,给人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然而,与蔺相如相比,毛遂存在着令人遗憾的人格缺陷,他的胸怀还不够宽广,虽才华横溢却自负浮躁。
据史料记载,毛遂回国后,没多久,就不知所终,而蔺相如却为国
效力终身。
何以如此?或许这就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内容。
好,让我们再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上来:
[投影显示:蔺相如的成功是否偶然?他的成功因素有哪些?在“守壁归赵”“、渑池会”和“负荆请罪”地过程中,你最欣赏蔺相如的什么?]
13、表达与交流训练——成果展示研讨
下面我请同学们用15分钟时间,综合这三个问题,写一篇短文。
然后小组交流阅读,向组员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并进行互评。
最后请推荐一位综合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较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这有点像国际大专辩论赛中四辩的总结陈词了,好好准备!
(学生或书写或低语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
附另一班学生的发言稿:蔺相如的成功看似偶然其实是必然的,他的成功因素固然有智有勇,但事实上,蔺相如挫秦王、感召廉颇及后人靠的是透射在其智和勇中的人格光辉。
的确,相如的智与勇并不太起眼,但它一旦投放到他高尚的人格背景中去,它们就被无限地放大。
有知识、有才德、有节操,达则兼善天下,利济苍生,忠君爱国,正道直行,虚怀若谷。
这些,无不都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苦苦追求的理想人格,在蔺相如身上,我们扑克以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及强烈责任心。
在危难时刻,当国家需要自己时,蔺相如毫不犹豫、义无所顾地担起了人虎狼之秦的重任,“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前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简练铿锵的话里显示出了他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气节和操守,在秦廷,面对得壁后得意忘形的秦王及其属下,蔺相如在“怒发上冲冠”的愤怒中,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据理与秦王周旋,最终迫使秦王答应斋戒五日等条件,为完璧归赵争取了时间。
在渑池会上,面对秦御史的猖狂挑逗,蔺相如针锋芒毕露相对,寸步不让,置自己于死地,其间所表露出来的凛然正气和无畏气势,又怎能不震摄秦王并让秦王为之动容?在蔺相如的身上,我们看到了那种“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谦谦君子博大宽厚的无私奉献情怀,正是它,使居功自傲的廉颇自惭形秽并幡然醒悟,从而作出了负荆请罪的动人这举,成了一段千古佳话。
由此看业,蔺相如的成功不仅仅在于他的智与勇,更重要的是因为他高尚人格所散发出来的无穷魅力。
正是凭着他那坦荡、真诚、无畏及宽容的人格魅力,蔺相如征服了秦王,感召了廉颇,同时也赢得了我们后人的永久珍爱。
14、教师归纳总结:
我想,我要说的,刚才同学已代我说了,老师衷心地为你们感到骄傲!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人在旅途,需要一步一步走正走好,衷心希望同学们能学习蔺相如,不断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为贡献祖国、造福人类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最后,让我们高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五节内容,再一次感受蔺相如坦荡、真诚、无畏及宽容的高尚人格魅力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课吧。
“即罢,归国,”起……
师生朗读:“即罢,归国,……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15、短文互评:课后,请同学们根据收集到的修改意见各自修改短文并于次日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