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练习:4 《聊斋志异》——香玉、王六郎 延伸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年级:
时间:
解答小说主题意蕴探究题的答题技巧
[课内挖掘]
《聊斋志异》因其谈狐说鬼和充满人文关怀,吸引着广大读者。

《香玉》中的牡丹、耐冬这些植物能变成美丽的女子,勇于追求心心相印的情人,生死不渝,死了可以重生,生了又可以死,使植物“异化”后的人性美更为崇高、神奇。

作品回肠荡气,摇曳多姿的美,生生死死,悲欢离合的故事,展示了爱情的美丽,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考点讲解]
小说主题意蕴探究属于意蕴类探究的一种,主要是探究文章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

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就是小说的思想意义,侧重于小说的内容、主旨层面,重在探究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情感意蕴类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探究作者的倾向性。

小说中主题意蕴探究题是高考小说探究类题型的一个重要考点,高考中时有考查涉及,为此,我们要掌握该题型的解答方法和技巧.
一、考题试做
(2016·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

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

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

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

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

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

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

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

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

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

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

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
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

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

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

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

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

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

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

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

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

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

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考题]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
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
[解析]本题从体会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角度考查分析作品的形象和主题。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是六安爷平静又固执地说了无数遍的一句话,从中可见六安爷的温和与固执;他为什么说是“过瘾”呢?这又表现了他的什么心理呢?联系全文可以分析出其中表现的是六安爷对土地的留恋和不舍(难过)等。

从六安爷对锄地的“瘾"中也可以挖掘出小说的主题:劳动者对土地的深情,在即将失去土地时的痛,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给他们带来的生存处境的变化等.
[答案] 六安爷层面:
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
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二、技巧点拨
(一)明确此类题型,通过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1.常见设问方式
(1)(2014·高考重庆卷)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

(2)(高考重庆卷)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与尊严?
(3)(高考福建卷)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作品蕴含的情感。

(4)(高考广东卷)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5)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6)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1)题干中有“态度"“意图"“情感"“主题”等字样,可以确定题目需要从作者表达的“主题"角度来解答.
(2)题干中有“探讨”“探析”“分析” “谈谈看法和理由"等字样,可以确定题目需要分析和发表看法,不是简单的归纳和概括。

(二)掌握解题技法
“三从"“一联"“一掌握”,解答主题意蕴类探究题
1.“三从”
第一,从小说的标题入手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双关义、引申义等.如《祝福》就具有双关义,“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但深层意蕴就是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第二,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

第三,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上入手
这可以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2.“一联”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
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3.“一掌握”
掌握常用答题模板:总→分,即总说作品中流露出的主旨,分点证明。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
立正
许行
“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起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
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早就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蒋介石"了.
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早就给他一巴掌了。

“你算反动到底啦!”
“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啥,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了……"
“我看你要陪他殉葬啦。

”我狠狠地说。

“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

”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

“就凭你对蒋介石的这个迷信态度,你还能……”
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ー下子来了个立正。

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厉声说:“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
“长官,你打吧!过去我也是被打出来的。

那时我还是个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调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马上就来个立正,稍慢一点儿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到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以后落下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

弄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领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
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呢。

长官,你就打吧,打吧!”俘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求我打他。

这可怪了。

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字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的这些话的真诚。

他闹得我有些傻眼了,不知该怎么办了。

1948年我在管理国民党军队的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

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国民党连以下的军官,我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竟遇到这么一个家伙。

“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

”我向大队政委请求说。

“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国民党军队的方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他一个人吗?”
啊!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

“那么……”我心生忐忑.
“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


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医疗办法.之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都做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便被打发回了家。

时隔30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到他,他坐在一个轮椅里,隔老远就认出我来.
“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

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

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他说因为那个毛病没有改,叫“红卫兵"给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句话,差一点儿就要没命啦!
我听了毛骨悚然,生活竟是这样的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改造方法。

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说:“你这一辈子叫蒋介石给坑啦!”
天啊!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坐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
向前一提,做了个立正的姿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给读者真实可信的感觉,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我”既是事件的参与者,更成为主人公命运的见证人和思考者。

B.面对主人公“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我”的“生活竟是这样的一部史书”的感慨,升华了小说的主题,引导读者挖掘小说更深层次的内涵。

C.结尾的细节描写,仿佛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突显了人物形象,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D.小说情节的脉络为:不习惯立正——被迫立正——习惯立正--因立正断腿-—轮椅立正,这些情节塑造了一个顽固不化的战俘形象。

解析:选D。

D项,“顽固不化”表述不当.由原文“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而且哭着请求“我”打他一顿,帮他改正一听到“蒋介石”就“立正”的习惯,可知主人公并不是顽固不化,他想改造成一个新人.小说中“不习惯立正-—被迫立正--习惯立正——因立正断腿——轮椅立正"这些情节深刻揭示了历史和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

2.小说写的是一个改造战俘的故事,有人认为以“改造”为题会更好。

你更喜欢哪个标题?请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你的理由。

(6分)
答:
答案:(示例1)更喜欢原题,理由如下:①结构上,“立正”这一动作贯穿全文,小说紧紧围绕这个点,以连环式情节贯串全篇,一波三折,曲折有致。

②人物塑造上,通过一次次“立正”,人物形象不断丰富,人物命运的悲剧性不断加深.③主旨上,主人公的命运因“立正”而起伏跌宕,凸显了历史与社会的洪流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

④表达技巧上,主人公因“立正”而被彻底剥夺“站立”的资格,形成了反讽、荒诞与黑色幽默的效果。

(示例2)更喜欢“改造”,理由如下:①内容上,小说的主体是一个改造战俘的故事,围绕“改造"是否成功来展开情节。

②主旨上,主人公被打断双腿,上身仍在轮椅上立正,宣告“改造"彻底失败,凸显了历史与社会的洪流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

③人物塑造上,在一次次“改造”中,逐步丰富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3.有评论家评论《孔乙己》说:“孔乙己断的不只是腿。

"这话也适用于本文主人公。

请结合本文和《孔乙己》分析,两人除了腿,还“断”了什么?(6分)
答:
答案:①孔乙己除了断腿,还“断”了(丧失了)谋生能力与做人的尊严。

他百无一用,穷困潦倒,最终因“窃书"被打断双腿,被人践踏、嘲笑。

②本文主人公除了断腿,还被扭曲、摧残了人性,“断”了(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和完整的人格。

主人公历经数次“改造”,先被打得条件反射式“立正”,积习难改,最终因“立正”被彻底剥夺了“站立"的资格.人性、思想和尊严被“立正”、被扭曲、被摧残.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庹其五
石鸣
①庹其五是个茶客。

或者说,退休前,庹其五是个老师;退休后,庹其五是个茶客。

退休前,庹其五每周六天去学校上课;退休后,庹其五每周六天到巷子尽头老孙家的茶铺子里坐着喝茶。

②老孙家的茶铺子很小,茶几椅子就摆在院子里。

院里的照壁是早就毁了,站在院外的路上往里看,一眼就能看个通透。

庹其五就坐在通透处的一棵银杏树下.银杏高四五丈,郁郁苍苍,总有上百的年岁了吧?庹其五有时抬眼望着银杏树,不免感叹一声:“银杏自然是好,要是有这么粗大的一棵茶树立着,不是更佳?”听见的人就把老孙叫过来,对老孙说:“老孙,改天你将这
银杏刨了,庹老师说,种棵茶树才更好呢.”老孙听了,也抬眼看看银杏,对庹其五说:“庹老师,这银杏可算得上是我爷爷辈的了呢."庹其五和喝茶的人就笑起来,庹其五对老孙说:“老孙,他们说玩笑话呢.这么好一棵树,谁舍得刨?”
③在老孙家茶铺子喝茶的,多是熟客,认得庹其五的,都叫他“庹老师”,不认得的,互相谈起来,问起姓名,庹其五就会蘸着茶水在茶几上写一个“庹”字,指点着说:“很多人开口就念度,那不对。

这个字念庹,同稳妥的妥一样的音。

"同他的姓难念一样,有时他说的话也让人觉得突兀.比如,有时候庹其五将装茶叶的小瓶子从口袋里掏出来,将茶叶仔细放进茶碗,看着老孙一柱滚鲜鲜的开水注进去,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说的是陆羽《茶经》开首一句,但和庹其五一道坐着喝茶的人都不知道,所以接着话往下说的人很少。

一道喝茶的人听不懂庹其五说的那些话,庹其五却并不觉得孤单,并没有知音不遇的失落。

自己的心绪能懂自己的话,就够了,所以别人听不太懂的话,庹其五常常是说几句就止住了.
④庹其五来老孙的茶铺子喝茶,是喜欢自己带茶来。

老孙的茶太普通,没有他自己的茶好.庹其五无儿无女,老伴儿也走了,生活清淡,钱能做的用途不多,说来算去也就是个喝茶。

庹其五原本也是有个儿子的,上山下乡的时候,儿子到山区插队,一年夏天放牛,走在山沟里,遇上山洪,儿子忙着赶牛,却将自己留在了山洪里。

庹其五和妻子赶到儿子插队的村庄,站在山沟边一阵痛哭,又一阵痛哭,才移动步子,到山坡上种下一株远道带来的茶树,又沿山沟向下一路洒了五斤茶叶。

乡里人都奇怪,只以为是城里人在破旧,却不知庹其五是在给儿子安魂。

儿子喜欢茶,若不是来了上山下乡的运动,本是该去农业大学学习,然后去培育他愿望中的优质茶树的.然而天不假人以时日,庹其五只能种一株茶树在山坡上让儿子凝望。

那株茶树是儿子未下乡前在花盆里试种的,树干树枝上都有他抚摸的痕迹,如今人茶两相望,也算是互为慰藉.
⑤有一段时间,庹其五外出走了一圈回来后,突然开始喝老孙配备的茶了。

这情况以前少见,一同喝茶的人就奇怪。

问,也没问出个所以然。

庹其五说:“喝茶,喝的是心绪,还在乎茶的好坏?”这就让大家不好说了。

谁说喝茶不是喝心绪呢?老孙的茶庹其五一喝竟持续了一年,让
人渐渐忘了他有自己带茶的习惯。

⑥大伙儿想起来他有这习惯,是第二年的清明后。

庹其五又自己带茶叶来了,而且给相熟的人每人都送一小包.茶是新茶,雀舌,一看就是清明前的新芽.问,才知道是庹其五儿子以前插队的那个村寄来的.再问,才知道庹其五去年到山里看儿子,发现当年栽的那株茶树长得竟好。

村里人依旧穷,庹其五就想着让他们种茶,于是请了他茶研所的一个专家朋友去看,专家说气候土壤都适合,便说动村主任引进茶苗,聘了人指导种植和焙制。

村里人家家户户少余钱,庹其五就先垫付了请人的费用,告诉村主任茶叶赚了钱再补给他。

一年过去,果然就种出了茶来。

茶还是打顶采的,量少,制得也不算好,但庹其五喝着,也是觉得浓郁清爽。

⑦此后每年村里都寄上新茶来。

三年后茶叶开始正常开采,竟是越制越好,渐入佳境。

庹其五带上新茶,看着老孙将水冲进茶碗,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话,一道喝茶的人都已经听熟了,他们偶尔也重复一下,都以为是庹其五写的诗句。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④段运用插叙的手法介绍庹其五儿子的故事,既和小说主题紧密相关,也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第③段庹其五对其他茶客解释“庹”字读音,甚至蘸着茶水在茶几上书写.这一细节有点像鲁迅小说里的孔乙己,使其清高迂腐的性格展露无遗.
C.第②段描写老孙家茶铺子里的银杏树,一方面突出茶铺古朴的环境,另一方面引出庹其五种茶树的议论,侧面烘托出他对茶树的深情。

D.第①段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庹其五的身份和习惯,通过对比手法写出了他对喝茶的喜爱,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解析:选B。

B项,“使其清高迂腐的性格展露无遗”分析有误。

只是表现出庹其五的书卷气,而非表现其“清高迂腐”的性格特点。

5.文中对老孙家茶铺子里的银杏树的介绍,有什么用意?(6分)
答:
答案:突出茶铺的环境特点;引出庹其五种茶的议论;侧面烘托他对茶树的深情,为下文帮助山村发展茶业埋下伏笔(或“做铺垫")。

★6。

作者借助“喝茶”这一关键情节,将小说的主旨表现得愈加深刻和丰厚。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者透过“喝茶”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深刻的主题思想。

(6分)
答:
答案:①庹其五及其他茶客们把“喝茶”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表现出茶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人们对淡泊、宁静、和谐生活的追求。

②透过“喝茶”的日常小事,表现了当代人应保持豁达开朗的心胸和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

③透过“喝茶”叙述庹其五的故事,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我们应当将个人的情感投放到更广阔的社会中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自我的痛苦里。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5分)
落魄
汪曾祺
他为什么要到“内地”来?不大可解,也没有人问过他。

到我们认识他时,他开了个小馆子,在我们学校附近。

这位扬州人老板,一看就和别的掌柜的不一样。

他穿了一身铁机纺绸褂裤在那儿炒菜。

盘花纽扣,纽绊拖出一截银表链。

雪白的细麻纱袜,浅口千层底礼服呢布鞋。

细细软软的头发向后梳得一丝不乱。

左手无名指上还套了个韭菜叶式的金戒指。

周身上下,斯斯文文.除了他那点流利合拍的翻锅执铲的动作,他无处像一个大师傅,来吃饭的学生也喜欢到锅灶旁站着,一边
听新闻故事,一边欣赏炒菜艺术。

这个馆子不大,可是收拾得干干净净,木架上还放了两盆花。

就是足球队员、跳高选手来,看看墙上菜单上那一笔成亲王体的字,也不好意思过于嚣张放肆了.
有时,过了热市,吃饭的只有几个人,菜都上了桌,他洗洗手,捧了一把细瓷茶壶出来,客气几句:“菜炒得不好,这里的酱油不行”“黄芹菜叫孩子切坏了,谁让他切的!——不能横切,要切直丝”.有时也谈谈时事,说点故乡消息,声音低缓,慢条斯理。

有时在茶馆里也可以碰到他,独自看一张报纸或支颐眺望街上行人。

他还给我们付过几回茶钱。

这饭馆常备的只有几个菜,却都精致有特点。

有时跟他商量商量,还可请他表演几个道地扬州菜。

他不惜工本,做得非常到家.
半年以后,店门关了几天,贴出了条子:修理炉灶,停业数天。

重新开张后,饭铺气象一新,一早上就坐满了人。

扬州人听从别人的建议,请了个南京的白案师傅来做包子下面,带卖早晚市了。

我一去,学着扬州话,给他道了喜:“恭喜恭喜!”
“托福托福!”
白案上,那位南京师傅集中精神在做包子。

他仿佛想把他的热情变成包子的滋味,全力以赴,揉面,摘蒂,刮馅,捏褶,收嘴,动作的节奏感很强。

他很忙,顾不上想什么.他的脑袋里升腾着希望,就像那蒸笼里冒出来的一阵一阵的热气。

他穿着一身老蓝布的衣裤,系着一条洋面口袋改成的围裙。

周身上下,无一处不像一个当行的白案师傅。

不知道什么道理,那一顿早点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

猪肝面,加了一点菠菜、西红柿,淡而无味。

我看了看墙上写了几个美术字,“绿杨饭店”,心想:三个月以后,这几个字一定会浸透了油气!—-我对猪肝和美术字一向都没有好感.
半年过去,很多人的家乡在不断“转进"(报纸上讳言败退,创造了一个新奇的名词)的战争中失去了。

滇越铁路断了,昆明和“下江”邮汇不通,大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变化,自然要影响到绿杨饭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