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部编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归纳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知识梳理
冲关一:生字
1.易读错的字
坚劲.(jìn)皮靴.(xuē)宪.兵(xiàn )侦.探(zhēn)暂.时(zàn)鸿.毛(hóng)埋.头(mái)含糊.(hu)军阀.(fá)避.免(bì)局.势(jú)僻.静(pì)魔.鬼(mó)苦刑.(xíng)严峻.(jùn)匪.徒(fěi)拘.留(jū)执.行(zhí)革.命(gé)泰.山(tài)剥.
削(bō)压迫.(pò)批.评(pī)牺牲
..(xī shēng)炊.事员(chuī)追悼.会(dào)押.下去(yā)
2.易写错的字
络锤凿焚阀避啪瞪僻瞅靴魔刑哼峻绑啃袍执彻迁泰迫批鼎标牺炊葬
3.多音字
冲关二:
1.近义词
含糊—糊涂僻静—安静苦刑—厉刑残暴—残忍匪徒—土匪
拘留—拘押占据—占领压迫—迫害批评—责备兴旺—兴盛
牺牲—献身痛苦—苦楚五湖四海—四面八方
2.反义词
僻静—喧闹残暴—敦厚批评—表扬兴旺—衰败提高—降低
团结—分裂痛苦—快乐尖锐—迟钝包围—突围解救——迫害
严峻—柔情威胁—安慰
3.词语搭配
(粗暴)的吼声(父亲)的被难日(不慌不忙)地朝外走
(僻静)的小屋(披散)的头发(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
(苍白)的脸(革命)的队伍(不必要)的牺牲
(人民)的利益(新鲜)的鱼汤(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4.特殊类型的词语
乱蓬蓬幼稚可笑精兵简政喜出望外怒气冲冲热气腾腾
三长两短昏迷不醒
冲关三:精彩文句
1.诗句:唐·李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明·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郑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2.神态与心理描写并用的句子: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
3.引用名言的句子: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为人民服务》
4.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一、阅读理解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位母亲与家长会
第一次参加家长合,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発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地老师都说了些什么。
她鼻子一酸,差点儿流下泪来。
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唯有他表现最差;唯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了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発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那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
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
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9名()
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
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
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像长大了许多。
第二天上学时,他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
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
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
她有些不习惯。
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
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
高中毕业了。
一个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的日子,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淸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和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个聪明孩子,是您……”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1)在文中的()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后,母亲为何会"差点儿流下泪来”?
(3)从“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你能体会到什么?
(4)初中的家长会上,母亲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是因为________;出乎母亲预料的事是________母亲因为________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岀校门。
(5)读完选文,你觉得母亲的做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1):" ,,。
,。
"
(2)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只有她的儿子表现最差,唯有对她的儿子,老师表现出不屑。
(3)儿子其实懂得自己的成绩很差,他很失落,但母亲的话让他振作了起来。
(4)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都会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直到家长会结束,她都没听到儿子的名字;老师说她儿子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5)对。
母亲的话鼓励了儿子,使儿子自信起来,最终被清华大学录取。
【解析】【分析】(1)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自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
(3)体会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5)谈自己的看法时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 ,,。
,。
"
(2)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只有她的儿子表现最差,唯有对她的儿子,老师表现出不屑。
(3)儿子其实懂得自己的成绩很差,他很失落,但母亲的话让他振作了起来。
(4)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都会在差生的行列中被点到;直到家长会结束,她都没听到儿子的名字;老师说她儿子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5)对。
母亲的话鼓励了儿子,使儿子自信起来,最终被清华大学录取。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
(加拿大)斯蒂芬·巴特勒·李科克
①母亲为我们成年累月地操劳,因此当母亲节来临时,我们决定把这一天过得痛痛快快的。
父亲决定请一天假,姐姐安娜和我请假回家,妹妹玛丽和弟弟维尔也请假回来了。
②我们的计划是把这一天过得像过圣诞节一样隆重。
两个姑娘考虑到这样的大场面应该穿戴得漂漂亮亮才合适,于是她们俩都买了新帽子。
母亲把两顶帽子都修饰一番,使它们显得更好看。
父亲给他自己和我们兄弟俩买了丝领带,作为纪念母亲节的纪念品。
我们也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檐帽,不喜欢新的。
③我们做了一个出乎母亲意料的安排,准备雇一辆汽车把她载到乡下去美滋滋地兜游一番。
母亲一向难得有这样一种享受,如今乡下正是风光明媚的时节,要是让她坐车游逛几十英里,这对她来说可真会是莫大的享受。
④但是,就在当天早晨,我们把计划稍微修改了一下,因为父亲想起了一个主意,与其让母亲坐在汽车里逛来逛去,倒不如带她去钓鱼更妙。
⑤这样,我们便为这次旅行做准备。
我们让母亲切了些夹心面包片,怕我们肚子饿,母亲还准备了一顿便餐。
当然中午我们还要回到家里来吃一顿丰富的正餐,就像过圣诞节那样。
母亲把所有东西都给我们收拾齐全,准备上车。
⑥不料汽车里面看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宽敞,因为我们没有把父亲的鱼篓、钓竿以及便餐估计在内,显然,我们没法儿都坐进车里去。
⑦父亲说他愿意留在家里。
不过,我们全都觉得让父亲留在家里可绝对不行。
安娜和玛丽姐妹俩倒也都乐意留下来做午饭,只是,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她们买了新帽子不戴一戴,未免太使人扫兴。
维尔和我本来也愿意退出,但不幸的是,我们根本就不会做饭。
⑧因此,到最后还是决定母亲留下来,反正母亲不喜欢钓鱼,就在家里痛痛快快地休息一天,同时准备午饭。
父亲说,母亲既然已经为我们大伙儿操劳了一辈子,我们有责任想方设法让她尽可能安安静静地多休息一会儿。
⑨于是我们向母亲欢呼了三次之后就开车出发了。
母亲站在阳台上瞅着我们,直到瞅不见为止。
⑩我们把汽车开到美妙无比的山冈,度过了最愉快的一天。
父亲钓到各式各样的大鱼,我们大伙儿都玩得痛快极了。
⑪我们到家已经很晚,不过母亲猜到我们会回来得晚,于是她把开饭的时间推迟了,热腾腾的饭菜给我们准备着。
一切都齐备了,我们便在豪华的筵席上坐下来。
有烤火腿和圣诞节吃的各种各样的好东西。
吃饭的时候,母亲屡次三番地站起来,上菜,收盘,再坐下来吃;后来父亲注意到这种情况,他要她歇会儿,于是他自己便站起身到碗橱里去拿水果。
⑫这顿饭吃了好长时间,真是有趣极了。
吃完饭,我们大伙儿争着帮忙擦桌子,洗碗碟,可是母亲说她情愿亲自来做这些事,我们只好让她去做了,因为这一次我们也总得迁就她才行。
⑬一切收拾完毕已经很晚了。
睡觉之前我们全都去吻过母亲。
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快活、最幸福的一天。
(选文有删改)(1)请在下面横线上补齐本文的情节内容。
大家请假回家过节→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 ________ →母亲为大家忙碌
(2)请用三个短语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3)请概述本文情节发展的出人意料之处,并简析其艺术效果。
(4)“她说,这是她有生以来过得最快活、最幸福的一天。
”如何理解母亲的幸福?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1)大家筹划过母亲节;大家决定母亲留下;大家外出游玩(概括合理即可)
(2)参考要点:①无私奉献;②慈爱善良;③体贴宽容;④勤劳忙碌
(3)本该过节的母亲却留在家里,要给母亲过节的家人却外出游玩。
(或:本该让母亲好好休息,结果却让母亲更加忙碌。
)这一情节出人意料(发人深思),令人哑然失笑(富有喜剧效果);突出了母亲无私奉献的形象,令人感动,也突出了文章主题。
(言之有理即可)
(4)参考示例:文中的母亲乐于奉献,甘为家人操劳。
在母亲心中,幸福不一定是索取和享受,有时放弃和付出,牺牲自己,快乐着别人的快乐,也是快乐和幸福的。
(能从付出的快乐这一角度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
【解析】【分析】(1)①结合第二到第五段“我们的计划是把这一天过得像过圣诞节一样隆重”可概括:大家筹划过母亲节。
②结合第六到第八段“因此,到最后还是决定母亲留下来”可概括:大家决定母亲留下。
③结合第九、十段“我们把汽车开到美妙无比的山冈,度过了最愉快的一天”可概括:大家外出游玩。
(2)①结合“父亲给他自己和我们兄弟俩买了丝领带,作为纪念母亲节的纪念品。
我们也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檐帽,不喜欢新的”可知,本来是家人给母亲过节,可是其他人都有礼物,而母亲却不要任何礼物,并且还要为孩子们把礼物进行修饰,看出她是一位无私奉献的母亲。
②结合“我们让母亲切了些夹心面包片,怕我们肚子饿,母亲还准备了一顿便餐”可知,在今天母亲的节日里,母亲来准备着旅行的吃食,看出她的慈爱善良。
③结合“因此,到最后还是决定母亲留下来,反正母亲不喜欢钓鱼,就在家里痛痛快快地休息一天,同时准备午饭”可知,本来钓鱼是为了给母亲过节,可是当车的空间不够时,居然是母亲主动留下了,让其他人出去玩,看出母亲的体贴宽容。
④结合“吃饭的时候,母亲屡次三番地站起来,上菜,收盘,再坐下
来吃”看出母亲的勤劳忙碌。
(3)出人意料的情节。
情节一:结合“我们也准备给母亲买顶新帽子,不过,她倒是更喜欢她那顶灰色的旧无檐帽,不喜欢新的”可知,本来过节应该是给母亲买礼物,但是其他人都有礼物,只有母亲没有礼物。
情节二:结合“因此,到最后还是决定母亲留下来,反正母亲不喜欢钓鱼,就在家里痛痛快快地休息一天,同时准备午饭”可知,钓鱼是为了母亲高兴,但是因为空间原因,母亲却没有去。
情节三:结合“吃饭的时候,母亲屡次三番地站起来,上菜,收盘,再坐下来吃”,给母亲过节,但是母亲却是最忙碌的,忙着修饰帽子,忙着做饭等。
效果。
这些情节的设计,一方面制造了一种喜剧效果,让人哑然失笑,感觉本末倒置,引人思考,怎样才是真的爱母亲。
另一方面,在这些充满笑点的情节里面突出了母亲的形象,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体贴奉献等,令人感动,突出了主题。
(4)结合“母亲把两顶帽子都修饰一番,使它们显得更好看”“怕我们肚子饿,母亲还准备了一顿便餐”等句子可以看出,母亲在做这一切的时候都是主动的,是自愿的,是享受的。
示范:虽然家人给母亲过的这个节日反而让母亲更加忙碌、辛苦了,但是母亲却从中感受到家人对她的关心,并且她的幸福是来自于家人的快乐,家人快乐,她就快乐了。
因此她认为有家人的爱、有家人的幸福的这一天就是她最幸福的一天。
故答案为:⑴① 大家筹划过母亲节;② 大家决定母亲留下;③ 大家外出游玩(概括合理即可)⑴ 参考要点:①无私奉献;②慈爱善良;③体贴宽容;④勤劳忙碌
⑴ 本该过节的母亲却留在家里,要给母亲过节的家人却外出游玩。
(或:本该让母亲好好休息,结果却让母亲更加忙碌。
)这一情节出人意料(发人深思),令人哑然失笑(富有喜剧效果);突出了母亲无私奉献的形象,令人感动,也突出了文章主题。
(言之有理即可)
⑴ 参考示例:文中的母亲乐于奉献,甘为家人操劳。
在母亲心中,幸福不一定是索取和享受,有时放弃和付出,牺牲自己,快乐着别人的快乐,也是快乐和幸福的。
(能从付出的快乐这一角度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
一类是概括事件: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
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解题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⑴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概括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⑴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安排的赏析。
情节曲折,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不顺当,有波折,出人意料,常用方法有:巧设悬念、误会、伏笔,以抑扬相生之法着意蓄势,使文章波澜迭起,扣人心弦。
⑴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和对主旨的把握。
要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答,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注意语言流畅,表达准确。
能从付出的快乐这一角度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3.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当你自卑时,一定要自己看得起自己
邓为
①16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城最好的高中。
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
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大学,将来坐办公室就不用下地种田了。
②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要搬到省城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
父亲欣然答应,一来这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还可顺便照顾一下我。
③等我在高中读了一个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崽。
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儿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去推饲料。
④猪渐渐长得大起来,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了个精光,亲戚送给我们家的饲料也日趋减少。
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⑤我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但也一筹莫展。
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
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吗。
⑥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得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⑦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时常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
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黑橡胶”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在了父亲头上。
⑧我是一个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
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⑨但我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
终于有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人家都知道了,会嘲笑我……”
⑩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
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才说:“我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
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
”
⑪我的泪就落下来。
对不起了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呀!
⑫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
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这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
⑬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的成绩排在了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许多文章,一下子名声鹊起。
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
⑭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那拾馒头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
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有病……”
⑮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终究没说什么。
⑯第二天,我挟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坐在了教室。
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焉焉呆呆,心里冰凉得厉害。
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⑰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外。
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⑱我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了下来。
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爹。
掌声一下子
如潮雷动……”
⑲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两桶馒头和饭菜。
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
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
⑳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菜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
㉑1997年的金秋九月,父亲送我来省城读大学。
我们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人嘲笑的忧虑。
㉒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要看得起自己。
正如父亲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
(1)根据文中“我”的心理变化,完成下表(4分)
(2)简要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
(3)品味下列划线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每当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②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教室外面一丝不苟地聆听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她的黑棉袄上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4)有人认为本文标题改为“告别自卑”更好,你的意见呢?请简述理由。
【答案】(1)忧虑、焦急;窃喜不已;烦恼、恐惧;悔恨、感动
(2)自尊自强、疼爱儿子、教子有方、勤劳朴实
(3)①“远远”这一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我”有意疏远父亲的情形,传神地表现了“我”为空同学们发现这个捡馒头和生发的农民竟然是“我”的父亲的心理,表现了“我”的虚荣、自卑②“一丝不苟”是神态描写,表明父亲听家长会的态度之认真仔细,“厚厚的”表明他站在外面时间之长,两个词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与重视。
(4)示例一:我认为“告别自卑”好。
因为它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做人要自尊自强的主旨,为全文奠定了励志、自信的情感基调,总领全文。
示例二:我认为原文标题更好,因为它引用了主人公的一句关键话语,而且与文中两次重复的语句遥遥相应,有力地突出了做人要自尊自信的主题。
充满哲理,发人深省。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体会我的心情,结合语境分析,文章第④段写到,猪渐渐长得大起来,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了个精光,亲戚送给我们家的饲料也日趋减少。
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看到这种情况,我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但也一筹莫展;当我发现许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
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挺好吗。
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得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此时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
但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时常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
好在同学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