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权TOPSIS与ESDA的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及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熵权TOPSIS与ESDA的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及
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杜海艳;韩景
【摘要】以黑龙江省77个县域为研究对象,构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比较分析黑龙江省2003、2008与2013年县域经济指标权重和县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并结合ESDA法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及空间格局演
变进行探讨。
研究表明:(1)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集聚明显,空间差异不断扩大,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2)局部差异方面,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西部边缘化”特征和经济退化现象,“HH”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哈大齐”地区;“LL”区主要集中在以克山县为中心的西北部地区
并有向四周扩散的趋势。
(3)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和比较优势,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是实现黑龙江省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77 coun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y economy territory development difference index evaluation system, using entropy and TOPSIS metho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2003, 2008 and in 2013 the coun-ty econom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county development level in-dex weight and value; combined with the ESDA method to the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and discusse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evolution.Research shows that: (1) similar regional ag-glomer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county territory economy de-velopment level, expanding space differences, the imbalance of the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2) local differ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obvious western“marginalized” characteristics
and economic phenomenon, the“HH” area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west of“ha DaJi” re-gion; “LL” area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hill county as the center of the northwest to the trend; (3) the radiating and driving play play area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rive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年(卷),期】2015(000)005
【总页数】4页(P5-8)
【关键词】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区域经济差异;黑龙江省
【作者】杜海艳;韩景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境学院,大连116029;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境学院,大连116029; 金普新区规划局,辽宁大连1160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4.9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在人均意义层面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的一种现象,是反映区域经济实力的整体变化[1]。
区域经济差异作为一种普遍的经济与社会现象,历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2]。
国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较早,已经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
早期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冈纳·漻尔达尔(G.M y d r a l)的循环积累因果理论;赫希曼(A.O.H i r s
h m a n)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威廉姆逊(J.Wi l l i a MS o n)的倒“U”形曲线论;弗里德曼(J.R.F r i e d m a n)的中心—外围理论[3-6]。
近年来学者从内生
增长和递增收益角度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主要有:贝克尔( B e c k e r)、墨菲( K.M u r p h y)、和塔莫拉( R.T a m u r a)从人力资本的
角度;金( R.K i n g)和赖贝罗(S.R e b e l o)从政府作用的角度;史格斯罗姆(P.S e g e r s t r o m)等人从产品创新的角度,论证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7-9]。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区域经济差异也做了诸多相关研究,从研究尺度来看,由大到小,如区域经济差异[11,12],省域经济差异[13],县域经济差异[14,15]研究等;从研究方法来看,常用的方法有熵权法、空间自相关法、S WO T法、ESDA-G I S
法[16-19]等。
本文依据已有的研究成果,T O P S I S与ESDA相结合,以黑龙江省县域为研究
区域,对15个经济指标比较分析,进而对其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做出客观评价,并对其空间格局演化进行探讨,目的在于对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做出科学、正确的评价,优化区域空间结构,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今后黑龙江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最东端,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
自2003年,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黑龙江省保持了连续8年增长;2012年经济开始下滑,长期以煤(双鸭山、七台河、鸡西、鹤岗)、油(大庆)为支柱产业的黑龙江,煤油产量双降;2014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速仅
2.9%,为全国最低。
能源产业占经济比重过高,资源开采竭尽枯竭,后继产业发
展不足,经济发展前景堪忧。
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大庆市区人均GDP(2013年)高达265550元,而最低的青冈县仅8054元,前者是后者的32.9倍,经济发展差
距较大。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于处理
本研究选取2003、2008、2013年作为研究节点,空间分析尺度为黑龙江省142个县、市、区,考虑到某些地区的行政区划有所变动,以2014年的行政区划为基准对各地级市的市区进行合并,最终形成77个县域分析单元。
经济指标数据来源于《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4、2009、2014)》。
利用熵权法计算 15个经济指标的权重及各县域单元三个时间节点的经济综合评价值,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在S P S S 20.0中进行正态检验,确信其符合正态分布。
基于以上数据在ARCGIS10.2和G e o D a 1.4.0环境下对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及时空演变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
2.2 研究方法
2.2.1 熵权法T O P S I S
熵权法是根据各评价指标提供的信息客观确定其权重,作为权数的熵权,它不仅能客观体现决策时某项指标的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程度,而且能突出地反映指标权重随时间的变化状况,因而非常适合县域经济评价研究,计算步骤如下[20]:
①确定评价对象,建立指标矩阵Z={zij}m×n,标准化处理得到新矩
信息熵
其中
差异系数值越大,表示差异度越大,权重越大;j的权重
加权矩阵…n),最优解最劣解(y1j,y2j,…,ynj)。
各待评价对象与最优解和最劣解得欧氏距离:
综合评价指数
Ci越大越接近最优解,评价对象越优越。
2.2.2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是分析某一地区与其相邻地区的社会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依赖性与相关性的区域分析方法,根据度量方法可将(ESDA)分为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
反应研究区域内空间邻接单元观测值的相似性,即从整体上分析区域内空间单元存在的空间关联性,常用M o r a n's I指数来度量,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i、y为地理单元;为观测值;n为区域个数;为平均值;wij为空间权重矩阵。
M o r a n's I∈[-1,1],I>0,表示正相关,越趋近与1,表示经济发展水平相同的地区空间集聚性越显著,空间差异性越小;I<0,表示负相关,越趋近于-1,表示地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越显著[21]。
局部空间自相关。
反应区域内某一单元与其相邻单元之间存在的空间异质性,常用M o r a n散点图与L i s a值来度量,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是经过标准差标准化的观测值。
3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子评价
3.1 指标体系构建
遵循全面性、典型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22],从经济规模、效益水平、结构水平、人民生活和对外开放的选取15个指标,建立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表1)。
3.2 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根据熵权 T O P S I S法,对 2003、2008与 2013年 77个区县15项指标构成的
原始矩阵作标准化处理,由于所选用经济指标均为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理想指标,采用正向极值标准化处理,计算指标的信息熵进而得到指标的权重(表1)。
从各项指标权重看,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和地区出口总额0.096和0.090,高于其它指标权重但低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权重0.106,表明黑龙江省对外开放程度很高,但是影响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首要因素是结构水平中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以油、煤为主的第二产业拉动,自2012年起,煤油枯竭,开采难度大,经济塌陷。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的指标权重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076,说明经济规模因素对全省的各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的影响。
而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均略高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说明各地的第二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起的作用大于第三产业。
就整体而言,各指标权重间差异显著,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大。
黑龙江省应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表1 2003-2013年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及权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规模效益水平结构水平人民生活对外开放地方生产总值0.085 地方财政收入0.08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0.08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07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0.051 城镇化率0.061第二产业业产值比重
0.106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0.026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0.080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0.0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04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0.032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0.05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0.096 进出口总额0.090
4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格局演化评价
4.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利用公式(1)与 G e o-D A软件,计算 2003、2008与2013年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全局M o r a n's指数,计算结果如下(表2)。
表2 2004-2013年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全局自相关分析结果年份 M o r
a n’s I E(I) 标准值 Z P 2003200820130.315620.276830.21421-0.01594-
0.01594-
0.015940.006760.006730.006312.040632.583262.532790.001450.000730.00 085
由表2可知,2003-2013年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M o r a n's值为正数
且数值较高,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黑龙江省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
M o r a n'sI由0.31562下降到
0.27683再下降到0.21421,说明2008-2013年间各县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差异逐渐变大,即发展较快的地区与发展较慢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明显。
4.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依据公式(2)和G e o-D A软件,计算2003-2013年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水
平L I S A值,在z检验的基础上,绘制出2003、2008和2013年的L I S A集聚图(图 1)。
总体来看:2003-2013年,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分异显著,集
聚性逐渐增强,其中以L L”区最显著,“H H”区、“ H L”区和“ L H”区数
量相对较少,各类型区主要集中在黑龙江西部地区,说明在近10内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西部边缘化”特征和经济退化现象,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扩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图2)。
“H H”区集中在西南部。
“H H”区数量从2003年3个增加到2008、2013年4个。
与2004年相比,2008年安达市因技术创新能力弱,未形成主导产业,退
出H H”区;杜蒙县、肇源县由于第一、二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第三产业
规模不断扩大,加入“H H”区。
到2013年,肇州县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资源型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也加入了“H H”。
“H H”区数量微小变化及
个别地区发展水平的转换,说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不稳定;但整体分布格局相对稳定,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受“H H”区辐射作用影响,能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L L”区集中在西北部,近10年来逐渐增多。
“L L”区数量由2003年5个增
加到2008年13个;到2013年继续增加,达到16个。
逊克县、绥棱县、海伦市、克山县、讷河市、明水县、青冈县、望奎县在2008年内加入“L L”区,这
些地区多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到2013年,绥化市区、兰西县、嫩江县也加入“L L”,绥化市工业经济发展缓慢;兰西县与
嫩江县以农业为主,土地退化严重,农业产值不高,第二、三产业基础薄弱。
说明这些地区发展水平低,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比较小,经济集聚性弱。
“H L”区中,齐齐哈尔市区在2003-2013年间处于此区内,缘于齐齐哈尔市是“一五”期间兴建的重工业基地,典型的工业城市,拥有较为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经济发展良好稳定。
到2008年绥化市区加入此区,但到2013年又退出此区,表明绥化市区经济发展不稳定。
“L H”区分布在“ H H”区周围,数量由 2003、2008年5个减少到2013年
2个。
与2003年相比,到2008年,杜蒙县、肇源县的第一、二工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因而退出“L H”区,加入“H H”区;安达市因技术创新能力弱,未形成主导产业,由“H H”区变成“L H”区;
巴彦县由于立县财源项目少,“三农”问题多,加入“L H”区。
到了2013年肇
州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资源型企业发展势头良好,退出“ L H”区,加入了“ H H”区;林甸县、巴彦县,林甸县与巴彦县在积极推进改革,调
整产业结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由此退出了“L H”区。
图1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部L I S A集聚图
5 结论与建议
图2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类型变化注:HH区-区域自身经济发展水平高并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保持密切相关;LL-区域自身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均
较低;LH-区域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HL-区域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5.1 结论
本文采用T O P S I S对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因子进行评价,并结合ESDA
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格局演变走势进行探讨,结论为:①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集聚明显,空间差异不断扩大,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②局部差异方面,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西部边缘化”特征和经济退化现象,“H H”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哈大齐”地区;“L L”区主要集中
在以克山县为中心的西北部地区并有向四周扩散的趋势,地区间发展差异拉大。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与可操作性,文中对市域单元的“区”进行合并,形成一个县域单元,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更详细的数据支撑将有利于取得更加客观的分析结果。
5.2 建议与对策
黑龙江省要继续发挥“哈大齐”这一经济重心在经济发展中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特别是要加强西南(H H区)与西北(L L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快“L L”区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形成新型产业格局。
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外国内产业分工与合作,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如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快发展特色产业、生态产业等替代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形成以生态经济为主的产业格局。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外向型经济。
黑龙江省对俄边境口岸15个,独特的外部优势有利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现有的合作基础,赋予对外开
放先行先试政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开放体制机制,改善开放政策环境,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推动双方资源、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要素在更大范围进行优化整合,努力形成新的竞争力,推动黑龙江对俄经贸合作实现新突破。
【相关文献】
[1]覃成林.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2]柯文前,陆玉麟.基于县域的福建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经济地理,2011,31( 7):1081-1087.
[3]Myrdal,Gunnar.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 developed Regions,Gerald Duckworth, 1957.
[4]Williamson J G.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 description of the patterns[J].Economic Developmentand Cultural Change,1965,13(1):3- 45.
[5]FRIEDMAN J R.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Venezuela [M].Cambridge: MIT Press,1966.
[6]Masahisa F,Hu D.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1985- 1994: the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J].The annals ofRegional Science,2001,35(1):3- 37.
[7]Becker, G, Murphy,K and Tamura, R.Human Capital,Fertility,and Economic Growth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10).
[8]King, R., Rebelo,S.Transitional Dynamics and Economic Growthin the Neoclassical Model[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9).
[9]Segerst rom,P,Anant, T and Dinopoulos,E.ASchum perian Modelof the Product Life Cycle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12).
[10]孟德友,李小建,陆玉麟,樊新生.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空间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14,34( 2):50-57.
[11]刘艳华,徐勇,刘毅.基于ESDA方法的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格局及其演化特征分析 [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5):627-634.
[12]韩增林,张云伟.东北地区经济综合发展能力时空差异析[J].经济地理,2010,30( 5):
716-722.
[13]赵明华,郑元文.近十年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2013,
33( 1):79-85.
[14]李丁,冶小梅,汪胜兰,陈强.基于ESDA-G I S的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演化及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 5):31-36.
[15]蔡芳芳,濮励杰,张健,赵艳,朱明.基于ESDA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模式解析[J].经济地理,2012,32( 3):22-28.
[16]Jahanshahloo G R, Lotfi F H, Izadikhah M.Extension of theTOPSIS method for decision making problems with fuzzy data [J].Journal of Applied Mathematics, 2006, 181(2):1544- 1551.
[17]Gallo J L, Ertur C.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of the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per capital GDP in Europe[J].1980- 1995.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3.82(2):175- 201. [18]刘彦,邹家明,陈延良.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S WO T分析与对策建议[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48-51.
[19]余凤鸣,张阳生,周杜辉,杜忠潮.基于ESDA-G I S的省际边缘区经济空间分异[J].地理科学进展,2012,31( 8):997-1004.
[20]杜挺,谢贤健,梁海艳,黄安,韩全芳.基于熵权 T O P S I S和G I S的重庆市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及空间分析 [J].经济地理,2014,34( 6):40-47.
[21]关伟,朱海飞.基于ESDA的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时空分析[J].地理研究,2011,30( 11):2008-2016.
[22]赵文亮,陈文峰,孟德友.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11,31( 10):1555-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