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盐山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周测试题(5.6_5.12,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周测试题
(5.6-5.12,无答案)
年级姓名小组分数
一、选择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任何一种哲学思想都有它的根。
欧洲近现代哲学的根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国哲学的根则在于中国先秦的诸子学。
现在人们在研究哲学思想的时候,有两种意识,一种是全球意识,一种是寻根意识。
所谓全球意识就是放眼看世界,博采众家之长。
还有一个思想就是寻根意识,找到自己的根,不忘记自己的根,那样才能对自己民族的哲学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②在西方文化意识里,神话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神话里大多崇拜自然神。
西方人崇拜神,而且认为自然是由神创造的。
他们认为宇宙是奇中之奇,为什么宇宙是这样的美好和不可思议?希腊人怀着对探究宇宙奥妙极大的热情提出了这个问题,当时也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条件。
恩格斯说过:“只有奴隶制才使古代世界繁荣,使希腊文化成为可能。
没有奴隶制,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因为只有在奴隶制存在的条件下,才可能有一小部分人脱离劳动.专门做奴隶主,专门思考和研究问题,有可能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特别是研究自然。
希腊很多有名的哲学家都把世界归结为一种自然物,比如,泰勒斯认为世界起源于水;赫拉克里特认为世界起源于火;著名的哲学家毕达格拉斯,则认为世界起源于数。
总之,希腊过去的哲学,研究的目标是神和自然,这是他们关注的中心。
③但在中国古代人文意识中,信奉的中心不是神和自然,而是人和社会。
从商代开始,有文字记载就是奴隶制,一直到周的前期,还是奴隶制。
到周的后期,奴隶制开始解体,出现了动乱,奴隶制解体了,封建制开始产生。
这是个交替的过程,中国出现了动乱的状态——战争。
从春秋战国开始,战争连续不断。
处在动乱状态下,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当然是天下太平,动乱停止,政治走上轨道。
④中国人有没有神的意识?当然有,像图腾崇拜,崇拜狼,崇拜蛇等也都有,但是最主要的是崇拜帝。
崇拜帝又和另外一个观念连在一起,就是认为地上的统治者和天上的统治者是有关系的。
地上的统治者君主都是天帝的儿子,他本来就受帝的保护。
不过,不好的统治者常常被人推翻,如夏朝的统治者夏桀被商汤推翻了,商代最后的统治者商纣王被周武王推翻了。
于是人们时天的神圣性产生了怀疑,所以,到周代的时候产生了一个新的观念,就是从单纯重视天转向重视人,所以就产生了敬德保民的观念。
这是排除有目的、有意识的天的作用,承认人的作用和价值,这是中国人文运动的特点。
显然,这与西方不一样。
中国人文惠识重视人有两种主要的趋向,第一种是重视人力,第二种是重视人心、人的精神生活。
总的来说,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金律,被现代人所接受。
而且在世界上广泛被人们所接受,这是很了不起的。
⑤梁启超讲过:东方的学问以精神为出发点,西方的学问以物质为出发点。
如果要寻求知识的饥荒在西方找材料,寻求精神的饥荒在东方找材料。
中国的现代哲学家所秉承的很多思想,根在中国古代,特别是由于中国人文意识特点,造成中国现代哲学的侧重点和西方是不一样的。
(摘编自张文儒《中国现代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关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中国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出现很多哲学流派,他们的思想就是中国现代哲学的根。
B. 现在人们用“寻根意识”来追溯哲学的根源,能够更深入了解本民族的哲学。
C. 梁启超认为,东西方学问的出发点是迥异的,前者重在物质,后者重在精神。
D. 古希腊哲学关注的中心是神和自然,而中国古代人文意识信奉的中心是人和社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主体部分从两方面着手,对比论证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起点不同。
B. 文章开门见山,首先提出“寻根意识”比“全球意识”更重要的鲜明论点。
C. 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开,最终论证了中国现代哲学偏重于精神的人文特点。
D. 中国现代哲学与占代哲学关系紧密,这是作者比较中西哲学根源的目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因为在西方文化里人们崇拜自然神,所以西方哲学家都把世界归结为一种自然物。
B. 希腊人由于对探究宇宙的奥妙和神奇有着极大热情,所以他们专门创造了奴隶制。
C. 同样是奴隶制发源,导致东西方哲学思想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所存在时间的长短。
D. 不同于古希腊文化,中国古代人文意识从崇拜帝转向重视人,重视人的作用和价值。
(二)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戏曲既需传承也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
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___了。
突破前人。
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
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__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
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
他眼界开阔,___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
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___, 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
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断,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4.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 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 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 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寿终正寝名噪一时兼容并蓄照猫画虎
B. 无疾而终名垂青史兼容井蓄按图索骥
C. 寿终正寝名垂青史博采众长照猫画虎
D. 无疾而终名噪一时博采众长按图索骥
6.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 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 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粒剩饭的佛缘
吕啸天
①梅城北山云峰寺新来了一位年轻的僧人了同。
中午用餐的时候,了同对着一钵清淡的斋饭感到难以下咽,勉强吃了几口就回寮房睡觉去了。
了同生在一个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因与生意伙伴反目成仇遭到算计,被告到官府,万贯家财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父母遭受如此打击一病不起。
成了孤儿的了同走投无路,不得不皈依佛门,但是富家子弟的习性一时无法改变。
②当天用晚膳的时候,了同见到装进他僧钵里的竟是中午只吃了几口的剩饭,心里很生气,就责问负责膳食的师兄了容:“你把剩饭倒给我,是不是见我是新来的好欺侮?”
③看着师弟没有因为浪费粮食感到羞耻,反而理直气壮的样子,了容也有了怒气:“这规矩是师傅定的,你若不满,你找师傅理论去啊。
”
④了同闻言当下就朝方丈室跑去,但是只走了几步,想到师傅云源大师那威严的样子。
心里不禁有些害怕,不得不回到斋堂,端起那大半钵剩饭硬着头皮吃了下去。
吃那钵斋饭,了同用了半炷香的工夫,他认为这是自出娘胎二十年以来最难吃的一顿饭。
⑤第二天又到用膳的时候,了同端着一钵斋饭,勉强吃了一半,另一半无论如何也吃不下了。
但是僧人用餐要求一粒不刺全部吃完,整个斋堂不设放置剩饭剩菜的器皿。
于是了同悄悄溜了出来,想把剩饭偷偷倒到门外的一条水沟里。
⑥“能吃的饭,怎能倒掉?”了同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呐喊,回过头来一看,不由大惊失色,说话的竟是住持云源大师。
⑦“一粥一饭,普度天下苍生。
一粥一饭.当视为万物之源。
”跟在了同身后的住持云源大师手里托着一只空钵,一脸威严地对了同说:“把剩下的斋饭全倒进这个空钵之中。
”
⑧了同不知师傅的用意,但是见到他一脸威严,不敢多问,只得把半钵饭倒进师傅手中的钵里。
此后一连几天,每次见了同有吃不完的饭莱准备倒掉时,云源大师都会让他把剩饭倒进一只空钵里。
⑨一晃过了一个月,了同慢慢适应了寺庙里的生活,但是始终觉得寺里的斋饭做得清淡寡味。
这一天。
他用完餐等到斋堂里只剩下师兄了容一人在打扫卫生。
于是提出能不能把饭莱做得可口一些,还说道:“师兄,你不把饭菜做得好一些,我还会继续剩饭的。
”
⑩话音刚落,了容猛地把一张凳子狠狠地掇在地上,一脸涨红道:“你可知道,你每顿饭那些吃不完的饭菜倒进了师傅的钵里,就成了师傅的饭食。
”
⑪了同一听吓得大惊失色,连声道:“不,不会的。
”
⑫了容道:“自你上山一个月来,师傅已经没有在斋堂挂过单,就以你的半钵剩饭为食。
”
⑬罪过!了同感到羞愧难当,他来到师傅的禅房一下跪倒,请师傅宽恕他的不敬。
⑭云源大师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扶起了同给他讲了一件往事。
⑮三十年前,出生于官宦之家的云源大师遭政敌陷害被朝廷灭族。
他逃了出来,来到寺里。
与了同最初出家的日子一样,他觉得寺里的饭幕难以下咽,吃不完的就倒进水沟里。
住持没有责罚他,暗中把倒掉的剩饭捞起来洗干净后晒成米粒装进一个坛子,半年间装满了一大坛。
当年冬天,北山下起了五十年不遇的暴雪。
进出山门的道路被封住了。
寺庙里储存的粮食吃光了,包括住持在内的三个人面临着被饿死的威胁。
住持把那坛米粒取了出来,每天取一把熬成米粥,就是凭着这坛米粒撑了十几天,使寺里三人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⑯“一花一世界,粒米藏乾坤。
”云源大师长叹一声道,“饱食当念饥饿之窘,时时要惜
一粥一饭。
”
⑰了同一夜之间开悟,他辞别师傅,手托僧钵下山化缘。
所到之处,只求施给剩饭。
北山周边居民见他津津有味在吃剩饭,很是惊奇,一些浪费粮食的人心里也不免产生羞愧不安。
一年之后,北山周边兴起了节俭惜粮的好风气。
⑱云源大师知道,很是高兴:“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人惜饭,饭惜人。
心生惜心,万物有情。
”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7.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开篇写了同出生在富裕之家,父亲是一位商人,与后来写云源大师出生在官宦之家形成照应,在结构上暗联。
B. 这篇小说以剩饭为线索,以小见大,通过讲述师徒两代出家人的生活小事,倡导人们要居安思危,节约粮食。
C. 小说末段运用佛家偈语,高度浓缩了对事物的价值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探索。
D. 云源大师是一位佛法深厚的高僧,既有身教,又有言教,先自己以剩饭为食一月,后又用三十年前自己亲历的事感化了同。
8. 文章多次写云源大师“一脸威严”,最后说他“威严的脸上有了笑容”,云源大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6分)
9.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一粒剩饭的佛缘”的理解。
(6分)
四、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郭宗皋,字君弼,福山人。
嘉靖八年进士。
擢御史。
十二年十月,星陨如雨。
来几,哀冲太子薨。
大同兵乱。
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
帝大怒,下诏狱
..,杖四十释之。
历按苏、松、顺天。
会廷推保定巡抚刘夔还理院事,宗皋论夔尝荐大学士李时
子,谄媚无行,不任风纪,坐夺俸
..两月。
二十三年十月,寇八万全右卫,抵广昌,列营四十里。
顺天巡抚殊方下微,擢宗皋右全都御史代之,寇已去。
宗皋言:“密云置要害,宜宿重兵。
乞敕马兰、太平。
燕河三屯岁发千人,以五月赴密云,有警-总兵官自将赴援。
居庸、白杨,地要兵弱,遇警必待部奏,不能及事。
请预拟借调之法,夸建昌三屯军,平时则协助密云,遇警则移驻居庸。
”俱报可。
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竞无实坐夺俸一年。
故事京营岁发五军诣蓟镇防秋。
宗皋请罢三军,以其犒军银竞本镇募兵费。
又请发修边余银,增筑燕河营、古北口。
帝疑有侵冒,令罢归听勘。
既而事得白。
寻进兵部右侍邓,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俺答三万骑犯万全左卫,总兵官陈风、副总兵林椿与战鸡儿岭,杀伤相当,宗皋坐夺俸。
明年再犯大同,总共官张遮及椿皆战兄,宗皋与巡抚陈耀坐夺俸。
给事中唐禹追论死事状,因言全军悉陷,乃教十年未有之大衄。
帝乃连宗皋及耀,各杖一百,耀连死,宗皋戍陕西靖虏卫。
隆庆改元,从戍所起刑部右侍郎。
改兵.部.,协理戎政。
旋进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给事中庄国祯劾宗皋衰庸,宗
皋亦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
万历中,再存问
..,岁给廪隶。
十六年,宗皋年九十,又遣行人存问。
是年卒。
赠太子太保,谥康介。
(节选自《明史·郭宗皋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竞无实/坐夺俸
一年
B. 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
一年
C. 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D. 久之/宗皋闻敌骑四十万欲分道入/奏调京营/山东/河南兵为援已/竟无实/坐夺俸一年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捕犯人的监狱。
明代的锦衣卫拥有自己的监狱,称诏狱。
B. 夺俸,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
俸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受的薪金。
C. 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D. 存问,指慰问并进行请教,在古代,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关心和虚心纳谏。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郭宗皋直言进谏,不畏强权势力。
他上疏规劝皇帝要改善为政的方法,被廷杖四十;众臣讨论推举保定巡抚刘夔时,他极力陈说刘夔谄媚权势劣迹。
B. 郭宗皋善于思考,常有独特见解。
在密云等地的驻兵方式上及蓟镇的边防事务等方面.他都提出了创新的做法,这些都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认可。
C. 郭宗皋受到追责,戍守陕西边塞。
鹞儿岭一战无胜果,大同一战总兵张达等战死,都使他受到处罚,后来他又受到朝廷追责,戍守陕西靖虏卫。
D. 郭宗皋致仕还乡,备享朝廷恩荣。
他告老还乡后,皇帝屡次派人前来问候,并送给他廪米和仆人;在他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太保,赠谥号“康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