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金色笔记》中的主要男性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主要男性形象
■王楚韵/
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摘 要:《金色笔记》是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成名作。

国内外学者对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做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但对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研究甚少。

鉴于男性是两性关系中的另一重要角色,本文旨在分析和解读这部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由此来探讨莱辛在作品中反映的两性观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男性形象 两性观 指导意义
一、金色笔记简介
多丽丝·莱辛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金色笔记》的发表奠定了她在西方文坛的地位。

这部小说颠覆了以往对于小说结构以及女性形象的固有模式,不分章节,由题为“自由女性”的故事和五本笔记构成。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安娜·沃尔夫,是一位单身母亲同时也是一位作家和政治活动家。

她用黑、红、黄、蓝四种颜色的笔记记录自己生活的不同方面。

这四本笔记穿插于整个故事过程中,在四本笔记之后,故事的最后两个部分之间出现了构成书名的金色笔记。

在有序的表面之下,却记录了安娜在爱情、创作和政治信仰方面经历的困境以及对完整人格的不懈追寻。

在这部作品中,莱辛通过对主要的两位女主人公的细致描写反映了自由女性其实不自由,以及她们大胆追求自己的目标和信仰的决心,通过对女主人公最终的完整人格的描写从而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新型的和谐的两性观。

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两性关系的另一重要角色,作品中的男性形象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主要男性形象的分析
作品中的男性作为造成安娜及摩莉等“自由女性”身处困境的代表,其形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而这些男性形象又各有其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非常极端的大男子主义者,以德·席尔瓦为代表。

作品中的德·席尔瓦英俊潇洒,“显得活泼敏捷,精力充沛,而又容光焕发”[1]
;他出身名门,学识渊博,在两性关系中一直占据
上风,但他对女人尖酸刻薄,说谎成性,始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女性。

他的英国妻子为他背井离乡但最终惨遭抛弃。

走投无路之时,他找到了安娜并
暂住在她的房子里。

他与安娜有过一夜情,然而由于他的冷漠无情,第二天安娜就宣布两人不再有任何超出朋友的情谊。

这伤害了席尔瓦的自尊,他便充满恶意地打电话骚扰安娜并无耻地把妓女带回安娜家。

从另一方面看,席尔瓦因其没有收入,经济上的窘迫使得他有强烈的挫败感,通过欺骗和玩弄女性发泄出来。

因此可以称他为极端男权主义者的悲剧。

第二类是以理查和迈克尔为主要代表的男性,他们自视清高,不能平等地看待夫妻或是情人关系。

他们的共性是都有婚外情。

理查是摩莉的前夫,是英国首屈一指的富翁。

摩莉不能容忍他的专制,结婚一年后便与其离婚。

理查的第二任妻子马莉恩是传统的家庭妇女,事事听从理查,却也在结婚十五年后与之离婚。

理查说:“你们真的觉得是我的过错
吗?”[1]在两次离婚后,理查不仅不检讨
自己的所作所为,反而开始与一个和年轻时代的马莉恩相似的女性生活。

这种男性对待婚姻和女性的态度显而易见。

迈克尔也是这类男性的代表。


一方面依赖安娜,希望她以情人的身份担任妻子的角色,另一方面最不喜欢有主见,理性的安娜。

这与安娜的本质特点是相违背的。

五年的婚外情使安娜付出了真心以及所有,而最终换来的却是迈克尔的无情抛弃。

也正因为这样,安娜才最终陷入了人格分裂的边缘无法自拔。

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安娜的前夫乔治,虽然作品中对其描写很少,但从安娜与其离婚的原因来看,他也是一个对待女性居高临下,不尊重女性的人,因为他需要有女人听他摆布,而安娜恰恰不是这样的女性。

最后一类人是以索尔为代表的男性,也就是最终和安娜互助的类型。

索尔是一位美国共产党员,他和安娜有着共同的政治信仰,尽管在共产主义的波折起伏中深受伤害,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而恰恰是这种不放弃的精神渐
渐影响了安娜。

这一点可以通过作品
中安娜所做的梦境的改变看出来。

并且与索尔的交往促使安娜从绝望崩溃的边缘走了出来,态度也开始变得乐观积极,最终实现了人格的统一。

因此,可以说,索尔是安娜的引路人和追求理想过程中的灯塔,对安娜的积极改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并且,索尔与安娜的互相理解和支持向读者展示了莱辛想要表达的两性关系,即一种和谐共存互助的新型关系。

三、莱辛的两性观
在这部作品中,莱辛通过女主人公安娜及其好友作为“自由女性”想要追寻自由的过程中与不同的男性之间的关系来反映出她对于两性关系的态度,即任何一方如果不能平等地去看待对方,真诚地去对待对方的话都不会有好的结果。

男性不能离开女性而获得自由,同样,女性也不可能离开男性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两性关系应该是共存、互助和共同发展的关系,只有这样,两性关系才能和谐,才是女性自由的途径。

安娜之前遇到的男性都是不尊重女性的代表,特别是迈克尔,与安娜维持了五年的婚外情,安娜为之付出真心却遭到抛弃,这样的男性是不值得女性去留恋的。

后来遇到的索尔,虽然也有点以自我为中心,但是经过相处,安娜在他身上发现了优点从而促进了她人格的完整,也使她重获了创作的信心。

同时,索尔也从安娜身上吸取了女性的光芒,促进了他的写作。

可以说,他们达到了互助和共同发展。

莱辛的两性观和女性主义的两位代表人物的观点一致。

波伏娃认为:男性和女性可以建立友好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去获得真正的自由。

这和伍尔夫的女性观点不谋而合。

伍尔夫在她的著作《一个自己的房间》里首次提出了雌雄同体,因为两性合作是很自然的,男女统一能够实
现最大满足和最完整的幸福。

[2]她认
为,人类正常和舒适的状态是当两性和谐生活,精神上合作的时候。

雌雄同体解构了传统的两性对立,向我们显示了男性和女性的理想关系。

(下转第24页)


可以分为“形神兼备”和“形陋神明”两个方面。

(一)形神兼备
《世说新语·企羡》第6则云:孟昶未达时,家在京口。

尝见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

于时微雪,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
王恭是东晋重臣,家世显赫、位高权重。

《世说新语·容止》篇中第三十九条赞美他“濯濯如春月柳”,可见他容颜之俊美。

孟昶从篱笆间窥得王恭一个背影,就赞叹他“神仙中人”,可见其非凡气度。

同篇第23则还记载了庾亮的故事。

苏峻之乱后,温峤和庾亮投奔陶侃求救。

此次祸乱是源于苏峻不满庾亮削夺其兵权,故发兵讨伐之。

陶侃亦知庾亮罪责难逃,故不愿施以援手。

但见到庾亮后,“庾风姿神貌,陶一见便改观。

谈宴竟日,爱重顿至。

”前后态度之变化,令人大为惊异。

由此可见,庾亮的风姿气度的确非同一般,令陶侃改变了原来的主意。

(二)形陋神明
非凡的风度和气韵并非王恭、庾亮这样的美男子所独有,《世说新语》中还有许多“形陋神明”的独特人物。

《容止》篇第1则云:
魏武将见匈奴使。

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皀代,帝自捉到立床头。

既毕,令间谍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
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崔季皀即崔琰,是曹操重要的下属之一,据说他“身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而曹操“形陋”、“姿貌短小”。

使者一眼就看出了曹操才是正主,可谓目光过人。

这条专门《容止》一篇首位,可见魏晋士人不仅追求外表美丽,也崇尚内在的风度和气韵。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也是“形陋神明”的代表。

《容止》篇第13则说他“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可以说是既无高大的身材,亦没有出众的外表。

但这一则并不是在批判他,“悠悠忽忽”是赞美他神态悠闲自在,“土木形骸”则是说他将身体当作土木,不修边幅,赞美他的质朴自然。

刘伶作为七贤之一,最著名的要数他喝酒的癖好。

如果说阮籍醉酒是为了避祸,他的醉酒则纯粹是为了享受酒的醇美,为了自在潇洒的人生,为了生命本真的探求。

这样一个自然淳朴的人,他的美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外表,而是由内而外散发的风度和气韵。

三、结语
魏晋时期是士人思想大变动、大解放的时期,他们不再受到儒家礼法的束缚,转而追求放任纵情的生活,于生命无常、时光易逝中体悟个人的价值和人
生的意义,继而发展了玄学作为思想意识形态,追求自然本真的生活。

在审美
标准方面,他们更看重的是人本身的价值,美丽的姿容和非凡的神韵都为他们所重视。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的那样,“‘世说新语时代’尤沉醉于人物的容
貌、器识、肉体与精神的美。

”⑦
总之,这是一个士人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他们提出了“形神并茂”的审美标准,追求人本身的美和价值,因而也显得分外迷人与可贵。

注释:
①宗白华.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M].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②余嘉锡.
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531.后文所引用《世说新语》原文均出自本书。

③王文锦.
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948.
④周振甫.
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79.⑤骆玉明.
世说新语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2.⑥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701.⑦宗白华.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M].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上接第22页)参考文献:
[1]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陈才宇,刘新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Woolf,V.ARoomofOne sOwn
(1929)[DB/OL].2001-01-05.http://
ishare.iask.sina.com.cn/f/7477893.html.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
规划项目“女性主义理论视域下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项目编号:
XKJS201509)。

作者简介:王楚韵(1983-),女,汉族,云南石林人,曲靖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