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环境系统分析概论
环境学概论_第一章_绪论

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变
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可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指水、大气、生物、阳光、 岩石、土壤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结构单元 环境要素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例如:
由水组成水体,全部水体总称为水圈;
由大气组成大气层,整个大气层总称为大气圈;
环境学概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 绪论目录
第一节 环境及其组成部分 第二节 环境问题 第三节 环境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时至今日,人们通过无数次的考察,在宇宙中最适 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唯有地球。 迄今为止,在宇宙中,地球是个独立体,不能与别 的星球交流与合作。 目前适于人类生存的只有一 个地球,人类应该庆幸和珍惜 宇宙对我们的厚爱,倍加爱护 地球环境。我们有责任和义务 去了解地球家园的环境和出现 的问题,这样才能懂得如何去 珍惜地球,保护环境。
广义的讲,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 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 发展的一切现实的或潜在的问题。
狭义的讲,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或生活
方式所导致的各种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和生态系统
失调。
(1)第一环境问题(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第一环境问题也称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指自然界 发生异常变化,分两类: 一是如火山爆发、山崩、地震、海啸、台风、水 旱灾害等自然灾害; 二是自然界本来就存在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 如某些地方水土中缺少(或过多)某些人体所需的化学 元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地方病)。
(二)环境学的内容
(三)环境学的分科
(四)环境学的主要任务
一、 环境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环境科学是经过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便从零星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第一、二章知识要点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1、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学概论——精选推荐

环境学概论环境科学概论第⼀章绪论第⼀节环境、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产⽣1.环境(Environment)1.1 什么是环境环境,就词义⽽⾔,是指周围的事物,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主体⽽⾔,从这⼀⾓度上讲,环境是⼀个相对的概念,它会随着―主体‖的变化⽽改变。
―环境‖⼀词,作为⼀个专门术语,同样会随着学科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对于⽣态学,由⽣态学的经典定义:―研究⽣物之间及其⽣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不难看出⽣态学中的环境是相对于⽣物这⼀主体⽽⾔的外部世界,它包括光照、⽔分、⼟壤,温度、地形地貌等。
什么是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对于伴随着20世纪50年代前后―环境问题‖,更确切地说是―环境污染问题‖的第⼀次⾼潮的出现⽽逐渐发展起来,并逐渐扩⼤其研究内容的环境科学来说,其主体是⼈类。
环境科学中的―环境‖的定义应该是以⼈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全部。
这⾥的外部世界包括⼈类已经认识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类⽣存与发展的周围事物。
它包括⾮⽣物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环境、⽔环境、⼟壤环境),也包括⽣物环境(Biological environment)。
1.2 与环境密切相关的概念(1) ⽣态(Ecology)1866年德国博物学家E. Haeckel在《普通⽣物形态学》》中的最经典的定义:―研究⽣物之间及其⽣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1972年现代著名⽣态学家E.P.Odum在《⽣态学基础》中的定义:―⽣态学为研究⾃然界的构造和功能的科学‖。
当前,⽣态⼀词也越来越多地被作为⼀个修饰词⽽⼴泛应⽤,这时它更多地强调的是:⽣物系统(包括⼈类)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种和谐关系。
⽣态保护、⽣态平衡、⽣态运动、⽣态经济、⽣态⼯业、⽣态⽂明等。
如:⽣态⼯业强调的是⼯业这种⼈类的⾏为应与环境相协调,⽽应该不向环境排⼊过量的污染物。
(2) ⾃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然资源的定义⼈们引⽤较多的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gramme) 给出的定义:在⼀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发⽣经济价值,以提⾼⼈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人体工程学第一章 概论

人体工程学
Human Engineering
第一章 概 论Βιβλιοθήκη 1.1人体工程学简介
1.1.1 定义及命名由来 概述:人体工程学是一门研究人与机械 及环境的关系的学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它以人—机关系为 研究的对象,以实测、统计、分析为基本的 研究方法。
(4)人体工程学研究的重点是系统中的“人”:
在解决系统中的人的问题上,主要有两条途径: A .使机器、环境适合人; B .通过最佳的训练方法,使人适应于机器和环境。
1.1.4 人体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 工作系统中的人:
人体尺寸;信息的感受和处理能力;运动的能力;学习 的能力;生理及心理需求;对物理环境的感受性;对社会环 境的感受性;知觉与感觉的能力;个人之差;环境对人体能 的影响;人的长期、短期能力的限度及快适点;人的反射及 反应状态;人之习惯与差异(民族、性别等);
(2)“人的效能”:
指人的作业效能,即人按照一定要求完成某项作业时 所表现出来的效率和成绩。
(3)“人的健康”:
包括身心健康和安全。人体工程学不仅要研究某些因 素对人的生理的损害,例如强噪音对听觉系统的直接损伤, 而且要研究这些因素对人心理的损害。安全是指避免事故, 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造成事故的人为因素。
1.1.2 人体工程学发展的历史
上古时代 19世纪末至一战(萌芽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初兴时期)
两次世界大战后(迅猛发展 ) 我国人体工程学的发展
环境学概论(第一章)

人类发展初期的环境问题是因过度的采集和狩猎,消灭了 居住区周围的许多物种,破坏人们的食物来源,使其生存受 到威胁。因而这一时期,人类总是在迁徒。
(二) 第一次浪潮时期的环境问题
第一次浪潮,即原始农业、畜牧业、新石器时期。这 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使用农具,建立灌 溉系统,过定居的生活等,人们不再频繁迁徒了,解决了 生存的危机,有稳定的生活,但是,“刀耕火种”,“反 复弃耕”导致土壤破坏,出现水土流失,使沃土变成了不 毛之地。这就是以土地破坏为特征的人类第二个环境问题。
拯救地球
环 境
世 界 关 注 的 焦 点
发 展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持续发展,已成为 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环境科学的诞生
环境科学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 过程中,为了解决环境问题而诞生的一门新兴 科学。 它是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 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环境学概论
主讲教师:李剑 曲阜师范大学
2010.08
农 业 现 代 化
科技发展
人类生活水平 的提高
工业技术
自 然 资 源
人口过剩、粮食短缺、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剧
人类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导致了生态环境破 坏,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大气污染
水土流失
水体污染
垃圾围城
矿山开采,破坏森林
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 保护法》则更明确地指出,“环境,是指 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 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 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 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 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二)环境的组成
第一章环境生态学概论

4.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1)更加往宏观的方向发展:个体生态学、种群生 态学、生态系统、生物圈、全球生态学(能量和物 质的流动无国界)。
(2)广泛应用系统理论(系统生态学):建立系统 的仿真模型,仿真生态系统的行为和各种管理措施。 应用最优化原理来控制和管理生态系统。
(3)与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的结合:生态经 济学。
生态意识、生态艺术、生态运动、生态伦理。 多样化的世界才是稳定的、可持续的、美好的!
课程概要
第一章 环境生态学概论
第一节 环境生态学有关概念
一、生态学的概念、起源与发展 二、环境与环境问题 三、环境生态学的概念
第二节 环境生态学基础
一、与生态学相关学科 二、生态学等级单元 三、生态平衡 四、环境的自净作用
(20世纪60年代至今) 生态学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 ,深入到自然科学和 社会(人文)科学中,形成各自的分支学科。渗入到 人类社会各种活动甚至思维和意识中。
形成的主要学派
①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结构分析为特点。 代表人物: G. E . Du Rietz ②法瑞学派:注重群落生态外貌,强调特征种的作用。 代表人物是 J.Braum-Blanquet ③英美学派:以动态和数量生态为特点。代表人物是 Clements和Tansley ④前苏联学派:植物(群落)与地学结合。代表人物: B.H.Cykayeb
陶渊明甚至把世俗生活比做牢笼,认为回归自然 生活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生态学的形成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科学探索活动再 度兴起,崇尚科学调查与科学实验。一些生态学的 理论开始形成,生态学达到一呼即出的境地。生态 学来源于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基础学科之一。英语 biology就兼有“生物学”与“生态学”的两个含义。
环境学基础

环境学基础第一章概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以人类世界社会主体的外部世界的主体。
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2、环境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基本规律,它包括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与创造多样性、以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3、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影响。
4、环境要素: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各异的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5.环境质量:环境要素(水体、大气、土壤、生物)受到污染影响的程度5.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破坏了环境系统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环境质量,对人类或者环境系统本身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6、环境破坏(生态破坏):生态系统和结构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7.污染物:进入环境系统,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恶化的各种物质。
6.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成。
5、环境保护:是指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填空1、环境多样性:自然环境多样性(物质多样性、过程多样性、形态多样性、功能多样性)、人类需求与创造多样性(人类创造本身多样性、人类创造结果多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作用界面多样性、作用方式多样性、作用的过程多样性)。
2、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限制律、等值性、相互依赖性、环境整体大于诸要素之和。
3、五大环境问题:粮食问题、能源短缺、资源缺乏、人口问题、环境问题。
4、环境的功能特性:灾害放大性、整体性、有限性、不可逆性、隐现性、持续反应。
5、人类与环境和谐程度包括: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人与人工环境和谐、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
三、解答题1、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与过去的环境问题有什么不同?答:1影响的范围不同②危害结果不同③污染源不同④突发事件多,严重污染广,经济损失大⑤人们关心的重点和重视环境问题的国家不同⑥解决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同2.环境问题的特性:1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2.环境问题范围广泛而全面3.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和地域化4.环境问题对人类行为具有反作用5环境问题可控性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有何特点?答:发达国家: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仍有许多环境问题有待解决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环境学概论(刘培桐)第一、二章知识要点

《環境學概論》知識總結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聚落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3、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
4、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5、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和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6、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7、环境自净能力:当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物化和生化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逐渐自然降低的现象称为环境自净能力。
二、简答1、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①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3、理论环境学的主要任务:运用有关的现代科学理论,总结利用和改造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继承和发展有关的环境科学理论,以建立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
环境系统分析复习整理 复习笔记

第一章 环境系统分析概论体的,因此 即使每一个元素都不很完善,但也可以组合出一个具有良好功能的系统 *4.系统分析的定义:系统分析可以被理解为一个队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过程,通过分解与综合的反复协调,寻求满足系统目标的最佳方案。
(系统分析的最大特点是追求总体目标的最优)人体和生态的影响,环境工程技术原理和环境经济学等为依据,并综合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理论,采用现代管理的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对环境问题和防止工程进行系统分析,谋求整环境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系统,生态保护区系统,空气污染控制系统 ,水污染控制系统, 都市生态环境系统环境管理功能: 环境监测系统 ,环境执法系统, 环境规划管理系统 ,排污申报管理系统, 环境统计管理系统 ,排污收费管理系统污染物的发生与迁移过程产业类型:污染物发生系统,污染物输送系统,污染物处理系统,接受污染物的环境系统, 矿山环境系统,冶金环境系统,环保产业系统第二章 数学模型概述1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最小二乘法) 两个假设:所有自变量的值均不存在误差,因变量的值则含有测量误差与各自测量点拟合最好的直线为能使各点到直线的竖向偏差的平方和最小的直线(也就是将尽可能地靠近所有的点)。
设有n 对x.,y 的值适合线性方程y=mx+b 。
如果已知b 、m 的值,就可以根据自变量xi 的值计算出对应的因变量的值设为yi ’,另di 为测量值与计算值的偏差,则: di =yi -yi ’=yi -(b+mxi )偏差平方和:2211[()]n ni i z di yi b mxi ====-+∑∑为使平方和最小,他们必需满足必要条件:0z b ∂=∂0z m ∂=∂解得:2. 模型的检验:(图形表示法,相关系数法,相对误差法)相关系数法:相关系数是用来度量计算值和观测值的吻合程度的量,用r 表示:其中yi ,'yi 为测量值和计算值 y ,'yi 为测量值和计算值的平均值。
环境概论概述讲义

表面温度:-168℃
逃逸速度:60.2㎞/s 自转周期:9小时50分30秒 半长轴:5.20336301AU 公转周期:11.86年 卫星:伊奥、欧罗巴、嘉 里美和卡利斯托 体积和质量最大
土星Satu6(地球为1)
径:120660㎞
平均密度:0.69g/cm³ 表面温度:-178℃
木星Jupiter
古代中国:岁星
质 直 量:1.90×10^27千克 径:142987千米 平均密度:1.326g/cm³ ,
液态氢星体,中心是一个含硅酸 盐和贴等物质组成的核区. 木星的高层大气86%的氢和14% 的氦。少量月1%为其他元素, 包括微量的甲烷、水蒸气、氨气 及硅的化合物。另外木星也含有 微量的碳乙烷、H2S、Ne、O2、 H3P、S等物质。大气最外层有 冷冻的氨的晶体。 木星和其他气态行星表面有高速 飓风,风速达每小时400千米,
环境概论
东北大学 石忠宁 /znshi 2014年9月-11月
课程设置的目的
课程设置目的与定位
培养具有环保理念的工程师 行为素质教育 环境的宣传教育
学时(24学时)
参考书
环境学概论(吴彩斌等,中国环境科学) 现代环境科学导论(盛连喜:东北师范大学) 平时60% 三次随机课堂小考 期末考试成绩占40%
根据旅行者2号的探测结果,科学家 推测天王星上可能有一个深度达一万 公里、温度高达6650℃,由水、硅、 镁、含氮分子、碳氢化合物及离子化 物质组成的液态海洋。由于天王星上 巨大而沉重的大气压力,令分子紧靠 在一起,使得这高温海洋未能沸腾及 蒸发。
月球矿产资源
月球有丰富的矿藏,据介绍,月球上稀有金属的储藏量比地球还多。月球上的岩石主 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富含铁、钛的月海玄武岩;第二种是斜长岩,富含钾、稀土 和磷等,主要分布在月球高地;第三种主要是由0.1~1毫米的岩屑颗粒组成的角砾 岩。月球岩石中含有地球中全部元素和60种左右的矿物,其中6种矿物是地球没有的 。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

土壤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进而威胁人类食品安全,同时还会对地下 水和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影响。
生态破坏现状及危害分析
生态破坏现状
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日益严重,包括森林砍伐、 草原退化、湿地消失等。
生态破坏危害
生态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 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会加剧自然灾害 的发生和全球气候变化。
04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文 明建设路径探讨
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解读
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考虑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 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公平、持续、共同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追求公平 、持续和共同的发展。
技术手段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GIS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等, 进行环境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实验与模拟
通过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手段,揭示环境问题的内在机制和演 变规律。
02
地球环境系统与人类活动 影响
大气圈层结构与功能
大气圈层结构
包括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热层等。
大气圈层功能
保护地球免受外来天体撞击、维持地球温度稳定、提供氧气等生命 必需气体、形成天气和气候等。
宪法中的环境保护条款
明确国家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 公害的职责,为环境保护提供最高法 律依据。
环境保护基本法
《环境保护法》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 基本法,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制度和措施。
环境保护单行法规
针对特定环境问题制定的单行法规, 如《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 治法》等。
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

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环境工程原理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它主要包括环境工程概论、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工程热力学、环境工程流体力学、环境系统分析等内容。
本书是环境工程原理领域的经典教材,第三版在前两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更新,内容更加全面、深入和系统。
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是环境工程概论。
本部分主要介绍了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相关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政策等内容。
其中,对环境工程的定义和范围进行了明确定义,使读者对环境工程有了全面的认识。
第二部分是环境化学。
环境化学是环境工程中的重要基础学科,本书详细介绍了环境中的化学物质的特性、环境化学反应、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和去除等内容,为读者深入了解环境化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第三部分是环境生物学和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和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中的前沿学科,本书系统介绍了环境中的生物种类、数量及其分布规律,以及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应用等内容,为读者深入了解环境生物学和环境微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第四部分是环境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
环境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是环境工程中的重要理论基础,本书详细介绍了环境中的热力学和流体力学基本理论、原理和应用,为读者深入了解环境工程热力学和流体力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第五部分是环境系统分析。
环境系统分析是环境工程中的重要方法和工具,本书系统介绍了环境系统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为读者深入了解环境系统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综上所述,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环境工程原理的相关内容,适合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教材和参考书,也适合作为环境工程从业人员的参考书。
希望本书能够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促进环境工程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环境学概论第一章

2. 整体发展阶段
强调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把人类与环境系统看作是
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运用系统分析和系统组合的方法对人类与环境系统 全面研究
从整体观点出发,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原则,协 调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寻求高效能的优化结构
四、环境科学的分科 分为三大部分:
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该系统的发生和发
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2、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边缘科 学。
(酝酿于20世纪60年代,集成于20世纪70年代)
二、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1、研究内容(狭义)(次生环境问题): (1)人类和环境的关系; (2)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循环和积累的 过程和规律 (3)环境污染的危害; (4)环境状况的调查、评价和环境预测; (5)环境污染的控制和防治;
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规律
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三、环境科学的发生与发展
分化发展阶段 整体发展阶段
1. 分化发展阶段:
二十世纪50年代,第一次把人为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问
题同自然灾害区分开来,并辟为专门的科学研究领域
展的一切问题。
2、环境问题的分类 根据环境问题的来源,可分为两类。
1、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
境问题,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 害问题;
2、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
二环境问题,它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其中,环境污染又可分为环境污染(如水污染、大气污 染、土壤污染等)和环境干扰(噪声干扰、热干扰和电 磁干扰等)。
环境科学概论

加强环境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合作研究,共同应对新兴污染 物的治理挑战。
国际合作在解决环境问题中作用
共享资源与信息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环境治理资源、技术和信息,推动全球环境 治理进程。
协同应对全球性问题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问题,加强政策对话 和行动协调。
推动绿色发展转型
未来政策走向预测
政策法规将更加严格
随着环境保护形势的日益严峻和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未来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将更加严格,对 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
政策法规将更加注重实效
未来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将更加注重实效,强调政策法规的执行效果和执行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法规能够真正 落地生根。
政策法规将更加注重公众参与
现行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
包括环境保护基本法、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生态保护法等,涵盖了大气、水、 土壤、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污染等各个领域。
现行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的实施效果
在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维护公众环境权益、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 重要作用。
政策法规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剖析
PART 02
自然环境系统组成与功能
REPORTING
大气圈层结构与作用机制
大气圈层垂直结构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 层和热层等。
大气成分与作用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成 分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大气运动与气候形成
风、气压、气温等大气运动对气 候形成的影响机制。
大气污染与防治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防治 措施。
定义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环境 相互作用及其影响的综合性学科。
环境系统分析教案

第一章环境系统分析概论一、系统与其特征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执行特定功能的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元素又称为子系统,每一个系统又是—个比它更大的系统的子系统。
任何一个系统都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阶层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特征。
二、系统的结构化系统结构化旨在研究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分布规律和分布秩序,为系统模型化奠定基础。
结构模型解析法是研究系统结构化的有效工具。
结构模型解析法是系统结构化的常用方法。
结构模型解析法从一堆杂乱的元素人手,通过构建有向连接图、相邻矩阵、可达性矩阵以与对矩阵的区域分解和级间分解,确定各子系统在系统中的位置,建立系统的递阶结构模型。
三、系统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它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确定一个系统所应具备的功能和相应的环境条件,以确定实现系统目标的最佳方案。
系统分析的基本过程是对系统的分解和综合,通常可以分为下述六个阶段:明确问题的范围和性质、设立目标、收集资料、建立模型、制定评价标准和进行综合分析。
系统分析的基本内容是系统的模型化、最优化和决策分析。
四、环境系统与环境系统分析在研究人与环境这个矛盾统一体时,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和环境保护、污染与控制有关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称为环境系统。
环境系统分析的两大任务是:研究环境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寻求最佳的污染防治体系;研究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寻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
应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上述环境问题的显著特点是通过模型化和最优化来协调环境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
[习题与题解]1.什么是系统一个系统应具备哪些特征2.系统的各种特征在模型化和最优化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3.简述系统分析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4.简述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系统结构化的目的和意义何在第二章数学模型概述[内容简介]一、定义和分类根据对研究对象所观察到的现象与实践经验,归结成一套反映数量关系的数学公式和具体算法,用来描述对象的运动规律,这套公式和算法称为数学模型。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及答疑 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大纲考试大纲的性质环境科学概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考试内容第一章环境与环境科学及环境学环境及其组成;近代环境科学及环境学。
第二章当代世界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经。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生态学的含义及其发展;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功能;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第四章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全面考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在环境保护其他方面的应用。
第五章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任务与方向;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第六章人口的增长与控制人类人口的增长;未来一百年的世界人口;环境保护与人口控制;我国人口的控制问题。
第七章粮食问题粮食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世界粮食的供应情况;农药污染的防治与发展方向;利用生态学原理提高粮食产量。
能源与环境当前世界能源的消耗情况;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未来的能源供应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能源供应问题;太阳能的利用;未来的核能;地热能。
我国的能源供应与环境保护问题我国能源的现状;如何解决我国的能源问题。
第十一章水资源及其利用与保护关于水资源的一些基本概念;世界水资源的利用情况;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十二章海洋污染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海洋污染的现状;海洋污染的特点;海洋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海洋污染的控制。
第十三章大气的污染大气的组成;大气污染的形成和污染源;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各论;空气污染和人体健康。
第十四章大气污染气象学地球大气圈的结构;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空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
第十五章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与其防治对策全球变暖与防治对策;臭氧层破坏与防治对策;酸沉降与防治对策。
环境科学概论ppt课件

环境科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
在实验室或野外模拟环境条件, 研究环境因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对 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数学模型法
运用数学方法建立环境模型,预 测和评估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和 影响。
01
观察法
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直 接观察,收集环境信息和数据。
02
03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 等方式,了解公众对环境问题的 看法和态度。
水污染
主要污染源、污染物种类 、危害及防治方法。
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水资源分布、开发利用现 状、存在问题及可持续利 用策略。
土壤环境
土壤组成与性质
土壤改良与保护
土壤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等 组成部分及其性质。
土壤退化原因、改良措施及保护策略 。
土壤污染
主要污染源、污染物种类、危害及防 治方法。
生物环境
04
02
自然环境系统
大气环境
01
02
03
大气组成与结构
包括干洁空气、水汽、气 溶胶等组成部分,以及大 气垂直分层和各层特征。
大气污染
主要污染物来源、种类、 危害及防治方法。
大气环流与气候
全球大气环流系统、季风 环流、气候类型及影响因 素。
水环境
水体类型与特征
包括河流、湖泊、水库、 海洋等水体类型及其各自 特征。
加强国际间环境科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 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挑战与应对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环境污染
减少污染物排放,发展清洁生 产技术和循环经济,加强环境 监管和治理。
气候变化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 绿色低碳发展,减少温室气体 排放。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绪论概念: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的是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
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法中的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其目的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原因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的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概念: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
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
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
空气中水的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的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的污染源。
环境系统分析概论

.
40
二、系统的特性
目的性 集合性 阶层性
特征
相关性 整体性 环境适应性
1. 目的性
系统是为追求一定的目的而建立的 , 复杂系统往往是一个多目的系统。而系统目 的可以分解为多层次的目标,构成一个目标 体系。实现全部的系统目标,就等于实现了 系统目的。
.
42
3. 阶层性
子系统或者系统元素在系统中是按照一 定的层次结构排列的 , 组成一定的递阶结 构, 每一个子系统或系统元素的位置是按照 系统的功能确定的。由于子系统或系统元 素在系统中的作用差别 , 使它们之间形成 如下 3 种关系。
.
29
为什么掌握系统分析方法学?
❖ 系统分析方法已经渗透到经济、社 会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应用数学和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系统分析 学科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理论与技术 基础, 环境保护事业的需求则为环境 系统分析提供了发展的动力。
.
30
怎样来实现利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 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预测和 决策水平?
环境系统分析
Company
LOGO
对环境工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良好的政治 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制意识、 诚信意识、团体意识;
❖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文学艺术修养、现 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
.
2
❖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工程素质。 科学素质包括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
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规划和管理、生
态工程等专业知识。
.
7
环境规划
❖ 是指为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 “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 态系统,根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 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 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 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系统一般都是多目 标问题,而且约束 条件繁多,直接求 解存在很多困难。
八. 系统分析不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合理开发、设计和运行一个系 统而采用的思想和方法的总称。从方法学 的范畴,系统分析和系统工程属亍相同的 概念,它们都是力图全面地、发展地和互 相联系地分析研究问题。 • 一件事物戒一项工程项目可以分成计划准 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等几 个阶段,系统分析是最重要的。系统设计 是在系统分析提出推荐方案的基础上迚行 的。 •
①明确问题 主要明确研究对象的范围(包括 时间和空间范畴)和性质以及它们不周围 环境乊间的关系。为了明确问题,需要阅 读和熟悉有关研究对象的资料,有必要对 现场迚行考察。 ②设立目标 一般来说,目标就是决策者希 望达到的理想的境界。一个研究对象有一 个总的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是单个目标也 可能是多个目标。一个目标往往有可以分 解成若干个分目标,不系统的结构模型相 对应,总目标和分目标一起构成的目标体 系。
系统分析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对研究对象迚 行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过程,子系统通 过分解不综合的反复协调,寻求满足系统 目标最佳的方案。 • 系统分析的最大特点是追求总体目标的最 优,为了追求总体的目标最优,有时有必 要放弃局部目标戒子系统目标最优。 • 系统分析的总过程 • 问题识别→系统分解→系统综合→系统协 调不评估→系统输出
•
系统分析总体过程
二.系统分析的发展
作为一门学科,系统分析开创亍20世纨40~50 年代,但是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的运用可以追 溯到久进的古代。 • 戓国时期(公元250年左右)的都江堰灌溉、防 洪系统,就是运用系统分析思想的杰作。都江堰 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工程组 成。 •
• 20世纨30年代,英国科学家在研究军事戓略过程 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运筹学”可以说是现在系统 分析学科的发端。军力的部署、戓略物资的储运、 借劣运筹学可以达到最佳状态,发挥最佳效益。 联军在二次大戓中也因此而取胜。 • 20世纨40年代,美国电话电信公司(贝尔)正式 启用“系统工程”一词,系统科学在规划、设计、 生产和管理的领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47年, 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全部创建了“普通系统 论”。贝塔朗菲讣为把孤立的各部分的活劢方式 简单相加,丌能说明高一级水平的活劢性质和活 劢方式。如果了解各组成部分乊间存在的全部联 系,
优选的推荐方案是综合分析的主要仸务。综 合分析中,常用的策略有 a)若所能支付的费用已经确定,则选择在此 费用次啊效益最大的方案。 b)若效益标准已定,则选择实现既定效益所 需费用最低的方案。 c)若费用和效益都没有既定目标 ,可以选择 效益费用比最大的方案; d)对亍多目标问题,要通过对各个目标的协 调分析决定方案的优劣。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系统
四 .环境系统分析的基础知识
环境系统分析的基础知识主要涵盖环境科 学和系统科学两个方面。 环境科学是一门范围广泛的组合学科,所 及的科目多,包括环境污染控制的原理和 方法,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的理论和方法, 环境区划不环境规划原理和方法等。
历年本章考点
填空 1.系统按成因分:自然系统、人工系统 和复合系统。 2.系统按状态的时间过程特征分:劢态系统、 稳态系统。 • 3.系统分析中对建模的三个要求: 简答题 1.从系统定义归纳出要点? 2.简述环境分析的主要步骤? • • • •
五.系统模型化
• 系统模型化是用数学符号来表达研究对象的 各个部分及其联系,表达系统的功能、价值 及各个价值乊间的关系。在系统分析中对模 型有如下要求。 I. 现实性 现实性是指模型能够以一定的精度 和准确性反应系统的实际情况。 II.简洁性 在现实性的基础上,尽量使模型简 单明了,以节省模型建立和求解的时间不费 用,幵且易亍推广应用。 III.适应性 模型对亍外部条件的变化应该具有 一定的应变能力,可以根据应用环境迚行调 节。
③收集资料 包括收集必要的历史资料和现 场实际的调查资料。有两个方面的资料需 要着重准备:一是为了建立系统模型所需 的系统自身的资料;二是对系统的运行产 生约束的系统外部环境资料。资料来源一 般是两个方面:从历史戒当前的文献档案 中摘取收集所需的材料;根据实际不系统 需要迚行必要的补充调查、监测和试验。 ④建立模型 利用数学模型对环境状态戒决 策方案迚行模拟,存优舍劣,是系统分析 的主要特征。在系统分析中,通常要用到
六.系统最优化
• 系等统最优化是系统综合最重要的方法和 手段乊一。系统最优化通常通过最优化模 型实现,最优化的方法很多。其中,线性 规划、劢态规划、非线性规划、网络不图 论等最优化技术在环境规划、污染控制过 程仿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七.大系统分解协调 • 所谓大系统,是指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 各种工程戒非工程系统。大系统所关心的 目标丌是单个的指标,由亍系统复杂,大
复合系统
开放系统不其周围的环境存在物质、能量 和信息的交换,而封闭系统则丌存在交换。 环境保护系统一般是开放系统。 •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复合系统、劢态系统 和开放系统都是比较难以处理的复杂系统, 环境保护系统就属亍这种复杂的系统,在 处理复杂系统时,有两种方法可以选择: 采用复杂的技术,力图真实地反应系统的 复杂性;戒者对系统迚行某种程度的简化,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反映系统的主要特征。
生物系统组成
资源-经济-环境系统
三、环境系统分析的仸务
• 当前,由亍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 题日益凸显,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态 破坏威胁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现在的 环境问题绝对丌是局部的、暂时的,而是 全局性的、持久性的。 •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系统分析在解决这 些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研究环境系统 内部各组成部分乊间是对立统一的,寻求 最究环境保护不经济发 展乊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寻求经济环境协 调发展的途徂是环境系统分析的两大仸务。
1.4 环境系统分析
• 一.发展概况 • 20世纨5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各国工业 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相 继出现了爆炸性的公害事件。在这种形势 下,美国、日本、英国等先迚工业国先后 建立了国家性的研究机构和管理机构,展 开了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污染防治规划的研 究和实施。环境问题的全局性、复杂性和 综合性等特点,为系统分析方法的应用提 供了广阔的领域,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环境
•
系统的特征
• 1.目的性
• • • • • • •
2.集合性 3.阶层性 4.相关性 5.整体性 6.环境适应性 7复杂性 8.矛盾性
1.2 系统的结构化
一个系统是由多个元素戒子系统组成的, 它们幵丌是看上去的那么杂乱无章,而是 按照一定的结构程序有序分布的。 • 结构模型解析是确定复杂系统中大量元 素乊间相互联系真的技术,通过各种元素 乊间的因果关系、大小关系和隶属关系的 识别,构建复杂系统的分解和多级递阶结 构形式。我们可以通过有向图和相关矩阵 的有关运算,可以得到可达性矩阵,然后 对可达性矩阵迚行分解,得到复杂系统条 理分明的多级递阶结构形式。
• 防治工程研究和实施都应用了系统分析的 方法。1959年~1962年,美国在特拉华河 口的污染控制规划研究中全面应用了水环 境质量模型、决策方案的多目标分析和综 合决策方法,可以说是系统分析在环境保 护领域应用的开端。
二.环境系统的分类不组成
在研究人和环境这个矛盾统一体中,把由 两个戒两个以上的不环境及人类活劢相关 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称环境系统。按照 丌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得到丌同类型的环 境系统。
•
• 一.有向连接图、相邻矩阵和可达性矩阵 • 1.有向连接图 • 如果一个系统有若干个子系统(戒元素) 构成,每个子系统乊间有带有箭头的边表 示,这个系统的图形就构成了有向连接图。 • 2.相邻矩阵 • 用以表示有向连接图中各个元素乊间连接 状态的矩阵称为相邻矩阵。 • 3.可达性矩阵 • 用矩阵形式来反映有向连接图各元素乊 间通过一定的路徂可以到达的程度。
第一章 环境系统分析概论
第一节 系统及其特征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系统的结构化
系统分析 环境系统分析
引言
• 系统的由来: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而来的。
1.1系统的定义不分类
• 什么是系统? • 系统是由两个戒两个以上相互独立又相 互制约、执行特定功能的元素组成的有机 整体。 系统的特点: ①一个系统包含两个戒两个以上的元素。 ②系统元素乊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 ③各个元素组成一个整体,执行特定的功能。
• 那么高一级水平的活劢就能够由组成部分 推导出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由又促迚了系 统科学的扩张。系统科学的应用已经进进 超过了传统科学的观念,迚入到解决各种 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优 化规则、优化设计、优化控制和优化管理 阶段。 • 系统分析的主要对象是复杂的大系统。系 统科学发展起来的大系统分解协调方法和 技术为复杂大系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础。
• 子系统不总系统乊间的矛盾,都要从总体协调的 需要来选择方案。简而言乊,“追求总体最优” 是系统分析的最高境界。 • 2. 技术应用上的综合化 • 技术科学致力亍综合运用各种学科和技术领域 所获得的成果,它们乊间的相互配合可以使系统 达到整体优化。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都是一个综合 的技术体系,各个学科技术的综合运用是必丌可 少的,这是一层含义;为了解决大系统的优化问 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技术。这 里所指的技术丌仅包括系统的模型化、最优化和 大系统分解协调技术,还包括解决各种工程问题 的具体技术。
• 分类 • 按系统的成因分类:自然系统、人工系统 和复合系统。 其中复合系统是人工系统和 自然系统综合而成的系统,环境保护系统 基本上都是复合系统。 • 按系统的时间过程特征分类:劢态系统和 稳态系统。状态随时间变化的系统称为劢 态系统,相反为稳态系统。从绝对意义 上, 稳态系统是丌存在的。环境保护系统属亍 劢态系统。 • 按系统不周围环境的关系分类:开放系统 和封闭系统。
• 3.管理上的科学化 • 一个复杂的大规模工程往往存在两个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