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上海之行
二十年后的上海之旅作文450字

二十年后的上海之旅作文450字•相关推荐二十年后的上海之旅作文450字(精选20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十年后的上海之旅作文450字,欢迎大家分享。
二十年后的上海之旅作文450字篇1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可我觉得她别有一番神韵。
上海是有朝气的、节奏飞快的,无论是繁忙的机场和码头,还是络绎不绝的车流,都彰显着一个世界大都市的繁忙。
生活在上海又是惬意的。
清晨来临的气候,清新的空气、绵绵的小雨冲刷着整座城市,扑面而来的是新时代的气息。
当你走进这座城市,雨滴落在梧桐叶上,古色古香的弄堂散发出难得的朴实与优雅。
与现代化建筑截然不同,在那里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全然是一副和谐的景象。
南京路闻名已久,不走走南京路不叫来上海。
两旁古老的欧式建筑历史悠久,多少年来,时代在变化,而唯一不变的是上海那独有的味道。
一眼望去,南京路欧美的建筑风格,古板又庄重,可又不失那上海的独特气质。
座无虚席的早餐店内,热闹的交谈声,无不透出一种和谐与自然。
外滩是上海的标志景点,那摩天高楼与黄浦江相互衬托,形成了一幅完美的风景画。
到了夜晚,整个上海滩都是闪烁的霓虹灯,还有涌动着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看着这边灯火通明,那边的小巷子早已进入深夜,宁静成为它唯一的装饰。
这就是上海,古朴与前卫,沧桑与朝气,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这独一无二的上海,我深深爱着的上海!二十年后的上海之旅作文450字篇2小时候,每逢暑假,我总是会去上海的姑姑家小住几天。
而当二十年后我重回上海,见到却是另一番景致。
在我很小的时候,曾去过一次外滩。
那时的我流连于对岸闪烁的霓虹灯,高大的东方明珠塔吸引着我的目光。
二十年后我重回这里,沿着外滩而上,聆听外滩上那些欧式建筑诉说着上海百年前的故事。
那时中国一半的财富,都在几百米长的滨江地段上,身边的黄埔江涛声依旧,而这外滩边的建筑上飘扬的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上海之行

上海之行一切的往事如昨天般清晰.它带给我太多太多难忘的回忆。
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坐大奔,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坐进了大房子里;第一次住星级酒店,一个词――高级;第一次听上百万元的音响,不知所云;第一次坐飞机,新奇:第一次吃石斑鱼、龙虾、穿山甲,不忍心。
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了我人生永恒的记忆。
原本计划在离开公司两年后就把自己的曲折经历写出来,放在网上供爱好音响的朋友分享。
因为我在工作的两年中,出于道义,我做了不利于公司的事,但我自己觉得无怨无悔!那件事情牵涉到福建厦门的客户。
这件事情我会在以后的文章中详细讲述。
当我在云南大理时,由于考虑到当时那间公司还在营业,动笔的念头只好做罢。
今年我又回到了广东,到了深圳,又两次抽空去了我呆过的那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了解了以前的公司是否还在营业,决定在创业的空隙抽时间把自己的动笔愿望完成。
能在这个Hi-Fi音响公司上班,是非常地没想到。
更没想到的是刚上班的第二天我就出差到上海参加演示会,第一次到上海对很多事物都很陌生。
阿拉上海人就是比较排外,可能是他(她)说话的那种语气和表情,总感觉自已比别人优越。
但遇见香港人他们就感觉自己没有优越感了。
这是我亲眼看见他们争用一部货用电梯时的那种表情判断的。
我清楚的记得自已到的地方叫国际会展中心--东方明珠塔旁边的一栋建筑。
由于我们是笫一次参展,准备工作太靠近布展时间,展品未及时运到。
空运的时候又没搞清楚是到的那个机场。
去到虹桥,被告知货物是到的浦东。
然后又到浦东才提到货。
我顺便坐了一次地铁,真够方便快捷的。
稀奇的是地铁跑到地面上来了,那一站应该没记错叫张江高科。
由于筹备得不全面,我们多花了很多时间、精力、金钱。
展位的预定也很急促,并没有订着比较好的房间。
好在有老板和老总是资深的发烧友和卖家。
老总也有几个客户,山东济南的、上海本地的、西安的,但最主要的是我们代理的几个进口音响品牌中有一个是英国的老名牌。
所以说不乏问津的和购买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个子不高的本地人,他当时看中了一台美国原产的家庭影院功放,他只给该机在英国的零售价3000英磅(39000元人民币)。
上海之旅的作文600字

上海之旅的作文600字【篇一:上海之旅】在漫长而又短暂的暑假里,我前往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城市——上海。
到了上海之后,不得不说,上海是一个美丽又富饶的国际化大都市。
我们前往全世界的焦点——黄浦江两岸的世博园区。
过完安检,进入世博园区。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综艺大厅”和“城市足迹馆”。
我和妈妈停下来,看着手中的《园区导览图》。
我说:“妈妈,咱们坐地铁去浦东吧。
你看,精彩的展馆大多都在浦东呢。
”我刚说完,耳边传来广播的声音:“各位游客,中国馆的预约票已经全部预定完。
”我听后,很吃惊,这才九点钟呀!随后,我和妈妈坐着地铁来到了浦东。
这里的“联合国馆”很精彩,介绍了印度、埃及等国家的生活方式,参观完毕当然不忘在我的护照上印戳留念。
从联合国馆出来后,看到许多展馆都排着长长的队伍。
唉,绝望呀!很多展馆前都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XXX馆,需排队6-7小时。
呀!都要排队。
我有点不满。
不过,展馆的造型很有创意:海贝壳形状的以色列场馆,水上城市法国馆,种子圣殿英国馆,……。
虽然,游人太多,我没有在世博园区内看很多的展馆,但是,亲身感受一下世博会的氛围,看看展馆的外形也挺好的。
其实,这趟旅行,我最喜欢的是在游船上游览黄浦江的夜景。
在游船上,感受温和凉爽的江风,看着美丽、绚目的上海夜景。
我偷偷地许了一个愿望:以后,在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居住,把父母也接来。
所以,现在我要努力学习,考上我喜欢的大学!加油!朝着我的梦想去飞。
这时,我看到了“东方明珠”,好美丽,五颜六色的色彩轮回放射。
看着黄浦江两岸美丽的夜景,突然,很坚定地想:我,只有变得足够优秀,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才会欢迎我!要从今以后,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路。
从游船上下来,我就要踏上回家的路了,这次上海之旅我很快乐。
这次的旅途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篇二:上海之旅】一听说爸爸星期六要带我们坐高铁去上海,我高兴得乐开了怀。
终于,星期六盼到了……一早,我们全家坐上了开往上海的动车。
我眼中二十年的变化

我眼中二十年的社会变化弹指一挥间,我的生命已经走过了二十个年头,这二十年对于历史来说,只是很短的那么一个瞬间,甚至可能都不会留下任何的痕迹。
但是对于我来说,对于人类的有限的生命来说,却又是那么可贵的一段岁月。
如同白驹过隙,再回首时,我赫然发现在这二十年间,我们的生活有了翻天地覆的变化。
而我只是以一个普通人的眼睛去观察着周围的变化,以真实的文字去描述。
一、衣食住行发生巨大变化,民众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人们的衣食住行真是今非昔比。
现在人们不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1、中国服装市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以年龄、职业、档次的细分,也是中国人衣着向品牌化、高档化、时尚化和个性化演变的开始。
到了本世纪后,人们对衣着消费的品牌、质量意识增强,注重突出高档化、时尚化和个性化的特征。
年轻人注重服装的新潮、时髦、体现个性化,中年人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及舒适度,高薪阶层更是青睐服装的品牌与档次,而世界顶级服装也已成为富裕阶层的寻常穿着。
即使在广大农村地区,服装也早已从遮体御寒的生活必需品升级,也开始对穿戴讲究起来。
农村人自制衣服的已不多见,基本上都是购买成衣,这不仅是消费观念的改变,也体现了对服装样式和做工用料的讲究。
牛仔裤、运动鞋,这已经不再是种田人的怪异打扮了。
从布票年代的“一衣多季”到取消布票后的“一季多衣”,中国人在衣着上的变化速度,令西方媒体时而发出惊叹。
现在,在国内各大城市,由人们越来越个性化的穿着而构成的街景,已经与国际大都市几无差别。
中国大陆的服装季节也已经与世界同步。
即使是世界最新推出的服装,都少不了在第一时间购买的中国消费者。
2、1993年,粮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随后,那些曾为城镇居民提供生存保障的小小纸片,成为收藏市场具有特殊意义的藏品。
粮票的退出也是中国人饮食结构变化的开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食品市场供应丰富,人均主食消费的比重在逐年下降,副食的比重却在日渐上升。
上海之行

上海是一座极具现代化而又不失中国传统特色的都市。
地处中国漫长海岸线的最正中,位于长江入海口。
是中国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
百余年来上海一直是中国商业的中心、财富的汇聚地,更是和世界联系最紧密的那根纽带。
也是中国仅次于香港的著名“购物乐园”。
上海也是一座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由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古迹,如上海的地标——浦西的外滩和新天地。
位于浦东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与金茂大厦却呈现出另一番繁华景象、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建筑共同组成了全球最壮丽的天际线之一,而2014年将建成的上海中心,更会为“东方巴黎”添上灿烂的一笔。
上海基本信息简称:沪区号:021邮编:200000面积: 7,037.50平方公里人口:1,888.46万行政区划:全市共辖18个区(黄浦、卢湾、徐汇、杨浦等),1个郊县(崇明)。
经纬度:市中心位于北纬31度13分49.5秒,东经121度28分13.21秒。
主要景点:磁悬浮列车、东方明珠、国际会议中心、金茂大厦88层观光厅、上海博物馆、外滩万国建筑博览、豫园、中共“一大”会址、大观园等。
老城隍庙“到上海不去城隍庙,等于没到过大上海。
”可见老城隍庙在上海的地位和影响。
一般来说,上海城隍庙是指黄浦区的老城隍庙,在旅游景点中都称为“豫园”,即原上海县城隍庙,这是个著名的江南古典园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上海市具有悠久历史的城隍庙,每年都会吸引相当多的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
城隍庙小吃也随着城隍庙的走红而闻名全国。
坐落在繁华都市中的城隍庙,更如同一个百年老者静静地凝视着上海市的万紫千红,百变兴衰,在这里,捧一束香,念一个愿,恍然他乡变故乡,只愿长醉不愿醒。
上海外滩上海外滩位于上海市中心区的黄浦江畔,它是上海的风景线,是到上海观光的游客必到之地。
150年前,当殖民者们踏上上海这块陌生的土地时,就看中了黄浦江的这片江滩。
于是,这条曾经是船夫与苦工踏出来的纤道。
经过百余年的建设,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陆士谔“预言2010年上海世博会”乃误传

陆⼠谔“预⾔2010年上海世博会”乃误传百年前印⾏的《绘图新中国》书影陆⼠谔书中写道:“宣统⼆⼗年,开办内国博览会”为2010年上海世博拍摄《上海传奇》的贾樟柯导演说:“他(陆⼠谔)写了⼀本科幻⼩说,他预⾔2010年上海会开世博会,⽽且世博会就在浦东举⾏,那个时候要建⼀个海底隧道。
100年后,世博会真要在上海举⾏了,我觉得这是⼀个梦想成真的故事。
”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与上海⽂⼴新闻传媒集团联合制作的⼤型电视纪录⽚《百年世博梦》也如此说。
经传媒的⼴泛报道,“陆⼠谔百年前精准预⾔上海2010办世博会”这⼀说法已深⼊⼈⼼。
这样⼀个“梦想成真”的故事确实很动⼈,很值得宣传。
但遗憾的是,这个故事其实经不起考证。
实在说,这是典型的“⼈云亦云,以讹传讹”。
近期,笔者为了编著《清末民初万国博览会亲历记》(商务印书馆2010年4⽉出版)⼀书,辗转得到陆⼠谔百年前写就的《新中国》⼀书,⽅知今天我们所说并⾮真实。
倘没有看到原始材料,笔者恐怕也会是这“陆⽒预⾔说”的“以讹传讹者”了。
陆⼠谔不仅没有“精准预⾔”“2010年”,⽽且他所说的“内国博览会”亦⾮我们今天所说的“万国博览会”。
事实到底如何呢?在陆⼠谔的⼩说《绘图新中国》中,⼩说主⼈公陆云翔在好友李友琴的导游下,观览了1951年的上海,他来到⼈民⼴场(跑马场)的“新上海舞台”看新剧,在南京路(⼤马路)坐地铁,到了外滩,忽惊见黄浦江上跨着⼀架“⼤铁桥”,他便问“导游”:“这⼤铁桥⼏时建造的?”⼥⼠道:⾜有⼆⼗年光景了,宣统⼆⼗年(按,1928年),开办内国博览会,为了上海没处可以建筑会场,特在浦东辟地造屋,那时上海⼈因往来不便,才提议建造这桥的,现在浦东地⽅已兴旺的与上海差不多了。
那李友琴是在介绍黄浦江上的⼤铁桥的来历时,顺便提了这么⼀句,说这桥是1928年在浦东开办“内国博览会”时为了⽅便⼈们来往才建造的。
⽩纸⿊字,怎么就成了“陆⼠谔百年前精准预⾔上海2010办世博会”了呢?时间不对,⼀为1928年,⼀为2010年;性质也不对,⼀为“内国博览会”,⼀为“世界博览会”。
上海之旅作文450字_记事作文

上海之旅作文450字_记事作文篇一:我的上海之旅上上个周五,妈妈带着姥姥和我去上海玩。
那几天上海天气很好,比郑州暖和,也没有雾霾。
妈妈带我们品尝了有名的小杨灌汤包,汤汁咸中带甜,非常好吃。
周六上午,我们去了外滩,看到了很多近百年的建筑,那些建筑都很有特色,好像到了国外一样。
然后我们坐着游轮渡过黄浦江,来到了浦东新区。
我登上了东方明珠塔,心里非常激动,跟课本里描写的一模一样啊!在东方明珠塔的一层是上海历史展览馆,展示了上海的历史和发展。
下午,妈妈带我们去了豫园,我开始还以为是好吃的“芋圆”呢。
原来那里是一座美丽的园林,园里风景好美啊,我照了好多相。
附近还有小商品城,妈妈给我买了一套迷你小茶具,只有我手掌心大小,非常精致和仿真。
周日上午,妈妈带我们去新天地,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
我们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就是在那里的一个房间召开的,总共有1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就有毛主席。
听了解说员的介绍,我知道了现在安宁稳定的生活非常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的牺牲换来的。
下午,我们坐飞机回到了郑州。
我非常非常留恋这次上海之旅。
妈妈说,上海正在建迪士尼乐园,等建好以后她会再带我来,好期待那一天快点到来啊!篇二:上海之旅放暑假了,爷爷奶奶带我去上海玩,这次旅程的第一站,便是城市沙滩。
在这里,我又一次亲密地接触了久违的大海。
下了公交车,再往前走几步就到了城市沙滩的入口了。
进去没走几步,一望无际的大海便占满了我的双眼,我深深地呼吸了几口这又鲜又咸的口气,便迫不及待地脱下鞋子,跑到了沙滩上。
沙滩上的沙子好细啊!它们轻柔地抚摸着我的双脚,让我免费享受了一次舒适的脚底按摩。
我慢慢地,一步一步的走在这软软的沙滩上,咦?什么东西硌疼的我的脚,我蹲了下去,只见一个大贝壳正躺在沙滩上呢,我小心翼翼的把它捡了起来,把它当成了宝贝,真是捧在手里怕碎了,抱在怀里怕化了。
不一会儿,我就走到了海边,回头一看,一串小脚印印在了沙滩上,走到海里,凉爽的海水轻轻地拍打着我的小腿,腥咸的海风轻轻地吹着我的脸颊,那种感觉,令人舒服的无法用语言表达。
2018年我的上海之行,我的成长-范文模板 (1页)

2018年我的上海之行,我的成长-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我的上海之行,我的成长欢迎同学们投稿我的上海之行,我的成长人生是一趟旅程,每一段路程都有属于它的风景。
都有我成长的脚印——题记伴着月日的朝霞,我踏上了我人生的另一趟旅程,第一次离开家人独立生活,心情既兴奋又忐忑,但我知道这于我而言将会是一次意义深刻的成长。
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抵达了上海虹桥机场,走出机场时我不禁在心中暗暗喊道:“上海我来啦!”在简单的安顿之后,我的上海之行便拉开了帷幕。
虽然在异地,虽然没有相识的同学的陪伴但我并不孤单,因为和我同一房间的小记者和我同是潮汕人,我俩很聊得来,仿佛是认识了很久的朋友,时间一晃,第一天便在匆匆中逝去。
开始期待第二天的到来,第二天有作文比赛,我相信那将是我们大展身手的一个好机会。
紧张的比赛过后,我们一边期待成绩一边好好地游玩一番。
第三天,我们去了上海一些著名景点游览,首先去了东方明珠塔,它比我想象的来得更雄伟壮观!下午,去了上海科技馆,而游览科技馆的动物世界令我感悟最深,它使我更加意识到我们应该和动物和谐相处,爱护动物,保护环境。
紧接着我们按着路线去了“机器人世界”,我不禁为科技的进步鼓掌,也为科技人员鼓掌。
后来我们去了一间里面摆着有危害人类生命的一些危险物品的模型展厅,参观那些模型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毒品对人类的危害,也更加认识到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参观结束,我买了一些纪念品以便我日后更好的回味这段旅程。
第三天是匆忙快乐的一天,而第四天则是令人激动的一天,因为这天作文比赛的成绩将会出炉,我们的希望会不会变成失望就在这一天告诉我们。
那天下午,举行颁奖典礼,我们都得到了我们应得的荣誉。
那晚,是我在上海最开心的一个晚上,带着荣誉,怀着兴奋的心情,我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联欢晚会,好好地展现个人才艺,在盛夏把这份快乐燃到最高点。
大道之行,至诚如神

大道之行,至诚如神大道之行,至诚如神——巴菲特投资思想在中国二十周年纪念时光匆匆白马过隙,大道润物细无声息。
二十年前,巴菲特投资思想通过孙涤教授在上海证券报的专栏文章登陆中华大地时,知者、受者、行者寥寥无几,阿理有缘、有幸成为其中之一,亲历、见证了这一投资大道的传播、发展、壮大过程;二十年后的今天,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方法已发展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投资流派,虽然还谈不上蔚然成风,价值投资者队伍仍然是孟什维克,但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发挥着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
一波三折和任何新兴事物一样,巴菲特投资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帆风顺,伴随着质疑、争议和反复。
从1995年底到2002年间,巴菲特投资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大部分时间“随风潜入夜”,进展缓慢,并不为广泛关注。
直到2003年底至2004年4月份,大盘走势如虹,“五朵金花”全面盛开,价值投资才开始广受瞩目、大受好评;然而当大盘反复向下、“五朵金花”出现分化时,市场对价值投资的掌声开始稀落起来。
当年8月,随着上证指数击穿1300点“铁底”,“五朵金花”几乎全面凋零,市场对价值投资看法也随之逆转,“巴菲特陷阱”、“价值投资困境”、“A股应该价值投机”等喝倒彩声开始充斥市场。
人们对呼啸而来的价值投资和估值方法的争论,其参与范围之广和争辩之激烈,为二十年来所罕见。
2005年至2007年,股市大牛,价值投资效果显著,王者归来,人们对价值投资的追捧达到沸点。
但2008年金融危机后,直落冰点。
当年12月,阿理在中道巴菲特投资俱乐部年会上作了题为《全面理解并坚持巴菲特投资思想》的演讲,提出了巴菲特投资思想是一个不断进化的投资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投资系统,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可划分为常规投资和非常规投资两大部分,并提出了坚持巴菲特投资思想的八条原则。
2009年股市大幅反弹,人们对价值投资的信心有所恢复。
2010年以来股市陷入漫漫熊途,2014年在改革牛和杠杆牛的推动下,大幅反弹,创业板近乎疯狂,但好景不长,2015年6月中旬后急剧下坠,酿成股灾。
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

谢欣颖国贸一班思修论文上海改革开放后居民生活上的变化1840年上海开埠之初,上海的市场经济是由外国资本家及其买办所主导的,随着上海租界的繁荣,江浙一带有钱的绅商,也就是原来在乡下的有点文化、有点前瞻性的土财主开始参与进来,并且开始形成一定的势力。
再随着时代的发展,大约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由一些原来的小商贩发展起来的,或者在国外攒了点钱回国的“海归派”所组成的民族资本家开始展露头角,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在这个时期,虽然上海仍然处于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下,但在实际上,自由资本主义已经有了长远深入的发展。
而且在社会主导权力上基本上摆脱了封建统治,同时超脱了外国政治势力的控制。
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由王国。
也成就了上海最初的繁荣!上海无海驻足上海,看不到波涛汹涌、白帆点点的大海,只见到宽阔的黄浦江静静的流过,给大上海带来了无穷的活力和无尽的魅力。
浦江西岸便是当年的十里洋场,一座座异国风味的建筑矗立在美丽的外滩,向人们展示着那远去的曾经的繁华。
自1843年开埠,一百多年的时间,上海始终独领风骚,这里是中国实业的发祥地,是对外交往的窗口,是经济的风向标,是冒险家的乐园。
二、三十年代,上海已是中国最大通商口岸,是具有明显的西方色彩的城市,纸迷金醉,风花雪月,成就了多少文人墨客、戏子名媛。
鲁迅曾在此捉笔为枪,讨伐那黑暗的封建制度;孙中山以这里作为革命的中间站,报国思想生长、升华;梅兰芳、胡蝶、周璇从这里脱颖,一代明星名就功成;蒋介石、杜月笙更与这里有着不解之缘,那时候左右中国全局的极有可能是青红二帮。
解放后,上海作为全国最早的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上海牌的手表、轿车,凤凰、永久牌的自行车曾经是国人的梦中情人,上海师傅、上海技术支援全国更是上海的骄傲。
浦江东岸是上海最年轻的城区,一九九O年正式开发开放,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浦东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惊人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杆。
写我在上海快二十年了的作文

写我在上海快二十年了的作文
老实说,我自己都有些难以置信,我竟然在上海生活工作了近20年的时间!想当年,我刚从老家的小县城来到这座充满魔力的大都市,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又新奇。
满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我开始了我的上海生活。
最初的几年,我像个彻头彻尾的"外行"--不太懂当地的潮流文化,不太会使用上海话,连地铁线路图都看不太明白。
不过,就是这份纯真和热忱,让我在陌生的环境里逐步打开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有一句很俗的话叫"日子把人过得很精彩"。
从一开始租住陆家嘴边上的小出租房,到后来买了现在的新房;从一开始打工挣点生活费,到如今事业有成。
这20年,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上海给了我无限的机会,见证了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说实在的,我这两年也开始有些对上海审美疲劳了。
习惯了这繁华都市的节奏,我反而开始向往家乡那种悠闲的生活。
不过,我想这种向往只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吧。
上海早已成为我梦开始的地方,也将成为我孩子们追逐梦想的起点。
有时候,我也会在想,如果20年前没有来到这里,我的人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模样?我已经没有勇气去尝试答案了。
因为上海给了我太多,我只想努力在这里留下自己的印记,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足迹。
2024年上海游览总结

2024年上海游览总结
2024年,我有幸游览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在这次旅行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上海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和活力。
下面是我对2024年上海游览的总结。
首先,上海的城市发展令人惊叹。
在我游览的几天时间里,我看到了许多现代化的建筑和高楼大厦。
特别是在陆家嘴金融中心和外滩地区,高楼林立,灯火辉煌,给人一种繁荣和富裕的感觉。
与此同时,上海的城市规划也非常出色,交通便利,绿化环境良好,给人一种宜居的感觉。
其次,上海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
在上海的博物馆和艺术馆里,我看到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特别是在上海博物馆里,我看到了许多与上海历史有关的展品,让我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外,上海还有许多戏剧和音乐表演,呈现出了丰富的文化生活。
我有幸观看了一场京剧表演,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最后,上海的美食让我欲罢不能。
在这次旅行中,我品尝了许多上海的特色美食,如小笼包、生煎包、蟹粉汤包等。
这些美食不仅外观诱人,而且口感十分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上海还有许多国际美食供选择,无论是日本料理、法国餐厅还是意大利面馆,都能找到满足自己口味的菜肴。
总而言之,2024年的上海之行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座城市以其城市发展、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美食吸引了我。
我希望有机会再次返回上海,继续探索这个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
上海之行所感 邓绍

上海之行所感又一次来上海,跟两年前的那次相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相同的是上海,不一样的是我。
上海的发展还是那么迅速,只是高楼似乎更多,黄浦江边车水马龙依然,形形色色的人汇聚在外滩,老人、小孩、恋人、流浪歌手,还有像我们这样的游人。
两年前,我还在为工作奔波,心理满是焦急,整天在各个人才市场来回旋转,为的是求的一职半位,那时候,即使是在朋友的拖拽下来到黄浦江畔,也绝不会像现在这样以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去欣赏。
所以,我首先想说的就是心态,世事变迁,在不同的坏境心态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学会去适应不同的坏境。
盘固历来就注重对员工心理的掌握,每一年的水泥市场、工作环境都在变化,而我们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适应坏境。
从原来的三班倒到四班三到,我们要去适应,从市场价格的盘升到现在受节能减排需要调节产量我们要去适应,在整个市场的竞争中,无论是技术竞赛、销售竞争还是管理竞争,我们都要做好准备,调整心态积极面对。
其次,下半年公司推行精细化管理工作,针对本次上海之行,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感写一些自己的看法,也许有些偏离主题,但的却是真实的感受。
1、追求品质无止境对于品质,有个地方最让我感触。
本次上海之行我们一共住了两晚,两晚的酒店不是同一家,所以在各方面都是不一样的。
首先从外观上说,博地远不如万豪那样气派。
但是从内部构造来说,博地的房间倒是更加宽敞,布局也更加合理,房间的格调、卫生间的空间包括小阳台,都给人一种家的温馨。
当然,两家的服务都是一流的,几乎客人的需求都能第一时间满足。
后来听关经理说博地是一家法国式的宾馆,这才令我恍然大悟。
这里面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还是有的,中国人讲求形式,表面上要做到完美、大气;西方人更注重的是内在的享受,对品质的追求。
所以,我们公司也要学习这点,对外在的形式要追求吗?要。
因为这是代表公司的形象,但是我们更需要注重对内在品质的追求,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人员的服务,亦或是内部的管理,都要在品质上得到保证,公司推行三大质量、质量振兴、精细化管理应该就要向品质的追去迈进。
上海的旅行记录周记

上海的旅行记录周记本次上海之行实在让人难忘,不仅因为它是我第一次来到这个国际大都市,更因为我经历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事情。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分享一下我的上海之行的旅行记录周记。
第一天,我搭乘飞机从北京抵达上海。
刚一踏出飞机舱,我就被这座城市的繁华与热闹所吸引。
我乘坐地铁前往住所,一路上看到了许多高楼大厦和绿树成荫的公园,真是美不胜收。
晚上,我去了外滩夜景,站在黄浦江边欣赏浦东陆家嘴的璀璨夜景,大上海的霓虹灯让我不禁为之激动。
这一切都让我深深地为上海的发展速度所折服。
第二天,我前往上海博物馆一览中国古代文物的风采。
在那里,我看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青铜器、玉器、字画等珍品。
我沉浸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熏陶中,对中国的文明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随后,我又去了豫园,那里有着浓厚的江南园林风格,一进入园内就仿佛进入了一个仙境。
我在园中漫步,欣赏着精美的园林景观,品味着传统的茶文化,感受着历史的厚重。
第三天,我参观了上海的科技馆。
在那里,我看到了许多最新的科技成果,比如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和无人机等。
我实地体验了许多创新科技产品,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科技的快速发展。
下午时分,我来到了上海的世纪公园,那里有着广阔的草坪和湖泊,我在那里和朋友一起玩耍,放飞风筝,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第四天,我去了上海的城隍庙。
这座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庙宇,保留了传统的建筑风格和祭祀仪式,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氛围。
我在庙内祈福,为家人和自己祈求平安和健康。
在祈福之后,我游览了附近的市井小巷,品尝了地道的小吃,这些美食让我大饱口福。
第五天,我去了上海迪士尼度假区,这是我最期待的一天。
我兴奋地进入了迪士尼乐园,犹如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
我玩了许多刺激的游乐设施,看了精彩的演出,还和米老鼠、唐老鸭等迪士尼角色合影留念。
整个一天我都像是回到了童年的时光,无忧无虑地享受着乐园的欢乐。
第六天,我感觉时间过得太快了,又到了离别的时刻。
我收拾行李,离开了住所,告别了这个美丽的城市。
2024年上海旅游心得体会

2024年上海旅游心得体会作为一个热爱旅游的人,我一直梦想着能够亲自前往上海这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
终于,在2024年,我实现了这个梦想。
在这次旅行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上海作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氛围。
在这里,我不仅享受到了当代都市的繁华和现代化设施,还领略到了上海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上海旅游中的心得体会。
在上海的第一天,我选择了参观上海博物馆。
这是一座集中展示中国艺术和历史文化的大型博物馆。
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例如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瓷器、字画等。
通过观赏这些文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在上海博物馆的特展中,我也了解到了上海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城市的发展历程。
这些展品不仅极具历史意义,而且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博物馆,我还游览了上海的许多其他著名景点,如外滩、南京路步行街、豫园等。
外滩是上海的地标之一,这里有一排排欧式建筑和大片的草坪,是观赏黄浦江两岸美景的绝佳位置。
从外滩可以清晰地看到陆家嘴金融区的高楼大厦,这些现代建筑与老式欧式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彰显了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的独特魅力。
南京路步行街是一条有着百年历史的商业街,这里有许多著名的国际品牌和中式传统商店。
我沿着这条步行街漫步,感受到了上海人民的生活节奏和繁荣的商业氛围。
在一些特色店铺中,我购买了一些上海特产作为礼物,这不仅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也让我能够与朋友们分享这次旅行的喜悦。
豫园是一座有着明清风格的园林,被誉为“江南园林精华”。
在这里,我沐浴着园林中的清新空气,欣赏着精心设计的景观和传统建筑。
尤其是在静静坐在湖畔的凉亭中,听着流水声,欣赏着倒影水中的亭台楼阁,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
豫园的独特魅力给我带来了深深的触动,让我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除了参观景点,我还深入了解了上海的当代艺术和文化。
上海艺术馆是一个汇集了艺术家和作品的艺术空间,我在这里欣赏到了许多当代艺术品。
1929年陈毅的上海之行

1929年陈毅的上海之行
王锡堂
【期刊名称】《党史文苑(纪实版)》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陈毅1929年8月的上海之行,为纠正中共中央“二月来信”的错误认识,制定“九月来信”,使革命重新走上正确的轨道,立下了卓越功勋。
然而,陈毅的这次上海之行充满了艰难险阻,其付出的辛劳,鲜为人知。
【总页数】6页(P30-35)
【作者】王锡堂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1
【相关文献】
1.上海之行:一路走进,一路收获——金属加工杂志社上海之行纪实 [J], 张维官;于淑香;周晟宇;阎志芳
2.1929年埃德加·斯诺内蒙古之行及相关问题考述 [J], 林睿;
3.“上海也是书海”——陈毅同志关心上海的图书馆事业 [J], 包雪英
4.伟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记陈毅元帅瓦房台之行 [J], 侯庆生;刘万林;周迎军
5.“2005首届中国汽车品牌顾客满意度调查”上海之行上海通用、上海大众现场测评工作圆满结束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上海暴得大名,声闻全球,始于开埠,列通商五口之一。
此前,虽已立县五百年,但充其量不过是东南海滨的一个三等县城。
用一个上海文人的话说,开埠以前的上海,“亦如直隶之静海,浙江之临海,广东之澄海,其名不著于十八行省,更何论五洲万国乎?[1]”近代一百多年间,上海的形象变化很大。
在那段已经逝去半个世纪以后,再来看一下当时人对上海城市的印象、描述,对于今天人理解上海,或许不无裨益。
从奇妙洋场、东方巴黎到大染缸开埠以后三四十年中,也就是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洋气氤氲,;二是奇,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三是妙,煤气灯、德律风、跑马、跑人(赛跑),种种西物西事,构思精巧,出人意表。
我们看报纸杂志,看文人笔记,对七十年代前后的上海,用墨最多是洋、奇、妙。
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
居人不信金吾禁,路上徘徊听五更。
谁知铁树竟开花,谬语当年信不差。
凿地金莲生万朵,烛天银彩照万家。
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
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
洋、奇、妙混合在一起,使上海放射出与中国其他城市迥然不同的色彩。
许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奇妙之处,令人刮目相看,闭目长思。
有一幅漫画:一个外地游客,来到上海,种种洋奇之处,令他目眩口张,百思不解。
他用一根长长的旱烟袋,对着路边的电灯点火,但怎么点也点不着。
明明是火,怎么不能点烟?他不能明白此中奥蕴。
套用一句现在流行语,看不懂啦!确实,上海是个让人看不懂的地方。
无奈人的心理是,越看不懂越要看。
游上海、逛洋场、看洋景、开眼界,成为内地人一大心愿。
经过几十年的,到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描述上海形象使用最频繁的字眼是“繁华”。
这个繁华,体现在市政设施先进,洋房高耸,街道宽敞,车水马龙,摩肩接踵,更体现在消费、娱乐方面。
商店林立,货物山积,餐馆、茶馆、烟馆、赌馆、妓馆、戏馆、书馆和花园,七馆一园,争奇斗艳。
上海之行作文

上海之行【1】在许多的趣事之中,令我最难忘的是上海之行。
因为爸爸在那里工作,妈妈和我非常想念他。
日记本里精确地记载着2008年4月12日,天空晴朗,阳光明媚,如同我充满欣喜而期盼的的心情次海口到上海的特快在铁轨上奔驰,如同我迅速蔓延的思绪,在我的脑海勾勒出一幅印象画:电影里的卖报童、黄包车、小洋楼;电视中的地铁站、立交桥、摩天楼;课文上的明珠塔、黄浦江、南京路……上海是这样吗?“醒醒,上海站就要到了,……”我睁开朦胧的眼睛,耳畔响起妈妈的催促。
终于,我看到久违了8个月的爸爸,一身戎装,帅气逼人,脸上依然一副稳重而慈祥的笑,手上居然还拿着一束娇艳欲滴的玫瑰呢,哎!那应该是送给妈妈的。
爸爸神秘地带我们走下负2楼,我突然看到一辆貌似火车的家伙呼啸而来,呀!难道又要坐火车?我差点喊了出来。
“这是地铁,可以很快地把人们带到目的地。
”爸爸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上海人多车多红灯多,坐地铁可比坐的士快,而且还便宜。
”尽管才清晨6:00左右,地铁上却熙熙攘攘挤满了人,有的在不停接拨手机,有的在匆忙地翻看资料,有的在狼吞虎咽着早餐,嘿!还有位伯伯在背诵英语单词呢。
爸爸说:“上海就这样。
”原来上海的生活节奏是如此之快。
爸爸的宿舍临近人民广场,这里自然成了我们游玩的第一站。
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中,人民广场却显得视野格外开阔,沿着绿荫掩映的曲径,五彩缤纷的鲜花在春色满园的草地里排出各种喜庆的字样、图案,令人心旷神怡;喷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时而婉起伏,时而激情高亢,令人心潮澎湃。
广场及其附近有上海博物馆、大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和博览馆,每座建筑都风格独特,造型优美,充满着现代与时尚。
妈妈兴奋地在给我们不停拍照,抱怨说手都酸了,呵呵,谁信呀?爸爸说这里是艺术的天堂,果然是名不虚传哪。
受课文的影响,我们的第二站是上海广播电视塔。
她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秀立于黄浦江畔,并以其468米的绝对高度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
我惊奇地看到11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球体自地向天依次串联,塔顶两个巨大球体像红宝石般晶莹夺目,真的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年前的上海之行
上海巨大发展成就的实现,毫无疑问,是解放思想的成果。
上海的思想解放,表现在以国际的眼光、世纪的意识重新审视自己,对发展战略、城市功能进行重新定位。
回望青岛30年开放之路,是一个不断放眼看世界,不断寻找自身差距并奋起直追的过程。
1995年2月7日至8日,青岛市委召开七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会议决定,要“学上海、赶大连”,进一步增强“当龙头、上水平、争一流”的进取意识。
“我们自己与自己相比,发展变化比较大,但与上海、大连等城市相比,我们在思想解放程度、改革开放力度、实际工作成效上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我们决不可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松懈斗志。
应当把眼界放宽,多做横向比较,找出存在的差距和原因,突出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千方百计赶上去。
学上海,就是要学习上海抓住机遇,积极进取,争创一流的精神;学习上海解放思想,大胆探索,通过改革解决重大问题的意识;学习上海沉下心来,一心一意抓产业结构调整的恒心。
要通过学上海,推动我市工作再上新台阶。
”时任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会上如是说。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5年的3月8日至10日,
俞正声率领青岛市委、市政府经济综合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一行15人,赴上海学习考察。
时任青岛市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任的庞传恕参加了考
察的全过程,他回忆:“两天的学习考察中,考察团对上海市市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革开放巨大发展成就,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基础设施建设彰显城市格局
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充满现代化的城市市政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令考察团成员感触颇深:“我们看到,亚洲第一塔、450米高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高高矗立于黄浦江东岸,已成为上海新世纪的标志性建筑。
继全长8346米、主跨432米、主塔高150米的南浦大桥建成通车之后,另一座规模更大、设计更先进的位居世界第一的双塔双索斜拉桥杨浦大桥也在1993年10月投入使用。
黄浦江上,双桥飞架,天堑通途,大大方便了浦东与浦西的交往。
绵延48
公里、贯通浦东浦西的内环线,已在1994年底全线通车。
地铁一号线16公里已经开始试运行,百年老城上海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
外滩、人民广场的综合改造工程,淮海路、南京路商业区的完善、提高,使上海的大都市风采更加浪漫。
崭新的商业区和住宅小区鳞次栉比,遍布城乡。
”
上海在进行这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显现了极大的魄力和远见卓识,他们把这些作为崭新的城市形象来构划
和建造,作为跨世纪的宏伟大业来经营。
在全面推进包括通讯、能源、给排水、环境保护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在内的大交通建设的同时,占地35平方公里的浦东国际空港的港址已经确定;全天候的外高桥深水港即将兴建;打通市区南北通道的成都路高架线正加紧施工。
众所周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
上海市政府从1992年到1994年,在市政建设中投资380亿元,建设了80余项重大工程。
融资,为上海的市政建设资金化解了燃眉之急。
美国花旗银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源源不断流入上海。
上海市政府大胆地将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的经营权和使用权有偿转让,期限20年。
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城市内涵
对一个老经济中心城市而言,完备的市政建设仅仅是城市发展战略的目标之一。
高度化的产业结构,合理的工业布局,叫得响的拳头产品,后劲十足的支柱产业,才能与现代化的城市功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推动大都市的前进步伐。
对此,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同志有一个生动而形象的比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好比人的外表,经济的综合实力,尤其是工业经济是人的内脏。
如果一个人仅仅是四肢健壮、肌肉发达,而内脏的消化系统出了毛病,那么,这人就是外强中干,迟早要垮掉。
上海以带动效益和支撑作用为基本出发点,逐步在当时
形成了以高新技术和深度加工为特征的上海工业新体系:重点发展以轿车为主的运输设备制造业,以通信设备为主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以大型电站机组为主的大型机电成套设备制造业,家用电器工业,钢铁工业,石油和化工业六大支柱产业。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必然拉动引进外资的高起点和高层次。
一方面,上海舍得拿出效益好、潜力大的支柱行业和重点行业与外商真诚合作。
另一方面,上海瞄准国际知名公司、大企业,千方百计争取他们进入上海市场共同开发,充分发挥大公司、大企业有技术、有管理、有销路的优势。
安亭,本是上海郊县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在当时,它因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崛起而风光起来。
1985年,当上海汽车总公司与西德大众汽车公司合资生产时,中方50%的股份额是1.6亿元,滚动发展到1995年,1.6亿元变成了23亿元。
合资当年,生产桑塔纳轿车1.5万辆,1991年3.5万辆,1992年6.5万辆,1994年达到11.5万辆,企业的年销售额突破了120亿元。
在上海贝尔公司考察时,有个细节颇为有趣,考察团在会议室刚刚坐定,公司董事、副总经理李大来,便向初次谋面的俞正声同志笑着说:“俞书记,我可要感谢你啊!”俞正声同志一怔:“这话从何说起?”李大来道出原委:“本来我们扩容上二期工程的压力还不是太大,后来听说美国AT&T
公司要进军中国市场,并要与青岛合作,迫使我们下决心提高竞争能力,抓紧上了这个二期工程。
”俞正声哈哈一笑:“那好啊,我们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李大来介绍,贝尔公司1994年的销售额是6亿美元,人均40万美元。
而世界著名大公司同类产品的销售最佳成绩是人均10万美元。
1994年,上海贝尔公司生产了446万线程控交换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二。
上海巨大发展成就的实现,毫无疑问,是解放思想的成果。
上海的思想解放,表现在以国际的眼光、世纪的意识重新审视自己,对发展战略、城市功能进行重新定位。
浦东新区的世界眼光
上海浦东新区建设是我国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其总体规划目标是着眼于下世纪中叶,瞄准世界一流城市水平而设定的。
陆家嘴金融区,作为浦东的中心商务区和金融贸易区,浦东人把它当作“第二外滩”来建设。
考察团看到,在亚洲第一高塔东方明珠电视塔的身后及左右,规划中的百余栋摩天大楼已陆续拔地而起,其中有楼高300米、建筑面积22.5万平方米的亚洲大厦之最――金茂大厦。
在浦东新区管委会的会议室里,考察团参观了造型逼真、制作精巧、光电效果齐备的陆家嘴中心区规划模型。
外高桥保税区位于浦东的东北方向。
当时封关面积已达
5.5平方公里,有1380家企业在此设立出口加工工厂、保税仓库和国际经贸公司,1994年的进出口总额12亿美元,市场交易8亿美元。
考察团重点考察的金桥出口加工区,当年已批准进区项目250多个,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每个项目的平均资本达1300万美元。
浦东人同时提出了响亮的“惜土如金”的口号。
1995年,新华社向海内外播发了一条耳目一新的消息:浦东人宣布,绝不在他们这一代人手中,将浦东新区规划完、开发完。
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开发空间,并让他们来检验浦东开发的历史功绩。
浦东人明白,浦东不仅仅是上海的浦东,也是中国的浦东,甚至是世界的浦东、人类的浦东。
浦东开发4年,已成为上海经济的新增长点,人均生产总值在4年中增长4.7倍。
1994年,浦东生产总值达291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为19720元,比上海老市区平均水平高4000余元,并首次超过深圳、珠海等特区,更将我们青岛7600
多元的人均数远远抛在后边。
俞正声同志全面听取上海市领导的情况介绍,亲自到企业考察,从投融资方式、建设模式、质量管理到产品销售,都仔细询问。
在大众汽车公司,还试驾了新下线的汽车。
从上海返回青岛的那个晚上,学习考察团的全体成员同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王力平同志有过一次愉快的交谈,俞正声同志说了一句发自内心的感慨:“就全国来说,上海的物
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是最好的!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20年前,俞正声同志亲自率考察团到上海学习考察,这对青岛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正是这种总揽全局、正视差距的气魄,使青岛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讲述人庞传恕,时任青岛市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任。
本文由于笃玲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