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9—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战国时期君主为了获得支持,对士人免去君臣之礼而行宾主之礼。
有些君主拜名士为师,屈执弟子之礼。
此现象说明( )
A、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视ﻩﻩ
B、贵族垄断教育被打破
C。
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始形成D。
教育奉行“以吏为师”
2。
《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ﻫA。
兼爱尚贤B。
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
道法自然
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
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
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
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
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4。
诸子百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孔子到孟子、荀子的思想,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
人一辈子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ﻩﻩ 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C、通过礼仪教化,能够使小人变君子、普通人变圣人
D、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理想社会
5、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些思想家认为人性本恶、基于此认识,有人主张以礼乐来规范,也有人主张用法治来震慑。
这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
孔子庄子ﻩB、孟子荀子ﻩﻩC、荀子韩非子 D、孟子韩非子6、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价,估计需要依据( )
A、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B、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
C、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度
D、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纳该手段
7。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统治思想,主要是因为( )
A。
道家“无为”思想不能解决现实问题ﻩB、儒家思想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C、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ﻩ
D、汉武帝急需从“无为”转向“有为”
8、汉代民间的原始宗教信仰的主要特点是多神崇拜,最为流行的当属祖先崇拜。
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祭祀祖先成为汉代民间的重要风俗。
这反映了汉代
A、宗法制度体系日益完善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君权神授被人们普遍接受
9、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
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
A、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B、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C、少教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D、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10、儒学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是( )
A、强调制度与秩序 B。
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重视道德与人伦ﻩ
D、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11、西汉时孔子被称为“褒成宣尼公",两晋时被称为“先师",南北朝是被称为“文圣尼父”、“先王”,隋文帝尊孔子为“先师尼父",唐太宗改称孔子为“先圣”,唐玄宗则将其追谥为“文宣王”。
这反映出统治者
A。
不断提高孔子的地位 B。
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
C、利用儒学强化思想控制能力 D。
使儒学成为治国的唯一思想
12。
理学家朱赢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
朱赢的这一做法
A、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B、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D、实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13、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自心”基础上的。
这反映出( )
A、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B、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
C。
二程完全改造了传统儒学 D。
理学对修身养性的重视
14。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当一个人看见小小孩掉进井里面,必定会动恻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恻隐之心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
王阳明意在强调( )
A、格物致知ﻩﻩB。
内心反省ﻩC、心外无物D、天人感应
15、下图是依照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
该图呈现
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 )
A。
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C。
两汉往常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D、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16。
顾炎武批评明代学风弊病说:“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
”强调凡做学问,“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在此,顾炎武( )
A、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ﻩ
B、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C、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ﻩﻩD、强调独立考虑,有所创新
17、王夫之说其父严于取与,即使关于已成年的儿子,涉及财产,也界限分明,并不以享用其子的供奉为当然。
其父如此做的理由是:“其人则吾子也,其物则非吾有也。
”材料表明
A、保护私有财产观念受到重视B。
传统儒家伦理观念受到质疑
C、王夫之思想深受其父的影响D。
追求物欲的观念在民间盛行
18。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如《春秋》里称郑庄公为郑伯,孔子把他的爵位从公降为伯,以此表达对郑庄公谋算兄弟这一行为的批判、这种写法被称为“春秋笔法。
”儒家认为“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依照所学,下列评价正确的是
A、孔子编写《春秋》来维护君主专制ﻩﻩ
B、“春秋笔法”有利于历史记录的客观性
C、《春秋》奠定了古代正史的编撰体例ﻩﻩD。
儒家重视史书的道德评判和教化功能
19、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应予以改革,强调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是广大百姓的快乐与否、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儒学统治地位已动摇
B、儒学出现了趋时更新
C。
正在酝酿着社会转型D、君主专制逐渐被削弱
20、有学者认为,儒家对现实经验层面的君臣父子、夫妇长幼理所当然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习惯社会需要的,有不可变易的价值。
这说明,儒学长盛不衰是由于
A。
以血缘关系规范君臣关系B、以血缘关系规范社会秩序
C、其观念植根于社会生活中 D。
宣扬要绝对服从君主要求
21。
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22、1841年,魏源参与浙江抗英,失败后愤而著述《圣武记》,颂扬清朝开国以来重大的军事行动,总结武备之道,此后又撰述《海国图志》,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反映了
A、向西方学习成主流思潮
B、“中体西用"思想开始萌发
C。
经世致用影响学术著作 D、魏源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
23。
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
这种说法
A。
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B。
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24。
梁启超说:“世之所谓温和改革者,宜莫如李、张矣……然则再假以十五年,使如李、张者……亦只是多得此等学堂洋操数个而已、一旦有事,则亦只是如甲午之役,望风而溃,于国之亡,能稍有救乎?既不能救亡,则与不改革何以异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梁启超全盘否定了李、张的改革 B。
学习洋操量少力弱导致改革失败
C、革新制度才能改变中国全貌 D。
评价改革成败标准是战争的胜负
25、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
严复意在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
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26、有人说:“假如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就没有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这段话说明
A。
不同阶级政见相似 B、变法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C、上海多元文化并存 D。
上海是近代化先行地
27、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特别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
这一变化反映了
A、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D、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28。
他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逸潇洒,浸透了诗文、绘画、雕塑“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神韵,达到了当时士大夫追求的美的极致、“他”的代表作是()
A、绘画《女史箴图》B、书法《兰亭序》ﻩC、书法《祭侄文稿》D、绘画《牡丹
蕉石图》
29。
1905年,陈独秀指出:“现今国势危急,内地风气不开,……惟戏曲改良,则可感动全社会,虽聋得见,虽盲可闻,诚改良社会之不二法门也。
”据此判断,他主张戏曲改良的目的是
A。
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 B、实现社会教化,习惯革命思潮
C、启蒙民众,以求救亡图存D。
号召思想革命,指导新文化运动
30。
今天象棋中有“炮”与“砲"二字、唐代的象棋中使用“砲”字,宋代的象棋中“炮"“砲"二字开始并用,这一变化说明( )
A、中国象棋发明于宋代
B、宋代发明了火药ﻩ
C、宋代火药广泛用于战争 D。
洋炮在宋代传入中国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依照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之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请回答:
(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如何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6分)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4分)如何评价?(10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社会形势的变化相习惯,明清文化出现了具有市民反叛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
这一时期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抨击宋明理学中的僧侣主义和禁欲主义。
至于顾、黄、王诸大师在哲学思想、史学思想、自然观中的理性主义,也都与中世纪的蒙味主义相对立。
然而,由于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
他们虽猛烈批判封建专制帝王,但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方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材料二19世纪70—80年代,早期维新派逐渐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
他们主张不仅在物质层面,而且要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文化,即从学习“西技”发展到学习“西政”。
他们倾慕西方的议会制度同时希望仿效。
这种维新思想到甲午战争时已形成广泛的社会思潮、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依照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的特点。
(6分)
(2)依照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后维新思想形成广泛社会思潮的原因。
(6分)
(2)依照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晚清以来学习西方的历程、(8分)
ﻬ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2019—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高二历史
选择
ACCDC ABBAB CCDBB CBDCC ACBCD BDBCC
(1)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6分)
1)(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4分)
2)评价:都是想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统一。
2分
但造成的影响不同:秦朝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还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一个分号两分,
共8分
32
1)社会形势变化的产物;具有市民反叛意识;矛头对准封建专制君主;未提出新的解决方案、2)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弊端日益凸显;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务派自强救国道路的破产;维新派的大力宣传。
3)历程:
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
器物:新思想萌发、洋务运动;
制度:维新思想、三民主义;
文化: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