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发展历程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CR技术发展历程综述
摘要: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是指在DNA聚合酶催化下。
以母链DNA为模板,以特定引物为延伸起点。
通过变性、退火、延伸等步骤,体外复制出与母链模板DNA互补的子链DNA的过程。
本文简要叙述了PCR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在所发展起来的相关技术。
关键词:PCR技术变性退火延伸
1.PCR技术的发展简史
1971年Khorana等最早提出PCR理论:“DNA变性解链后与相应引物杂交,用DNA聚合酶延伸引物,重复该过程便可克隆tRNA基因”。
因当时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尚未成熟、热稳定DNA聚合酶还未发现及寡聚核苷酸引物合成仍处于手工和半自动阶段,核酸体外扩增设想似乎不切实际,且Smith等已发现了DNA 限制性内切酶,使体外克隆基因成为可能,Khorana等的早期设想被忽视。
1985年Mullis等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工Klenow片段体外扩增哺乳动物单拷贝基因成功,1985年10月25日申请了PCR的专利,1987年7月28日批准(专利号4,683,202 ),Mullis是第一发明人;1985年12月20日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PCR的学术论文,Mullis是共同作者。
但当时Mullis所使用的大肠杆菌聚合酶1的片段Klenow存在一些缺陷:Klenow酶不耐热,在对DNA模板进行热变性时,会导致此酶的钝化,因此需要每完成一个扩增周期增加一次酶。
1988年初,Keohanog改用T4DNA聚合酶进行PCR,提高扩增DNA片段的均一性,1988年Saiki等从温泉中分离的一种水生嗜热杆菌中提取到一种耐热DNA聚合酶,使扩增反应的特异性和效率大大提高,并简化了操作程序,最终实现了DNA扩增的自动化,迅速推动了PCR的应用和普及。
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农学、植物病理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
最初的PCR技术相当不成熟,但在随后的几十年里,PCR技术被不断改进,它从一种定性的分析方法发展到定量测定;从原先只能扩增几个kb的基因到目前已能扩增长达几十个kb的DNA片断。
短短几十年,该技术已经成为最常用也最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之一,其应用范围从基本的基因扩增,扩展到基因克隆、基因改造、传染病源分析、遗传指纹鉴定等,甚至扩展到许多非生物领域。
2.PCR技术的原理
PCR 技术是根据待扩增的已知DNA 片段序列,人工合成与该DNA 2 条链末端互补的 2 段寡核苷酸引物,在体外将待检DNA 序列(模板)在酶促作用下进行扩增。
PCR 的整个技术过程经若干个循环组成,一个循环包括连续的 3 个步骤:第1 步是高温条件下的DNA 模板变性,即模板DNA在93~94 ℃的条件下变性解链;第 2 步是退火,即人工合成的 2 个寡核苷酸引物与模板DNA 链3’端经降温至55 ℃退火;第3 步是延伸,即在4 种dNTP 底物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借助TaqDNA 聚合酶的作用,引物链将沿着5’-3’方向延伸与模板互补的新链。
经过这个循环后,合成了新链,可将其作为DNA 模板继续反应,由此循环进行。
循环进程中,扩增产物的量以指数级方式增加,一般单一拷贝的基因循环25~30 次,DNA 可扩增l00 万~200 万倍。
PCR 反应的步骤很简单,但是具体的操作是复杂的,如退火温度的确定、延伸时间的长短以及循环数等。
因此,不同的反应体系应该确定适当的反应条件,以避免假阴性或假阳性等情况的产生。
3.PCR技术进步关键
3.1热循环仪
市场上有众多的产品, 在质量和技术上首推PE及MJ reasearch。
总的发展趋势是1) 无油操作, 要求的反应体积小, PE 2400 可做小至5uL 的反应; 2) 升降温速度快, PE9700 可达到 3.5℃/ s, 温控精度及静态样品温度均衡性高,这一点是通过控制反应管内的温度,而非加热块的温度来实现的; 3) 界面友好,操作灵活,显示直观,允许多用户。
此外, 还有几种特殊用途的PCR 仪: 大容量PCR 仪, The Tetrad( MJResearch) 可同时做1536 个反应, 适合于高通量实验室的要求; 实时定量PCR, ABI PRISM TM5700( PE) 能对PCR 过程做到实时定量监控,闭管操作,无污染,无须扩增后处理;梯度PCR 仪, 例如, Eppendorf 的产品,可在一个反应槽内,一次实验当中快速地测定最佳变性温度和退火温度, 节省时间, 减轻实验强度;PCR 仪的加热部分和控制部分分离, Remote Alpha Dock TM System( RAD MJ Research) 的这两部分可以分开远达3m 节省实验室空间, 便于进行自动化操作。
同时有多种形式的加热部分可供选择,可以满足不同的要求。
3.2引物设计与合成
引物的设计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实现。
网上有许多提供免费在线引物设计服务的网址和软件,例如在线版的Primer3.0,以及Primer5.0等软件,设计好的引物则完全由专业公司来合成, 合成的引物一般进行PAGE 纯化,而且可以根据实验的要求对引物采取不同的修饰处理。
3.3DNA聚合酶系
已经发展出了多种具有各种不同特性的聚合酶和酶反应体系( 表1) 。
结合优化的缓冲液条件,DNA 聚合酶已具有更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可以扩增出更长的产物,并且可成功地用于富含GC 的模板的扩增。
目前已开发出了一系列可满足不同需求的DNA 聚合酶试剂盒,简化了PCR 操作,提高了实验的重现性。
4.PCR相关技术
4.1常规RT-PCR技术
由于目前常利用cDNA来研究基因的功能,而cDNA是由mRNA反转录而成。
所以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可扩增大量cDNA。
主要包括两个步骤,一个是反转录,另一个就是PCR,首先提取RNA并纯化,以其中的mRNA作为模板,采用Oligo(dT)或随机引物利用逆转录酶反转录成cDNA第一链。
然后以第一链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而获得目的基因或检测基因表达。
反应过程的第一步是从细胞中提RNA,并分离出mRNA。
第二步以mRNA 为模板,在反转录酶的催化下合成cDNA。
第三步以cDNA为模板,用PCR对靶序列进行扩增。
最后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扩增产物。
该技术主要用于分析基因的转录产物、获取目的基因、合成cDNA探针、构建RNA高效转录系统。
4.2多重PCR(mutiplex PCR)技术
PCR 技术的一种,为同一管中加入多对特异性引物,与PCR 管内的多个模板反应,在一个PCR 管中同时检测多个目标DNA 分子。
多重PCR技术可以扩增一个物种的一个片段,也可以同时扩增多个物种的不同片段。
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多重PCR 技术进行多个位点的特异性扩增时,引物间的配对、引物间的竞争性扩增等会对扩增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如果能选择适宜的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可极大地提高多重PCR 的扩增效果。
主要包括退火温度、退火及延伸时间、PCR 缓冲液成分、dNTP 的用量、引物及模板的量等。
另一方面,DNA 的抽提质量也影响多重PCR 扩增效率,如DNA 抽提不干净或降解都将影响PCR 扩增效果。
4.3反向PCR技术
反向PCR(reverse PCR),又称为染色体缓移(chrornosme walking),它是指利用在已知序列内部没有切点的限制性内切酶对此段DNA进行酶切,在DNA连接酶作用下自连形成环状DNA分子,然后利用方向合适并与已知序列两端互补的引物,以连接成环的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得到已知序列的旁侧DNA 片段。
与常规PCR技术相比。
反向PCR优势突出,但它需要从许多酶中选择限制酶。
或者说必须选择一种合适的酶进行酶切。
另外,由于大多数有核基因组含有大量中度和高度重复序列,在YAC或Cosmid的未知功能序列中有时也会存在这些序列。
从而导致反向PCR得到的探针与多个基因序列杂交,影响扩增效果。
4.4巢式PCR(嵌套PCR)技术
这是一种对PCR的优化模式,不受平台效应的限制,而且比单一的一对引物PCR扩增灵敏度特异性高1000倍。
由两轮PCR扩增和利用两对引物组成,其中第二对引物是在第一对引物的内部,第一轮PCR的产物作为第二轮PCR的模板,增强了产物的特异性。
反应过程的第一步是引物的设计,原则与常规PCR相同,只不过是设计两对嵌套式引物。
第二步所用的模板通常都是反转录而来的cDNA,经过两次PCR。
第三步检测PCR反应产物。
此反应大多应用在当模板DNA较少时,用一次PCR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用巢式PCR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4.5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
1996 年,学者经过研究,在传统PCR 技术的基础上,首创了实时荧光定
量PCR 技术,新技术已经应用至医学领域、分子生物学和其他基础研究领域。
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基于传统技术的优势,还具有实时性、准确性、无污染,实现了自动化操作和多重反应,是PCR 技术研究史上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
荧光定量PCR 技术最大的特点是能将荧光基团加入到PCR 反应体系中,借助于荧光信号,累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
实时监测这一特点是常规PCR 技术所不具有的,因为其对扩增反应不能进行随时的检测。
常规PCR 技术的扩增终产物需要在凝胶电泳等条件下才能进行,无法对起始模板进行准确的定量,而荧光定量PCR 技术的反应进程可以根据荧光信号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个PCR 循环反应结束之后,定量PCR 仪可以收集 1 个荧光强度信号,荧光信号强度的变化可以反映产物量的变化情况,这样就可以得到 1 条荧光扩增曲线。
荧光信号在指数扩增阶段,PCR 产物荧光信号的对数值与起始模板量之间存在线性对应关系,然后进行定量分析。
另外还有多种PCR相关的技术,如不对称PCR,MSP甲基化特异PCR,免疫PCR,锚定PCR,PACE-cDNA末端的快速扩增……可根据研究目的不同作相应的选择。
5.展望
PCR作为一项“革命性的技术”,不仅推动了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而且,在其它领域科学家的努力与创新下。
其不断与该领域的核心技术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此领域的发展。
传统PCR 技术以及衍生出来的新型PCR 技术自面世以来,已被广泛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随着技术方法的不断改进与完善,荧光定量PCR 技术将会逐渐完善并广泛应用。
多重PCR 技术在食品病原微生物、非致病微生物及环微生物检测中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去除食品抑制因子干扰、改进样品前处理技术等方面,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PCR技术必将得到新的发展,以之为基础的新技术将不断出现。
参考文献
1.曹雪燕,张晓东,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研究新进展.自然科学进
展.2007.17(5).
2.陶生策,张治平,张先恩.PCR技术研究进展.生物工程进展.2001.21(4)
3.黄留玉.PCR最新技术原理、方法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4.孟祥文,李璞.AP-PCR技术及其应用[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5.18(3):
117-120.
5.陈尚武.不同种类的PCR技术及其应用[J].贵阳医学院校报.1993.14(3):113-l16
6.金宇良.PCR技术的研究进展.现代农业科技.2012.10
7.常世敏.PCR 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21(4):23-25.
8.叶倩.PCR技术综述.科技创新导报.2009.5
9.唐永凯,俞菊华,徐跑,等.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及其在水产上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1):422-426.
10.吴学贵.LPS 刺激点带石斑鱼免疫相关基因的克隆与组织表达差异性分析[D].
海口:海南大学,2011.
11.侯立华,黄新,朱水芳,等.双色荧光多重PCR 技术及在禽流感病毒检测中
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10(1):168-172.
12.张杰道.生物化学实验技术PCR 技术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2-18.
13.邵军军.常惠芸,谢庆阁.原位PCR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兽医科学与技
术.2003.33(6):32—35.
14.谢辉.章伟文.陈宏。
等.原位反转录PCR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医
学理论与实践,2003。
16(4):402—403.
15.彭年才.牵明.苗宝刖.用于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的实时定量PCR仪及ATP
仪的研制和应用.20l0年第三届国际食品安全高峰论坛硷立集.2010:20-22.16.赵敏.多基因PCR及其应用[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宿学分册.1995.22(6):
270-272.
17.高玉龙.焦芳婵.徐照丽.等.多重PCR在烟草转基因检测中的应用[J].生
物技术通报,2008.(2):140-142.
18.李竹红,刘德培.梁植权.改进的反向PCR技术克隆转移基因的旁侧序列[J].生
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9。
26(6):60.
19.陈柏君.孙超.王勇.等.锚定PCR(Anchored PCR):一种新的染色体步行方
法[J].科学通报.2004.49(15):1569-1571.
20.贾小平,王天字.黎裕.等.用锚定PCR技术筛选谷子微卫星文库的研究[J].吉
林农业大学学报.2009.3l(4):364—367,372
21.Chen RH.Fuggle SV.In situ cDN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cearch and
clinical[A].In:Kirkam N.Programe in Pathology.Val 2[C].London UK:Churchill Livingstone,1995.203—218.
22.Veiga A.Boada M,Barri PN.Preimplsntstion genetic diagnosis:indications
techniques and results[J].Contracept Fertil sex,1998,26(4):568.
23.Nuovo GJ,Gorgone G。
MacConnell P.et a1.In situ Localization of human and
viral cDNAs after PCR Amplification [J].PCR Methods Appl,1992,(2):11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