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浅易文言寓言故事24食凫雁以秕阅读训练

合集下载

成都市中考语文B卷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成都市中考语文B卷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成都市中考语文B卷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选自《文言诗文阅读测评》2005年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12分)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②。

风至苕折,卵破字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③,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

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蓬④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⑤之根是为芷,其渐之鸺⑥,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注释:①蒙鸠:鸟名。

②苕:芦苇的蕙。

③射干:植物名。

④蓬:草名,又叫飞蓬。

⑤兰槐:一种香草。

⑥鸺:臭水。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结实有误的是A、名曰射干名:名字B、而临百仞之渊临:从高处往下看C、庶人不服服:佩服D、其质非不美也质:本质2、用一个成语准确概括出下面一句话在文中所表达的意思。

语句: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成语是:3、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在汉语。

⑴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译文:⑵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译文:4、文中作者用了许多的比喻,意在阐明一个怎样的观点?这个观点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答:观点是:认识:三、文言文阅读(共12分)1、C(应为“佩带”)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3、⑴蒙鸠的巢穴不是不完美,而是巢穴所挂的地方使它这样。

⑵所以说有道德的人居住一定要选择地方,外出游学一定要结交贤士。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006年二、文言文阅读。

( 共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3~6题。

( 甲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 , 性暴 , 不可驭 , 蹄啮伤人多矣。

一日 , 谏议入厩 , 不见是马 , 因诘仆: “ 彼马何以不见?” 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

尧咨者 , 陈谏议之子也。

谏议遽召子 , 曰: “汝为贵臣② , 家中左右尚不能制 , 贾人安能蓄之 ? 是移祸于人也!” 急命人追贾人取马 , 而偿其直.。

初中浅易文言寓言故事阅读训练(35则含答案)

初中浅易文言寓言故事阅读训练(35则含答案)

初中浅易⽂⾔寓⾔故事阅读训练(35则含答案)⽂⾔寓⾔故事阅读训练(35则)1、傅马栈最难桓公观于厩①,问厩吏⽈:"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夷吾②尝为圉⼈③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曲⽊⼜求曲⽊;曲⽊已傅,直⽊⽆所施矣。

先傅直⽊,直⽊⼜求直⽊;直⽊已傅,曲⽊亦⽆所施矣。

"(《管⼦·⼩问篇》) 注释:①厩:马房。

②夷吾:管仲的表字。

③圉⼈:养马的⼈。

(1)解释下⾯加点词。

①桓公观.于厩()②傅.马栈最难()③曲⽊⼜求.曲⽊()(2)翻译下⾯句⼦。

直⽊已傅,曲⽊亦⽆所施矣。

(3)从某⼀⾓度,概括这⼀篇寓⾔的寓意。

2、烛邹亡鸟景公好⼷,使烛邹主鸟⽽亡之。

公怒,召吏欲杀之,晏⼦⽈:"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

"公⽈:"可。

"于是召⽽数之公前,⽈:"烛邹,汝为吾君主鸟⽽亡之,是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是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王⽈:"勿杀,寡⼈闻命矣。

"(《晏⼦春秋》)(1)解释下⾯加点词:①使烛邹主鸟⽽亡之.()②召吏欲杀之.()③使吾君以鸟之.故杀⼈()(2)翻译下⾯句⼦。

①使烛邹主鸟⽽亡之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是罪三也(3)从某⼀⾓度,概括这⼀篇寓⾔的寓意。

3、东野稷败马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庄公以为⽂弗过也,使之钩百⽽反。

颜阖遇之,⼊见⽈:"稷之马将败。

"公密⽽不应。

少焉,果败⽽反。

公⽈:"⼦何以知之?"⽈:"其马⼒竭矣,⽽犹求焉,故⽈败。

"(《庄⼦·外篇·达⽣》)(1)解释下⾯加点词语。

①使之钩.百⽽反( )②稷之马将败.( )③公密.⽽不应()(2)翻译下⾯句⼦。

①东野稷以御见庄公。

②其马⼒竭矣,⽽犹求焉,故⽈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含答案 两大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含答案 两大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②薮③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缊④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⑤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选自宋祁《雁奴后说》,有删改)[注]①瞑:同“眠”。

②陂(bēi):堤岸、湖边。

③薮(sǒu):湖泽通称。

④缊:乱麻绳。

⑤唼(shà):水鸟吞食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如:______(2)须其夜艾.艾:______(3)阴.布大网阴:______(4)叹其以诈相笼.笼: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doc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doc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 -中考语文第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食凫雁以秕邹穆公有令:食凫雁①必以秕,无得以粟②。

于是仓无秕③而求易于民,二石粟而得一石秕。

吏以为费,请以粟食之。

穆公曰:“去,非汝④所知也!夫百姓饱牛而耕,暴⑤背而耘,勤而不惰者岂为鸟兽哉?粟米,人之上食,奈何其以养鸟?且尔知小计,不知大会⑥。

周谚曰:‘囊漏贮中。

’而独不闻欤?夫君者,民之父母。

取仓粟移之于民,此非吾之粟乎?鸟苟⑦食邹之秕,不害邹之粟也。

粟之在仓与在民于我何择⑧?”邹民闻之,皆知其私积之与公家为一体也。

节选自贾谊《书》注释:①凫雁:指鸭鹅。

②粟:旧时泛称谷米。

③秕:没有成熟的谷子。

④汝:你。

⑤暴:日晒。

⑥大会:长远计划。

⑦苟:假如。

⑧择:两样。

译文:邹穆公有命令:“喂鸭喂鹅一定要用秕子,不能用谷米!”因此,国家粮仓里如果没有秕子时,就用谷子去和老百姓相交换,用两石谷子才换得一石秕子。

官员认为这是浪费,请求用谷子喂养。

穆公答道:“去吧,这不是你能了解的道理!那些百姓赶着喂饱的牛下地耕作顶着烈日蒸烤除草施肥,勤劳而不躲懒,这样辛苦,难道是为鸟兽吗?谷米是人上等的粮食,为什么拿来养鸟呢?而且你只知眼前的小利益,不知长远打算。

周人的谚语说:‘粮仓里装粮食的口袋漏了,粮食还是贮藏在粮仓里。

’这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人君是老百姓的父母,把国家粮仓中的粮食转存到老百姓那里,这还不是我的粮食吗?鸟如果吃了邹国的秕子,就不损害邹国的粮食呀。

粮食藏在公仓里和藏在民间,对于我有什么两样的呢?”邹国的老百姓听到邹穆公这段话,都知道私藏跟公积是一个整体了。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无得以粟( )②暴背而耘( )③勤而不惰者( ) ④岂为鸟兽哉( )⑤且尔知小计,不知大会( ) ⑥而独不闻欤(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夫百姓饱牛而耕。

②囊漏贮中。

3. 邹穆公对“粟”是怎样的观点呀?4.古代把“民”看重的言论很多,试举一、二。

初中语文浅易文言寓言故事欲食半饼喻阅读训练

初中语文浅易文言寓言故事欲食半饼喻阅读训练
初中语文浅易文言寓言故事9欲食半饼喻阅读训练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其人志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百喻经·欲食半饼欲》)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唐自捐弃(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意义。
答案
9、(1)①浪费。②假设。(2)①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②不能以偏概全。
译文附录:
有一个人因为饥饿.一连吃七枚煎饼。吃到六个半时.就已经饱了。这人非常后悔.用手打自己.并且说:"我现在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子.都白白浪费了。如果早知道吃这个半个饼子就能饱.应该先吃它。"

精编初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期末复习及答案

精编初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期末复习及答案

精编初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期末复习及答案精编初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期末复习一郑人惜鱼郑人有爱惜鱼者,计无从得鱼,或汕①或涔②,或设饵笱③之。

列三盆庭中,且实水焉,得鱼即生之。

鱼新脱网罟④之苦,惫甚,浮白而喁⑤。

逾旦,鬣尾始摇。

郑人掬而观之,曰:“鳞得无伤乎?”未几,糁麦而食,复掬而观之,曰:“腹将不厌乎?”人曰:“鱼以江为命,今处以一勺水;日玩弄之,而曰‘我爱鱼,我爱鱼’,鱼不腐者寡矣!”不听。

未三日,鱼皆鳞败以死,郑人始悔不用或人之言。

君子曰:“民扰鱼也,今之治民者皆郑人也哉?”(选自《燕书》)【注释】①汕( shàn):用汕网捕鱼。

②涔(cén):这里指用积水成坑诱鱼。

③笱(gǒu):竹制的捕鱼器具。

④罟(gǔ):网。

⑤喁(yóng): 鱼口向上露出水面呼吸。

【阅读提示】选文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选文写郑人想使鱼活着,却恰好害死了鱼的故事,意在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腐败政策。

文末的“民犹鱼也,今之治民者皆郑人也哉”就是凭证。

【自主训练】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计无从得鱼()(2)列三盆庭中()(3)日玩弄之()(4)鱼不腐者寡矣()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郑人掬而观之,曰:“鳞得无伤乎?”(2)未三日,鱼皆鳞败以死,郑人始悔不用或人之言。

3. 这则寓言故事除了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外,还揭示了怎样的道理?二买鸭捉兔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①,买一凫②而去。

原上兔起,掷之使击。

凫不能飞,投于地。

再掷之,又投于地。

至三四。

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③,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 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能搦④得他兔否?”(选自《艾子杂说》)【注释】①鹘(hú):打猎用的凶猛的鸟,是鹰的一种。

初中七八年级文言文阅读精选

初中七八年级文言文阅读精选

一、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①炫卖②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③,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④。

注释:(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3、简答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启示:二、程门立雪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

幼颖异,能属文(1),稍长,潜心(2)经史。

熙宁九年,中进士第。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3)。

于熙、元之际,河、洛(4)之士翕然(5)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6),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7)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

【注释】(1)属(zhǔ)文:写文章。

属,连缀。

(2)潜心:用心专而深。

(3)绝学:宏伟独到的学术。

(4)河、洛:黄河与洛水,也指这两条河之间的地区。

(5)翕(xì)然:统一或调协的样子。

(6)寝门:内门。

唐白居易《哭诸故人因寄元八诗》:“昨日哭寝门,今日哭寝门,借问所哭谁?无非故交亲。

”(7)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阳人。

程门四大弟子之一。

【阅读训练】10.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并理解其用法。

(1)河、洛之士翕然师之:(2)德望日重:(3)吾道南矣: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寒假巧练习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

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日:“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下列句中加粗字注音、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吴广素爱人(素:sǜ,朴素)B.广故数言欲亡(亡:wáng,死亡)C.尉果笞广(笞:chī,用竹板打)D.被坚执锐(被:biè,同“披”)2.翻译下面语句。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4.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______。

(用原文回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胜游记[明]陈继儒余癖于山水之趣。

戊辰春暮,拟为石梁、雁荡之游,道经于剡,将览右军之池,并康乐覆卮所。

清妙秀异,杜工部之语不虚也。

行一舍许,见其峰峦叠翠,涧水潆回,乔松壮谷口,古柏郁溪头,依稀盘谷,仿佛辋川,徘徊久之,不忍离去。

方眺览间,遇一矍叟,黄发台背,逍遥山径,诚葛天氏①之民也。

余揖询其地,知是潇溪。

居虎豹,偃虬龙,佳哉胜地。

忽一童子把竿垂钓,余私计曰:“是儿器宇不凡,何物老妪生此宁馨儿也②。

”童子罢钓揖予,登堂洗爵、奠斝③,宰鸡款予。

初中语文浅易文言寓言故事26争雁阅读训练

初中语文浅易文言寓言故事26争雁阅读训练

26、争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

"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

"竟斗而讼於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刘元卿《贤类编》)注:社,古代社会的基层单位。

伯,长官。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将援弓射之()②竟斗而讼於社伯()
(2)翻译下面句子。

①昔人有睹雁翔者。

②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3)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答案
参考答案:
26.(1)①拉。

②竟然,居然。

(2)①过去,有看到大雁飞翔的人。

②等他们再去找雁,雁已经高飞远走了。

(3)做事要掌握时机,当机立断。

1。

食凫雁以秕阅读答案(精选4篇)

食凫雁以秕阅读答案(精选4篇)

食凫雁以秕阅读答案(精选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食凫雁以秕阅读答案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南宫生,吴人。

伟躯干,博涉书传。

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

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

逮壮,见天下大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①握奇陈法。

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

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浙江,泛具区而归。

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两。

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

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

”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

”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

其人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

其一尝遇生客饮,顾生不下己,目慑生而起。

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

生故缓辔当中道路,不少避。

知生非懦懦,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

明旦因客诣生谢,请结欢。

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

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

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

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理,众莫能折。

时藩府②数用师,生私策其隽蹶多中。

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将中生法,生以智免。

家虽以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

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

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饮其德不言。

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③而贤过之。

久之,稍厌事,阖门寡将迎。

辟一室,庋④历代法书周彝⑤汉砚唐雷氏琴⑥,日游其间以自娱。

素工草隶,逼钟、王⑦,患求者众,遂自秘,希复执笔。

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生姓宋,名克,家南宫里,故自号云。

(选自明高启《高太史凫藻集》)注:①风后:传说是黄帝时的一个大官,曾作《握奇经》(讲兵法的书)。

②藩府:指元朝末年张士诚占据苏州,称吴王。

初中语文 浅易文言寓言故事 24 食凫雁以秕阅读训练

初中语文 浅易文言寓言故事 24 食凫雁以秕阅读训练

24、食凫雁以秕
邹穆公有令:食凫雁①必以秕,无得以粟②.于是仓无秕而求易于民,二石粟而得一石秕。

吏以为费,请以粟食之。

穆公曰:”去,非汝所知也!夫百姓饱牛而耕,暴背而耘,勤而不惰者岂为鸟兽哉?粟米,人之上食,奈何其以养鸟?且尔知小计,不知大会。

周谚曰:'囊漏贮中。

'而独不闻欤?夫君者,民之父母.取仓粟移之于民,此非吾之粟乎?鸟苟食邹之秕,不害邹之粟也。

粟之在仓与在民于我何择?”
注:①凫雁,指鸭鹅.②粟,旧时泛称谷米。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无得以粟()②暴背而耘()③勤而不惰者()④岂为鸟兽哉( )⑤且尔知小计,不知大会()⑥而独不闻欤( )(2)翻译下面句子。

① 夫百姓饱牛而耕.
② 囊漏贮中。

3)对"粟之在仓与在民于我何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邹穆公认为当选取”粟在仓"有益.
B、邹穆公认为当选取"粟在民"有益。

C、邹穆公认为"粟在仓"和”粟在民”都有益.
D、邹穆公认为”粟在仓"和"粟在民”都无益。

答案
24.(1)①不能。

②背上晒着太阳,或太阳晒在背上。

③辛苦,辛劳。

注意:不能释为"勤快"、"勤劳”.④鸟兽的总称,这里指鸭鹅。

⑤大方面的计算。

会,读kuài。

⑥难道。

(2)①那些百姓赶着喂饱的牛下地耕作。

②袋子漏的,贮存到仓库里。

(3)B。

注意:择,区别,不是"选择”.。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高效复习训练及答案5 ?庄子?故事两那么一、惠子相梁惠子相梁 ,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 ,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 ,曰:“南方有鸟 ,其名为鵷鵮 ,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 ,而飞于北海 ,非梧桐不止 ,非练实不食 ,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 ,鵷鵮过之 ,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沉着 ,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 ,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既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练习检测一、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

①庄子来 ,欲代子相②于是鸱得腐鼠③搜于国中三日三夜④安知鱼之乐⑤请循其本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②我非子 ,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三、选择题1.以下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B.呼尔而与之C.吾谁与归D.吾与徐公孰美四、问答题1.庄子是家的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例如、。

2.庄子在文中将自己比作的“鸩鶵〞 ,将惠子比作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鸱〞 ,把“腐鼠〞比作 ,巧借鸩鶵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3、文意理解:〔1〕、在?惠子相梁?中 ,庄子用什么比喻自己?这说明庄子是个怎样的人?〔2〕、读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 ,谁胜出?为什么?4.庄子坚持认为“出游沉着〞的鱼儿很快乐 ,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2分〕参考答案一、①做宰相②在这时③京城④怎么⑤追溯始二、①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②我不是你 ,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 ,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是可以肯定的!三、1.B四、1.道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涸辙之鲋朝三暮四沉鱼落雁相濡以沫等)2.志向高洁功名利禄3、〔1〕、庄子自喻为“鵷鵮〞 ,这说明庄子是个志向高洁、淡泊利禄、厌恶功名的人。

2020年中考文言文《雁奴后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20年中考文言文《雁奴后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20年中考文言文《雁奴后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展开全文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题。

雁奴后说宋祁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薮②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緼③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④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而仅有脱者。

【注释】①瞑,同“眠”。

②陂薮(bēisǒu),陂,堤岸、湖边。

薮,湖泽通称。

③緼,乱麻绳。

④唼(shà),水鸟吞食声,这里指鸣叫。

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

(划两处)(2分)众雁/谓/奴之无验也2.文中雁奴报警及其结局,很容易让我们想到家喻户晓的儿童故事《狼来了》,前者是“好心没好报”,后者是“骗人没好报”。

请结合故事寓意,就《雁奴后说》和《狼来了》任选其一,谈谈你的看法。

(2分)《雁奴后说》通过雁奴报警及其结局,讽喻只看表面现象不辨真假良莠以致以怨报德的现象;《狼来了》讽喻了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它既不尊重别人,也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最终必是“骗人没好报”,因此我们应该培养诚恳待人的良好品质。

__3.本文与《河中石兽》都采用了寓理于事的写法,试分析。

(2分)示例:《雁奴后说》:生活中我们真的不应该做以怨报德之事,以致让“好心没好报”,而要善于分析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识别真假良莠。

【精心制作】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重点资料

【精心制作】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重点资料

中考语文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专题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惠子相梁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10.下列与“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一句中“国”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荆州)此用武之国B.等死,死国可乎C.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D.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11.根据本文,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庄子的思想,并从正反两面进行分析。

【答案】10.C11.淡泊名利正面:面对物欲横流、争权夺利的社会现实,他能够独善其身,保持高洁傲岸的精神品质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反面:他的思想消极避世、知难而退、不思进取,对社会发展有不利的方面。

参考译文: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

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

”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

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②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③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與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鳌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梁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④王曰:“善哉。

初中语文浅易文言寓言故事欲食半饼喻阅读训练

初中语文浅易文言寓言故事欲食半饼喻阅读训练

9、欲食半饼喻譬如有人,因其饥故,食七枚煎饼,食六枚半已,便得饱满。

其人志悔,以手自打,而作是言:"我今饱足,由此半饼,然前六饼,唐自捐弃。

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

"(《百喻经·欲食半饼欲》)(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唐自捐弃()②设知半饼能充足者,应先食之()(2)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意义。

答案9、(1)①浪费。

②假设。

(2)①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②不能以偏概全。

译文附录:有一个人因为饥饿,一连吃七枚煎饼。

吃到六个半时,就已经饱了。

这人非常后悔,用手打自己,并且说:"我现在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前面的六个饼子,都白白浪费了。

如果早知道吃这个半个饼子就能饱,应该先吃它。

"26、争雁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

"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

"竟斗而讼於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刘元卿《贤类编》)注:社,古代社会的基层单位。

伯,长官。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将援弓射之()②竟斗而讼於社伯()(2)翻译下面句子。

①昔人有睹雁翔者。

②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3)从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答案参考答案:26.(1)①拉。

②竟然,居然。

(2)①过去,有看到大雁飞翔的人。

②等他们再去找雁,雁已经高飞远走了。

(3)做事要掌握时机,当机立断。

39、夔有一足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①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韩非子》注:①夔,是我国见诸记载的最早的音乐家。

(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吾闻夔一足,信乎?()②而独通于声()(2)翻译下面句子。

故君子曰:"夔有一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食凫雁以秕
邹穆公有令:食凫雁①必以秕,无得以粟②。

于是仓无秕而求易于民,二石粟而得一石秕。

吏以为费,请以粟食之。

穆公曰:"去,非汝所知也!夫百姓饱牛而耕,暴背而耘,勤而不惰者岂为鸟兽哉?粟米,人之上食,奈何其以养鸟?且尔知小计,不知大会。

周谚曰:'囊漏贮中。

'而独不闻欤?夫君者,民之父母。

取仓粟移之于民,此非吾之粟乎?鸟苟食邹之秕,不害邹之粟也。

粟之在仓与在民于我何择?"
注:①凫雁,指鸭鹅。

②粟,旧时泛称谷米。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无得以粟()②暴背而耘()
③勤而不惰者()④岂为鸟兽哉()
⑤且尔知小计,不知大会()⑥而独不闻欤()
(2)翻译下面句子。

① 夫百姓饱牛而耕。

② 囊漏贮中。

3)对"粟之在仓与在民于我何择"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邹穆公认为当选取"粟在仓"有益。

B、邹穆公认为当选取"粟在民"有益。

C、邹穆公认为"粟在仓"和"粟在民"都有益。

D、邹穆公认为"粟在仓"和"粟在民"都无益。

答案
24.(1)①不能。

②背上晒着太阳,或太阳晒在背上。

③辛苦,辛劳。

注意:不能释为"勤快"、"勤劳"。

④鸟兽的总称,这里指鸭鹅。

⑤大方面的计算。

会,读kuài。

⑥难道。

(2)①那些百姓赶着喂饱的牛下地耕作。

②袋子漏的,贮存到仓库里。

(3)B。

注意:择,区别,不是"选择"。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