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瑞教授基于“三因制宜”学说运用岭南道地药材治疗儿科疾病之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王佳.李军教授应用清脑通络汤治疗中风后遗症经验[J].
河北中医,2017,39(1):5-7.
[23]卜菲菲,王键,杨硕鹏,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王任
之治疗中风后遗症用药经验[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
35(1):51-55.
[24]史风轲.自拟益气通脉汤治疗痰瘀闭阻型中风后遗症80例
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24(2):52-53. [25]王左.益气养阴活血法论治出血性中风[J].上海中医药杂
志,2006,40(9):1-2.
[26]田梦,娄天伟,贾红玲,等.明清两代医家诊治中风先兆经验
探析[J].西部中医药,2017,30(8):36-39.
[27]景蓉,刘运磊.通络化痰汤治疗痰瘀互结型中风后遗症35
例[J].河南中医,2015,35(12):2937-2939.
[28]马大勇,韩振蕴,周杰,等.通络化痰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
痰瘀互阻证353例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12,53(7):563-
566.
[29]吕奇玮,李翊锐.平肝化痰通络方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后遗
症疗效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6):53-54. [30]鲁璐,田丙坤.通络法临床应用综述[J].河南中医,2017,37
(3):547-550.
[31]张小荣.李妍怡教授治疗中风后遗症经验探析[J].西部中
医药,2012,25(7):25-28.
[32]柴守范,赵晓丽.论“久病入络”与“温邪入络”[J].西部中医
药,2013,26(11):41-43.
[33]朱根福,叶譞斐,陈根成.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恢复期临床
疗效观察[J].西部中医药,2014,27(7):64-66.[34]刘晓枫,刘广玉,王海瑞,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析中
风后遗症方剂组方规律[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
化,2015,17(10):2156-2161.
[35]王新志,许可可.虫类药治疗中风研究现状[J].北京中医
药,2015,34(7):526-528.
[36]汤银燕,盛蕾.虫类药在中风病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中西
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250-251.
[37]傅凯丽,张玉莲.动物类药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J].
吉林中医药,2012,32(1):81-82.
收稿日期:2017-12-02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辽宁彭氏眼针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编号L PG-Z S2012-0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4年度中医药行业科研项目(编号201407001-7)。
作者简介:高晨(1985—),女,硕士学位,主治医师。
研究方向: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李宜瑞教授基于“三因制宜”学说
运用岭南道地药材治疗儿科疾病之经验*
张文博1,陈晓刚2△,李宜瑞2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510006;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摘要]“三因制宜”学说乃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其传承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李宜瑞教授基于“三因制宜”学说结合岭南气候、岭南地域文化及岭南小儿体质特点,合理运用岭南道地药材治疗儿科疾病,现将其经验进行总结阐述。
[关键词]“三因制宜”学说;岭南道地药材;小儿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852(2019)08-0028-04
Professor Li Yirui忆s Experience of Applying Lingnan Genuine Regional Drug to Pediatric
Diseas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eatment Individualized to Patient,Season and Locality"
ZHANG Wenbo1,CHEN Xiaogang2吟,LI Yirui2
1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510006,China; 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theory of"treatment individualized to patient,season and locality"is chang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eason,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individual,which inherits TCM wholism concept and the
thinking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and guides rational use of the drugs.Based on the theory,Professor Li Yirui applies Lingnan famous regional drug rationally to pediatric disease combined with Lingnan weather,Lingnan regional culture and Lingnan pediatric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and his experience is reviewed.
the theory of "treatment individualized to patient,season and locality";Lingnan genuine regional drug;rational use of pediatric drug
李宜瑞教授(1947—),女,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首位中医儿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致力于儿科医、教、研40余载,在中医药诊治小儿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有独到见解。
“三因制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对临床合理用药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道地药材的应用更加体现“个体化”治疗的独特之处。
李宜瑞教授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及经验总结,在诊治小儿疾病过程中尤其重视结合特殊地域文化及小儿体禀差异合理选用岭南道地药材。
笔者有幸跟随李宜瑞教授学习,收获良多,现将跟师所获总结整理如下:1“三因制宜”学说的临床意义
“三因制宜”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并经后世医家的大量实践而不断完善。
“三因”者,“因时、
因地、因人”也[1]。
“时”乃时令季节,不同时令有
着不同的气候特点,正如春暖、夏热、秋凉、冬寒之别,而自然界的变幻万千,则可使这种差异更加显著;“地”乃地域环境,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往往又孕育出不同的文化特点,从而形成迥然相异的地域特质;“人”乃人群,男女老少、体质禀赋固然各不相同,即使同一个家庭里一同成长的
兄弟姐妹,其体质亦不尽相同;而“制宜”则是综合
考虑时、地、人三因之异,选择最适合此时此地此
人的“个体化”方法。
“三因制宜”的本质在于综合考虑“时、地、人”三因,根据三因差异而作出不
同选择的一种方法学。
“三因制宜”
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相结合,贯穿于辨证诊疗疾病的全过程,体现了中医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岭南医家充分考
虑岭南地域、气候、体质及岭南药物的特点,传承
发展并生动诠释着“三因制宜”理论[2]。
李宜瑞教授总结前人经验并将“三因制宜”
学说广泛运用于儿科疾病的临床诊治过程,效果甚佳。
2“三因制宜”学说与岭南道地药材
2.1岭南小儿“三因”
特点2.1.1岭南气候岭南在地理上是指南岭山脉
(又称五岭)以南,包括今天的广东、
海南、广西壮族自治区大部分地区,以及香港和澳门[3],处于纬度较低的亚热带和热带,具有鲜明的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中湿度相对偏高。
岭南纬度低而气候炎热,久居此地的人阳热偏盛易见,且热盛则汗泄,气阴不足亦可见,再者岭南常年湿气弥漫氤氲,湿热蕴结脾胃而至运化失健,故脾虚痰湿或痰湿内蕴同样常见;因此岭南人常居此地则易致温
病,又以暑湿、湿热较为常见[4]。
2.1.2岭南文化南岭将岭南与中原分隔,形成
了迥异于中原的饮食、生活习惯。
岭南常年气温较高,雨水充足,热带水果繁多;河流池塘密布,江河
渔业发达,海鲜资源丰富,造就岭南人口味甜腻,多食阴柔海产之品的饮食特点。
此外,因常年气候闷热潮湿,贪凉饮冷成为岭南人日常生活中自主
调节的方式之一;另喜饮清热祛湿、消暑解毒等草药煎制而成的凉茶[5]。
岭南饮食文化使脾胃或为湿困,或为寒凝,或为食积,久而化热,因此常见脾胃系病证。
2.1.3小儿体质禀赋体质的形成秉承于先天而得养于后天,同时受到原有生理特点及各种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
小儿本身“脏腑娇嫩,形气未
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其中又以肺、
脾、肾三脏不足尤为突出,肺脏娇嫩则易受外邪侵袭;脾胃虚弱则运化尚未健旺,加之生长发育迅速,更易为饮食所伤;肾常虚则肾精未充,肾气不盛。
因此小儿
肺系、脾胃系病证常见。
而且小儿“发病容易,传变
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6]
,因此小儿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寒热虚实夹杂亦常见,当及时诊断,用药则随拨随应,忌投峻攻,中病即止,补益类药则当慎用。
李宜瑞教授认为,疾病诊疗过程中当综
合考虑患儿体质禀赋、所处地域、
当下时令三因特点,方能使辨证更为准确,遣方用药才能达到预期
的治疗效果。
《岭南卫生方》云:“外号炎方,又濒海,气常燠而地多湿,与中州异”,可见岭南
“土卑地薄”,具有“阳燠之气常泄”而
“阴湿之气常盛”的特殊气候特点,故岭南四季湿热盛行,而肺本
“娇脏”,加之小儿形体未充,皮肤腠理疏松,长处岭南,致汗多耗气,伤阴伤气,而致气虚、气阴虚、湿
热、痰湿体质多见[7]
;再者,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岭南喜食水果、阴柔海产及贪凉饮冷的饮食特点,使小儿脾运不畅,食积不化,易化热生痰,致虚实兼
夹而至病情迁延难愈。
2.2岭南道地药材的合理选用药材品质受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影响而不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故历来医家都重视药材的产地及合理使用。
《本草衍义》有言:“几用药必择,土所宜者,则药力俱”,说明道地药材的重要性。
所谓道地药材,是指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疗效优异,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8],如“四大怀药”“八大浙药”等,而岭南地区亦有“十大广药”。
现代各科医家对岭南道地药材在疾病治疗中的运用,也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9-11]。
李宜瑞教授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基于“三因制宜”学说,恰当使用岭南道地药材,可收药简力宏之效。
2.2.1因时制宜,天人相应李宜瑞教授根据岭南气候潮湿闷热,湿热并重的特点,在用药配伍上,选择清热、解毒、祛湿之效显著的岭南草药[12]。
例如暑湿感冒,常予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之广藿香;夹有食滞,选用布渣叶以清湿热、导积滞。
风热咳嗽,咽痛明显时,加入岗梅根以清热利咽、生津止渴;肺炎喘嗽,痰热俱盛者,用毛冬青清肺化痰止咳,并有祛瘀通脉之功,清久瘀之热,消久郁之痰,其清肺功效不亚于黄芩,而无苦寒之弊。
湿热泄泻,以火炭母、鸡蛋花清肠止泻、利湿消滞。
此类药品具有清热不伤阴之效,无虑伤及胃气之弊,对于岭南气候炎热所致的小儿稚阳体质尤为适宜。
2.2.2因地制宜,顾护中焦小儿各类疾患的病位固然并不限于一脏,但受岭南地域影响,脾运不健更为突出,因此在临床诊疗中,李宜瑞教授注意顾护中焦,而岭南药材中,健运脾胃之品尤有卓效。
例如五指毛桃根,又名五爪龙,俗称“南芪”,有益气健脾,祛湿化痰之效,其“益气而不作火,补气而不提气,扶正而不碍邪”[13],较之于补气而燥的黄芪,更适合岭南小儿的体质特点。
再如广陈皮,归脾、肺二经,可理气调中,燥湿运脾;阳春砂仁,能升能降,为化湿开胃,温中和脾的妙品;化橘红,“治痰症如神,消油腻谷食积,醒酒宽中”,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广佛手,形如指掌,专破滞气,具有和胃健脾、疏肝理气之功。
与众多现代医家从脾胃论治观点相同[14-16],在各类小儿病中,适时审证使用上述药物,可有调脾胃安五脏之效。
2.2.3因人制宜,辨证施治由于岭南湿热盛而脾胃易于呆滞,故小儿疾病,往往在本虚外又呈现夹湿、夹痰、夹滞、夹热的特点[17],在诊疗中应审慎辨证,配伍健脾理气、清热解毒、祛湿化痰、消食导滞之品,而岭南药材均可建树。
再者,小儿用药精当,中病即止,当慎用大寒大热之品,宜用药轻灵;岭南中草药,药性轻清平和、寒热有度,药简力专,而岭南民众亦喜凉茶、汤醴,药食同源,更收良效。
2.3岭南道地药材用治小儿疾病李宜瑞教授提出岭南地区小儿呼吸道疾病反复发作主要归因于小儿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痰湿积聚,储于肺金,此为“土失生金”之故。
故取“补运脾土”之法,方选自拟“李氏复感方”,方以五指毛桃为君,补运兼备,全方共奏健脾益气、补肺固表,兼化痰利湿之功,其临床疗效得到了广泛的验证[18-20];另外,李宜瑞教授治疗儿童多动症、抽动症等精神障碍性疾病时深谙“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五脏相关,以脾为右”“贵乎中和”之理,因此注重脾胃与各脏腑的关系,提出“调脾佐以稳肝”的观点,故常选用五指毛桃、陈皮、芒果核、佛手、砂仁等岭南道地药材调理脾胃,临床多有良效。
李宜瑞教授认为再发性腹痛多因患儿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但临床诊疗过程中,当结合岭南三因特点考虑到小儿中焦薄弱,脾胃失运,饮食积滞,郁久化热的特点,因此自拟“腹痛必应方”,该方以理气疏肝为主,配伍岭南药材救必应清热祛湿,行气止痛,多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小儿“治未病”方面,李宜瑞教授认为岭南小儿“肺脾质”多见,小儿患病多见肺脾气虚、肺脾气虚夹滞、肺脾气虚夹痰证,未病则养脾,已病则护脾,病后则调脾,养治同用,均可辨证添加健脾益气、化痰祛湿类岭南药材,以使“四季脾旺不受邪”。
3典型病例
案王某,男,2岁4个月,13公斤,因“反复咳嗽2个月”就诊。
2个月前开始出现咳嗽,呈单声咳,日夜均咳,有痰声,无寒战发热,无鼻塞流涕,无气喘,无皮疹,遇冷空气等未见明显加重,于外院就诊,考虑“肺炎后咳嗽”,予口服止咳类中成药后咳嗽症状未见明显缓解,现症见:咳嗽,晨起及夜间咳甚,有痰声,无发热,无鼻塞流涕,汗多,纳可,夜间易醒,二便调,体质量未见明显变化。
2个月前“支气管肺炎”病史。
查体:咽稍红,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舌淡,苔白根部稍厚,指纹淡紫,显于风关。
诊断为咳嗽(正虚邪恋证)。
处方:蜜麻黄3g,苦杏仁8g,紫菀8g,茯苓12g,甘草片3g,五指毛桃15g,桔梗7g,麻黄根10g,毛冬青10g,百部7g,浮石10g;共3剂。
二诊:服药3天后患儿咳嗽次数较前减少,呈单声咳,痰声重,流清涕,打喷嚏,鼻塞,无发热,盗汗,胃纳可,夜寐欠安,二便调,查体:咽不红,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舌淡,苔白厚,指纹淡紫,显于风关。
诊断为咳嗽(正虚邪犯证)。
处方:蜜麻黄3g,紫菀8g,茯苓12g,甘草3g,五指毛桃15g,麻黄根10g,百部7g,蒸陈皮5g,化橘红8g,鹅管石10g,焦神曲5g,辛夷4g;共3剂。
三诊:已停药2日,现无咳嗽,无鼻塞流涕,汗多,纳可,早醒,二便调。
查体:咽不红,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舌淡红,苔白,指纹淡紫隐隐显于风关。
处方:芒果核12g,五指毛桃15g,太子参12g,茯苓12g,白术8g,防风8g,白扁豆15g,糯稻根12g,蒸陈皮5g,浮小麦10g,甘草片5g。
7剂。
后复诊无不适。
按:本患儿外感后慢性咳嗽,辨证为正虚邪恋,缘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肺脏娇嫩,致卫外不固而受外邪侵袭,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与外邪相合,则病程迁延,治当宣肃肺气,健脾化痰,全方攻补兼施。
二诊时,患儿正虚复感风寒外邪,治当扶正祛邪,急则治其标,全方治以疏风解表,温肺止咳,健脾化痰。
三诊时,患儿症状缓解,但此时正气尚未恢复,卫气不固而表虚汗多,李宜瑞教授选方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为主方加减,治以健脾益气、固表止汗,顾护中焦脾胃,以五指毛桃代黄芪,加予芒果核、陈皮行气消滞,白扁豆健脾化湿,全方肺脾同调,防范于未然。
4总结
在儿科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李宜瑞教授提倡结合患儿个体差异进行辨证论治,而这种差异,既表现在自然地域性差异而形成的群体差异,又有在相同的生存空间,因先天禀赋、年龄因素、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的不同而形成的个体差异,因此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缺一不可。
而李宜瑞教授使用岭南道地药材注重因地制宜,用药轻清平和,无伤脾胃;治病求本溯源,善理脾胃;防病注重养护,顾护后天之本。
综上所述,李宜瑞教授基于“三因制宜”学说使用岭南道地药材方面积累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对“三因制宜”学说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整体观念的形成,更能洞察病因,辨证论治,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更为充足的依据。
合理选择与使用道地药材,使中医药与临床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邓小英,卢传坚.当代名老中医“三因制宜”养生防病思想研
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9):1917-1919.
[2]徐志伟,吴皓萌,刘小斌,等.岭南医学流派的形成与特色
[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7):2272-2274.
[3]郭杰.地域特征民族本质世界背景——
—岭南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42(6):5-9. [4]文达良,苏晶.岭南地理气候环境及体质特点与温病关系的
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4):276-277. [5]袁天慧,冼绍祥,杨忠奇,等.岭南中医药文化与养生保健
[J].中医杂志,2013,54(3):266-268.
[6]马融,韩新民.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8-11.
[7]廖若莎,李宜瑞.从肝脾论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J].广州
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3):303-304.
[8]马德强,范锋.优质地道中药饮片适应临床需求的现状与对
策[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1):107-109.
[9]温晓文,赵巍,莫秀梅,等.岭南道地药材在皮肤湿病中的应
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9):3464-3466. [10]赵巍,张云霞,梁家芬,等.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运用岭南特
色草药治疗皮肤病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1):
117-120.
[11]曾进浩,胡霞,潘华锋,等.刘友章教授运用岭南草药特色采
菁[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4):588-590. [12]陈燕芬,卢军.广东特色中药材药性浅析[J].云南中医学院
学报,2015,38(6):21-23.
[13]唐铁军.邓铁涛教授运用岭南草药经验介绍[J].新中医,
2003,35(5):7-8.
[14]兰昌梅,王明明.小儿咳嗽从脾论治的研究进展[J].西部中
医药,2015,28(2):135-137.
[15]王凤丽.安欣欣老师调理脾胃法临床应用举隅[J].西部中
医药,2013,26(5):44-46.
[16]王凤仪.王道坤教授调五脏以安脾胃的治病观[J].西部中
医药,2017,30(1):31-33.
[17]段娟,李宜瑞.李宜瑞儿科诊疗经验撷菁[J].辽宁中医杂
志,2005,32(12):1233-1234.
[18]许双虹,胡小英,陈晓刚,等.运脾固表法防治小儿反复呼吸
道感染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2):
124-127.
[19]段娟,李宜瑞.复感宁方防治广州地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1):25-29.
[20]刘华,张媛媛,黄钢花,等.运脾固表法结合生活方式干预改
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体质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
学学报,2010,27(4):323-326.
收稿日期:2018-01-01
*基金项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宜瑞名医工作室建设项目[编号中医一院(2015)87号]。
作者简介:张文博(1991—),女,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儿童精神行为障碍的中医药诊治。
△通讯作者:陈晓刚(1973—),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儿童精神行为障碍的中医药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