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0课《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课型新授课时1
学习程度分析1.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借景抒情的现代文,但没有接触过描摹自然山水、寄情自然景物的文言文。

2.对如何发掘、体会景物描写背后的作者情感还较为陌生,缺乏情景交融的文本体验。

教学目标1.记住并积累“念、相与、盖、但”等文言词语的意思。

2.能够概括文章大意,品味文中写月色的语言,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1.三处月色带给作者的不同的情感。

2.月色描写中意境美、比喻美、手法美的生成
课前准备1.学生背诵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教学调整
一、导入新课,初识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问题】大家知道宋代大文豪苏轼吧,这首词是苏轼前期的
作品,被认为是他第一首豪放词,大家一起来读一遍,说一
说对苏轼有什么印象?
【学生回答】雄心壮志、意气风发
【教师点评】同学说得很对,苏轼深受儒家文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影响,怀有治国安邦的雄心壮志。

但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胸怀大志的人,却命运多舛,历经人生的苦难,今天让我【教师点拨】除了刚才同学提到的那几个词语很重要外,还有几个词也很重要:“念”“相与”“盖”“但”,请大家在书上做好标记。

【诵读要求】请大家带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来齐读一遍课文。

四、把握情感,走近苏轼
【问题】现在请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文章的大意?
【学生回答】
【问题】概括得很完整!这篇文章写苏轼与好友夜游承天寺赏月,其中写了三处月色,三处月色带给作者以不同的情感。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文章,找出三处写月色的句子,并说明你从中体会到苏轼怎样的情感,请同学们在书上做好圈点批注。

【学生默读】
【问题】哪位同学找到了第一处写月色的句子?
【学生回答】
走近苏轼——月下之人
“夜色入户,欣然起行”,月光皎洁,勾起了他的兴致,“欣然”两个字写出了欣喜。

(板书:月下之人欣喜)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句中也可以看出他是欣喜的,因为有朋友和他一起赏月。

【教师点拨】东坡仅仅是因为有人陪他而高兴吗?你看,如果咱们把“亦“去掉,你读读看,你感觉有什么不同?“亦”字让人觉得这两人心有灵犀。

【学生诵读】
【教师点拨】宋神宗时,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后来被人诬陷,说他写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险些丢了性命。

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相当于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的小官),不准签署公文,不准擅自离开,实际上等于被流放并软禁了起来。

差不多同时,张怀民也被贬黄州,担任主簿之类的低级小官,也是一位寄情山水、品格高洁的人。

在这样逆境中,能有张怀民这样一位志趣相投、心有灵犀的朋友,苏轼怎能不欣喜呢?咱们同学也来读一读这一句,读出苏轼的欣喜之情。

【学生齐读】
【问题】苏轼和张怀民遭遇相似,可谓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大家觉得文中哪一句能让我们体会到苏轼被贬后的无法诉说的苦闷?
【学生回答】“念无与为乐者”这一句可以表现出他的孤独和苦闷,没有一个朋友能和他一起分享美妙月光带给他的快乐。

【教师点评】谢谢你的补充。

让我们看一看苏轼当时有着怎样的孤独与寂寞。

【教师点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处月色中,苏轼感情的主色调是欣喜,但欣喜的背后却也有着深深的苦闷和忧伤。

(板书:苦闷忧伤)
【问题】那接下来第二处写月色的是那几句?
【学生回答】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走近苏轼——月下之景
【问题】有人说以上文字“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找一找,月光隐藏在哪些字眼里?
你能描述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这画面美不美?美在哪里?
【学生回答】
意境美——前一句写大片月光泻地,整个庭院像注满了水,笼罩
在一片空明澄澈的氛围中,清辉透澈,明净无比;后两句写月色穿透竹柏,透过树缝,洒下斑驳的光影,星星点点,碎银一般,楚楚动人。

风轻轻地吹过,树影婆娑,摇曳生姿,摇晃的影子好似水中脉脉的波痕,一圈一圈荡漾开来,使人好像漫步在仙境中,忘却了一切烦恼,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

“盖竹柏影也”中的“盖”,体现恍然大悟,说明还沉醉在景中。

比喻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但不落俗套。

先是月光如水,索性将整个庭院比喻成水塘,“积水空明”。

后句则反客为主,干脆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破真相。

手法美——运用了虚实、动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一方面月光如水,洒在宁静的庭院,宛如空明澄澈的水塘。

另一方面,竹柏影子的摇曳就成了水中藻荇的浮游,藻荇的浮游,又让人感到水的流动。

这一切让无形的、静态的月光有了动态的美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虚无之物,历历在目。

动静和谐,亦实亦空。

【教师点评】身处在这空明澄澈、如梦似幻的月色中,这时候苏轼的心情如何?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生回答】陶醉、沉醉于这美丽的月色之中(板书:月下之景沉醉)
【学生诵读】
【教师评点】你的朗读能给我们以身临其境之感,现在咱们大家也用自己的声音把那月色之美表现出来吧。

【学生齐读】
【教师点拨】
王维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苏轼描摹的却是:明月庭中照,藻荇影中游。

月色之美尽在其中。

当这样一幅空灵澄澈、亦真亦幻的美景展现在苏轼面前时,他沉醉其中,忘怀一切,他的心灵也像这满庭月色一样澄澈而空明。

(板书:心灵澄澈)
走近苏轼——月下之情
【问题】一般的写景文章到此高潮应该戛然而止了,为什么课文后面还有三句感叹?把它们删掉可以吗?
【学生回答】不可以。

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进行抒情,抒发人生的感慨。

(板书:月下之情感慨)
【问题】你们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慨呢?大家可以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
【小组展示】
苦闷和失意时的落寞悲凉——非常地自豪——乐观和豁达(重读“何夜”“何处”和最后一句)
【问题】大家体会得很深刻!这几句话中确实是包含了苏轼无限的感慨!文章贵有文眼,而此文的文眼就是“闲人“一词,何谓“闲人”呢?
【学生回答】清闲的人。

【问题】苏轼胸怀大志,他想做一个无所事事、混沌度日的闲人吗?
【学生回答】不想。

【问题】那我们就由“闲人”这个词体会到苏轼怎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虽有远大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苦闷。

【问题】苏轼的一腔忠诚热血就这样被生生冰封在了黄州东坡的田垄之上,怎能不感受到悲凉和落寞呢?那苏轼是否一味沉浸在苦闷中而不能自拔呢?
【学生回答】不是,他还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月色之美。

【教师点评】你说的很对,你也是他的一位知音啊!
【教师点拨】如果一个生活富足、衣食无忧的人能有赏月的闲情
逸致是在正常不过的了,而此时的苏轼既不富足,也不清闲,但他能在逆境中欣赏到这空明的月色,这正是他具有积极人生态度的体现,也更为可贵!
他没有像白居易那样在人生失意之时,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也没有像阮籍那样在穷途末路之际,慨叹“北临太行道,失路将如何”。

从本文中,你们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呢?
【学生回答】乐观豁达、积极、从容面对人生苦难……(板书:乐观豁达)
【教师点拨】“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照亮了作者的心灵深处,从中让我们看到一个在人生的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乐观豁达的苏东坡!
五、当堂检测,体会苏轼
【教师小结】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也成就了苏轼。

”黄州成为苏轼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

黄州一驻,苏轼抛却恩怨,潜心著述,在人生的低谷完成了自己乐观豁达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浣溪沙》《定风波》等千古名篇。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人世间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问题】学习完本篇课文,请联系课文内容,面对身处逆境中的苏东坡,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以“东坡先生,我想对您说_________。

”仿写造句。

【课后作业】
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主题学习的《一首清冷的月光曲(节选)》《苏东坡的数字人生》,背诵阅
读苏东坡诗词散文名篇,采用到图书馆、实地调查、上网搜索等方法完成“大江东去话东坡”的导学案。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下之人欣喜苦闷忧伤
月下之景沉醉心灵澄澈
月下之情感慨乐观豁达
教后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