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俗文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民俗文化之
曹州灯会: 曹州灯会:
曹州灯会: 曹州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 晚上,菏泽城内的主要街道上都 要张灯结彩,点花放炮,举行规 模盛大的彩灯会。届时只见人们 扶老携幼,倾城而出,游弋于繁 花彩带的灯海之中,指指点点, 啧啧称称赞,观灯猜迷,欢歌笑 语,这便是传统的曹州彩灯会盛 况。一首民歌赞道:“正月十五 月儿明,观灯进了曹州,步步霞 光步步彩,犹入云霞仙境中。” 曹州彩灯会始盛于清乾隆年间, 由德高望重之人担任会首,进行 筹备。花灯名目繁多,大体分静 灯,动灯,“消息灯”三种。各 种彩灯,做工精细,雅俗共赏。 且色彩强烈,条纹粗犷。或静或 动,意味无穷,显示出鲁西南一 带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性格特征。
山东民俗文化之
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是滨州民间的传统舞蹈,起源于阳信、惠 民一带,居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滨州民间流传甚 广,惠民县更是将其发扬光大,创造出了“大鼓子秧 歌”。鼓子秧歌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大鼓和大锣。主要 以大鼓的节奏划分为“三点子”、“五点子”、“七 点子”秧歌。舞姿粗犷豪放,节奏强劲,场面宏伟壮 观。充分表现了滨州劳动人民强健的体魄和勇往直前 的精神,堪称民间艺苑的奇葩。
吕剧的唱腔和表演艺术蕴涵着浓郁的乡村气息许多优秀剧目生动地反映出齐鲁民俗风情内容健康活泼戏词风趣诙谐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而雅俗共赏不仅在我国北方流行甚广而且风靡全国成为亿万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著名地方戏曲
山东
传 统民俗 文 化
赵宇飞 张 爽 常 宽
山东民俗文化之
简介: 简介: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的交流,表现于民俗 山东民俗文化 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 明初推行"移民宽乡"的民垦政策,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 山东、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 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山西民俗影响山东,如寒食节不生火做饭。鲁西北数县居民(今 聊城一带),许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居信的地方,年画、 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 莱州风俗多有与东邻不相同,还有许多市地有移民至山东各地,民俗也各异。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的德州、临清、聊城(东昌)、 济宁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俗与山东其他地区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都有一个竹竿巷, 集中了江南常见的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的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大致相同。济宁的 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格,并且仍用"姑苏老店"的招牌。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或称"闯关东"。山东人 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家村和山区,带有逃荒性质,俗谓"被逼无奈 闯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 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一些 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 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为突出。
山东民俗文化之
鲁西斗鸡: 鲁西斗鸡:
鲁西斗鸡 :古称唤鸡,俗称咬鸡, 是我国特有的观赏型珍贵鸡种。其体 态雄健,肌肉发达,动作敏捷,生性 善斗,厮头时啃咬、爪蹬、翅打并用, 具有宁死不屈的性格,据史料记载, 菏泽斗鸡已有二千三百年的历史
山东民俗文化之
渤海大鼓: 渤海大鼓:
渤海大鼓 :是沾化县河家村鼓书艺人魏尊昌在西河大鼓的基础上独创的一种艺术形式,将东 路大鼓、京剧、河北梆子等戏曲、曲艺的旋律融于其中,为滨州特有。渤海大鼓唱腔高亢委婉, 朴实俏丽,刚柔相济,声情并茂,尤以演唱“三国段”最为著名。渤海大鼓旋律千变万化,根 据表现内容的需要,唱腔时而挺拔激越,跌宕起伏,时而婉转缠绵如流水行云,听起来韵味无 穷,绕梁三日。渤海大鼓的声誉不径而走,在华夏曲坛独树一帜。
山东民俗文化之
“祭海”: “祭海”:
是沿海地区的渔民在出海时祈求神祗保佑的典 祭活动。青岛地区沿海渔民历来有祭海的习俗, 祭活动。青岛地区沿海渔民历来有祭海的习俗,他 们多在海边立龙王庙,并尊龙王敖广为“海神” 们多在海边立龙王庙,并尊龙王敖广为“海神”。 青岛即墨周戈庄的祭海活动相传源于明末。 青岛即墨周戈庄的祭海活动相传源于明末。清明节 春汛来临,气候转暖, 前,春汛来临,气候转暖,渔民在出海前要选一个 黄道吉日到龙王庙祭神,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 黄道吉日到龙王庙祭神,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 海上平安。笔者因从事民俗博物馆工作, 海上平安。笔者因从事民俗博物馆工作,在设计祭 海风俗陈列的方案前期曾到过周戈庄采访, 海风俗陈列的方案前期曾到过周戈庄采访,征集有 方面的文字资料及实物资料,但年岁已久, 关祭海 方面的文字资料及实物资料,但年岁已久, 那种原始的祭典方式已不复存在, 那种原始的祭典方式已不复存在,特别是有关这方 面的文字记载更为缺乏。庆幸的是,改革开放以后, 面的文字记载更为缺乏。庆幸的是,改革开放以后, 渔家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渔家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渔民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 变化,祭海不再是一种迷信的祭典活动, 变化,祭海不再是一种迷信的祭典活动,而是作为 一种风俗沿袭至今;祭海的形式、 一种风俗沿袭至今;祭海的形式、内容也由单纯的 祭神变成了欢送渔民出海、 祭神变成了欢送渔民出海、预祝渔业丰收的盛大节 ——“上网节” 青岛地区历史悠久,早在五、 日——“上网节”。青岛地区历史悠久,早在五、 六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里, 六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里,发展 着经济和文化。青岛由于三面环海, 着经济和文化。青岛由于三面环海,先民们大都靠 海洋生物作为食物, 海洋生物作为食物,便对海洋的利用有了自然的认 在海边或近海进行采贝、捕鱼等活动。 识,在海边或近海进行采贝、捕鱼等活动。这就是 早期的渔业活动和海上活动, 早期的渔业活动和海上活动,它们创造了古老而灿 烂的海洋文化。 烂的海洋文化。
山东民俗文化之
山东秧歌: 山东秧歌:
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从分布 情况看,以鲁西、鲁北和胶东半 岛流传最盛。据不完全统计,山 东省不同种类的秧歌约有30多种, 秧歌的总体风格相对统一。表现 形式大致分为地秧歌、寸秧歌、 跷秧歌三种,其中跷秧歌历史最 久、分布最广,表演形式简单。 寸秧歌象征四十年代以前女人的 小脚,四十年代以后逐渐消失, 大部分转化为地秧歌。地秧歌表 演形式丰富,群众参与范围广, 角色扮演可分老中青少等,一般 是高跷与秧歌融为一体对应表演, 并能扮演历代英雄人物及体现民 俗风情的片断。其中最主要的有 “鼓子秧歌”、“胶州秧歌”、 “海阳秧歌”,被称为山东“三 大秧歌”、“山东三大民间舞 蹈”。其总体风格男性粗犷豪放 尽现阳刚之气、女性妩媚柔韧富 有含蓄之美。
山东民俗文化
山东剪纸: 山东剪纸:
山东民间剪纸 从造型风格 上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渤海湾区 域粗犷豪放的风格,与黄河流域其 他省份的剪纸一脉相承;一类则是 更有特点的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 为主,线面结合的精巧型剪纸,它 似乎与山东汉代画像石细微繁缛的 风格一脉相承,以其花样密集的装 饰手段,使单纯爽快的外型更饱满 丰富。
山東民俗文化之
明湖踩藕: 明湖踩藕:
济南民俗之明湖踩藕: 济南民俗之明湖踩藕:济南盛产莲藕,明湖藕尤其闻名。解放前的大明湖,当时除历下亭周围及船行 航道纯为水路外,其余水面阡陌纵横,形成了一块块水田。水田上“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档住 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际,因水较深,泥层又厚,所以只能栽种莲藕、蒲莱等,要采摘莲藕, 只能下到水里去用脚踩。因此,明湖踩藕成为济南一种传统习俗。 o:p> 踩藕时,踩藕人身穿 一件皮制的不透水的“连衣 裤”。皮衣见水后质地变软, 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运用自 如。只见人头或皮衣上口在 水面上时沉时浮,很有节奏 感。这是踩藕人用脚在水下 探索找藕。找到藕枝后,还 要找到合适的藕节,然后用 力一踩,一枝鲜藕便从根上 断下,再用脚将藕挑出水来, 抓一块藕上的黑泥,涂在断 口外,以免灌进水去。因藕 内有空气,能够浮在水面上, 否则就会沉入水中。最后将 飘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来, 再挑到市场上去出售。
山东民俗文化之
淄博打铁花: 淄博打铁花:
淄博打铁花: 淄博打铁花:元宵之日,在山东淄博地区到处都洋 溢着喜庆的气氛,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走到 哪里,都会感受到欢乐浪潮的冲击。 打铁花是淄博 地区独特而古朴的民间娱乐,据说产生于元朝。那 时,这里的冶铁业特别昌盛,铁水熔化之后,金星 四溅,这触发了人们的创作灵感,于是一项神奇而 又壮观的民间活动---打铁花便产生出来了。 打铁 花有很高的技术性,打花者无不使出浑身的绝招, 打它个满天开花。
山东民俗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之
山东吕剧: 山东吕剧:
博兴县是吕剧的发祥地。吕剧起源于明末 清初,由民间杂曲小调逐步演变成为独具特色 的地方剧种。吕剧的唱腔和表演艺术蕴涵着浓 郁的乡村气息,许多优秀剧目生动地反 映出齐 鲁民俗风情,内容健康活泼,戏词风趣诙谐, 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而雅俗共赏, 不仅在我国北方流行甚广,而且风靡全国,成 为亿万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著名地方戏曲。 市、县吕剧团历年演出的剧自主要有:传 统戏《后娘打孩子》《三打四劝》、《李怀玉 借妻》《王定保借当》、《借年》、《井台会》 《小姑贤》、等近20出,现代戏《李二嫂改 嫁》、《小二黑结婚》《中秋之夜》、《沂河 两岸》、《都愿意》、《半边天》、《隔墙姐 妹》、《王邪招亲》等。
山东民俗文化之
菏泽斗羊: 菏泽斗羊:
菏泽斗羊: 菏泽斗羊:相传起源于三国时期。一次曹操被袁绍打败,退兵曹州,人疲马惫,士气低沉。 曹操正无计可施,忽见两羊相抵,十分威武,他精神为之一振,即召部下观赏。只感染得群 情激昂,士气大振,曹兵随之反戈一击,大败袁绍。在曹操的倡导下,曹州兴起斗羊活动。 斗羊通常有“自由式”和“规范式”两种,自由式在裁判吹哨之后,两只羊放开,彼此用力 撞抵,不管几个回合,直到一方败下阵来为一局。“规范式”是彼此拉开,一头一头的抵, 直到一方抵败为一局。一般三局二胜。菏泽斗羊,在全国独树一帜,自1984年以来,菏泽已 举办过七次全国性斗羊大赛。亚运会期间,被定为晋京表演项目。1991年12月,参加在广州 举办的“中华百绝”博览会上表演,被列为《中华百绝》之一,深受国内外游人赞赏。
山东民俗文化之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
优美俏丽的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发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 史,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黄岛、胶南、高 密等地区。胶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 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名,建 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别,因主要 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 歌”。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 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 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 “秧歌爷”。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 演员来充任,叫“伞头”。伞头必须具有眼 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 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 趣幽默。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 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 胶州秧歌的音乐伴奏,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 胶州秧歌的音乐伴奏,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 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 乐。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的附点八分音符贴切 典型,音乐根据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当今, 典型,音乐根据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当今,胶州秧歌的独特风格更 加大放异彩,许多外国人专程来胶州学习秧歌,不少当地老艺人被请出去传授技艺, 加大放异彩,许多外国人专程来胶州学习秧歌,不少当地老艺人被请出去传授技艺,更为可喜的是胶州 秧歌已被编为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材,成为全国艺术院校民间舞蹈的必修课程。 秧歌已被编为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材,成为全国艺术院校民间舞蹈的必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