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一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佾篇》第一章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季氏,鲁国“三恒”之一,《为政篇》在讲“孟懿子问孝”时介绍过“三恒”的情况,季氏就是“三恒”中与孟孙氏差不多的另外一家——季孙氏。
“八佾”,佾的本意是古代乐舞的行列。
古时一佾有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是正卿,属于卿大夫,只能用四佾。
关于每佾的人数,朱熹在《论语集注》注释了还有一种说法,“每佾人数,如其佾数”,也就是如卿大夫可以使用四佾,那每一佾应该就是四人,好象从舞蹈人数的排布上更合理。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钱穆在《论语新解》中提供了两种解释,一是说既然僭越季氏可忍为之,那么逐君弑君亦在季氏可忍而为之之列,二是季氏僭越,犹可忍而不治,那么将来做什么事,才能不可忍而治之?现在我们就用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句成语,指事情恶劣到了让人不能忍耐的地步。
与原文中的本义是有差别的。
本章的译文就是,孔子谈到季氏,说,“他在自己的家中奏乐舞蹈用了八佾的规格,这样严重僭越违礼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我们在第一篇讲“礼之用,和为贵”时简单介绍过《礼记》的情况,非常复杂,朱熹所著的《朱子家礼》将其简化后,才在全社会各个层面全面推广开来。
《礼记》第一篇《曲记》篇指出了礼的本质是“行修言道”,就是行为有修养,说话要合于道理。
“礼”不是法律,“礼”源于“俗”,“俗”就是生活世界的人文历史文化,行为习惯的沉淀。
如:古人借着“冠礼”让成年的男子明白自已不是空悬的“自我”,而是纵连祖先、宗族,横及社会、国家和责任载体。
孔子所在春秋末期,礼崩乐坏,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时有发生,孔子认为正是由于礼在各个阶层的流失,才造成了社会的动荡。
所以其一生都在致力于复周礼,而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正是
由于孔子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使他成为了中华文化重要的奠基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