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财政投入改善民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增加财政投入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坚持把民生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突出位置,正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制度特征.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来,各级政府的职能和工作重点一直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其中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地方政府以服务民生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职能”在充分体现;以保障民生工程为主的“公共财政”在基本确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主的政府“公共服务”已形成共识。

公共财政是政府在“公共服务”职能上对政府性资金安排的要求,也是对财政发展的职能定位的要求。

二、增加财政投入改善民生是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的重要举措。

全球经济虽然从2010年开始呈复苏之势,但2011年欧债危机的蔓延及其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对全球经济的脆弱复苏造成较大影响,也势必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

自2011年4月起,出口增速逐级回落,从2011年3月的最高35.8%回落到2012年3月的8.9%。

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8%,增幅比上年降低0.7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投资增长20.9%,增幅在去年末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2.9个百分点。

我们一直讲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内需。

如2010年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8%
和41.5% ,2011年由于出口贡献率为负值,因此投资和消费贡献率都有所增长,其中消费贡献率增加10.1个百分点,达51.6%,比投资贡献率多增加8.7个百分点。

目前出口和投资都呈现下滑趋势,保增长保稳定必须依靠消费拉动,这是最可靠,也是最直接的。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一直认为保民生,保稳定是克服危机,走向复苏的关键,只有社会稳定了,人民安居乐业了,才能扩大消费,才能重振经济,才能走出危机。

根据专家预测,我国经济将在二三季度探底回升,其中重要的支撑在以下两点: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加快对消费增长会产生推动作用。

今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提速及社会保障改革力度的加大必将有利于推动消费的
增长,拉动经济稳定增长。

二是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民生工程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据有关专家测算,今年保障房在建规模将达到1800万套,明显超过去年水平,会对投资产生贡献,建成后的分配和使用也会促进相关消费的较快增长。

世界各国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保障居民收入,刺激消费,以保持经济增长。

意大利政府提供的工作安全协议为意大利工人提供了相应保障。

该协议由工资保障基金计划提供财政支持。

协议规定,如有削减工人工资情况发生,政府将为工人提供最长达24个月的补贴,具体补贴数额不同地区有所差异,最高可达所削减部分工资的
50%。

2009年3月,意大利政府将该项补贴的总金额从500万欧元提高到5000万欧元。

加拿大的工薪阶层保护项目(WEPP)是一项有针对性的联邦项目,于2008年7月7日启动。

由于受雇公司倒闭或者接受破产管理而导致失业的人员,可以通过WEPP获得资金援助。

作为政府经济行动计划的一部分,WEPP于2009年1月得以扩展,将终止合同和解雇的费用支付涵盖进来,最多可获得《就业保险法》规定的4个星期的可保证收入(2010年1月1日为3323加元)。

该项目的扩展旨在提供额外的资金援助并且在经济衰退期间向加拿大工人提供经济保障。

该措施使得大量加拿大工人有资格获得WEPP的资助,并能获得目前最高限额下的更多平均经济赔偿。

日本政府于2008年10月30日公布,投入预算约5万亿日元,其中3000亿日元用于就业相关措施。

包括对家庭、需要照顾人群、残疾人和儿童护理服务的援助,并加强就业安全网。

同时,在各都道府县设立2500亿日元基金用于创造就业机会以满足地方就业需求。

此外,日本政府2008年12月29日公布了一揽子保障国民日常生活的应急政策,计划投入预算约100亿日元,其中21亿日元用于就业相关措施。

包括实施补助住房和日常生活开支或费用政策,就业保
障和再就业计划,加强就业保险制度,解决公司撤销聘用问题,设立“紧急创造就业机会计划”(1500亿日元)。

巴西在应对危机期间实施了家庭基金计划,为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计划。

此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儿童的福利与技能打破代际间贫困链,以便其能克服其父母面对的社会与经济障碍。

自从该计划创立以来,覆盖范围已从2003年的360万人迅速扩大到2008年的1110万人,共计46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

各国的实践再一次证明,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危机形势下,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应对危机,最终走出危机的必由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2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三、增加财政投入改善民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

十七大报告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写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并强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财政部门有责任、有义务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例如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问题逐渐凸显。

具体表现在:
第一,从城乡比较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04年的3.21倍扩大到了2008年的3.31倍。

第二,从地区比较来看,区域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

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例,最高的地区与最低之比由2004年的4.1扩大到2007年的4.360。

如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地区为上海,收入为10144.62元,最低的甘肃为2328.92元。

第三,从行业比较来看,行业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

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例,最高的国民经济行业与最低之比由2004年7.52扩大到2007年的14.61。

如2007年最高的证券业为140501元,最低的畜牧业为9616元。

第四,从群体比较来看,高收入与低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

城市居民最低收入1/5人口只拥有全部收入的2.75%,
仅为最高收入1/5人口拥有收入的4.6%。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最高收入20%人口的平均收入与最低收入20%人口的平均收入之比在中国是10.7倍,而美国是8.4倍,印度是4.9倍,日本只有3.4倍。

第五,从基尼系数来看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

1988年城乡合计的基尼系数已上升至0,382,这仍然在正常区域内,但不久便突破了正常状态与警戒状态的临界点,2008年基尼系数已经比1994年上升了十几个百分点。

虽然各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基尼系数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成为教条,但超过警戒线的现象要引起注意。

第六,从资本和劳动的收入对比来看,劳动收入在国民财富中比重逐渐下降,资本收入的比重逐渐上升,使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

2003年以前,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一直在50%以上,然后逐年下降,到了2007年为44.5%,而资本回报所占比重则由以前的20%提高到2007年的30.6%。

第七,从居民、政府和企业的收入对比来看,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收入向政府和企业倾斜趋势明显,造成收入分配不公。

1996-2007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69.5%下降到了59.1%,而政府和企业可支配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从17.7%和12.8%提高到了23.9%和17%。

财政职能由财政本质所决定的财政所固有的功能和职责,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财政职能归结为四个方面: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及经济发展职能。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在各种不同的财政手段中,实现再分配的最直接的手段有:一、税收转移支付,即对高收入家庭课征累进所得税并对低收入家庭给予补助二者相结合的方法;二、用累进所得税的收入,为使低收入家庭获益的公共服务提供资金。

三、对主要由高收入消费者购买的产品进行课税,并同时对主要为低收入消费者使用的其他产品给予补贴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四、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使低收入者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五、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这是调动劳动者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

增加财政投入,改善民生问题,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是财政的职责所在,必须有所作为而且可以大有作为。

国际经验表明,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较高、财政再分配能力强的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往往比较小。

比如瑞典等一些北欧国家,社会福利水平较高,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小,其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50%左右。

保持适度
的财政收入规模是有效发挥政府再分配调节作用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仅靠初次分配很难较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这就更需要通过政府的再分配来调节。

因此,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和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增强政府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的调节能力,并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补贴等方式,在再分配环节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促进社会公平。

具体措施:
一是在促进增收方面,财政部门应支持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鼓励创业政策的扶持范围,做好就业帮扶、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涉农补贴规模,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

增加财政扶贫开发投入。

促进提高职工劳动报酬。

支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同时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的调控政策;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为应对物价上涨压力、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今年将在继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同时,并
对全国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等8600多万困难群众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

二是努力减负。

一是要减轻低收入者教育负担。

启动学前教育发展项目,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免学杂费政策,支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二是减轻低收入者医疗负担。

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和财政补助标准,继续支持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

三是减轻低收入者养老负担。

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妥善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障问题。

四是减轻低收入者住房负担。

大幅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落实好各项财税扶持政策,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五是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调整税率结构,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