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市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林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75分)
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人王室疆土,抢夺巳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
A.宗法制遭到破坏
B.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C.分封制受到冲击
D.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2、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聚的传统节日。

在“家国一体”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就已形成了重血缘、重亲情的观念。

这种观念的制度源头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反映了分封制具有浓厚的
A.宗教色彩 B.宗族色彩 C.神权色彩 D.皇权色彩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主要反映出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专制王权强大 C.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集体观念浓厚
5、杜甫24岁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留下《望岳》一诗,其中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的诗句。

“齐鲁”之称源于西周分封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召公之子受封于鲁
B.鲁国诸侯对周天子定期朝贡
C.鲁国是因功臣受封
D.鲁国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系
6、鼎在商周时期是地位和权势的象征,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A.诸候争霸,胜者为王 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C.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D.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
7、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周与鲁的关系是
A.父子 B.兄弟 C.平等 D.大宗与小宗
8、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等级乐队乐舞
王四面八佾
诸侯三面(缺北面)六佾
卿大夫二面(缺北和东)四佾
士一面(只有南面)二佾
A
C.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D.通过礼乐等级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9、西周时期某诸侯国君有子四人,依年龄从大到小分别是甲、乙、丙、丁,其中甲、丁是庶子,乙、丙是嫡子,应该继承诸侯之位的是()
A.甲B.乙 C.丙 D.丁10、王国维说:“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

”材料所反映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是
A.郡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D.内外服制
11、商代统治者凡政治事务都要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表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以宗族关系为基础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C.权力的高度集中D.神权与王权结合
12、“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材料所述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13、秦朝中央官制中,“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的是
A. 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治粟内史
14、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15、秦朝创建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
A.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B.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C.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D.有利于华夏文明发展
16、秦朝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
A.反对郡县制B.反对分封制C.改革中央官制D.建立中央集权制17、《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18、秦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制度。

山东地域上主要有齐、琅邪等郡,当时烟台属齐郡管辖。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齐郡郡守是齐郡最高的行政长官
C.齐郡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县令D.烟台是齐郡郡守的封地
19、“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中止了“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是
A.分封制 B.皇帝制 C.察举制 D.郡县制
20、“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

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
A.皇位世袭 B.皇帝独尊 C.君权神授 D.家天下21、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

”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A. 中央集权制度
B.世袭制度
C. 分封制度
D.宗法制度
22、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

秦王嬴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

他们都是为了
A.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 B.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响
C.确立中央政府的权威 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3、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最基本的特点应该是()
A.丞相掌握大权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24、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反映了秦朝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实行皇帝制度②秦朝在地方设郡③秦朝推行郡国并行制④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拨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中“这两种制度" 的后者指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议政王大臣会议
26、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设置
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中央集权的加强
27、唐朝中央的三省中,负责审议的是
A.门下省 B.中书省 C.尚书省 D.中书门下省
28、有人认为,与汉朝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29、余秋雨在其作品《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这说明
A.科举选官更利于国家行政管理 B.选官制度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
C.科举及第者已控制了整个国家 D.以门第为依据的选官现象已被杜绝
30、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了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C.士族享有政治特权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31、.唐朝实行集体宰相辅政制度。

据记载,唐代290年间竟有370位宰相,同一时期宰相的人数少则五六人,多则十数人,唐玄宗即位初期最多达17人。

这说明唐朝
A.宰相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B.国家的行政效率提高
C.科举制满足了官员选拔 D.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
32、《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后拜枢密副使。

”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A.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D.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33、中国古代官吏的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

下列说法与“科举制”相一致的是
A.“世胄嗫高位,英雄沉下僚”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4、《元史·地理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元朝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度 B.设置枢密使 C.实行三省制 D.实行行省制度
35、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B.设“三衙”,收精兵
C.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3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37、“贡举之法,三代未尝有之,而汉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之士,亲策问董仲舒而始焉。

唐宋科举之法盖仿于此矣。

”材料中的“贡举之法”是指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8、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初期地方行政区划的情况,这一朝代应是
A.西周B.秦朝C.汉朝D.元朝
39、汉武帝时中央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分别是
A.外朝和中朝B.待中和承相C.中朝和外朝D.尚书令和太尉
40、《檐曝杂记》中记载军机处有廷寄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即封人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

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

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始密且速矣。

”材料说明军机处
A.便于军机大臣控制实权
B.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C.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
D.行政效率高且保密性强
41、《明史•职官》记载:“阁臣之预务自此(明成祖)始。

然其时,人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这段材料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
A.是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的代表
B.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
C.成为中央政府运转的中枢机关
D.实为皇帝幕僚的最高决策机构
42、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

这样的建筑理念所体现的本质问题是
A.国家大一统B.风水学成为主流C.天人合一D.皇权至上
43、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机构是三无机构:“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所有的大臣都是兼职而且要亲自跑腿,从法理上看是一个长期存在的临时咨询机构,但是实际上是权力的核心。

”该机构是
A.唐代门下省
B.宋代枢密院
C.元代中书省
D.清代军机处
44、下列史料记载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
是 ( )
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
C.“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D.“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45、“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A.内阁制度 B.宰相制度 C.宦官集团 D.胡惟庸集团46、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47、根据右侧图示及所知识,军机处是
A.辅助皇帝行使权力的机构B.囊括内阁、六部权力的机构
C.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D.总揽全国军政要务的机构
48、中国古代某朝皇帝诏书中写道:“不期任非其人,丞相汪广洋、御史大夫陈宁昼夜淫昏……因是发露,人各伏诛。

特诏天下罢中书,广都府,升六部……”该皇帝为
A.秦始皇 B.唐太宗 C.宋太祖 D.明太祖
49、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50、明代,在地方省级机构中专门负责监察的是
A.都察院
B.监察御史
C.“科道”
D.按察使司
二、综合题。

(25分)
5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材料3:(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材料4:(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请回答:
(1)根据材料1中的示意图,指出图一、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6分)
(2)材料2中的“上”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5分)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3、4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9分)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5分
)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B
4、C
5、B
6、B
7、D
8、B
9、B 10、B
11、B 12、B 13、B 14、B 15、C 16、 A 17、B 18、D 19、D 20、
B
21、A 22、A
23、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秦朝的建立”、“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最基本特点”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排除;D项具有片面性,周朝时期就已经建立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只不过中央的的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罢了。

进一步可知,B 项,即废分封,行郡县,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符合题意,正确。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24、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秦朝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的把握。

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郡国并行制推行于汉朝初年,秦朝推行的为郡县制,因此③不正确,①可从图一得出。

②④可分别从图四及图二、图三得出,所以C符合题意。

综上,本题选C.
25、C 26、C 27、A 28、A 29、A 30、C 31、D 32、A 33、B 34、D 35、A 36、B 37、B 38、C 39、C 40、D 41、B 42、D 43、D 44、D
45、B 46、C
47、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军机处起到了跪授笔录,上传下达辅助皇帝的作用,但不能全面反映图中的信息,故A项是错误;军机处是隶属于皇帝下面单立的一个机构,其下并不包括内阁、六步等,故B项错误;军机处是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准确地反映了图中的信息,故C项是最佳选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
48、【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材料考查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考查生史料解读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废行省,设三丝,权分六部。

是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的措施,故选D。

A、B和C都是皇帝在位、不存在废除皇帝问题。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4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政治制度。

从所给材料看,这一机构的人员没有决策权,只是传达皇帝旨意,显然这一机构的人不是丞相,经此可排除A、B、C。

这一机构只能是清军机处,答案为D。

5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政治制度。

根据所学知识,明代,在地方省级机构中专门负责监察的是按察使司,因此答案D。

51、(1)图一所示政治制度开创于秦朝,(2分)图三所示政治制度开创于元朝(2分)。

图二所示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三省六部制。

(2分)
(2)“上”是指秦始皇。

(2分)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3分)
(3)材料3反映了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4分)
材料4反映了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5分)
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的社会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分)
英语答案
阅读:
1.B
2.C
3.A
4.D
5.B
6.C
7.D
8.D 9.B 10.A 11.B 12.C 13.C 14.A 15.D
16-20 ABDGC
完形填空:
21-25 CADBD 26-30 ABABC 31-35 DADBB 36-40 CDACC
41-45 DDCDD 46-50 BAACA 51-55 CBDCC 56-60 CCBCA
语篇:
61-65:worse that asleep surprising unconfident
66-70:following crowded only it before
改错:
enter---entered anything---something the---a but---and
去掉with much---many my之前加is classes---class
that--which confusing--confused
书面表达:
Dear Tom,
How time flies! It has been about one month since I enter high school. Now I’d like to tell you anything about my school and my study. Our school is the very beautiful one, and it’s a key senior school. The teachers here are very excellent but their lessons are very interesting. I like them and I enjoy with their teaching styles. I have made much new friends here. Sally, a lovely girl, my best friend now. We share many interests and we can express our thoughts and feelings after classes, that helps me a lot, because I sometimes feel upset especially when I am confusing about some difficult lesson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