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社区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支气管哮喘患者应用社区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目的:探讨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
取某社区62例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社区综合护理干预进行健康管理。

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病情改善情况、患者或患儿家长知信行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1)干预后患者或患儿家长的疾病知识水平及行为干预均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干预后哮喘病情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各指标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社区哮喘患者应用社区综合护理干预方案,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哮喘发作情况,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支气管哮喘;社区护理干预;效果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致死率较高。

目前,医学临床并无特效疗法用于治疗哮喘,但是临床研究证实,长期规范化的治疗和健康管理可有效控制哮喘症状,降低疾病复发率[1]。

据不完全统计,现阶段全球哮喘患者约有3亿左右,中国患者人数约占据1/10,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普通民众身心健康的主要致残性病症[2]。

而于国内,现阶段我国仅有5%的哮喘患者接受过规范化治疗,可见普及哮喘病症相关知识的重要性。

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分析于社区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对于哮喘病患者的影响,以为哮喘病症的临床控制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现回顾性分析62例社区哮喘患者的社区护理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社区2012年12月-2014年6月的62例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诊断,检查结果同《支气管防治指南》(2008版)中的诊断标准相符。

排除生活难以自理患者或家长不愿配合的儿童患者,有精神病史者,合并心、肾、肝等重要器官疾病患者不予纳入。

62例哮喘中患者男30例,女32例;年龄2~75岁,平均(50.4±2.8)岁;病程0.2~34年,平均(17.9±5.8)年;间歇性发作8例,持续性发作54例(轻度24例,中度27例,重度3例)。

上述患者(或家长)均于干预措施实施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在常规健康指导的基础上,根据GINA社区管理方案制订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具体如下,(1)基础知识教育:定时安排哮喘相关知识讲座以普及哮喘病症知识,指导患者及家属加深对哮喘的激发因素、发病机制、控制目的和效果的认识,促使患者了解疾病控制的重要性和方法,另可根据患者休息时间开展随访教育和评价。

(2)病情监测指导:指导患者及家属识别哮喘发作的先兆表现和病情
加重的征象,并学会简单的紧急自我处理方法。

(3)用药指导:指导患者了解自己所用各种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掌握正确的药物吸入技术。

(4)心理指导:指导患者认识精神心理因素在哮喘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5)交流平台的设立:患者间相互了解后,辅助建立网上论坛或微信平台,以便于患者互相监督学习和日常交流。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患者或患儿家长知信行情况:自拟知信行调查问卷,分为知识、态度及行为三部分,每部分12分,≥8分为较佳,4分为尚可,≤4分为较差。

(2)哮喘病情改善情况:结合随访及复诊结果,以不复发增加人数、急诊率、住院率和非预约就诊为观察对象。

(3)生存质量改善情况:以SGRQ评分量表为测评工作对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義。

2 结果
2.1 患者或患儿家长知信行情况
知信行问卷结果显示,经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或患儿家长于疾病知识水平及行为干预方面均明显优于综合护理干预方案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态度得分方面并未因护理干预而产生显著变化,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哮喘病情改善情况
结果显示,经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不复发人数增多,且急诊人数、住院人数及非预约就诊人数显著减少,各项指标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2.3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显示,经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各指标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下降,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哮喘为呼吸科临床诊疗过程中常见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仅次于癌症。

该病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多于清晨及夜间发作。

现有研
究表明,哮喘发病因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为宿主因素,如患者存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其二为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3]。

现阶段针对该病症临床并无特效疗法,但是多数患者均可自行缓解或者通过病症管理以达到降低疾病复发的目的。

全球哮喘防治创议针对哮喘病症明确表示,其治疗的主要目的便是保证患者病情处于可控状态,以不干扰和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为努力方向。

既往研究证实,针对儿童哮喘患者,应用健康教育方案可有效控制患儿哮喘发作频率,提升其治疗依从性[4]。

目前,我国哮喘患者中儿童比例正逐年上升,全国儿童哮喘协作组调查结果显示[5],上世纪90年代我国儿童哮喘患病率为0.91%,而至本世纪初,儿童哮喘患病率却已经增至1.50%,可见其增幅。

而最新相关研究资料数据显示,我国哮喘患者病死率一直位居世界前列,分析其原因,还在于我国哮喘患者接受规范化治疗比率过低,同时与健康教育未能普及也存在一定联系[6]。

本次研究过程中,以社区62例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类患者应用支气管哮喘社区综合护理干预进行健康管理。

主要措施包含加强患者及家属对支气管哮喘的基础知识教育并对干预目标达成共识,增加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指导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自我病情监测,学会使用呼吸峰流速仪并认识其重要性;规范用药,加强对控制类药物和缓解类药物的认识,指导MDI及干粉吸入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和乐观积极的情绪等。

结果证实:针对社区哮喘患者应用支气管哮喘社区综合护理干预健康管理方案,可有效提升患者或患儿家属对于哮喘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强化其对于疾病诱发因素的行动干预力度,由此达到良好的疾病控制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既往研究表明,患者或患儿家长的文化程度是影响患者疾病控制效果的重要因素[7-8]。

本次研究因为样本过小故而未能对其进行分组探讨,为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及多年临床经验,笔者认为,诱发哮喘患者发病的高危因素较多,如:过敏原浓度的增加及呼吸道病毒感染等,故而,提升哮喘患者疾病控制效果的主要方式之一便是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其主要措施为:(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和顺从性;(2)为患者提供形式丰富的健康教育活动,加强对支气管哮喘疾病的认识,包括其发病原理、诱因、治疗方案、药物作用及副作用等,使患者认知水平提高而增强自控能力及依从性;(3)改变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加强健康意识,针对有吸烟饮酒生活习惯的患者针对性进行心理督导和健康教育,督促其戒酒戒烟;(4)指导患者改善家居环境,减少与过敏原接触。

参考文献
[1]杨义琼,马利维,黄英,等.规范化管理治疗对儿童哮喘肺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41(16):1579-1581.
[2]王晓芬.健康管理理念在儿童哮喘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134-135.
[3]王磊,杜永成,许建英.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命质量评估及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华哮喘杂志,2011,5(4):32-34.
[4]阐玉英,张莉.“以家庭为中心”慢性病儿童的健康管理[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6):277-278.
[5]刘秋云,廖春丽,孙继红,等.支气管哮喘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自我管理水平与生活质量关系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7):33-36.
[6]刘玲玲,任严,茹巧冬,等.社区管理模式对儿童哮喘控制水平影响的初步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11):55-56.
[7]胡群玲,翁玉英,何晓英,等.院外强化教育模式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应用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3):64-66.
[8]董正惠,杨益,王惠妩,等.哮喘患者吸入糖皮质激素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0):14-16.
(編辑:金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