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复习重点专题04+城市、产业与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考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4 城市、产业与区域协调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
从中心城市到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①大城市辐射的经济要素:人口、资金、资源、产业、信息、
技术、交通……
②中心城市虹吸效应➡外溢效应
③城市群(区域间)各城市差异化竞争、产业互补,最终实
现区域协调、协同发展
④协同发展:
要素协同:加强科技研发,促进人才、信息、技术、交通等
要素协同
产业链协同:加强产业分工与协作,形成产业集群,主动融
入全球产业链
政企协同:建立、完善各地政府(企业)间的产业联动机制
产城协同:强化产业与服务业、城镇建设的融合
发展城市群对我国的意义
城市群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
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
发展城市群可以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而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
二、产业发展与产业转移
1.产业结构升级
(1)表现
①劳动力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②国民经济重心变化: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以轻纺工业为主上升到以重化工业为主;由以原材料为主上升到以加工组装为主;由以
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上升到以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2)升级的原因
①比较优势的变化和政策的引导 ②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3)规律
①区域发展前期,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
②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加速,产业结构转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
③当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
(4)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可以通过产业延伸、产业更新、技术突破等途径升级该区域的产业结构;也可以从微笑曲线寻求企业的升级路径。
微笑曲线中间环节是工农业生产,附加值低;左边是研发、右边是营销,附加值高。
产业未来应朝微笑曲线的两端发展。
2.产业转移
(1)转移主体: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转移,然后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转移。
(2)转移方向:由发达国家或地区向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向劳动力数量多、工资
较低的地区转移。
(3)转移目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
(4)影响因素
①劳动力:移往劳动力充足、素质高且价格低廉的地区。
②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③市场:移出区域市场饱和、避开国际市场限制等
④政策:转入地的拉力:优惠的土地、税收、补贴,基础设施、政府服务水平调高。
转出地的推理:间接干预调节市场机制。
项目审批、价格管制、紧缩信贷等方式迫使落后产业向外转移。
⑤其他: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地价昂贵、原材料短缺、运输成本增加、环境污染严重
(
5
)影响
产业转移的影响 产业转移地 产业转出区(发达国家或地区) 产业承接区(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使国(或地区)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 承接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可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发展处于开发和增长期的产业,如信息产业 发展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产业,如纺织工业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随着产业转出,就业机会减少,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 随着产业转入,就业机会增加,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3.区域产业发展措施
产业措施
第一产业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防止水土流失(或土地荒漠化等),改善生态环境;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品质和产量;培育优势品牌;拓展销售市场等
第二产业调整工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调整工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改造设备及生产工艺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树立品牌意识,拓展市场
第三产业促进旅游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大对旅游业、服务业的管理;合理分工和布局,保护环境
共同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对劳动力技能的培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加强区域合作和交流等
三、区域协调发展
01 流域水资源协作开发
02 西气东输的原因及影响
03 南水北调工程及影响
04 西电东送工程
原因西部能源资源丰富(水电、煤炭等);东部经济发达,电力资源不足
线路
影响输出地输入地
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③缩小东中西发展差距,对社会安定起重要作用①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轻环境污染;
③减轻铁路运输压力
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
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挟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缩小;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经济效益:优化配置资源,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社会效益:完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机会;协调发展。
生态效益:缓解环境压力,改善生态环境。
07 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地形(地势起伏状况,流速快慢)
2.气候(流量大小及季节变化,有无结冰期及长短)
3.河道(宽度、曲直、水深度、含沙量大小、通航里程长短)
4.河网(水系:受气候、地形影响)影响通航里程长短。
【社会经济条件】:
1.人口、城市密度;经济发展水平;运输需求量大小;
2.河流流向是否与人口、资源流向一致,干支流与运河沟通。
08 黄河的治理
1.侵蚀区需要减少入河泥沙量。
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进行水土保持→“保塬、护坡、固沟”
①生物措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等。
②耕作措施:沿等高线耕作、留茬少耕、免耕等。
③工程措施:修建梯田和水平沟、打坝淤地、挖鱼鳞坑等。
2.堆积区需要减少河道淤积。
每年在黄河汛期到来之前,应用调水调沙的原理对上下游水库进行联动调度同时调动上中游的水库向下游放水,在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提高下游行洪输沙能力,实现对黄河下游河床全线冲刷,将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
09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1.资源特点、丰富程度、集中程度,稳定程度。
2.土地面积广阔:土地面积广阔,地形平坦,且地价较低。
3.市场需求及市场距离:经济条件、运输成本(开发动力)
4.减少利用矿物能源,开发新清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5.能源安全(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来源多源化)
6.资金、科技条件、政策、自然条件、环境承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