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死水》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多《死⽔》赏析
《死⽔》是最能代表闻⼀多思想、艺术风格的诗作。
闻⼀多是我国现代⽂学史上集诗⼈、学者和⽃⼠于⼀⾝的重要诗⼈。
他创作的诗集主要有《红烛》、《死⽔》两部。
这两部诗集虽然是闻⼀多思想和艺术风格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但它们共同贯穿着⼀条爱国主义红线。
诗集《红烛》是闻⼀多第⼀本诗集,这个诗集中不少作品反映了诗⼈强烈的反封建意识、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以及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其中,《太阳吟》写得很有特⾊。
诗⼈借助想象的翅膀,寄情于太阳,向它倾诉了思乡恋国的衷肠。
诗集《死⽔》所收辑的作品⽆论是思想的深刻,还是艺术的成熟,都要⽐《红烛》集中的作品有显著的提⾼。
其中《发现》、《⼀句话》、《死⽔》等诗篇,写得或悲痛、或激愤、或豪迈热烈,抒发了诗⼈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强烈的爱国热情。
读者⽆论何时读到这些作品,都会为之动情、颤栗。
闻⼀多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风格。
他有感于“五四”以来新诗过于散漫⾃由,因此提倡⼀种新格律诗。
由于追求艺术上的严谨,这使得他的诗⼤多有富于浪漫⽓息的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爆发式的激情,⼀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法的灵活运⽤等特点。
闻⼀多在我国新诗创作理论建设上也很有成绩,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
1922年,诗⼈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
在异国的⼟地上,诗⼈尝到了华⼈被凌辱、歧视的⾟酸。
1925年,诗⼈怀着⼀腔强烈爱国之情和殷切的期望提前回国。
然⽽,回国后呈现在他⾯前的祖国却是⼀幅令⼈极度失望的景象——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横⾏,以⾄于诗⼈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极度的愤怒。
《死⽔》⼀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死⽔闻⼀多
这是⼀沟绝望的死⽔,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酵成⼀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沫;
⼩珠们笑声变成⼤珠,
⼜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沟绝望的死⽔,
也就夸得上⼏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算死⽔叫出了歌声。
这是⼀沟绝望的死⽔,
这⾥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全诗共分五节,可分为三部分。
第⼀部分(第⼀节),表达了诗⼈对“死⽔”⼀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
诗的第⼀句“这是⼀沟绝望的死⽔”,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当时,旧中国封建传统势⼒根深蒂固,渗透于各个领域;帝国主义的⼊侵,资产阶级的所谓⽂明,⼜使⼀些⽆耻的中国⼈滋长了洋奴思想;反动派相互勾结,残酷地扼杀着⼀切进步的新思想、新事物。
正是这⼀切,使当时的中国成了“⼀沟绝望的死⽔”。
在这句诗中,“绝望”⼆字,写出了诗⼈深沉的失望⼼情。
诗的第⼆句,“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清风”是与“死⽔”相对照的事物,可以⽤以⽐喻⼀切新鲜的思想和⼒量。
然⽽,这些新鲜的东西却引不起“死⽔”的半点反应。
清风吹处波不⽣,可见死⽔已沉寂到了极点。
这⼀句是对“死⽔”的更进⼀步的描绘。
诗的第三、四句“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写出了诗⼈⾯对“死⽔”,继失望⽽产⽣的恨极⼼情。
现实既然如此⿊暗,让⼈绝望,倒不如让它彻底腐烂发臭,也许病⼊膏肓,不可就药,烂得更快、更透,旧的彻底死亡了,新的才会成长得更茁壮。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激愤中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第⼆部分(第⼆、三、四节),诗⼈对“死⽔”进⾏了细致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出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
在这⼏节诗中,诗⼈以丰富的想象、形象的⽐喻、鲜明的⾊彩描写以及讥讽的笔触,逐步深⼊地写出了扔进破铜烂铁、泼⼊剩菜残羹后死⽔的进⼀步变化。
扔进死⽔中的“破铜烂铁”,会⽣出绿⾊、红⾊的锈,铜锈绿的如“翡翠”,铁锈红的如“桃花”;再有,“剩菜残羹”的油腻,散在⽔
⾯,阳光⼀照,犹如闪光的“罗绮”;有的地⽅发了霉、⽣了⽑,⼜宛如“云霞”;死⽔发酵后,还会变成有着“绿酒”般颜⾊的臭⽔,那上⾯泛起“飘满了珍珠似的⽩沫”。
正是在这样的⼀沟死⽔上,成群的花蚊在上⾯杂乱地飞舞,有时,还要加⼊⿎噪的蛙鸣。
这令⼈作呕的死⽔,肮脏腥臭,令⼈⽆法⽴⾜!这⾥,诗⼈借对死⽔的进⼀步细致描绘,对旧中国⿊暗现实给予了细致形象的再现。
在这部分内容中,诗⼈⽤⾊彩鲜明、形⾊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来描绘污浊、肮脏的死⽔,犹如给恶魔穿上了精美典雅的外⾐。
这是⽤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丑,诗⼈这样写,使丑类变得更为丑恶。
以美写丑,丑更丑,诗⼈⽤这种独特的⽅法,更鲜明地表现出死⽔的腐臭本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第三部分(最后⼀节),表达了诗⼈诅咒现实,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这⼀部分的头两句,诗⼈以⼗分断然的⼝吻,对⿊暗的中国社会予以了彻底的否定“这是⼀沟绝望的死⽔,这⾥断不是美的所在”。
在彻底否定之后,“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句,⼜写出了诗⼈在绝望之中的⼀丝期望。
丑恶开垦出的世界,只能更丑恶,但丑恶到极点,就有可能会产⽣转机。
因此,这最后两句,既包含着诗⼈对旧中国的绝望,也包含着对新中国的期望和向往,包含着诗⼈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尽管对诗⼈来说,这种期望在当时是⾮常朦胧的。
全诗把军阀统治下⿊暗陈腐的旧中国⽐作“⼀沟绝望的死⽔”,对其进⾏了强烈的鞭挞与诅咒,表现了诗⼈深沉的爱国热情。
闻⼀多是最早提倡和实践新格律诗的诗⼈,这⾸诗也是实践其新格律诗主张的范例。
闻⼀多在《诗的格律》中主张“诗的实⼒不独包括⾳乐的美(⾳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这⾸诗完全符合他的上述主张。
⾸先,从⾳节上看,该诗具有⾳节的和谐美,这主要表现在诗的节奏上。
这⾸诗的节奏⾮常整齐,每⼀⾏诗都有四个停顿,如:
这是/⼀沟/绝望的/死⽔,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这⾥,每四个停顿⼜是由三个“⼆字尺”⼀个“三字尺”组成,这样整齐的停顿,使这⾸诗的⾳节⼗分和谐,就如同四拍⼦的歌曲⼀样,使其节奏具有了格律化的⾳乐美。
这⾸诗的⾳乐美还表现在韵律上。
全诗除第⼀节外,第⼆、三、四、五节都采⽤隔句韵的形式,并且每节换⼀次韵,在统⼀中有所变化,使声律整齐⽽不呆板。
这也就使新格律诗与旧格律诗在形式上有了明显的区别。
另外,这⾸诗的⾸尾两节都⽤“这是⼀沟绝望的死⽔”做⾸句,这种复沓不仅在意义上是⼀种强调和呼应,在韵律上也有回还往复之美。
其次,这⾸诗的建筑美也是显⽽易见的。
所谓诗的建筑美,是指诗⾏与诗节的排列均齐⽽⾔。
这⾸诗共五节,每节均四句,每句九字,做到了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每节诗都四四⽅⽅,整整齐齐,好像⼀座有棱有⾓、刚劲挺拔的⼤厦,具有建筑美。
再次,这⾸诗也具有较强的绘画美。
这主要表现为诗的词藻美上。
诗⼈在描写死⽔时,特别注意选取那些易于引起⼈们视觉联想的词藻,以加强诗句的绘画美感。
如诗中既有⾊彩丰富、鲜明的“翡翠”绿,⼜有“桃花”红,“珍珠”⽩,再加上“罗绮”、“云霞”、“绿酒”等描写,使死⽔显现出繁复的⾊彩来,这⽆疑⼤⼤增强了诗歌的绘画美。
诗⼈⽤美丽的⾊彩来描绘死⽔的“表”,当然正是为了有⼒地揭⽰它那丑恶的“⾥”。
表与⾥的强烈对⽐,造成强烈的反讽效果,犹如漫画中的夸张,修辞中的反语。
《死⽔》⼀诗相当成功地实践了闻⼀多⾃⼰的诗歌主张,不愧为诗⼈众多诗作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