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竹书《系年》所记战国早期战事之勾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华竹书《系年》所记战国早期战事之勾勒
杨博
【摘要】清华竹书《系年》涉及以往史书失载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早期的史事,显得弥足珍贵.战国初期,三晋以武力称雄,在东面与齐,南面与楚展开征伐、会盟.在这些
军事斗争中,三晋基本处在优势地位,东面压制住了田齐,南向两次大败楚国,一直将楚国的北上势头遏制在黄池、榆关至宜阳一带.为对抗三晋的攻势,有齐长城、楚长城
的修建.战国初年,三晋还沿袭过去在晋国对待内外对手的传统,采取一致对外的结盟手段,所以强大的实力保证了其在军事外交行动中一直占有优势地位,这一优势地位
不仅仅在《系年》所记战国早期的战事中可以体现,战国早中期魏国势力的强盛亦
因其余绪.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1)003
【总页数】4页(P58-61)
【关键词】《系年》;战国早期;战事;三晋;长城
【作者】杨博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
文献史料匮乏、零散是先秦史研究的重要特点,其中东周时期最缺乏的是两段时间,其一是春秋早期。
研治春秋史最可靠的材料首推《左传》,而《左传》既为《春秋》
经之传,其起始时间亦同于经,始于隐公元年(前722)。
如此则春秋早期,即
从前770年开始有一段时间仍未有比较确切的史料记录。
其二是春秋末与战国早期。
① 《春秋》止于哀公十四年(前481),《左传》记事稍晚,终于哀公二十
七年,即周贞定王元年(前468)。
专记战国史事之《战国策》,其书记事则始
于赵、韩、魏三家分晋前二年“知伯索地于魏”,即前455年,但《战国策》涉
及的史事在“魏君驱十二诸侯朝天子”,即前342年之前一百一十余年史事所记
稀少,其中更有如前450-433、前424-397年等四十余年史事基本是空白,[1]1221-1234且其书多为策士纵横捭阖之辞的汇编,并非专主记事,加以其中不实之处甚多,故远非系统全面。
此外有专主述史之《史记》,为有关战国史的最主要著作,其于战国初年的一段历史亦记载甚略。
[2]9-10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
出土有帛书《春秋事语》和《战国纵横家书》,其中《战国纵横家书》记事集中在前299年以后,已进入战国中后期。
《春秋事语》有《韩魏章》记“三家反知伯”事,约当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② 然此事亦见于《史记》《战国策》等记载。
春秋战国之际本为历史转变之重要时期,然文献史料恰恰于此段最为粗疏,故历代史家深以为憾,正如顾炎武所言:“自《左传》之终以至此,凡一百三十三年,史文阙轶,考古者为之茫昧。
”[3]749而在2008年夏抢救回大陆的清华简中,有
一篇前所未见的先秦史书,整理者定名为《系年》,其记载了从西周到战国早期的史事,共一百三十八枚简,分为二十三章,其中第十九至二十三章分别以“楚县陈蔡”“晋越为好”“晋、楚交攻”“三晋服齐”“楚人屡师”为主题,[4]涉及以
往史书失载的春秋末期到战国早期的史事,显得弥足珍贵。
笔者曾据《系年》所载战国早期的史实对一些存在争议的,有关"地"的问题进行过简单讨论,③ 这里拟
对《系年》所补传世文献不见之战国初期史事再行讨论,以就正于师友同好。
据整理者释读和学界研究,笔者先将《系年》有关春秋末至战国早期的记事要点试
拟如下:
第一,《系年》有关春秋末至战国早期的记事集中在第十九章至二十三章,所涉国别主要有三晋、楚、郑、吴、越、齐、宋、鲁、秦、卫、蔡等。
按大略年代为线索,其春秋末期主要事迹依次有楚昭王克胡围蔡,蔡昭侯申请归于吴,居蔡于州来、晋吴黄池之会、勾践克吴,越人因袭与晋为好等,以上诸事多有《春秋》经传材料参照,惟《系年》第十九章所记蔡侯请归吴事在楚惠王十一年(哀公十七年,前478),按《春秋》《左传》记此事在哀公二年(前493)。
蔡昭侯死于楚昭王二十五年(哀公四年,前491),而楚惠王十一年另有楚公孙朝率师灭陈事,陈此
时依附于吴,此年蔡侯为昭侯子成侯,故《系年》整理者怀疑此处记事可能是将陈、蔡事混淆所致。
第二,有关《系年》战国早期部分叙事,虽然《史记》叙事于战国早期记载简略,但《六国年表》序言中的评论:
……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海内争于战功矣。
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
务在强兵并敌……[5]685
对于《系年》战国早期部分也同样适用。
该段主要记载了三晋与齐、楚的连年冲突,兼及其中越、郑、宋等国的活动。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吴公子季札历聘上国,“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族
乎!’”[6]43611973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书《吴问》所载孙武与阖闾
的问答,由晋六卿所行田亩与税制推测六卿衰亡的先后次序,赵、韩、魏三家之盛,亦在孙武的意料之中,以上两段文字,学者多认为成于战国以后,[7]三家之强在
春秋末期已现端倪当是战国时人的通识,《系年》的记述正与其若合符节。
第三,《系年》记述的战国早期战事主要有四次,其一自晋敬公十一年(周贞定王二十八年,前441)三晋赵氏与越伐齐,齐人始建长城,一直到晋幽公四年(周
考王十一年,前430),赵氏、越与宋败齐师于襄平止,记载了晋赵氏联合越、
宋伐齐的战事。
其二记楚简王七年(周威烈王元年,前425),楚应宋悼公请,
城黄池、雍丘,三晋率师围黄池;次年楚人夺宜阳,围赤岸,三晋救赤岸,楚人舍围与三晋战于楚长城,楚师宵遁。
其三是著名的三晋伐齐之役,现藏日本泉屋博古馆及加拿大多伦多安大略博物馆的羌钟铭文对此事亦有所记录,此事发生在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因《系年》简文所记,庶几可视为定论。
最后一章历述
自楚声王四年(前404)以降楚郑、楚晋间的数次冲突,目的是接续“三晋伐齐”事叙述三晋与楚的关系。
由上述,根据《系年》的记载,结合相关文献和学者研究,可将战国早期重要史事的背景、次第大致勾勒:
战国初期,三晋以武力称雄,在东面与齐,南面与楚展开征伐、会盟。
第二十章记“晋简公会诸侯,以与夫秦(差)王相见于黄池”“越王勾践克吴,越人因袭吴之与晋为好”。
④ 杨伯峻注:“黄池当在今河南封丘县南,济水故道南
岸。
”[8]1674“黄池之会”应是当时代表晋国的晋正卿赵鞅(赵简子)与吴,或者说赵氏与吴约定“好恶同之”,[9]故《左传》哀公二十年记载:
十一月,越围吴。
赵孟降于丧食。
楚隆曰:“三年之丧,亲昵之极也。
主又降之,无乃有故乎?”赵孟曰:“黄池之役,先主与吴王有质,曰:‘好恶同之。
’今越围吴,嗣子不废旧业,而敌之,非晋之所能及也。
吾是以为降。
”[6]4736
这样,越人因袭“黄池之盟”即是与赵氏之盟。
勾践灭吴之后,越国亦同吴国一样北上争霸,有传世文献习见的“徙都琅邪”之说,⑤ 其势力范围进入传统上齐国
的地域之内。
春秋战国之际,晋赵鞅、知瑶亦曾多次率师东向击齐,如《左传》哀公十年(前485)“夏,赵鞅帅师伐齐……取犁及辕,毁高唐之郭,侵及赖而还。
”[6]4703杨伯峻注云,犁即犁丘,在今山东德州临邑县西。
辕在今山东德州禹城县西北。
[8]1656哀公二十三年(前472)“夏六月,晋荀瑶伐齐。
……战于
犁丘。
齐师败绩”,[6]4737其时已进入战国,此片区域应该由晋知氏或赵氏领有。
“三分知氏之地”《战国策》记载赵氏多分得十城,[1]596如此太行山以东原属
知氏占有的土地,多数应当为赵氏继承。
故赵氏所领在今卫河及大运河一带地区与齐国犬牙交错。
[10]125以上当是越国与赵氏联合伐齐的背景,为应对这种渐包围的攻势,齐国开始修筑齐长城,《系年》云“齐人焉始为长城于济,自南山属之北海。
”由图1可知,⑥齐长城确实东向由海起始,将越之琅邪防御在外,在西端
抵达平阴,羌钟铭所谓“会平阴”应即指此地。
楚人利用宋国公室内乱的机会,北上城黄池、雍丘。
黄池、雍丘在郑、宋之间,是韩、魏欲扩张之地,楚人筑城于黄池,占据要津,必不为三晋所容,故有周威烈王元年(前425)的三晋率师围黄池,并将黄池“迵”(破坏)之举。
楚人为“复
黄池之师”,北上夺取韩的宜阳,“围赤岸”,三晋救赤岸,大败楚师于楚长城。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宣公五十一年卒,田会自廪丘反。
”[5]1886《六国年表》:“(周威烈王二十一年,前405)田会以廪丘反。
”[5]709事亦见《水经·瓠子水注》引古本《竹书纪年》:“晋烈公十一年,田悼子卒。
田布杀其大夫
公孙孙,公孙会以廪丘叛于赵。
田布围廪丘,翟角、赵孔屑、韩师救廪丘,及田布战于龙泽,田布败逋。
”[11]100田会即公孙会,齐大夫。
三晋解救廪丘,齐军大败。
此事作为“三晋伐齐”事件的导火索,从而使战国历史出现了第一个关键性的时间与事件节点。
按《系年》与羌钟铭文,齐伐廪丘的次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4),三晋之师在魏文侯斯的率领下,联合越公翳伐齐。
齐先与越成,避
免了双线作战的不利局面。
但是西来的三晋之师仍然“征秦、入长城、会平阴、夺楚京”,“大败齐师,逐之,入至汧水。
”齐国最终请成,双方约定“毋修长城,毋伐廪丘。
”继而三晋挟胜利之势“献齐俘馘于周王”,并驱“齐侯贷、鲁侯羴(显)、宋公田、卫侯虔、郑伯骀朝周王”,此即是“赏于韩宗,令于晋公,昭于天子”的由来。
第二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魏、韩、赵始列为
诸侯”,[5]709是为著名的“三家分晋”之事。
故《吕氏春秋·下贤》云:“(魏)
文侯……南胜荆于连堤,东胜齐于长城,虏齐侯,献诸天子,天子赏文侯以上闻。
”[12]372
利用三晋忙于与齐的战事,主力无暇南顾,楚国使宋、郑朝于楚,以榆关为武阳城;并引秦为援败晋师。
此后,三晋与楚以郑国为中心展开交锋。
楚悼王即位,郑国入侵榆关,与楚战于桂陵,楚师无功。
继而楚国破坏了晋郑谋划的“入王子定”事,并在周安王二年(前400)侵郑,“尽降郑师与其四将军,以归于郢”。
第二年,晋人攻占津、长陵。
楚平夜悼武君“降郜,……复长陵之师”,周安王五年(前397)“韩取、魏击率师围武阳,以复郜之师”,楚国一方面命鲁阳公率师救武阳,一方面使平夜悼武君入齐求师,齐“陈疾目率车千乘,以从楚师于武阳”,未及而反。
甲戌,楚人与韩、魏战于武阳城下,楚师大败“犬逸而还”“三执珪之君与右尹昭之竢死焉”“陈人焉叛,而入王子定于陈,楚邦以多亡城”。
值得注意的是役赵国并未参加,或与“三家分晋”后赵国之势力范围不再与楚国直接接壤有关。
综上所述,如《系年》所见,三晋在战国初年的军事斗争中,基本处在优势地位,东面压制住了田齐,南向两次大败楚国,一直将楚国的北上势头遏制在黄池、榆关至宜阳一带。
为对抗三晋的攻势,分别有齐长城、楚长城的修建。
战国时期赵、魏、韩虽是由原晋国一分为三而来,但由于晋国版图实力远甚于各国,加之三国都还保持了相当的政治经济实力,尤其是战国初年,三家还沿袭过去在晋国对待内外对手的传统,采取一致对外的结盟手段,所以强大的实力保证了它们在军事、外交行动中一直占有优势地位。
这一优势地位不仅仅在上列《系年》所涉战国早期的战事中可以体现,战国早中期魏国势力的强盛亦是承其余绪。
①笔者以《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和《六国年表》为据,取周元王元年,即公元前476年为战国始年。
笔者所谓战国早期,其时代约当公元前476年至前400年上下,以《系年》为例按《六国年表》说法,当在公元前473年至前397年。
②参见湖南省博物馆、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裘锡圭主编《长沙
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167-267页。
③古史叙事,以“人”“事”“地”为基本要素,《系年》战国早期记事亦是如此,相关讨论亦可参见拙作《战国早期的“四战之地”——清华简〈系年〉所记战国
史事》《文史知识》2015年第3期。
④ 为便利行文,《系年》简文释文均用宽式,参见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
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上海:中西书局,2011年,第184-199页。
⑤ 辛德勇先生曾分析勾践迁都琅邪的政治地理背景,肯定了今本《纪年》周贞定
王元年(前468)勾践徙都琅邪说可信。
参见辛德勇:《越王勾践徙都琅邪事析义》《文史》2010年第1辑。
⑥ 参见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战国·齐鲁宋图》,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第39-40页。
【相关文献】
[1]刘向. 战国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朱凤瀚,徐勇. 先秦史研究概要[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9-10.
[3]顾炎武. 日知录[M]. 黄汝成,集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749.
[4]杨博. 裁繁御简:《系年》所见战国史书的编纂[J]. 历史研究.2017(3):5-23.
[5]司马迁. 史记[M]. 裴骃,集解. 司马贞,索隐. 张守节,正义. 北京:中华书局,1959.
[6]杜预,注. 春秋左传正义[M]//阮元,校刻. 十三经注疏(清嘉庆刊本). 孔颖达,疏. 北京:
中华书局,2009.
[7]李零. 关于银雀山简本《孙子》研究的商榷——《孙子》著作时代和作者的重议[C]//中华书局编辑部. 文史:第7辑. 北京:中华书局,1979:23-34.
[8]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9]杨博. 邢台葛家庄玄鏐戈考略[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53-54.
[10]沈长云,魏建震,白国红,等. 赵国史稿[M]. 北京:中华书局,2000:125.
[11]方诗铭,王修龄.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M]. 修订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00. [12]许维遹. 吕氏春秋集释[M]. 梁运华,整理. 北京:中华书局,2009: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