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医笔记:寒热错杂怎么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中医笔记:寒热错杂怎么看
临床上应该碰到过不少这样的病人,嘴唇上发着又红又痛的口疮,但是呢一吃冷的就拉肚子,这就是寒热错杂的症状。

当然,得和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之类的区别开来。

寒热错杂证是患者个体在同一时间既有寒证表现,又有热证表现。

寒证与热证混杂而成的一类证侯群。

它包括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肝热脾寒,胃热肠寒、胃热脾寒,是机体脏腑组织阴阳失调的结果。

其主要证候表现以自觉症状为主,如四肢厥,腹痛,心下痞。

归纳起来,上部症状可见:口渴、咽喉不利,唾脓血、心烦,胃肠症状可见:口噫食臭、呕吐、心下痞满、腹痛,腹中雷鸣,泄泻、久利,饥而不欲食。

外部体征,身热,恶寒,汗出,往来寒热,饥而不欲食,心下痞满,四肢厥逆,脐腹动悸、久利及大便长期异常等,为寒热错杂证的特征性症状,舌脉多见舌苔黄腻或黄白相兼,脉弦,舌苔黄腻是寒热错杂证的舌脉特征。

寒热错杂证从舌脉症特点分析,肠胃疾病占七八,常见肝热脾寒,胃热肠寒,胃热脾寒等。

脾胃疾病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肝之疏泄,是疏畅气血,调节情志,助脾胃之功能,以血为本,以气为用。

脾主运化,胃司受纳,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纳运化,升降有序,离不开肝的正常疏泄功能。

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这对于气机的疏调、通达、升发,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肝之疏泄功能关系到全身气机的流畅,对各脏腑组织之间的平衡协调起重要作用,肝气调畅,诸脏方可不病,若肝失疏泄,极易延及他脏,肝与脾胃共处中焦,其气相通,肝失疏泄,脾胃首当其冲,肝气横逆,影响脾胃,克脾则泻,犯胃则吐,还常出现胸胁苦满,嗳气,饥而不欲食,心下痞满、腹痛,弦脉等寒热错杂证的特征性症状。

古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反之亦然;又有“厥阴不治,求之阳明”,“肝为五脏六腑之贼是也”。

验之临床,寒热
错杂证确与肝之疏泄息息相关。

寒热是阴阳失调在疾病属性上的反映《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阴阳失调是导致寒热病变的机理,是人体阴精与阳气的正常关系紊乱,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从而使脏腑气血功能发生病理性的亢奋或衰退所致。

寒热错杂证临床常见疲乏,汗多、食少、便溏等虚损的一面,临床多以寒热错杂为标,脾胃虚弱,气血两虚为本。

或见脾胃虚弱,中阳不运,寒从内生,寒邪郁而化热,寒热错杂;或见热痞兼有表阳虚弱者,或见伤寒误用下法,虚其肠胃,表邪乘虚内陷而成者,或见脾气虚,运化失司,水湿内生,湿邪与热邪,寒邪互结而成寒热错杂:或胃阴不足,阴虚生内热,复感寒邪,而成寒热错杂;或见脾气当升不升,胃气当降不降,而致寒热错杂,以上临床多见,说明寒热错杂证的出现往往以正气虚为前提的。

治疗寒热错杂证之经方、验方繁多,常用三泻心汤类、黄连汤类、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类、乌梅丸、柴胡桂枝汤类、栀子干姜汤、附子泻心汤类。

如邪在胃肠,寒热失调,腹痛欲吐,心下痞满等证,治宜寒热并用,调和胃肠,常以干姜,黄芩、黄连,半夏等为主组方。

胃气不调,心下痞满,但满而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者,应用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寒,升降失常,腹中痛,欲呕吐者,宜黄连汤,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寒热错杂药物的配伍。

如黄芩,黄连配半夏;黄连黄芩,一治湿生之热,一解热生之湿,配以半夏,味辛发散,三药和合辛开苦降,气机复常。

又如紫苏梗,取其辛香和胃,行气宽中,温而不燥,与黄芩苦寒清热药物同用,寒温相配,胃气得护,虽长期服用而不碍胃。

又如赤白芍,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通经脉,以泻为用,白芍以补为功,能补血敛阴,柔肝和营,且有缓急止痛的作用,两药配对应用,敛散相抑,补泻并举。

所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临床上,我特别喜欢用拮抗药。

比如
升降药中加点降气药物,使之不要过升。

寒凉药中加点温性药,一不要拒药,二不要寒凉太过。

补益药中加点损益药,不要补得生痰生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