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导管在危重症腹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管导管在危重症腹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腹泻是指由于某种原因使肠蠕动过快、肠黏膜的分泌与吸收功能异常,导致排便次数超过3次/天,大便量大于200g/天,其水分超过大便量的80%[1]。
据临床观察,危重患者在救治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腹泻的发生相对较高,多为水样便,次数可多达数十次,由于便液的强烈刺激及频繁的擦拭,容易造成局部皮肤红肿、破损,严重时可造成局部皮肤的感染,是发生压疮的首要危险因素,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护理工作量。
同时由于频繁的搬动,极易造成危重患者循环的不稳定而使病情反复。
我科于2003年9月~2006年4月为113例腹泻患者利用气囊气管导管代替肛管连接胃肠减压器进行密闭式引流便液,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13例中,男91例,女22例。
年龄21~71岁,平均5
2.7岁;其中多发伤55例,颅脑外伤31例,食管癌根治术2例,其他25例,所有患者APACHE Ⅱ评分均大于15分。
1.2 操作方法:选择7.0~8.0号的气囊气管导管,协助患者取侧位或平卧位,检查气囊是否破损、漏气,石蜡油润滑导管前端,自肛门插入直肠10~15 cm后用注射器向气囊内充气15~25 ml,缓慢回拉至管道有阻力,末端接透明引流管(直径1 cm,长约150 cm)和负压引流器,将引流袋或胃肠减压器放在床下,即可引流便液。
2 结果
113例患者置管时间2~14天,6例出现便液外溢,2例出现肛周皮肤发红,1例导管堵塞拔管后重新置管,113例患者无1例发生肛周皮肤破损及压疮。
3 护理
3.1 操作前备好所需物品:选用导管不可过细或过粗,一般选用7.0~8.0号导管,过细不利于引留,过粗会使患者感到不适。
3.2 调整患者体位后,在其臀部下垫一块小中单或尿布,防止导管刺激导致患者排便,污染操作区域,影响操作。
插管时动作轻柔,注意观察患者心率和呼吸的变化,清醒患者可询问有无特殊不适,防止插管刺激反射引起心跳、呼吸停止。
3.3 导管插入深度不可过深或过浅,过深导管前端易损伤肠黏膜,过浅易造成导管脱出或肛门括约肌松弛,一般插管深度以10~15 cm为宜。
每班检查导管距肛门的距离,防止脱出;将气囊外露注气细管固定在导管上,防止其在患者臀下或大腿下被压。
3.4 保持引流管通畅:胃肠负压吸引器放置低于腹腔60 cm以下,并保持吸引器始终处于负压状态,吸引器满后及时更换,每1~2小时挤压1次引流管防止堵塞。
一旦发生堵塞要及时拔除导管进行更换。
翻身时防止导管牵拉脱出。
3.5 监测心率、血压、尿量、出入量及皮肤弹性,观察有无脱水或容量不足的临床表现,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3.6 拔管时间:引流管通畅,连续2天便液量少于100 ml,肠鸣音恢复正常即可考虑拔除导管(因为我科患者病情较重,胃肠功能较差,肠鸣音一般不作为拔管的主要依据)。
4 讨论
4.1 ICU的患者由于年龄大、病情重、基础病多、各脏器功能代偿能力差,全身免疫力低下,在同等条件下更易发生腹泻;并且APACHE Ⅱ评分的分值与病情的危重性呈正相关,与临床资料报道相符[2]。
危重症患者发生腹泻时,易并发脱水、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等,这样既加重了原有病情、延长病程,又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4.2 气囊气管导管是由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制成,气囊具有高容低压的特性,充盈后呈圆柱型,不需常规放气囊。
本组113例患者拔管后未发现有黏膜溃烂现象。
4.3 利用气囊气管导管代替人工肛管连接胃肠减压器即可排便也可排气,具有以下优点:(1)操作简单,易于固定,导管不易脱出。
(2)对次数频繁的粘稠粪便如引流不畅,由于气囊的密闭作用,能有效阻止粪便从侧面溢出[3],避免
对皮肤的刺激,预防红臀、褥疮等情况的发生,减少了护垫等耗材的使用,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3)形成一个密闭式引流,既可避免污染空气预防交叉感染,同时减少了不良气味对工作人员和其他患者造成的不愉快的体验。
(4)由于减少搬动,保证了危重患者循环稳定,有利于病情恢复。
(5)减轻护理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又为护士节约了工作时间可用于其他更多的治疗、护理工作。
(6)可准确记录出量,为危重患者安全补液提供合理依据。
气囊气管导管的应用虽然可有效地预防肛周皮肤破损、压疮等现象,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仍需加强治疗、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预防腹泻的发生,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萧树东,江绍基.胃肠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01.157.
[2] 扬春玲,赵玉敏.ICU患者腹泻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1):868.
[3] 王惠芳,冯惠,方敏,等.鼻腔气管导管低负压引流在大便失禁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A):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