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 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15 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共94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为何要思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3)所思内容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2)结合文句,依次解说“十思”中每句话的意思 。
①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要知足常乐,不要贪得无厌。 ②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要休养生息,不要劳民伤财。 ③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要有领导者风范,谦虚进取。 ④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要察纳雅言,不要骄傲自满。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 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4)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思”分别是 从什么角度来谈的?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从正面来回答了 如何居安思危的问题。本段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则是全文 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 点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
2.学习《答司马谏议书》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
3.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 用。
基础识
作者介绍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 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 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
小结:这“十思”,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细究起来,涉及到欲 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所有这些,都与中 心论点“积德义”有关,是“积德义”具体作法。
(3)第二段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段分析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反面论证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治国的必要性。
本段先指出过去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的历史现象。然 后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没有取得天下时,忧患深重, 所以能团结臣民,竭诚待下;一旦得了天下,当了人君,便难 免踌躇满志,纵情傲物。“傲物”的进一步发展,就难免滥用 刑威来对付百姓。而这只能使百姓存着幸免的心理,却不会感 恩怀德;表面恭敬,而心里不服。
文题解读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奏疏、章表:古代官吏书写给君主的文书,皇帝用朱砂红笔亲 手批谕后发还原奏人。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 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 议四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章表分用以谢恩为“章”,用以陈述事实为 “表”。奏疏的内容有多个种类,包括言事、对策、请安等。
【重点字词】 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 之下。 盘游:打猎取乐。 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 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 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 完。 虑壅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 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重点字词】 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 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 “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安人: 安民,使百姓安宁。 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 谦虚。牧,约束。
⑤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就算游猎,也要适可有度。 ⑥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要有始有终,不要半途而废。 (坚持就是胜利。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⑦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要广开言路,不要被蒙蔽。 (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⑧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要端正自身,不要让奸邪之人有 机可乘。 (上梁不正下梁歪;上行下效;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喜需谨慎,奖赏有度。公平。 ⑩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怒要冷静,惩罚得当。公正。
【原文】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 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 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xiè)怠则思慎始 而敬终,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 身以黜(chù)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miù)赏,罚所 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 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 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 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 神苦思,代下司职,役(yì)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 哉!
最后指出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最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 力量。须知这股力量就像水一样,可以载舟,可以覆舟。换言 之,人民积怨到了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来,最终将推翻暴君的 统治。这一段从现象说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 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也就是历史教训的角度, 强调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的重要性。这是分析问 题的部分。
【重点字词】 正身以黜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 罢免。 弘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 柔、和、固、贞、顺。 简:同“拣”,选拔。效:献出。 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重点字词】 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浚:疏通,挖深。 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当神器之重: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 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域中:指天地之间。 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 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 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 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 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 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 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 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 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 一样啊!
谏太宗十思疏
目标展示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 文言文基本知识点。 2.学习《答司马谏议书》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 3.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建 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重点字词】 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殷忧:深忧。 实:的确。 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 表推测语气。 傲物:傲视别人。物,这里指人。 胡越为一体: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吴:指北方;越: 指南方。
【重点字词】 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 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董:督责。 振:通“震”,震慑。 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 激国君的仁德。 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应写作“民”,因 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译文】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
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 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 在上,就想到要非常注意加强自我修养,谦虚出世、自 律言行,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 )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 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 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 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 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 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文白对译
【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zhǎng)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jùn)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 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yù)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 念居安思危,戒奢(shē)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 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原文】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yīn)忧而道著,功成
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 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 忧,必竭(jié)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 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 大,可畏惟人;载舟覆(fù)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 其可忽乎!
【重点字词】 载舟覆舟:这里比喻百姓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 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 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译文】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
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 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 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 ,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 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 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 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 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气。(臣民)对国君 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 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 ,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译文】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
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 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 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 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 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 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 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 。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 ,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 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 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 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 太宗采纳。
背景介绍
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 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 国家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 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背后隐藏着的危机。在贞 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他“频上四疏”。唐太宗看后,猛然 警醒,表示从谏改过。
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理解内容: 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的重要性。 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 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1)作者为什么要提出“十思”? 做到“十思” 有什么积极意义?“十思”的内容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