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过度考核毁了企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要让过度考核毁了企业
当前,企业普遍遭遇了增长乏⼒的问题,虽然造成增长停滞的因素很多,但绩效考核过度绝对是重要因素。
过度的绩效考核,让企业始终停留在眼前的效益上,⽽忽视更为长远,但更为重要的战略规划、企业⽂化、组织发展、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等⽅⾯⼯作。
严重阻碍了核⼼竞争⼒的打造和组织能⼒的塑造,即使企业开展了上述⼯作,但因为出发点和做法的偏差,没有起到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塑造组织能⼒的效果,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更⼤的伤害,可以说曾经居功⾄伟的绩效考核正在毁掉企业。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速逐渐下降,开始了从数量型经济发展模式向质量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同时,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进⼀步加⼤,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完善,企业⾯临的国内外竞争和挑战越来越⼤。
同时,VUCA时代的商业环境,复杂、易变,充满不确定性,以往靠政策和寻租经营的企业将不得不强化内部管理,打造核⼼竞争⼒。
然⽽,中国企业数量虽然众多,但管理⽔平严重偏低,只有少部分企业的管理能做到规范,有序,⾼效益,⾼效能。
同时,这些企业也⾮常重视⽂化和⼈才发展。
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华为、美的、阿⾥、腾讯等企业。
以⽅太为代表的家族企业同样表现不俗。
还有⼀部分企业通过流程和制度建设完善企业管理,但这部分企业往往缺乏⼈⽂关怀,制度过于刚性。
⼤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型企业仍处于作坊式的经验管理阶段,这些企业⼀切以效益为导向,管理⼿段简单粗暴。
后两种企业尤其是最后⼀种企业普遍存在着绩效考核过度的问题。
作为从事了近20年⼈⼒资源管理实践和管理咨询的咨询顾问,深知这些企业是如何看待和应⽤绩效考核的。
⼀、达成业绩的⼯具
中国的民营企业普遍不重视管理,他们甚⾄将绩效考核视为唯⼀的管理⼯具,认为之所以业绩不佳就是绩效考核⼯作不到位。
持这种观点的企业对绩效考核的应⽤⾃然也就停留在术与器的层⾯。
由于认识有偏差,虽然早期在市场竞争不充分的时候,效果不错,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各项管理配套不到位的弊端就逐渐显现出来了。
⼆、关系⽂化下的应对利器
中国社会,普遍讲究关系⽂化,组织内攀关系,拉帮结派普遍存在,家族企业还涉及亲情关系维护等。
如何在不影响关系和⾯⼦的情况下促进业绩增长?绩效考核就成了理想的应对利器。
毕竟这是为了公司好,⼀切⽤数据说话,即使有意见,也不好公开说什么。
三、经验主义的路径依赖
绩效考核为九⼗年代中后期开始打破⼤锅饭,促进企业业绩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今天,⼤部分企业实施绩效考核的初衷仍然是为了打破平均主义和⼤锅饭。
然⽽,当年企业的竞争环境和现下企业所⾯临的商业环境具有天壤之别,如果继续沿⽤原有的思维和做法⽆异于刻⾈求剑。
四、投机⼼态下的功利主义
2012年以前,中国经济长期出于⾼速增长中,机会多,赚钱快。
很多有眼光,有魄⼒的⽼板在这个时期抓到了机会,赚到了⼤钱。
在这些⼈看来,只有能挣钱,什么都可以⼲。
不管⾏不⾏,先⼲了再说,这是典型的投机⼼态。
在此动机下,为了调动员⼯积极性,这些企业基本都是⾼提成+奖⾦⽅式进⾏考核和激励,以此把握机会,获取更多利润。
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企业普遍忽视产品研发、⽂化建设、品牌塑造、组织建设、流程优化等管理⼯作,在他们看来管理徒增成本,培养⼈纯属瞎耽误功夫,为他⼈做嫁⾐,只要我待遇给的⾼,什么⼈招不到?有了⼈还愁业绩?
错误的认知产⽣错误的动机,错误的动机产⽣错误的⾏为,错误的⾏为带来错误的结果。
当年实施绩效考核是为了打破⼤锅饭,但今天的绩效考核的⽬的更多是为了打造核⼼竞争⼒,提升组织整体战⽃⼒,促进组织能⼒的⽣产,以便企业在竞争中具有竞争优势。
在过去⾏之有效的做法,在今天却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羁绊。
以往严重依赖个⼈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没有内外部资源整合能⼒,缺乏核⼼竞争⼒和组织整体战⽃⼒的企业逐渐⾛向衰败。
VUCA时代的企业,唯有具备强⼤的组织能⼒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才更容易在商战中获胜。
为此,企业必须从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从短期功利主义向长远可持续发展转变、从依赖经验向依赖知识转变、从依赖⼈向依赖组织转变、从以效益为本向以⼈为本转变、从业务驱动向技术与品牌驱动转变、从外部驱动向内部驱动转变、从粗放管理向精益管理转变、从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转变、从注重效率向注重效能转变、从注重外部激励向注重内在激励转变,具有⼀定规模的企业尤其要⾏动起来,否则来之不易的经营成果可能因⼀念之差毁于⼀旦。